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3765200000015

第15章 舰载导弹武器(13)

三、“米拉斯”反潜导弹

欧洲国家的舰载反潜导弹起步较晚,技术上落后于美国和俄罗斯。“米拉斯”反潜导弹是在法、意两国海军支持下,由法国马特拉公司和意大利的奥托 梅莱拉公司联合研制的舰载反潜导弹,其目的是为法、意两国的水面舰艇提供一种反应速度快、射程远的反潜武器,以适应新的反潜作战需求。在研制“米拉斯”全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模块“嫁接”技术,巧妙地把“奥托马特”反舰导弹与MU90反潜鱼雷对接组合构成了“米拉斯”反潜导弹。

1985年法、意两国海军开始谈判和进行论证,1986年正式签订合作研制协定, 1989年进行了第一次试验,1992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0枚),1997年首批交付部队。2002年9月,“米拉斯”反潜导弹进行了第4次实弹发射试验。这次实弹发射试验的目标是一艘真正的潜艇靶舰。试验验证了探测系统、火控系统以及MU90轻型鱼雷的工作情况,验证了“米拉斯”武器系统的整体性能。这次发射试验证明了“米拉斯”导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潜武器系统。之后,导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米拉斯”导弹利用意大利“奥托马特”反舰导弹的弹体后半部和动力系统加上声呐导引头和324mm轻型鱼雷战斗部组合而成,采用了“奥托马特”成熟的弹体飞行稳定设计。“奥托马特”中后部的4片前缘后掠的三角形稳定弹翼和弹体尾部的4片前缘后掠的三角形控制舵面,在“米拉斯”反潜导弹上都能见到。“米拉斯”反潜导弹的弹翼和尾舵处于同一平面,弹体呈尖头圆柱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动力系统是“阿比佐”ⅢB型单轴涡轮喷气发动机,可确保“米拉斯”射程大大增加。导弹采用惯性导航,目标数据由舰上系统测定,发射前输入导弹中。采用箱式发射架发射,2个或4个发射箱组成一个发射架。

“米拉斯”导弹长6m,弹体直径460mm,翼展1360mm,射程5~55km,飞行高度200m,发射重量800kg,战斗部重300kg(目前采用的战斗部为324mm的MU90反潜鱼雷,也可采用同口径的意大利白头-阿莱尼亚公司的A-224鱼雷和阿连特公司的 Mk-46 Mod2/Mod5 鱼雷)。全模块化设计的火控系统,可以很容易地安装在吨位不同的各型战舰上(护卫舰、驱逐舰)。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独立运作能力;自动参数计算;每个火控系统可控制4~12个发射单元。“米拉斯”反潜导弹凭着自己携带的涡喷发动机,可以在3min内将鱼雷投送到35km外的目标海域,飞行速度为马赫数0.7,是MU90轻型反潜鱼雷速度的近15倍。

“米拉斯”反潜导弹是一种全天候的反潜武器系统,在作战使用中它与先进的探测系统联合作战,尤其是低频主被动声呐将为“米拉斯”提供至关重要的目标信息,保证其精确度。“米拉斯”反潜导弹的作战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由水面舰艇声呐系统提供目标信息;②对声呐信息进行分析和识别后,目标详细信息被传输到导弹的发射控制台上,随后全自动化的开火控制程序启动;③导弹发射后,初始阶段使用惯性导航和中继姿态调整,飞抵目标海域;④战斗部与弹体分离,鱼雷入水后启动自身的声自导系统,自动完成追踪、锁定和攻击全过程。

“米拉斯”反潜导弹主要装备了法国的F-67和F-70护卫舰以及意大利的两型护卫舰。

四、“伊卡拉”反潜导弹

“伊卡拉”导弹是澳大利亚国防部委托联邦飞机公司研制和生产的舰载飞航式近程反潜导弹。20世纪5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政府根据本国的需要,吸取其他国家反潜导弹的发展经验,制定了“伊卡拉”发展计划,1959年开始研制,1964年开始装备。

该导弹翼展1524mm,弹长3.429m,重量513kg,射程18.52km,巡航高度300m,巡航速度为高亚声速,采用两级“姆拉瓦”助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有效载荷为Mk-44或者Mk-46鱼雷,导弹发射采用回转式倾斜发射装置。

