运筹帷幄展军威
杨凤田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对国内外飞机发展的现状了如指掌。他知道我们国家急需先进战斗机。面对歼8Ⅲ型飞机研制受阻,他提出了用涡喷13B和某型雷达-1改装歼8D型飞机的设想。于是他先找南京14所总设计师研究,要求对某型雷达-1进行改进,使其作用距离再提高些,以便与台湾正要装配的新型战斗机相抗衡。然后又去找贵阳黎阳公司商量,要求提高涡喷13A发动机的推力。黎阳公司同意自筹资金改进发动机,使推力明显提高,基本达到“昆仑”发动机的水平。改进后的发动机命名为涡喷13B,并试制出2台样机,准备装上飞机。
在杨凤田的积极推动下,成立了601所、沈飞公司、14所、黎阳公司等单位参加的联合体,自筹资金,改装歼8Ⅱ0004架飞机,进行领先试飞。以验证改进后的××71G雷达、涡喷13B发动机在歼8Ⅱ型飞机上配装的可行性及雷达、发动机本身的性能。同时,杨凤田向上级机关做了详细汇报,得到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的支持。1994年10月在沈飞公司开始改装试飞,至1995年10月圆满完成各科目的领先试飞。
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多名试飞员承担了雷达的试飞任务,他们在“××71G雷达领先试飞结果评述意见”中指出:“××71G雷达是我国第一部战斗机试飞的脉冲多普勒雷达,通过3个阶段的试飞,我们认为设计是成功的,是一部功能多、性能良好的雷达。”一次,试飞大队副大队长黎庭光飞完后,打趣地说:“这部雷达怎么像吃了兴奋剂一样,越看越远呢?”
领先试飞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多功能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已经完成了在战斗机上的各种功能调整和性能考核,具有下视能力的××71G雷达基本具备了装机条件。
涡喷13B发动机也完成了领先试飞的各项考核,证明发动机已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领先试飞的可喜结果,让杨凤田高兴不已。领先试飞结束后,歼8Ⅱ0004架飞机装载着涡喷13B发动机继续试飞。1996年和1998年两次转场到珠海,在珠海航展上进行了飞行表演,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向世界展示了我空军的新型装备,尽显了我军的军威。
救雷达,立新机
歼8Ⅲ型飞机01架于1995年10月转场至试飞院,开始了设计定型试飞。以后又有2架歼8Ⅲ型飞机转场到试飞院,参加定型试飞。在定型试飞过程中,由于“昆仑”发动机和××71G雷达的频繁故障,使定型试飞进度一拖再拖。致使上级决定歼8Ⅲ型飞机不再定型,不装备部队使用。“争气机”没有争气,作为型号研制总设计师的杨凤田自然有一种再次受辱之感,但他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记得唐代诗人杜牧在游乌江时,经过项羽自刎的地方,凭吊古迹,有感写出的一首《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想:“我要有‘包羞忍耻’之心,怀‘卷土重来’之志,忍辱负重、锲而不舍。改善空军的装备、研制出先进的战斗机是我的职责,歼8Ⅲ型飞机不行了,再搞新的型号……”
歼8Ⅲ型飞机的夭折,使××71G雷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难道让它随歼8Ⅲ型飞机一起消失吗?不,不能啊!”他知道没有先进的雷达是研制不出先进的战斗机的。××71G雷达是14所经过20年的拼搏,冲破西方国家重重封锁才研制出来的中国第一部具有下视功能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这时他不禁想起20年前,14所贲德等同志到601所调研的情景。有一天,他刚上班不久,几个14所的人进来,向他说明来意,并询问主机所对机载雷达的有关要求。他根据国内外雷达发展的技术水平和国内战斗机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机载雷达要求体积小、重量轻,且要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实现在强地杂波背景下检测空中目标……”后来14所按601所提出的要求,终于研制出来了脉冲多普勒雷达,经过试飞,雷达性能很好。1991年又在顾诵芬总师的推荐下,装上歼8Ⅲ型飞机,使我国自行研制的飞机第一次有下视下射能力,中央军委和空、海军对歼8Ⅲ型飞机寄托了厚望。可是,现在这部雷达的命运危如累卵,怎么办?他经过思考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一代人数十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起来,这不仅是科技人员多年心血的结晶,更是我们国家一笔宝贵的科研财富。更何况,这部雷达经过歼8Ⅲ型飞机上的大量试验和试飞,风险性的关键技术都得到了验证,不能就这样让它半途而废。”
