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斧”对地攻击导弹配有五种不同的战斗部:一是20万吨TNT当量的W-80核战斗部,重122.6kg(这是目前核装置小型化的最高水平),射程2500km,属战略型弹头,专用于攻击导弹发射井、地下防空指挥中心等各类“硬”战略目标,该战斗部从未使用过;二是B-61型半穿甲常规战斗部,重454kg,具有强大的侵彻作用和伴生爆破效应,主要用于攻击桥梁、机场跑道、地下坚固工事等目标;三是WDU-36/B型常规整体式战斗部,重317kg,靠爆炸冲击波和高速破片毁伤目标,可在目标近处爆炸,也可钻入目标内部爆炸,主要用于攻击工业建筑、地面飞机、集群车辆等目标;四是装有166枚BLU-97B型综合效应子炸弹的子弹药战斗部,具有爆破、杀伤、穿甲、燃烧等多种功能,主要用于攻击面积较大的“软”目标和分散目标,如军营、有生力量集结地等;第五种是装有碳纤维的专用战斗部,专用于使敌方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短路,从而破坏其电网系统(该战斗部尚待美国防部批准)。以上第二~第四种战斗部在近些年的战争中广为使用,这种多弹头适于一弹的特点也是“战斧”对地攻击导弹战术应用价值巨大的具体体现。
“战斧”对地攻击导弹既可由水面舰艇发射,也可由水下潜艇发射。舰射型原采用4联装装甲箱式发射装置(每分钟可发射两枚),现已全部改用洛 马公司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据最新资料称,“战斧”对地攻击导弹未来将采用全新的发射方式:舰射型将采用雷神公司全力开发中的周边式垂直发射装置,该系统是为美国海军未来的DDG-1000对地攻击驱逐舰研制的,由四个分离的四单元发射舱室组成,结构紧凑,技术先进,目前已进行过前期试验。潜射型将采用诺斯罗普 格鲁门(简称诺 格)公司正在开发的多联装全弹式筒形发射装置。
最为值得称道的是,“战斧”导弹采用了“惯性制导+地形匹配制导+GPS制导+数字式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器制导”这一连续性的全程复合制导体制,其中,惯性制导使导弹具有了自我纠偏能力;地形匹配使之具有了“顺藤摸瓜”功能;GPS制导使之可以借星问路;而数字式景象匹配制导又使之可以“按图索骥”。正是依靠这一极其先进的复合制导系统,才是“战斧”具有了“百步穿针”的高命中率:飞行1000km左右后,仍能保证几米之内的高精度,也就是说,其100m的飞行误差仅为2mm左右,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现役“战斧”对地攻击导弹有两大基本系列:BGM-109C(包括BGM-109C舰 地 型 和UGM-109C潜地型)和BGM-109D(包括BGM-109D舰 地 型 和UGM-109D潜地型)。两种系列的弹体外形、总体尺寸、重量、助推发动机和发射平台都相同,不同之处是战斗部、主发动机和制导系统。两种系列的“战斧”都有Block-1/2/3三种型号,服役于不同时期。其中,Block-1型是1982年投入服役的基本型,是“战斧”常规对地攻击导弹家族的第一个型号,但自入役至今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Block-2型于1983年开始研制,1986年3月初具作战能力,随之装备美国海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Block-2型“战斧”首次投入使用,立下赫赫战功,以后又多次扬威中东,逞凶巴尔干,大有“唯我独尊、无与争锋”之势。Block-3型于1989年提出研制计划,1992年又根据海湾战争中Block-2型的某些不足改进了设计方案,1993年试验成功,1994年正式服役。Block-3型“战斧”在服役两年后的“初试牛刀”中便出手不凡:1996年9月,美国对伊拉克“禁飞区”内的防空设施发射了31枚Block-3“战斧”导弹,结果命中29枚,攻击成功率达94%,创“战斧”问世以来的最好实战纪录。之后,Block-3型“战斧”又在伊拉克“沙漠之狐”、南斯拉夫“盟军行动”和阿富汗“持久自由”等战争中频频亮相,屡试不爽。在2003年3月的“伊拉克自由”战争中,Block-3型“战斧”更是作为美国的“首发阵容”而“身先士卒”,对伊拉克境内的锁定目标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精确攻击,为这场战争的速战速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美国海军的“由海制陆”战略构想和“非接触”作战理念再次提供了佐证。