该导弹的外形像美国的航天飞机,结构独特,其战斗部的选择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携带多种不同型号鱼雷,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导弹虽然是用一台火箭发动机将一枚Mk-44或者Mk-46鱼雷送至目标区,但鱼雷与发动机采用了并联的结构形式,即鱼雷在导弹弹体的下部而不是头部,因而使得导弹长度大大小于美国的“阿斯洛克”,在较小的舰上也可装备。后来,英国海军要求装备该导弹,英国霍克、西得利公司与澳大利亚联邦飞机公司对该弹进行了改进,使其火控系统采用计算机,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并将导弹弹翼改为折叠弹翼,采用箱式发射架等。英国装备该弹后改称为RN“伊卡拉”。1982年,巴西要求用更先进的“伊卡拉”导弹装备其“尼特罗伊”级Mk-10型护卫舰,在对RN“伊卡拉”的探测系统和装弹系统做了一些轻便化和一体化改进后,巴西改称“布拉尼克”导弹。

为了提高导弹的反潜性能,澳、英两国于1985年开始合作研制远程M-7“超伊卡拉”反潜导弹。新弹采用小型涡喷发动机和中段修正制导方案,具有在目标上空待机的能力,可携带多种鱼雷战斗部,其射程增加到96km。

“伊卡拉”导弹系统工作的基本过程是,先由声呐测定目标数据,火控系统进行处理,然后由操作员指挥导弹的发射。导弹以55°仰角从发射架上射出,助推器把导弹送至300m的巡航高度,然后转为水平巡航飞行。导弹在飞行中要不断进行指令控制,直至飞到预定的投雷点。此时,发射舰艇向导弹发出投雷指令,于是,固定鱼雷的金属捆带被爆炸装置切断,前后固连机构松开。同时整流罩和下垂直尾翼被抛掉,降落伞脱出。鱼雷降落的同时,降落伞展开,确保鱼雷安全入水。入水后,鱼雷按预定的搜索方案和预定的深度范围进行搜索,一旦发现目标,便由搜索状态转为追踪状态,实施攻击,直至撞击在目标潜艇上,引爆战斗部。

“伊卡拉”导弹至今已生产了1200枚,装备了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智利和巴西的海军舰艇。

五、“石英”反潜导弹

“石英”是苏联海军发展的一种类似法国“玛拉丰”的飞航式反潜导弹,于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海军开始向远洋发展期间研制,1968年开始装备。最初美国认为该导弹是反舰导弹,经过几年的进一步分析,确认是一种以反潜为主、兼有反舰能力的导弹。

“石英”导弹是一字形弹翼的导弹,弹体中部有一字形的中单弹翼,尾部无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在弹体尾部下方。整个导弹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作战载荷,后段为推进发动机,前段直径较小,后段直径较大。

该导弹射程55km,飞行速度为马赫数0.95,最大飞行高度750m,弹长7.6m,弹径600mm,翼展1500mm,重量2700kg,发动机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采用程序+自动驾驶仪+无线电指令,入水后采用主/被动声呐寻的。作战有效载荷有两种,一种为既可攻击潜艇、又能攻击水面舰艇的两用鱼雷,其战斗部重100kg;另一种为核深水炸弹。

“石英”导弹的发射装置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由储运发射箱组成的发射架,有双联式、一字排列4联式和田字形排列的4联式等多种形式;另一种是利用舰艇上已有的舰空导弹双联式发射架。在第二种情况下,导弹与舰空导弹一样装在甲板下的弹库内,装弹时用共用的提升装置将导弹装上发射架。

系统工作时,先由声呐等设备提供目标位置数据,然后由火控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并实施导弹发射。导弹发射后,先爬升到离海面约750m,然后按预定程序下降到超低空巡航飞行,飞至预定的目标区。这个阶段由无线电指令控制航向,高度表控制飞行高度。导弹飞至离预定目标点约10km时,根据预定程序开始由平飞转为向上爬升,爬升到离海面约100m高度时,弹身与有效载荷分离,然后有效载荷在降落伞等装置的减速下下降并入水。入水后,采用主/被动声呐寻的鱼雷在水下自动寻找目标并发起攻击。如果有效载荷为核深水炸弹,入水后沉到预定深度引爆或以音响引信引爆。

