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虎啊,两位审稿专家都认为你翻译得很好,完全可以胜任全书的审校和统稿工作。”
陶春虎心中完全明白了,老师已经看穿了自己的心事,索性就明说了:
“颜总,这事责任重大。我怕自己挑不起这个担子,耽误出版发行不说,还丢您的人,丢咱们院的人。”
“你就不要再担心了,这也是锻炼你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专业水平、拓宽专业领域的好机会。”
陶春虎还是有点犹豫。
颜鸣皋又风趣地说:
“出国和党校学习任务虽然也很重,但翻译可以作为业余时间修心养性的事情来干,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
“业余时间修心养性”,这话说得是这样轻松和风趣,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听着老师风趣的话语,陶春虎的顾虑被打消了,忍不住笑了,表态道:
“老师,我听您的。”
“好,光听我的不行,走,咱们还要听听柯俊院士怎么说。”
说走就走,颜鸣皋带着陶春虎找到柯俊院士,向他汇报了翻译的进展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柯俊院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提出了下步工作的建议,使陶春虎的信心更足了。
此时的颜鸣皋已年近八旬,可他依然和年轻人一样精神头十足,浑身就像安装上了一台强大的涡喷式发动机,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仿佛不知什么是疲倦。这让陶春虎十分佩服。特别是当他看出了陶春虎的担心之后,并没有用简单的方式要求陶春虎非得去完成不可,而是用非常巧妙的方式激励学生。这更令陶春虎深受感动。
在颜鸣皋的指导下,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按节点、高质量地完成了学术文集翻译工作。
严师出高徒。
枝繁叶茂励后生。
现如今,陶春虎已经成长为一名航空材料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任院副总师、检测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初,陶春虎被评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力学性能表征和失效分析领域的首席技术专家。
陶春虎曾经这样动情地说:
“在获得这些荣誉的时候,我在感激院内外很多领导和老专家悉心培养的同时,由衷地感激颜总在我科研工作中始终不渝的指导、支持和信任。可以说,没有颜总亲切的关怀,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颜鸣皋院士,也就是大家亲切称谓的颜总,是我的博士后指导老师。我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5年来,我一直在颜总的悉心指导下学习和工作,始终沿着颜总从事的晶体学织构、航空钛合金材料、疲劳断裂、损伤容限等专业方向探索前进着,在航空材料技术研究和人生成长方面受益匪浅。”
这是中航工业钛合金材料技术首席技术专家朱知寿博士谈到老师颜鸣皋院士时,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颜鸣皋与朱知寿的结识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也正是这一个偶然的相识,从此改变了朱知寿的人生轨迹,奠定了他今后的研究方向。
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
那是1994年10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颜鸣皋来到清华大学,应邀参加一位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这位学生是朱知寿的学长,为了感受答辩会的气氛,当时他也跟着他的博士生导师陈南平教授来到现场。
陈南平对颜鸣皋介绍说:
“这是朱知寿同学,现从事钛合金材料晶体学织构方面的研究,马上也面临博士论文答辩了。他学的这个专业挺对你们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的口,如能到你们单位,也许能发挥点专业作用呢。”
朱知寿心中明白,这是教授在有意推荐他。他有点儿紧张,生怕颜鸣皋当场拒绝,或者是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当时没有博士后流动站,那就难有机会从事航空钛合金研究了。
没想到陈南平的话音刚落,颜鸣皋马上就对朱知寿说:
“不错,钛合金在我们单位现在搞得很红火,不但在航空上应用日益广泛,而且在医疗器械和高尔夫球头等民品开发方面效益明显。好吧,你毕业后就申请到我们所来吧,会有你的用武之地的。”
