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会死,我希望死在会议上。因为由生到死的转变,没有人会察觉到。”这是西方流行的一句俗语,道尽了现代人对于会议的无奈。
何谓会议?研究事理之解决,一人谓之独思,二人谓之对话,三人以上而循一定之规则,谓之会议。因此,会议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必须是研究事理之解决;第二,必须三人以上;第三,必须依循一定之规则。
会议是一项历史久远,而天天出现在我们工作中的大事,谈到会议的发展与管理起源,应该从议事学的发展来看。早在公元1215年英王约翰(John)接受《大宪章 》开始,历经公元1688年光荣革命的宣言、公元1689年的权利法案、1789年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国会议事手册》,到1876年亨利·罗伯特(Henry Robert)的《罗伯氏规则》,这些发生在国家级议事规定的法理或宣言,可说是会议制度雏形的起源。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从政府部门正式的会议制度、上市公司的法定会议召开,发展到一般组织与企业内部的会议管理,会议都因为它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规范性与系统化的要求,一步一步发展成形。
一些正式的议事学基本原则,也指引了一般会议管理的规定,以及我们主持或参与一些会议的基本精神。它包括:
(1)有议事规则的存在,以增进业务处理与提升合作协调;
(2)会议中所有的会员拥有平等的权利与责任,多数的一方有权作决定,少数的一方有权作辩护;
(3)法定的会议则必须有足够的法定人数;
(4)每一项提议必须经过自由而充分的讨论;
(5)会议的任何时候,一个时间只能讨论一个问题;
(6)在任何时间,每位会员都有权利知道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同时在表决前加以重点叙述;
(7)会议中的会员发言,必须得到主席的许可;
(8)对同一个问题,在他人第一次发言尚未结束之前,任何人都不可以要求第二次发言;
(9)会议主席必须严守立场,公正没有偏颇。
这些议事学的基本原则,引用于组织会议时,虽然显得要求得过于严格缜密,但大方向却是正确的。在我们一般的组织或企业里,从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重要的组织策略制以订,到公司法定的各式会议,会议天天发生着,所以未接受正式会议训练的人,都习以为常地被认为能够处理会议问题。其实,会议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统计数据显示,在一般公司组织内,一个专业经理人每天、每年究竟花在大大小小的开会上的时间有多少,但据我侧面的统计与观察:第一,越是高层的经理人,花在会议上的时间就越多,他们平均有30%以上的时间用来开会,接下来就是会议前的准备与会议后的追踪,与会议也脱不了干系,这是一个很惊人的参考数字;第二,越是常负责召开会议的人,他们主持或管理控制会议的情况,就越有改善的空间。我担任顾问二十多年以来,历经大小超过二万场以上各种形式的会议,从中观察看来,能掌握好开会的情况的,还真的是少数。
有人将会议的组成,用旧约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一句话“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来形容。虽然感觉有点讽刺,但确实有其生动之处。与会者为一群不同职位、不同专业、不同立场、不同预期心理的人,为了达成某些程度的共识或结论被召集在一起。这确实是有它的难处,所以会议管理变成经理人的必修课,主持会议就变成领导者一定要下工夫去学习的基本能力。
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一整天都在开会,什么事都做不成!”这确实是天天发生的事,越高职务的主管,他的首要工作就越是出席或主持会议。试想,这些高层主管就这样花掉老板所发薪水,或他们一天精力的大半,会议这个问题是否不容小觑?如果会议真的是必要,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只有两个:第一,你会开会吗?第二,开会能不能省一省呢?
1.你会开会吗?
国人开会常见的问题,从随性开会、不了解或缺乏会议规范,变成主席或某位出席者的演讲会,变成演讲比赛,会议中为发言而发言、为反对而反对、为捧场而参予或同意、为奉承或出风头而临时动议,到最后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我们先来看主持会议的人。会议主持者的特质,必须果断坚毅、态度诚恳、立场超然,他必须做到时间与步调的掌握,依计划日程宣布开会、散会或休息,按照程序主持会议的进行。还有,困难的是必须维持会场秩序,并确保议事规则的遵行,让话多的适可而止、让无言的主动发挥,答复并面对会议中的询问与质疑,以及决定权宜问题与秩序问题,将议案宣布、讨论及表决,并宣布表决结果甚至完成法定程序。要完成以上这些事情,会议主持者必须拥有相当的IQ(智商——包括专业与经验)、EQ(情绪智商——包括风度素养与气氛控制)及RQ(人际智商——包括信赖程度与立场),然后又要能够临场反应、乱中有序,的确需要相当的历练。所以读者应该很容易知道,为什么前面我说能清楚做到这些的人,为数不多的缘故。其次再来看看与会的人。他们的挑战相比之下显得容易,就是会议前做的功课,必须充分阅读会议数据,准备会议的发言,达成既定目标,然后与会时遵循会议规则,清楚表达。
2.开会能不能省一省呢?