装备“石英”导弹的舰艇有2艘“莫斯科”级航空母舰(已退役),3艘“基辅”级航空母舰(已退役),1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5艘“卡拉”级巡洋舰,10艘“克列斯塔”Ⅱ级反潜巡洋舰,18艘“克里瓦克”级反潜护卫舰,1艘“乌达洛依”级以及7艘“无畏”级反潜驱逐舰。

第四节 舰载对地攻击导弹

海军力量可以自由游弋于世界各大洋,是唯一一种可以“全球到达”的攻击兵力,在追求“零伤亡”战争的今天,海军无疑是最佳的对地攻击力量。

西方专家认为,在从现在起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冲突和战争将大多发生在沿海地区, 21世纪的海军将从大洋作战转向近海作战,因此,海军不仅应像过去一样拥有制海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

美国人认为,世界上近80%的国家濒临海洋,约75%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500km以内的地区,80%的工业设施位于距海岸300km左右的范围内,更有140余座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含大多数国家的首都)距海岸不超过500km,美国要控制全世界,就必须首先控制这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这就要求美国海军必须在战争爆发的前几天内,从海上用各种手段对敌国沿海和本土纵深的各种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精确打击,极大地削弱敌方维持战争的能力,为最终陆上决战并夺取胜利创造条件。美国海军的这一作战理念在近年来的多次局部战争中已经反复得到验证:从 1991 年的海湾战争、1998 年的“沙漠之狐”行动、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动到2003年3月的“伊拉克自由”战争,虽然每场战争都是围绕陆地展开的,但先期突袭火力和持续打击火力都毫无例外地来自海上,海军对地攻击武器对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实际上,采用舰载导弹实施对地攻击早有先例。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印度“加尔各答”号驱逐舰就曾用导弹对巴基斯坦岸上设施进行攻击,结果导致巴基斯坦12座岸上油库被摧毁。战争实践已经表明,制导精度高、射程远的舰载导弹可以以最低的消耗实现对陆上目标的“外科手术式”攻击,同时又可将己方人员损失、国民反战舆论和冲突的升级减小到最低限度。有专家预言,在未来的战争中,舰载导弹将成为扑向陆地的钢铁风暴,笼罩整个陆上战场。

一、“战斧”对地攻击导弹

提起“战斧”导弹,人们几乎耳熟能详,因为它是世界各国海军现役的众多导弹中迄今使用次数最为频繁、战绩最为“辉煌”、名声最为“显赫”的一种导弹,其精确而强大的攻击能力不仅使“敌人”闻之色变,而且使其成为近年来每场战争的“急先锋”,以至有人将其冠以“美国国家导弹”的美誉。

“战斧”导弹是一种靠发动机推动克服前进阻力、靠弹翼的气动升力支撑其重量、以近乎恒速和等高状态飞行的巡航导弹(亦称飞航式导弹),可说是一种亚声速低空飞行的小型无人驾驶飞行器,它可以用“软”、“硬”破坏方式,对远在 1000n mile 之外的敌陆上防空设施、大型建筑、控制指挥中心、地下工事、桥梁以及某些用普通战斗机无法攻击的高价值目标发动全天候的、精确而具毁灭性的打击。

“战斧”导弹1973年由雷神公司开始研制,1982年装备部队。作为战术打击武器,“战斧”对地攻击导弹的首次实战使用始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屡屡为美国的军事行动“冲锋陷阵”,立下了“可圈可点”的汗马功劳。

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战斧”对地攻击导弹已在实战中使用近3000枚,这不仅使其创造了世界现役各种导弹实战使用的最高纪录,而且也使其战术应用价值名闻遐迩。美国第六舰队司令(曾任科索沃“盟军行动”北约海军司令)墨尔菲宣称,“‘战斧’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缩短了战略应用到战术打击间的距离,是特混舰队指挥员最为得心应手的武器。”“战斧”导弹不但具有精确而强大的杀伤威力,而且对敌手具有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伊拉克军队的不堪一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战斧”对伊军的震慑使然。据一位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滞留在巴格达目击战况的外国记者说,“‘战斧’巡航导弹在巴格达的高楼大厦群中迂回穿行,直取目标,像手术刀一样精确地将巴格达通信大楼拦腰截断,其状其景甚为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