朱知寿听到颜鸣皋这番话,顿时如沐春风,有了一种归属感。因为当时他正面临着博士毕业后的工作去向选择,虽然当时已经联系了两所高校博士后流动站,但都因它们偏重于相图计算或材料物理等理论研究而没有最终确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是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单位,特别是航空钛合金材料还是这个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里应该是他的最佳选择。
朱知寿没有想到,颜鸣皋居然这么爽快地答应了。
答辩会后,陈南平对朱知寿说:
“我想啊,聘请颜总作为你的博士论文校外评阅专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为他既是早期晶体学织构研究专家,同时又是钛合金材料专家。你的钛合金晶体学织构研究毕业论文还可以作为一份你进站的申请书。”
朱知寿马上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为了能让颜鸣皋顺利地录取他。
于是,朱知寿提交的第一份“申请材料”,就是他的博士研究论文。
应该说,朱知寿是很幸运的。他遇到了几位识才、惜才、荐才的好老师。每每提起,他都心存感激。他很幸运地进入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成为该所博士后流动站正式建站后的第一位进站博士后。
颜鸣皋给朱知寿特意安排了三位钛合金行业知名的、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长期从事航空钛合金应用研究的指导老师。他们是: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曹春晓研究员、时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钛合金研究室主任马济民研究员和现任北京市人大代表的高扬高级工程师。
朱知寿就是在这样一个阵容强大的博士后指导小组指导下工作。出站后,他留在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一直从事航空钛合金材料研究工作。
1996年初,为了协助院士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决定为颜鸣皋配备兼职学术秘书,帮助他处理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和学术活动等有关事宜。
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颜鸣皋挑上了朱知寿。他对朱知寿说:
“兼职秘书不会太占用你的日常科研工作时间的,只当有事情时才通知你。平时的日常事务我都可以自行处理。”话语中透露着亲切和鼓励。
朱知寿虽然觉得能够担任颜鸣皋的兼职学术秘书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但他还是担心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胜任这一工作。他的脸上透出了一丝丝犹豫。
颜鸣皋已经看出了他的顾虑和担心,又对他说:
“小朱,你不用担心。我的日常工作由院办工作人员负责处理,你只是重点在学术方面辅助些工作就可以了。”
朱知寿被老师谦和的态度、处处为别人着想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协助老师做好工作。
就这样,朱知寿做颜鸣皋的兼职秘书工作一直到今天。在这10多年里,颜鸣皋在工作上更加关注他的科研进展和发展,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上给予他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他们一起外出参加国家年度科协大会、专题学术会议以及各类邀请学术报告等活动时,颜鸣皋经常在繁忙的会议日程安排和接待客人谈话之后,不忘与朱知寿谈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事情,为型号攻关、预先研究和专业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细致的要求和建议。
朱知寿在与颜鸣皋一起的日子里,通过整理颜鸣皋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成果、个人事迹与简历等资料,通过参加颜鸣皋与许多老朋友、国内外著名教授和科学家们的座谈会,通过协助媒体接受采访、对外讲学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颜鸣皋、认识了颜鸣皋,正如他自己所说:
“所有这一切,让我在不断增进见识、扩大接触面的同时,内心也在一次次地受到了极大震撼,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像颜总一样的无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广阔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也在时时刻刻激励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一代不断努力奋进,攀登科技高峰!”