首先,我们必须检讨开会的必要性。召开会议是否是法令规定,是否能促进协调、沟通及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是否对工作推动及目标达成有必要、在时效上较为迅速、没有其他更有效方式。倘若以电话、公函或会签等方式可以产生预期效果,会议主持人或出席人员不能充分准备,时机不适当,会议肯定不能产生预期效果,召开会议的花费太大,以及不合效益原则者,都应该以其他方式取代,不必召开会议。现在许多跨国跨地区的公司,与会人员召集的可能性或成本都是一大挑战时,利用网络的讨论区,先行收集与会人员的意见后汇总整理,再来开会,也能大大提高会议的效率与效能。
从整个会议管理的内涵来看,包括会议的对内对外管理,会议结论的决策模式,会议的成本估算,会议的规划、准备、组成与规则,会议的流程与控制,会议的参与及发言、共识引导,会议决议的追踪落实。其中我要特别提两件事。
1.会议决策模式
这是影响决策质量的关键。一般而言,会议首先必须遵守“力的原理”,即会议的最后决定,必须是保持最多数意见的决定,也称为服从多数原则;其次是“理的原理”,即在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少数者的权利,亦不应受到打压,也称为尊重少数原则。多数决策的模式,效率最高,但质量却绝不一定能确保是最好的。例如用在策略的制订或脑力激荡时,许多少数或奇特的想法,在会议有限的时间内,未必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与理解,如果主持人径行表决,有可能会断送一个宝贵的点子,这时就不如搁置留待进一步的评估;此外,高层会议如董事会,每位董事的意见都极为重要,如果董事会的决议,动辄需要看表决结果而不是董事们的共识与妥协结果,径行表决只会产生日后严重冲突的后果,此时应该休会寻求沟通与共识,所以力的原理这个服从多数原则,未必是最好的决策模式。而西方运用服从多数原则的合宜性,又比东方来得高,也来得习惯。
2.会议成本
会议成本应该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如:召开会议的准备成本、会议室的成本(租金或内部转拨计价的成本、水电与设备装潢折旧)、与会人员的成本;间接成本如:与会人员因为无法工作所流失的产能、额外加班或因为会议延误工作的加班成本、影响他人的成本或其他流失的机会成本等。这是会议泛滥情况下,很少考虑到的影响。
没有任何一项规定要求公司必须制订具体执行的会议管理办法(包括最严格缜密的上市公司规范),但会议的管理,确实应该在公司内部制订章 程或相关会议管理办法。章 程或办法应该规范公司内的各种会议类别并分级、会议原则与规定、会议决议及追踪(这才是开会的目的)、会议记录与存盘规定(含记录内容要求规格)、会议室管理与相关窗体等。会议的真正精神所在是借会议的进行过程,通过人与人之间智慧的交流,情感与理性的良性互动,产生互信与有价值的共识,作为行动的共同准则。然而,“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事实总是天天上演着。要做好会议管理,除了有清楚的管理规范与训练,还应养成能尽量不开会而以其他方式取代的习惯,做好时间管理,追踪会议决议的执行。我的一家客户,为了解决会议泛滥的问题,想出了两个挺有效的杀手锏:第一,在每一间大小会议室中张贴该会议室每小时的开会成本;第二,会议室内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椅子,会议大家站着开,结果会议迅速有效,工作成果更为辉煌。
总之,算一算你一年有多少天在开会。开会的成本管理必须以能否回收的投资角度来审视,看看开会是可以回收报酬的投资,还是付诸东流的成本。千万不要忽视开会这种看来很大的小事,别让老板发的薪资都在会议室中消耗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