目前,在美国海军中服役的“战斧”对地攻击导弹主要是风头正劲的Block-3型。在对阿富汗“塔利班”基地组织开战(2001年10月)前,美国海军拥有2000枚“战斧”导弹,但由于多次出战的消耗,美国海军在“伊拉克自由”战争前就已发现“战斧”“库存危机”。因此,美国海军一方面要求雷神公司加速生产Block-3型“战斧”,另一方面要求将库存的所有Block-2型(700余枚)改型为Block-3型。Block-2型的改型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已于2003年初交付美国海军。Block-3型的生产正在加速进行,据雷神公司称,只要资金到位,公司将把Block-3型“战斧”的月产量从40枚增加到50余枚。
除美国外,英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并使用过“战斧”对地攻击导弹的国家。1995年10月,美国同意向英国出售“战斧”导弹。1996年初,英国皇家海军“辉煌”号核潜艇对无弹头“战斧”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后又进行了多次试验并对潜艇进行了改装。1999年上半年,英国海军“辉煌”号潜艇携Block-3型“战斧”对地攻击导弹参加了“盟军行动”。在对南联盟进行的空袭中,英军潜射“战斧”一举摧毁了南斯拉夫内政部大楼,继而又摧毁了科索沃地区的一个防空雷达基地,首开英国海军实战使用“战斧”的先河。2002年,英国又向雷神公司订购了65枚Block-3型“战斧”对地攻击导弹,装备其“快速”级和“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另外,除潜射型“战斧”外,英国海军还在其45型防空驱逐舰上装备舰射型“战斧”对地攻击导弹。
“战斧”对地攻击导弹自服役以来一直久盛不衰,屡立战功,似乎不可一世,如日中天,但其在历次实战中的“表现”却并非尽善尽美。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2003年的美英攻伊战争,“战斧”的发射成功率一般都在98%以上,但综合命中概率却只有80%~85%,而且时有“失足”之误。其实,美国人早就认识到,随着其他国家海军对地攻击武器的崛起,“战斧”的“王者”地位正在慢慢地被吞噬,其独领风骚的时代也已开始走向终结,于是陆续采取了一些对策加以补救。下文述及的“战术战斧”导弹就是补救措施之一。
二、“战术战斧”对地攻击导弹
1997年2月,雷神公司提出了“战术战斧”对地攻击导弹的基本设想,引起了美国海军的极大兴趣。在美国国防部的要求下,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预算修正案,从1998财年军费中拨出2.3亿美元专项费用,“战术战斧”导弹的研制和开发工作随之正式启动。
“战术战斧”导弹是一种全新的对地攻击导弹,虽然从名称上看仍然属于“战斧”系列,而且极有可能被冠以“战斧”Block-4的序号,但“战术战斧”与制式“战斧”相比已“脱胎换骨”,有着更新换代般的差别。与已经大量实战使用的“战斧”对地攻击导弹相比,“战术战斧”更为先进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飞行中可重新选择目标并伺机发起攻击
“战术战斧”的这种转换攻击能力是世界上现役的任一种巡航导弹都不具备的,可说是武器制导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颠峰”之作。雷神公司宣称,在未来的战争中,无论是固定目标还是机动目标,都无法躲开“战术战斧”的毁灭性打击。
(2)作战任务规划时间大大缩短
对于需远程奔袭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而言,其任务规划时间的长短对于可否攻击“时间敏感性”和“时间关键性”目标、实现“发现即摧毁”的战术目的至关重要。“战术战斧”由于采用了最先进的制导和导航系统,加之任务规划工作可在发射平台上完成,因此可使整个作战任务规划时间缩短到10min左右,基本上拥有了对各种目标进行实时打击的能力。
