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试验机的设计与制造
重庆的夏天是火热的。
年轻的心也是火热的。
颜鸣皋走出校门,被分配到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实验所任助理工程师。和他一起分去的还有两位同班同学,一位叫刘裕瑄,一位叫管敦信。
工业实验所所在地叫盘溪,与国立中央大学松林坡隔江相对。实验所所长是顾毓瑔,副所长由归国华侨李汉超担任。他和同班同学都分配到机械设计室。
能参加工作,颜鸣皋非常兴奋,上班第一天,他就对副所长李汉超说:
“所长,让我干什么工作,您分配吧。我保证努力干好。”
副所长李汉超看了看这位工作热情很高的年轻人,搓着手掌皱着眉头说:
“咱们是新成立的部门,你是新分来的大学生,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机械设计所就要搞机械设计,搞机械设计必须有实验室,实验室需要设备,可咱们却什么都没有啊。”
颜鸣皋顺着李汉超副所长的思路,认真地思考着。他脑子里突然火花一现,脱口而出:
“所长,您的意思是说咱们先从基础设备搞起。”
“对。”李汉超副所长点点头。
“那么搞什么呢?”颜鸣皋开动脑筋。
“你在学校里见没见过万能试验机?”李汉超副所长又问。
“见过,我们搞试验时还亲手使用过。”
“好啊。咱们就先从小型万能试验机的设计和制造开始。”
颜鸣皋闻听非常兴奋,连声说:
“行,行,咱们现在就开始。”
李汉超副所长“哈哈”笑着,拍着他的肩膀说:
“小伙子,不要心急嘛。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先安顿好,然后查查资料,提出一个初步方案,咱们再开始工作。”
工作开始了。
现在看来,进行小型万能试验机的设计和制造,是颜鸣皋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科研生涯的第一步。可对当事人来说,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那时候,万能试验机还没发展到电子这一步,大多是机械的,连液压的都很少。主要用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试验。
颜鸣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项目中。他还没成家,在重庆只有二姐一家亲戚。在那些日子里,他的办公室就是宿舍,宿舍也是办公室。从早到晚,也没有什么作息时间,没有节假日。
图样一张张地画;
试验一次次地做;
失败一次次地来……
但是,颜鸣皋并没有气馁。
还是一次次地修改着设计,一次次地进行试验,一次次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将一台油压机改装成小型万能试验机的设计和制造终于成功了。
颜鸣皋和李汉超副所长的这项研究成果和合写的论文,还获得了当时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奖励。
有了成果,获了奖,颜鸣皋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是一个不爱追求虚名的人,他把荣誉和成绩当作过去,把目标盯在下一个和未来上。
颜鸣皋曾对笔者说:
“荣誉和成绩就如同这流水的岁月,过去了你就不要去追。如果老是盯着过去的日子,人活着就没了目标,没了劲。因此,要多想明天,多想未来。你要想着我明天还要干什么,还有许多事要做,你就会着急,你就会努力,你就会发奋。因此,你才能有进步,才能创造新业绩。我有一个好的生活公式:一切归零,从头开始。”
一切归零,从头开始。这是颜鸣皋治学攻关的基本信条,也奠定了他作为一名优秀学者的基础。
楠竹的品质
当颜鸣皋在实验所设计室完成了他们的第一个研究项目之后,1943年,他奉调受命筹建材料实验室。
颜鸣皋又要从头开始了,他首先把目标瞄在了结构钢的力学性能试验上。
颜鸣皋为什么开始这项研究?是因为他思路开阔,想得比较远。他考虑到,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中期,大后方工业基础薄弱,各种材料奇缺,等到胜利了,必定有一轮建设热潮,因此要提前研究各种材料,以适应恢复战争创伤的需要。人常说,科学家必定有其独特的远见,没有远见的人也成不了科学家。
颜鸣皋在科研的道路上进行过无数次的试验和研究,笔者为何独提他这一项?是因为颜鸣皋所要开展的结构钢力学性能试验,是他从机械设计转向材料工程科学的第一步。这是他又一个新的起点,并成其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一个人事业上的转折,有时候是偶然的或不经意的,但这偶然和不经意,却有着必然的基础。颜鸣皋的基础是他为恢复被敌寇毁坏的家园出力的强烈愿望,是他建设工业强国的恢弘理想。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
