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特殊材料铸人生
3763100000012

第12章 走向社会,踏上材料应用研究之路(3)

1941年12月8日(美国时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并宣布与德、意处于战争状态。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26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宣言,中国被列为世界“四强之一”,并与美国正式结为同盟。

从此,美国租借法案才有了更加实质性的内容。军事租借物资援华在战时中美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太平洋战争前夕,中美双方已商定军事援华的重点为三项:第一,由美国提供训练与技术援助,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空军;第二,训练并装备中国陆军30个师;第三,帮助中国建设滇缅铁路和公路,提供运输车辆等。

在租借法案中,中国每年派遣一批各类学科的人员到美国实习,是其中的一项。

1945年3月,颜鸣皋在这项百里选一的考试中名列三甲。

得知这一消息后,颜鸣皋和妻子倪莹的心情都十分复杂,都是喜忧参半。

颜鸣皋喜的是他终于有了留洋深造的机会,忧的是他和妻子结婚还不到一年,又要分别,并且妻子还有病。

倪莹为颜鸣皋考中而高兴,但她毕竟舍不得丈夫离开,担忧自己独守重庆的生活。

随着离别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可夫妻俩似乎在有意地规避什么,越来越很少谈及出国这个敏感的话题。

在前些年,考上的出国人员临行前都要先集中到歌乐山集训一段时间。因为是官费,在那里还要集体加入国民党。可轮到颜鸣皋这一批时,有关部门通知说不集训了,这让他非常高兴。

颜鸣皋高兴的是能和妻子在一起多待几天。他当时想得就是这么简单,不愿也没有想到深究其中的缘由,也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参加什么党派,虽然他对国民党政府当时贪污腐败成风,“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早已心存不满。

如今颜鸣皋谈起此事,还有点后怕。如果当时他们和前几批出国人员一样集中到歌乐山集训,说不定就稀里糊涂地集体参加了国民党,这将对他一生不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偏偏他们这一期不知为什么突然改变了计划,使他鬼使神差般躲过了一劫。为此,他常常感叹:上苍眷顾啊!上苍眷顾啊!

颜鸣皋了解其中的内情,是后来的事。这其中有中美两国之间非常微妙的关系。中美战时合作虽以军事为主,但它很快就与复杂的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蒋介石从一开始就希望凭借美国的支持,壮大自己的力量,制服中共,而战争后期美国政府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来防范苏联的崛起,而对蒋介石的个人野心却有所防范。因此,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利用集训出国人员的机会,让他们集体加入国民党的做法颇有微词,私下里进行了交涉,国民政府也只好作罢。

艰难的远行

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怕离别还是要离别。

1945年的4月,离别的日子还是来到了。

颜鸣皋这批出国人员的行程安排是,先从重庆坐轮船到宜宾,然后从那里坐飞机到印度,从印度坐船去美国。

重庆的春天,山花烂漫,江水碧澄。

码头上,挤满了送行的人群。

颜鸣皋与妻子倪莹依依惜别,一个劲地劝她:

“你先回去吧,你先回去吧。船很快就开了。”

倪莹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眼含热泪痴痴地望着他。

颜鸣皋也望着她,深情地又说道: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到了美国,我立即给你来信。”他有点不放心妻子的身体,叮嘱着,“这一年,你也要多注意身体啊。”

这时候,他们两个人都不知道,这一别不是一年,而又是一个五年多。

倪莹紧咬嘴唇,使劲地点点头,不听话的泪水被甩落了出来。

知心的话儿没说完没说够,汽笛就高声鸣叫催旅人。

倪莹闻听身体一颤,如同撕心裂肺一般,只听得颜鸣皋说了句,“我走了。”她还未来得及说话,就不见了丈夫的身影。

是轮船喷出的滚滚黑烟遮住了她的视线;是熙熙攘攘往前攒动的人流挡住了她的视线。她不顾一切地往前挤,努力挤到最前面,好与丈夫告别。

轮船离岸了,黑烟消散了。

倪莹看到了站在甲板上眺望的丈夫,她使出平生的力气大声喊着:

“你放心学习,我在家等着你!”

颜鸣皋看到了妻子,也听到了妻子的喊话。他扬起手来,大声回应:

“好!”