要把雷达继续研制下去,必须解决飞机平台问题,而且雷达本身尚待进一步改进,整个火控系统也要作相应的更改。这都需要大笔资金啊!向国家、空军、海军要科研经费,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不可能了。不过,杨凤田是敢想、敢为、敢做、敢为天下先的人。“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1]只有舍身,才能取义。因此,他甘冒风险,再次闯关。他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又大胆提出了以“民间联合体”的形式,自筹资金上项目。先把雷达和发动机飞出来,然后再申请立项上型号,一个完整的方案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
1998年,杨凤田牵头组织召集601所、沈飞公司、14所、613所和618所等各配套厂所在601所开会。他提出:“虽然目前国家没有计划任务,也没有资金,但我们不能等,要先干起来,有了成果后,国家会立项研制的。我们以歼8B04架飞机为平台,利用14所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即后来的某型雷达-1)及其他机载电子设备组成一个简易的综合火控系统,继续进行试飞,我们自筹资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从长远看有利的事,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坚持做下去。”他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提议立刻得到与会单位的一致赞同。这一大胆的想法也得到上级机关和工业部门各研制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根据装备的需要,杨凤田要求14所采取技术措施继续提高雷达的探测距离。经过各单位的努力,不到半年时间,各单位就按时提交了一套装机产品,并在杨凤田的组织下很快装上了飞机,完成了机上地面系统综合试验。到1998年底顺利完成验证试飞,综合航电系统工作稳定、可靠。14所的火控雷达的探测性能、综合火控系统性能指标相对原项目要求都有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杨凤田最初提出的要求。
为了尽快将这可喜的成果转化为部队的装备,杨凤田立即与沈飞公司领导一起向总装备部、空军、中航总汇报,提出歼8D型飞机换装某型雷达-1的建议。同时对改装具体方案进行优化论证,并与空八所等反复协调后,确定了改装方案,为新机立项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及周边国家相继装备了具有脉冲多普勒雷达的F-16、“幻影”2000、“经国”号战斗机。“台独”势力嚣张,对祖国大陆形成了很大威胁,部队急需与之对抗的战斗机。
1999年8月,总装备部、空军装备部领导来沈阳调研,就歼8D型飞机改进问题与601所、沈飞公司、黎阳公司、电子部14所等单位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确定在歼8D型飞机基础上进行两项改进,即换装某型雷达-1、涡喷13B发动机,要求2000年底完成ZLD导弹靶试鉴定工作。
1999年9月,空军装备部和空八所赴沈阳与主机厂所就上述改进设计进一步落实,形成初步改进设计要求。回京征求空军有关部门意见后,又增加了一些必需的附加改进项目。
1999年10月,空军上报了《歼8D改飞机立项综合论证报告》。
1999年11月,总装备部军兵种部在北京召开有空军装备部科研部、空八所、601所和沈飞公司参加的歼8D改飞机协调会,确定了附加改装的项目和其他要求。
1999年12月,总装备部批准歼8D改进型飞机立项研制,飞机命名为“JBH型飞机”。明确JBH型飞机是以截击和歼灭空中入侵敌机为主要作战使命,兼顾对地目标攻击。
与此同时,总装备部军兵种部要求抓紧开展JBH型飞机研制工作,并明确了研制批两架飞机及生产批飞机的要求。
1999年12月,杨凤田在沈阳主持召开了JBH型飞机研制动员暨方案评审会。总装备部、空军装备部、中航一集团等机关领导以及型号总设计师杨凤田和型号现场总指挥做了动员及重要讲话,各位领导在讲话中详细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传达了江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发展国防工业的指示精神,并希望所有参研单位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从讲政治的高度,勇于面对研制中的各种困难,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严格管理,层层落实,把加速研制JBH型飞机当做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处理好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按研制计划节点要求完成研制工作。杨凤田代表参研单位表示一定要认真贯彻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狠抓落实,加强质量管理,决不在自己负责的环节上延误,确保研制工作优质按期地完成。
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JBH型飞机研制工作全面启动。会后,为了早日研制出JBH型飞机,早日装备部队,大幅度提高飞机的作战效能和实用性,在短期内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各参研单位都开足了马力,日夜奋战,决不让自己负责的产品影响整机的研制进度。