(3)拥有目标杀伤效果评估功能
“战术战斧”导弹装有与战场指挥中心相链接的数据链路,其头部还加装有评估战损用电视摄像机,可将导弹的状态信息传回到舰载终端,并在导弹命中目标前瞬间向指挥中心发回目标的最后一幅图像。据此,操作人员就可对导弹是否命中目标以及杀伤效果做出评估,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攻击。“战术战斧”的这一目标毁伤评估功能使攻击同一目标所需的导弹数量大为减少,也使战争成本和发射平台载弹量相应降低。
(4)造价大幅度减少
“战斧”对地攻击导弹造价高昂,每枚成本120万美元以上,因而美国海军要求雷神公司千方百计降低“战术战斧”的制造成本,提出了单价不超过50万美元的近乎“苛刻”的要求。为此,雷神公司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终使“战术战斧”的单枚造价降到57万美元(不到原“战斧”的1/2),而且又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全寿命周期成本。
(5)攻击目标多样化
为完成不同的作战使命,满足攻击不同目标的需要,“战术战斧”将配装多种战斗部。除继续沿用Block-3“战斧”的WDU-36/B型整体高爆杀伤战斗部外,还将配用制导型子弹药战斗部(用于攻击集群装甲目标)、综合效应子弹药战斗部(非制导型,用于攻击机场、防空阵地等范围较大的目标)、智能型钻地战斗部(自带制导系统,可有选择地攻击深层地下目标)等。目前正为“战术战斧”加紧研制的是一种长杆式穿甲战斗部,具有强大的侵彻功能,专用于攻击加固目标(如加固掩体、工事、指挥所、大型仓库等)。
“战术战斧”导弹于1998年年初由雷神公司开始研制,2000年6月通过关键性设计评审,随后进入功能鉴定阶段。其间,美国海军对导弹的各种子系统和全弹进行了一系列功能试验、研制性试验、技术评估试验和制导飞行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2002年5月17日,雷神公司在马里兰州海军靶场对“战术战斧”导弹进行了首次地面点火试验,检验了火箭助推发动机的点火与分离、弹翼展开、进气口换位、巡航发动机起动等多种功能,试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标志着“战术战斧”的研制获得了重大突破。
2002年8月23日,美国海军和雷神公司在海军空中系统司令部靶场对“战术战斧”进行了首次制导飞行演示试验。导弹从一个地面试验台上垂直发射升空,在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式区域景象匹配系统的引导下飞行了885km,最后命中“目标”。导弹演示了多种飞行方式,其双向卫星通信能力、途中重新确定目标能力、飞行中换向能力、末段机动飞行能力、可变角度俯冲能力等均得到成功验证。
2003年4月5日,美国海军对“战术战斧”进行了首次技术评估飞行试验。导弹从海军空战中心水上靶场的DDG-63“斯特德姆”号驱逐舰上发射(这是“战术战斧”首次由水面舰艇发射),飞越一段水上弹道后进入陆上飞行,最后命中位于中国湖的陆上“目标”。
2003年5月8日,美国海军对“战术战斧”进行第二次技术评估飞行试验。试验用“战术战斧”导弹配装了标准的实战用WDU-36/B型战斗部,由“斯特德姆”号驱逐舰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升空。导弹飞行了1300km后(途中,飞行弹道在舰载武器控制系统的指令下进行了改变),准确命中并摧毁了位于圣古里门蒂岛上的一个“目标”。
2004年9月,美国海军“宙斯盾”驱逐舰对“战术战斧”进行了产品定型发射试验,随之又进行了4次作战适应性评估试验。至此,“战术战斧”对地攻击导弹的功能试验、研制性试验、制导飞行试验和技术评估试验已全部结束。2006年3月,雷神公司收到3.5亿美元的合同,开始为美、英国海军提供“战术战斧”473枚,其中65枚潜艇鱼雷管发射型专供英国海军,计划2009年交付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