是的,颜鸣皋呕心沥血培育着年轻一代,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激励着年轻一代。
颜鸣皋为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感到欣慰和高兴,为年轻一代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与骄傲。
同时,为了航空材料事业持续良性的发展,颜鸣皋身体力行地为“新生代人才”的健康成长奔走操劳。
他多次在航空工业发展咨询报告、航空百年特邀报告以及航空材料发展建议等场合大声呼吁:
“重视航空材料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工作,要特别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新世纪技术骨干与创新型学术带头人,满足航空科技日益发展的需要。”
1999年6月8—12日,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分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国际疲劳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42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其中国外代表300余名)参加了本次盛会,交流国际疲劳领域的最新成果,探讨并提出疲劳学科跨世纪的发展方向。
会议期间,里奇、米勒、纽曼等国际疲劳界的著名学者分别就传统和先进材料的疲劳,金属疲劳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及21世纪面临的问题,飞机结构大范围疲劳损伤的预测等重要专题做了大会特邀报告;50多位中外著名科学家应邀做了基调报告。400多名专家学者分别在7个分会场进行专题报告,就材料与结构疲劳的基本理论与机制、宏观力学建模与寿命预测、疲劳与损伤容限设计、各种材料的疲劳行为、疲劳理论的应用等,进行广泛与深入的学术交流。大会总结了疲劳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成果,提出了21个世纪的发展方向。
颜鸣皋在疲劳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这次跨世纪的学术盛会上,他又一次获得了殊荣。
国际疲劳执委会对在疲劳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米勒教授和中国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颜鸣皋院士授予国际疲劳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国际疲劳大会终生荣誉会员奖”。
隐去某些色彩的彩虹
新世纪的霞光绚丽多彩。
地球不停地旋转着,迎来了人类又一个新千年。
2000年的鲜红太阳,被绚丽多彩的霞光烘托着冉冉升起。
这一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专门为颜鸣皋院士举办了从事国防科研50周年和80寿辰庆祝会。
颜鸣皋面对着簇拥的鲜花、热烈的掌声、诚挚的赞誉,却并没有陶醉。他朝各级领导、科技界同仁和单位里的同事频频拱手,说出的话依然那么谦逊,依然那么朴实:
“同志们,今天研究院专门为我举办这样一个盛大的庆祝会,我既感动又不安。感动的是这么多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到场,又给了我这么高的评价,我此生值矣。不安的是我只不过做了一些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干了一些应该干的事,组织上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又占用了大家的时间,劳累各位。我唯有继续努力,再创佳绩,以此报答祖国、单位和同志们的厚爱。谢谢!谢谢!”
大家都知道,颜鸣皋说这番话,并不是故作谦虚,而是他一贯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颜鸣皋常说:“谦虚就是实事求是。唯有谦虚的人,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
在外人看来,颜鸣皋成果丰硕、贡献卓越,无论是航空材料研究,还是培育人才;无论是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还是理论研究,他都是一个应该大书特书的人物。
仅从著作一项来说,就令人信服。颜鸣皋出版过《镍基高温合金的强化》、《金属疲劳与断裂》、《金属疲劳损伤》等专著和译著,先后发表各种科学论文200余篇。他还曾任全国《材料科学与测量》丛书副主编,主持编撰《航空材料学》、《中国航空材料手册》、《第五届国际材料力学行为会议论文集》等专业图书和多种力学性能手册,为生产、科研、教学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为传播新材料、新技术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另外,前面已写到过,他还曾担任过《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等杂志的主编,《金属学报》、《航空学报》、《国际航空》等杂志的编委。
可颜鸣皋自己总是认为工作一般、成果一般,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已逾古稀之年,他依然给自己不断地加压、加压再加压。
在那次庆祝会上,颜鸣皋的讲话有一段非常精彩和浪漫,他说: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道七色的彩虹。为了国家的需要,为了共和国的航空工业,我愿意隐去其他的色彩,在某一个波段里发射出一束光芒,给这个世界增添一分亮色。”
这段如抒情诗般的话是颜鸣皋带着情感、带着忠诚、带着憧憬从内心发出的,也是一位老科学家生活的真实反映。他要隐去的色彩是他自己的一些爱好和生活需求,唯有留下的单色调是殚精竭虑地拼命工作,在航空材料领域爆耀眩目的激光。
颜鸣皋的业余爱好非常广泛。他爱好游泳、摄影,喜欢踢球、爬山,还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等。然而,许多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同事,都无缘一睹他的这些特长,看到的是他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看到的是他年愈古稀依然在科研战线上奋斗拼搏。
随着颜鸣皋年龄的增大,特别是爱妻倪莹去世之后,在北京钢铁学院工作的五妹颜梅仙、六妹颜蓉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非常担心三哥的身体,牵挂三哥的晚年生活。
颜鸣皋却反过来安慰妹妹们。他说:
“你们放心,我只要能工作,身体就不会倒;我只要在工作,我的晚年生活就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