轮船渐行渐远,岸上的一切渐渐模糊,渐渐什么都看不见了,可颜鸣皋的手却久久没有放下。

码头上,喧闹的人群渐渐稀疏了,到后来走空了。丈夫这一走,倪莹的心也仿佛被掏空了。不,不是被掏空了,而是被带走了。她久久伫立在岸边,深情地望着一片苍茫的江面,她的心穿越了时空和距离,伴随着丈夫开始了艰难的远行。

颜鸣皋他们一行到了宜宾,艰难的远行才算真正开始。在这里他们要乘坐美国援华“飞虎队”的飞机,飞越“驼峰航线”,前往印度。

“飞虎队”这支部队的正式名称是美国志愿航空队。它于1941年8月1日正式成立,由美籍顾问陈纳德为指挥官兼大队长,下辖三个驱逐中队,共125架飞机。志愿大队先后在昆明、仰光、桂林等地对日作战。1942年7月4日,志愿大队撤销并入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第23战斗大队,称为驻华航空特遣队,主要在华中、华南作战。1943年3月该队又扩编为美军第14航空队。随后,又在其下筹组了一支中美空军混合部队,以赴美接受训练的中国飞行员与美国在华航空部队联合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中国上空作战的“飞虎队”谱写了中美战时合作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幕,曾多次出击,将日寇的飞机击伤击落,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说到“驼峰航线”,这要回溯到1942年。这年4月,由美国驻华代表史迪威将军指挥的“南缅保卫战”失败,滇缅公路被切断。此后,为维持中国抗战,美国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到中国云南的空中运输线,史称“驼峰”空运或“驼峰航线”。

这是一条极其危险的航线,全长800余公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连绵起伏,犹如骆驼的峰背。当时的运输机仅能勉强飞到7000米高度,因而只能在山峰之间穿行,所以留下了“驼峰航线”这个名称。

据战后美国学者统计,1942年全年,经这条航线空运至中国的援华物资仅为1425吨。尽管数量极少,但它作为盟国坚持援华的象征却有着巨大的心理作用。1943—1944年两年,美国空运指挥部和中国航空公司做出最大努力并付出惨重的人员牺牲,运往中国的物资总计达到17万吨。1944年5月,史迪威率领的中国驻印军队收复了缅甸北部。此后,由于航线大大缩短,空运物资的数量出现明显增长。

从1942年至1945年,先后参与驼峰飞行的有8万多人,损失609架飞机。整个抗战期间,在中国牺牲的美国空军人员达2000多人,其中大部分牺牲在“驼峰航线”上。

颜鸣皋这是平生第一次坐飞机,心情是又兴奋又紧张。他们乘坐的是一架货机,货舱密封得不好,起飞不久,就感觉到刺骨的寒风呼呼灌进来,透心的凉。在飞越喜马拉雅山时,气流涌动,飞机犹如落入大海里的一片树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颠簸的非常厉害,由于没有座位,他们只能围坐在货舱里,一会儿被颠得东倒西歪,一会儿被颠得挤压在一起……

颜鸣皋的心“怦怦”急跳,但好奇的欲望终于战胜了恐慌,他紧紧抓住一个突出的铝隔框,透过一个圆圆的舷窗,往下眺望,翼下的景色如走马灯似的不停地变幻,忽而云絮飞白,雪浪滚滚;忽而群山峻岭起伏逶迤,一峰一马首,千峰成千骑;忽而似冰剑耸立,透射闪闪寒光……

飞机终于降落了,降落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

颜鸣皋的双脚踏在了异国土地上,但是,他们并没有马上前往美利坚,而是先到阿萨姆邦候船,这一候就候了将近一个月。

他们这批出国人员被拉到一座美国兵营里,这里每人发了两套美军夏季制服和餐具,过着近一个月的“美国大兵”生活,没有正式建筑,只是在外面搭了一些帐篷。

等来等去,没有船的消息。

1945年5月上旬,颜鸣皋和伙伴们由阿萨姆邦乘火车到达印度加尔各达港。在这里,他们终于等来了船,是一艘美国运兵的运输舰。

虽然当时世界反***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德国***已经被彻底击垮,但是,日本帝国主义还在负隅顽抗,太平洋还不太平。

因此,颜鸣皋和伙伴们的航程还需绕道走。经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中间穿过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

在这段劈波斩浪的航行中,颜鸣皋似乎忘记了艰难困苦,忽略了枯燥乏味,每天总是呆呆地望着波澜起伏的海面,听着狂涛拍打船舷的轰鸣……

颜鸣皋的心潮伴着海面起伏难平;颜鸣皋的心声伴着怒浪轰鸣:

“轰!——轰!——”

刻苦用功!刻苦用功!

“咣!——咣!——”

为国争光!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