山城重庆的春天,异常的美丽。站在嘉陵江畔放眼远望,满目翠绿。微风拂来,松林竹海如波涛起伏,变幻着深浅不同的颜色,使人心旷神怡。
“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随着岁月的行走和季节的转换,战争的形势也有了新的变化,日本帝国主义从起初的气势汹汹变得力不从心,“短时间征服中国”的叫嚣声愈来愈小,小到几乎听不到了。
1943年的春天,战时首都重庆终于摆脱了天天被狂轰滥炸的惨景,出现了少有的平静。
平静的日子是科研的好时光。这段时间,颜鸣皋埋头实验室之余,常常漫步在中央工业实验所院外的竹林中,以松弛紧张的神经,调节疲劳的身心,寻觅科研创新的灵感。
这是一片楠竹林,伴着嘉陵江畔的山坡,逶逶迤迤,无边无际。青山连着绿水,翠竹连着蓝天。走进其间,天上无云,林中有雾,春花秋叶在一片翠绿中着意点缀着大自然的风景。
“料到江南春到早,云山滴翠水溶溶。”这是诗人臧克家咏竹的诗句,用到此处恰到好处。
颜鸣皋身置其间,直觉得心胸舒展;嗅着竹叶散发的清香,更感到心旷神怡。
楠竹被统称为毛竹,又别于毛竹,楠竹实际上是毛竹中最名贵、最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种实用竹。在中国300多种木本竹类植物种属中,楠竹是生长最快、材质最好、用途最多、经济价值最大、种植面积最大的竹种。楠竹生长快、适应性强,恢复一棵60英尺高的树木需要60年的时间,而一棵60英尺的楠竹只需59天即可再生。
这是一个黄昏,颜鸣皋像往常一样,又走进了竹林。
颜鸣皋走着走着,他觉得有点累了,看到竹林小径旁有一块石头,随意往上一坐,歇息一会儿。
这时,颜鸣皋惊讶地发现,一棵嫩绿透红的尖尖竹笋,顶着顽石的重压,艰难地斜着身子破土而出。
颜鸣皋急忙跳了起来,俯下身子,费了很大力气才把那块石头移开。擦着额头沁出的汗水,望着那棵摆脱了重负的竹笋,他心中不由得怦然一动。
人们常说,机遇垂青那些有准备者。颜鸣皋从一棵竹笋身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研究方向。
颜鸣皋想:目前各种建设材料奇缺,我们的工业基础又是这样落后。楠竹非常坚韧,人们在盖民房时经常用它,已经成为木材的替代品。四川盛产楠竹,在一些大的建筑物上,能否充分利用其耐腐蚀、富有强韧性的特点,让其充当一些建材的替代品,扩大其使用范围,减少材料不足的压力呢?但是,当替代品又不能盲目,必须对其进行力学试验,为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试验数据。
颜鸣皋越想越兴奋,兴奋地跑回宿舍,连夜赶写出对楠竹进行力学试验的申请报告。
在等待批复的日子里,颜鸣皋广泛收集了有关楠竹的各种资料,报告被批准后,就立即投入了试验。
在试验中,颜鸣皋进一步得出了楠竹所具有的耐腐蚀和高强韧性等力学性能特点与楠竹内部组织排列的致密性和方向性(或纤维织构)等结构特点有关。
这段日子,在颜鸣皋科研生涯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仅仅一年;这项试验,在颜鸣皋的科研成果里非常非常不起眼,甚至都无法计算其中。但是,几十年过去了,颜鸣皋谈起来依然津津有味、念念不忘。因为这项研究使他从此踏上了材料应用研究之路,成其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颜鸣皋一谈起楠竹,就如数家珍,他对笔者说:
“我喜爱楠竹的品性,你看,我家中就有许多竹制用品。楠竹俗称毛竹,它就扎根长江流域,苦恋大江春水,世世代代不肯北移,只要一过淮河,它就不生长。北京的紫竹院公园,有很多种竹子,却独缺楠竹。
“楠竹四季常青,鞭根纵深土层繁殖。任凭狂风暴雨的侵袭,无视严寒酷暑的挑战,迎着阳光,直冲蓝天,兼顽强、坚贞、刚毅、挺拔、清幽于一身,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是人们称颂高尚气节的象征。
“竹子虽与松梅为伍,却独领风骚,历代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词,你们文人比我知道得多,但我还是记了不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此山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颂其气。
“‘冬若繁星夏若兰,坚贞气节铸诗魂。颦儿桂流伤心泪,北国青枝不染尘。’这是颂其节。
“因此,对那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志士仁人,人们常以‘竹毁节存’颂之。人们常说的‘气节’、‘晚节’、‘节操’等词,都是对竹子精神的引申。
“还有,竹子文静优雅,朴实无华,一身翠绿,虽然没有灿烂夺目的色彩,没有婀娜多姿的体态,而当你真正接近它,走近它,体味‘竹上宿露翠欲滴,天边新霞红初生’时,却别具一番风韵。真的,每当看到蓬蓬勃勃的竹林,心情就仿佛被纯净水洗涤了一般,灵魂也净化了一番。真的,我这不是夸大其辞。所以,我也是一生爱竹,不变其节啊。”
说到这里,老人纵声大笑,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略作停顿,颜鸣皋又说:
