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必须能够把社会需求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盈利的各种机会。”这是彼得·德鲁克对于创新所下的定义。我从事顾问业逾二十年,辅导咨询的企业超过千余家,而累计提供企业参考实行的创意或提案也超过万余件。许多人好奇地问我:“你怎么不会有肠枯思竭的时候呢?”而我总是拿美国福特汽车创办人亨利·福特的一句话来与其分享。亨利·福特说:“所谓新的东西,不过是把旧有的东西,重新组织起来罢了!”许多创意、新的或是重要的事情,其实以前都被某个人在某些时候提到过,但是他本人或是其他身旁的人,却没有意识到或发现到。而能够意识到或发现到这些其实已存在的东西,需要的是敏感度、经验与历练,再有就是系统性的思考训练。
我曾为一本由史蒂夫·瑞夫金(Steve Rivkin)与佛拉瑟·西戴尔(Fraser Seitel)两人合著的名为《有意义的创造力》(Idea Wise)的中文版书,写了一篇推荐序。在这篇推荐序中,我提到了对创意而言最重要的两件事。
一、愈有价值的创意,多半愈令人感觉突兀
愈有创意,愈感突兀!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就曾说他的创新理念,有的来自于走廊上的一次碰面,有的可能来自于晚上十点的一次电话交流,许多都是突然的灵光乍现!而创新的研发,多半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创意提出时,周围人都会觉得非常“突兀”!而愈有创意的想法就愈显得突兀!古来圣贤多寂寞:创意像艺术创作,多半不见容于创造的当世或当时。而按我多年咨询观察的经验,从一个相反的观点来看,一个迅速获得大众共识、鼓掌通过的创意,多半没有太大的新意!(因为多半你的竞争对手或全世界的某个地方,人家早就“用过”或“早用得不想要再用了”!)
当创意发生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时,我们会觉得突兀!但是,当它发生在电影里面时,我们会觉得新鲜有趣、充满想象力与未来感。像史蒂芬·阿伦·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或小乔治·沃尔特·卢卡斯(George Walton Lucas Jr.)的《星际大战》系列(Star Wars)、《AI人工智能》、《关键报告》(Minority Report),或是法国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的《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等电影中,对未来世界的描绘图像,都会对我们生活形态或现实世界中如何从事商业产品的开发,如何在开发中注入新创意有所启发。例如在电影《关键报告》中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徒手触摸,上下左右滑动操作计算机屏幕中的鼠标,这一代微软Windows7操作系统同它如出一辙。所以,很多真实世界的研发创意,都来自于无限的想象力,电影只是一例。
二、错误地运用资源,是扼杀创意的杀手
组织可运用的资源,包括组织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两种。既是资源,则势必存在资源限制的现实,而错误运用则包括专业不足、断章 取义与不知就理地抄袭运用。特别是许多组织错误运用外部的顾问,这种错用下的顾问往往成为创意的杀手!错误的发生倒不一定是顾问单方的责任,不会用顾问往往是主要的原因。这种论点由营销顾问史蒂夫·瑞夫金(Steve Rivkin)、沟通顾问与评论家佛拉瑟·西戴尔(Fraser Seitel),以及担任管理咨询顾问与讲师的我共同写出,呼吁大家运用顾问要特别当心。这种观点别具深意!那是因为企业会延聘专业的顾问,多依赖以下三种顾问的“权利”。
(1)顾问的专家权(Expertise):顾问拥有企业缺乏的专业知识。
(2)顾问的信息权(Benchmarking):顾问掌握更深更广的行业信息经验。
(3)顾问的执行权(Effectiveness/Efficiency):顾问执行与落实拥有比企业更高的正确度与执行效率。
而许多企业依赖顾问的“第二权”与“第三权”,却误用其“第一权”。我辅导企业、教书或授课,都时时提醒大家,“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乱听顾问的”或“听乱七八糟的顾问的”不如“不用顾问”!还有,创意有两大杀手。其一,没创意,不在个人或企业团队没有创意、不在天生资质太差,而是未能开放心胸,又肩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无法真正客观地看待企业自身的问题;唯有不拘泥于现有的模式去思考才有办法有所创新,就像我总是告诫客户、学生“创新或提升绩效的最大敌人便是习惯”一样。其二,没创意是因为没有危机感与迫切性,在企业或个人习惯性的步调下,如果没有立即性的威胁或重大损失,在每天朝九晚五、行礼如仪的作业思维下,当然很容易夜郎自大,成为井底之蛙而不会有创意。美国媒体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ante)就有一句经典名言:“渐进主义是创新的大敌。”“慢慢来”与“按部就班”成为创新的障碍。
企业没有创意,错在没有真正面对问题,并尝试找到正确的资源去解决它。此外,也不会是因为身处所谓的非创意产业或非科技产业(特别泛指被挂上“传统产业”四个大字者),并非行业会逼着大家变得没有创意,这个世上没有所谓的传统产业,只有传统思维!肯去质疑或否定现状,持续开创新局面,永远都是创意的产业。
创意绝非只有顾问业,或是创意产业才会需要!学生交作业,要有创意;工作交报告,为客户做简报,甚至是家庭主妇做菜,哪里不需要创意?想想看,虽然网络上信息多到爆炸,但是交作业写报告,也不能照本宣科,也要有创见与新意,也要有差异,否则,怎么获得高分,或是争取顾客与老板的认同?家庭主妇也要苦思菜谱的变化与搭配,否则岂不会被家人吃腻嫌弃?所以,创意是无所不在的,对创意的需求,也无所不在。要有创意,同时要有有意义的创意,想来想去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
