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或是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当中,光是一天,就有可能会接触到数以百计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背后隐含的真义又该如何解读,考验着企业与我们个人的分析能力。举例来说,我们每天可见的许多商店结账的店员,在我们结账时,他们只管忙着执行收钱、找钱与开发票的动作。可是有越来越多的商店,在简单结账的同时,只在操作收款机时多按了两个按键,多花了不到3秒钟的时间,除了完成收钱、找钱、开发票的动作以外,也同时完成了一项完整记录消费者的性别、消费金额、品项、预估年龄层的完整“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s Relation Management,CRM)”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汇总整理后,分析出区域的消费偏好、生活形态、可支配所得等,零售业并因此设计店内上架商品的项目、摆设的位置(包括柜位高低)、特惠的活动,以及店面应该加大力度或缩小进货量的产品组合决策,为业者带来更庞大的营销利益。而收款者也只不过每次多花了几秒钟,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运用分析,可以帮自己的未来一个大忙。
竞争激烈的21世纪,怎样的企业能致胜?怎样的人才最抢手?答案是:懂得运用检视分析手法、及早发现问题、找到获利关键的企业或个人!当谷歌、亚马逊、沃尔玛、室洁、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波士顿红袜队等不同产业当中的佼佼者,相继成功运用“检视分析”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时,都只说明了一件事:21世纪的企业将以分析力决胜负!
分析管理的问题症结,绝对不是出在分析方法、信息可用性或是技术上。对于想要建立检视分析能力的业者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向前看,从找出界定最模糊、信息最少的问题着手,而不是向后看,专找最容易下手的而且风险也最低的问题小试牛刀。
托马斯·H.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与珍妮·G.哈里斯(Jeanne G.Harris)直指分析管理之所以窒碍难行,问题出在“人”这个要素往往凌驾在好的“点子”之上。企业每个阶层的领导或主管,都有义务将最好的点子,突破万难付诸实现。当公司在寻觅点子和进行检验调整时,企业决策者有责任在检视分析的过程当中,提出许多尖锐、令人不安,有时甚至会冒犯人的问题,以刺激更深层、更真实的分析。然而因为每家公司的员工都会奉承领导或主管,有时高层主管的见解缺乏缜密的思考,根本不值得一顾,却照样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或最后付诸实施。这时就需要千万当心,如何避免不够缜密的分析与“靠感觉”来决策,是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此外,企业必须培养对事不对人这种开放的氛围与决策环境,坚持以信息证据区分点子的好坏,来作决策。
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我常常在上课的时候,问企业主管们一个习以为常的问题。我问大家:“顾客对我们投诉率的增加,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营业收入?”几乎千篇一律地回答:“当然会!”那我就继续问下去:“顾客投诉率与营业收入之间,是正比的关系还是反比的关系?”也几乎是一样的答案:“反比的关系!”也就是说顾客投诉率越高,营业收入成长就越低的反比的关系。请问,这是有数据支持的判断,还是凭借感觉的结论?很明显,多半是来自于后者。事实上,在许多先进的服务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发现,顾客投诉越多,营业收入越成长。因为经过分析后发现,顾客之所以投诉,是基于对该企业的期待,也基于以后还要继续前来消费的意愿前提下,所油然而生的消费要求(当然我并不认为顾客投诉永远有正面的希望)。更何况在21世纪的今天,“顾客不会投诉,只会永远的离开”!结论是,不经分析的决策质量,是具有高度的不正确性与误导性的!
再举些例子,在职业运动界挑选球星的时候,信息分析已经迅速取代由资深而高价的球探漫无目标的“慧眼识英雄”;优质的租车公司开始拒绝交通违规记录欠佳的顾客;航空公司的补位班次不再提供给常客,而是针对票价利润最高的顾客;谷歌网站累积储存了庞大的顾客、消费、商品等供需信息,将你都说不清楚的自我偏好与习惯,卖给了正觊觎你钱包的卖家。
Harrah's赌场运用名为“Total Rewards”的酬宾机制,让顾客在每次使用博弈设备时都刷一次积分卡,然后追踪赌客每日输赢的金额与赌客之年龄、平均可支配所得等信息,计算出不同层级赌客的“痛点”,再经由信息系统联机现场服务部门“福利大使”,在赌客临界损失痛点之前(越过之后可能就是该名赌客永远的流失),适时地招待赌客在餐饮部的牛排馆免费享用双人套餐,降低认知亏损的倒霉感,让公司长期能够在顾客身上赚取最大营业收入,而不是一次榨干赌客。
美国银行经过长期分析,发现顾客等待时间一旦超过5分钟,便会夸大他们的感知等候时间32%,所以在银行中设置多媒体电视播放新闻与知名歌舞剧,同时在等候区设置理财咨询专区,让等候的顾客不知不觉留在银行内,使理财商品、基金销售的业绩大增。
在顾客导向的今日,美国白宫曾经进行大规模调查,归纳出以下发人深省的结论:
(1)顾客不满意将造成30%的人减少购买,其中20%的人将终止所有与卖方的关系;
(2)一个人不满意会转告8~10个人,其中20%的人会再转告大约20个人,但一位满意的顾客只会告诉3个人;
(3)一个负面印象,要12个好印象才能弥补;
(4)至少有70%的货品是老主顾购买的;
(5)争取一位新顾客所花费的成本,至少是留住一位老主顾所花费成本的5倍;
(6)在100位不满意的顾客中,大约只有4个人会抱怨、会投诉,许多人会默默地转向同业的竞争对手,有一个人提出不满,则应该还有25个人也会有类似的不满。
因此,我们从众多的事例可以发现:分析竞争力在未来几年还会掀起更高的热潮,许多企业都会拼命在公司的信息网或数据库里头挖宝,揪出藏在背后的“魔鬼”。没准大家落实“分析信息真相,不要分心想象”、“靠信息决策,不靠感觉”,成功将随即降临!不然你想想,为什么有越来越多以销售“供需信息”的信息搜集从业者,单靠贩卖这些信息,就能创造数亿元以上的营业收入。如果这些分析信息的背后,不能带来更庞大的商业利益,你想谁会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