JBH型飞机的立项,是杨凤田审时度势的战略判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敢为精神、远见卓识的果断决策获得的结果。JBH型飞机的立项,使我国第一部脉冲多普勒雷达几乎陷于穷途的局面实现了逆转、起死回生,有了发展的前途。他使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使航电设备又催生出一些新产品,推动了整个航空技术和航空工业的发展。航空人记下了他的名字,航空史上书写下他的功绩。为此,他获得了2005年度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撒手锏”击长空
1999年8月,根据总装备部军兵种部和上级的要求,601所与沈飞公司召开了现场指挥部办公会议。会议决定提前投产2架研制批飞机,用于JBH型飞机的性能试飞和雷达、发动机的定型试飞,然后再用做ZLD导弹靶试。
杨凤田在JBH靶试现场协调会上
研制JBH型飞机是短、平、快项目,杨凤田决定打破常规,采取提前发图的办法,即能够先定下来的部分就预先绘制好生产图,待型号立项后履行审签程序,并发完其他图样。这样可以缩短发图周期,争取时间使飞机早日首飞上天。按杨凤田的要求,601所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发出了图样和相关技术文件。沈飞公司更是抓紧试制,只用半年时间就相继生产出2架验证机。
2000年6月,在沈阳召开了JBH型飞机首飞评审会。评审组一致认为:“JBH型某架飞机达到了首飞状态,可以进行首飞。”型号总师杨凤田在“首飞意见书”上负责任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000年6月,验证机首飞成功。空军装备部和中航一集团立即发来了贺信。
空军装备部在贺信中写道:
“欣悉JBH型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JBH型飞机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空军早日装备该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亲切关怀的结果,是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等上级机关关心、支持的结果。空军指战员深受鼓舞,十分振奋。在此,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参加JBH型飞机研制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职工、试飞员和军代表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望你们再接再厉,大力协同,精心组织,狠抓质量和安全,确保该机按时完成设计定型,尽快装备部队,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航一集团在贺信里说:
“JBH型飞机是‘撒手锏’项目,要实现当年首飞,当年交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次首飞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第一个目标,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极大鼓舞。”
有了“撒手锏”,就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最关键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刺向敌人最关键的部位而取胜;就可以捍卫祖国的领空、领海及每一寸土地不受侵犯;就可以保护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国泰民安。这是何等的功绩啊!
五进酒泉,五弹四中
1.一进酒泉,遭遇挫折
JBH型飞机首飞成功后,沈飞公司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调整试飞全部项目。通过调整试飞,飞机功能系统、雷达及其他航电设备已达到转入设计定型试飞状态。因此,杨凤田及时签发了“JBH型飞机转入设计定型试飞的请示”,然后组织专家评审组,对转入定型试飞的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组认为:JBH型飞机技术状态已基本冻结,验证机完成了设计定型试飞前所需的地面试验、调整试飞,目前飞机状态基本良好,设计定型试飞所需技术文件资料基本齐全,基本符合军工产品定型工作条例对产品转入设计定型试飞阶段的有关要求。建议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JBH型飞机转入设计定型试飞。
2000年7月,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JBH型飞机转入设计定型试飞阶段,随后又批准JBH型飞机设计定型试飞大纲,从此JBH型飞机开始了设计定型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