创意有方法。当然,你一定会说,小孩比大人有创意多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方法。或者,创意可以通过系统的方式培养与产生。要注意的是,在《有意义的创造力》这本书中特别强调的创意,是有意义的创造力,而非一些不着边际,也没有实际用处的疯点子!也就是说,这里的创意,是能够解决问题,能够满足独特需求的点子或是产品。
小孩为什么总是比大人有创意?因为小孩天生爱玩,有着开放的心情,不拘泥于现有的僵化模式,也信任别人。一般成人对于新的或陌生的事物,习惯采取怀疑的态度去面对,常常过度地将重心放在分析问题之所在,却忘了问题是要去解决的。真正的点子是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批评的角度,去抹杀事情与问题的发生!我认为,企业运用有价值的外部顾问,扮演企业营运管理变革中的角色,系基于外部顾问是“智慧的局外人(Smart Outsider)”,所以能提供不背负历史包袱的解决方案。换言之,顾问如果成为局内人久了,他们的创新、立场与价值就会渐渐打折扣。
所谓的好点子,应该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新思考。而我们所谓的天才,不也都是懂得改造既有的点子来满足各种需要吗?那么,既然这样,创意也可以通过系统的方式来解决了。《有意义的创造力》就提供了八种不同的方法,来刺激产生创意,而通过这八种方法,科学化、系统性地产生创意,就变得简单多了。
实际上,创意激发的八种方法(后述中字体加粗的部分)可表示如下。可尝试将两个或以上的东西或概念,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或是用其中一个“取代”另外一个;或是把其中的某一部分加以“改造”;或同时将某一个予以“放大或缩小”处理,看看是不是就是个新的东西或概念;或者把其中某些部分拿来做“其他用途”;或者把某些部分的一些东西“排除”;或者把某些东西“颠倒”过来;或者把过去扬弃的,重新“拾回”。就是这八种看来并不惊艳的方法。你也许会说:“这很简单,我知道,这哪有什么难?”但问题是,你真的会尝试把它们当作你的创意思考方法吗?
创意在后天养成的过程中,该如何培养这种随时准备创新的敏感能力呢?迈克尔·杰柏(Michael Gelb)与莎拉·寇蒂卡特(Sarah Caldicott)在《请爱迪生当创意总监》(Innovate Like Edison)中就提出了爱迪生用的“五颗星思考法”,鼓励我们运用美国或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在发明上所采用的五种能力。它们就是造就爱迪生发明脑袋的一幅蓝图,这是系统化的创新方法,能协助我们掌握创新的契机。下面详细介绍这五种并不新鲜的方法。
(1)具备解决问题导向的心态。心态必须乐观、客观、热忱,似玩乐并努力不懈地只锁定于解决问题,方法就是追求新知与不断地实验。爱迪生总是说:“永远再多试一下。”
(2)采取“万花筒思考”。勤以笔记、视觉图像去构思(习惯画心智图或脑图(Mind Map)是最简单的好方法),并回头探索过去没走的那一条路。爱迪生总是事无巨细地做笔记,不管是灵感、系统信息,绘图或随手的涂鸦与素描,都是文字的很好辅助。“要相信你的手,不要相信你的脑袋!”所以每次当有人空着手,不带笔纸来找我讨论事情时,我就会请他们拿了东西再来。
(3)全面投入。认真但保持轻松玩乐的心理,将复杂的构想逐步简化。爱迪生很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我一生从没工作过,都是在玩乐。”当有这样的投入心理时,哪有想不出来的创意呢?
(4)集合众人的智能。兼顾单打独斗与集合众人之智,不断交流并建立团队。爱迪生在“学习型组织”观念未形成前,就已创设了学习型组织。在他的实验室,中间是开放式的工作区。旁边就是大家共同讨论的会议区。他大方地鼓励与营造创新的气氛,并将发明商品化,40年下来,他的发明创造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5)全心全意创造价值。掌握优势与目标,扩大影响力层面,最终建立品牌与经营模式。这都是最现代的营销方式,而爱迪生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已经聪明地运用了。
所以,用爱迪生惯用的这五种方法来看既有的事物,你也可以开始变得有创意!创意绝对是需要后天养成的,如果你还是不会,认为不够明确,怎么办?那么就从学习“找喳”与“找差”开始练习!
“找喳”就是对既有事物挑毛病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找差”就是在旧事物与新事物间找出“差异”在哪里,因为新创意是察觉出新差异的结果。迈克尔·雅伯拉修夫中校(Michael Abrashoff)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海军驱逐舰班福号(USS Benfold)舰长。他原本是美国国防部的文职军官,接管班福号以后,坚持深入第一线的领导风格。他逐一邀请每位男女官兵到他的私人寝室,问他们三个问题,“你喜欢班福号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你希望做什么改变?”结果舰上所有人的建议,总共帮他省下一百多万美元,还成了美国海军士气最高昂的舰队,获颁最佳舰队奖。这一切都是因为雅伯拉修夫中校愿意观察并倾听藏在甲板下的点子。如果你在看完这篇文章 以后,觉得迈开创新的第一步还是有点难,那么运用“甲板下的点子”,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起跑点。试试看,你也可以成为创意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