“人们喜欢竹子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它的无私。楠竹对大自然无所苛求,而将自身的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首先,竹竿可以制作多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并可代替钢筋用于尺寸不大的混凝土构件制品,我们当时做的力学试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再就是竹叶可入药;竹笋味美,可供食用;竹梢可作扫帚,清除垃圾;竹箨可供包装用;竹根经过艺术师化腐朽为神奇的手,便可塑成人们喜爱的工艺品。竹子从根到梢浑身上下都是宝啊。”
听着颜鸣皋老人谈楠竹,笔者不由得浮想联翩:
楠竹的品性,不正是老科学家的性格吗?他的处世为人,他的理想情操,他的一生追求,一切的一切,他的身上分明有着楠竹的影子。
大概颜鸣皋的一些老朋友都了解他爱竹的品性,著名作家管桦曾送给他一幅墨竹图,上面题有“根生大地,渴饮甘露,未出生时便有节”的词,这不正是老科学家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有情人终成眷属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转眼间,一年过去了。
1944年的春天如约而至,楠竹力学试验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时,沉浸在喜悦中的颜鸣皋,又获得了一个天大的喜讯:
倪莹和三妹颜琴仙,历经千辛万苦,逃出了被日寇占领的武汉,来到了湘西的辰溪。
五年多的时间,两千多个日夜,时刻挂念的人儿,终于盼到了相聚这一天。
从得知这一消息的那一刻起,颜鸣皋就兴奋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晚上躺在床上,他怎么也睡不着,眼前老是晃动着倪莹的面影,耳畔总是响起倪莹朗朗的笑声,往日的情景宛如电影胶片一般,在脑海里一幕幕放映……
他在想,五年多了,倪莹变了没有,见了面两人是否能认得出来?他在想,这五年,在日寇铁蹄下挣扎,家人和倪莹不知要遭受多少罪?他还在想,能逃脱敌人的魔掌,真是幸运,这一路是山重水复,倪莹和三妹是怎么过来的?他想啊想啊……
不能再等了,颜鸣皋决定放下手中的一切,立即到辰溪,和倪莹她们会合。
第二天清晨,他早早赶到研究所领导家请了假。然后,一刻未停就乘车前往辰溪。
辰溪县离重庆不远。它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北部。东连溆浦,南邻怀化,西与麻阳、泸溪接壤,北与沅陵交界。辰溪县历史悠久。从已出土的文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栖息繁衍。战国时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置辰陵县,五年易名为辰阳县。王莽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名会真县,东汉复名为辰阳县。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更名建昌县,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再复名辰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辰溪县,沿袭至今。现隶属怀化市。
这里要说明的是,倪莹和三妹琴仙为什么没有直接到重庆,而是去了辰溪县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是她们逃出武汉时所搭乘的邮政小船走的是另一条水路,由沅江而上,往湘西,到了辰溪。
二是辰溪有她们的亲属。前面说过,大哥颜鸣远从学校毕业分配了工作,他的工作单位就在辰溪金城银行。另外,还有倪莹的一位叔公也在这里。
倪莹、琴仙一见到颜鸣皋,不由得都喜极而泣,似乎有许多话要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笑望着他一个劲地流泪。
颜鸣皋一边为她们擦着泪,一边宽慰道:
“这就好了,这就好了,从今往后,咱们再也不分开了。”
他们分别已经五年多,两位女孩都长成了大姑娘,可竟然没有半点陌生感。
当天,大哥颜鸣远和倪莹的叔公就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家庭会。
大哥颜鸣远说:
“鸣皋,倪莹和三妹逃出来时,父亲和赓才大伯就说,找到你后,让你们早点成亲,你们也都不小了。”
颜鸣皋点了点头。
叔公接着颜鸣远的话茬,叹了口气说:
“咳!这几年倪莹这孩子真不容易啊!早点办早了心事。正好我和你大哥在,也算双方都有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