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晴圆缺常有,美景只是刚好
何谓美景?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人痴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有人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秀美,有人认为峰峦险峻大海苍茫才是美景,还有人认为鸟语花香柳绿花红已是人间至美。事实上,每一处风光都各有特点,享誉中外的游览胜地固然被佩戴上了标有“美丽”二字的徽章,但身边平凡无奇的风景里也有令人心动的特色。世间风景千千万万种,美景只是刚刚好的那一处——刚好让你心动,让你沉迷。
美国作家梭罗只活了短短四十五年,但却留给世人无数优美的文学作品,其中尤以《瓦尔登湖》最耐人寻味。1845年3月,28岁的梭罗向朋友借了一把斧头,然后孤身一人进入了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砍伐树木搭建了一座小木屋。此处再无他人居住,梭罗就一个人在里面生活了两年多。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必定是无聊且寂寞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反而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他在木屋周围种田维持生活,每天都在山林里与湖边悠闲地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在他看来,这种摆脱了纷繁复杂诱惑的生活虽简单却充实,每一天都充满意义。他把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记录了下来,包括每天的漫步、夏天的雷雨、秋天的落日、冬天的冰雪,还有那些偶然闯入他的小木屋的路人、冬天在瓦尔登湖劳作的挖冰人,都成了他笔下的风景。
有人评价说:“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想必梭罗对这种生活必定是极热爱的,这也是对他而言“刚好”的风景,所以,枯燥乏味的日子在他的笔下流淌成了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梭罗自己说道:“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这位大自然的挚爱者,在变幻莫测的人世中,开辟了一片只属于他自己的宁静世界。至于如何把握“刚好”的分寸,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在偌大的世界里,向着任意方向,都有可能闯荡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一位作家的文章里,曾描述过这样的情景:“记得小时候,农村水果十分稀缺,经常和生产队里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爬树摘野山栗、紫桑葚之类,以解口头之馋。而每次爬树的时候,都会出现相似的情况:开始大家都从一棵大树底下往上爬,可越往上爬,树的分杈越多,各人为了多采些果实,便选择了不同树枝。结果起点完全相同的小朋友们,各自爬到了不同的方向和高度上,有的站在又高又稳的主干枝头上,有的蹲伏在摇摆不定的侧枝上,还有的停留在树杈间……下来的时候,有的满载而归,有的有所收获,还有的空手而回。”不同的选择,会造成不同的结果,要选择正确的,还要选择合适的。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无从选择,但两点之间却有无数改变命运的机会可以选择,选择了合适的位置,才能造就生命的极致:振翅长空是雄鹰的选择,游弋深海是鱼儿的选择,是猛虎就要长啸山林,是骆驼就要奔走大漠,唯有选择了最能展现自己价值的方式,才能既活得轻松又活出意义。
生活中机遇很多,每个人都会站在十字路口,甚至“米”字路口,何去何从都需要认真考虑,且每一步走出去,都有可能迈向不同的人生。很多人费尽一生的心力,孜孜以求,最后却一无所得,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善用选择的伟大力量,要从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始。
你不必太完美
对完美的追求是一座光明的高塔,能引导人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但是,过分执着于完美,也会使人陷入牢笼,成为“完美”二字的奴隶。在很多时候,完美取决于个人的满意程度,并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甚至可以说,完美是不存在的。
在电影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以追求完美而闻名。在拍摄电影《盗梦空间》时,为了达到令自己满意的完美效果,他用了10年时间来做准备。在这10年里,每次拍摄影片时,他都会格外注意对一些宏大场景的把握,以锻炼自己驾驭这种场面的能力。直到他自认为可以做到了,才开始去拍摄这部自己想了很多年的电影。虽然这部电影也确实给他带来了荣誉,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可和赞扬,但诺兰清楚地知道他不可能真正做到完美,因为“电影是缺憾的艺术”。
人们常说:“最完美的商品只存在于广告中,最完美的人只存在于悼词中。”对于那些不尽如人意的遭遇,以及在面对并不完美的自己时,我们要摆脱那种因缺憾而不停叹息不断忧愁的心境,为自己的心灵松松绑。
完美固然令人向往,但人们并不能每时每刻都要奔着完美而去。你不必太过完美,一些无伤大雅的瑕疵是允许存在的,否则,只会在追求完美的路上疲惫至极。另外,对于自己的缺陷,要能正视,所谓“正视”并非置之不理,完全不在乎,而是能够在顺其自然的同时,也不忘做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改变。
曾有人评价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智力一般,但极具人格魅力”,正是这样一个具有优点但又并不是处处完美的人,不仅挽救了大萧条时期一落千丈的美国经济,还使美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赢家。做出如此非凡成就的罗斯福,童年却没有同样的风光。小时候他性格怯懦,就连在只有二三十人的课堂上,他也无法从容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答案他已烂熟于心,但只要老师一喊他的名字,他就会变得特别紧张。回答问题时也磕磕巴巴的,甚至连声音都在颤抖。
“你要对自己有信心。”老师鼓励道。
罗斯福觉得这一切并不是因为缺乏“信心”,只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情绪,或者可以归结为缺乏一种在他人面前从容展现自己的天赋。当老师叹息着让他坐下时,他就像不小心跃到岸上的鱼儿被放归了大海。于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罗斯福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学生。
罗斯福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缺点呢?他并没有因自己的不完美而悲观失望,也没有因为其他同学的嘲笑就失去奋斗的勇气。学校里与他情况相似的学生,渐渐变得敏感多疑、落落寡合,但罗斯福却一直没有忘记激励自己,咬紧牙关去克服困难。
不英俊、不聪明、不富裕,甚至连从容生活的本领也不具备,这样不完美的现实没有压垮他,他一直没有停止对适合自我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他将自己的缺点一一列出,然后针对性地去改正、弥补。一番努力后,倘若情况有所好转,他会兴奋不已;倘若情况并没有如他预期那样发生变化,他就会努力让自己在其他方面变得更加出色,以弥补此处的不足。
坦然面对不足,并将所具有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是罗斯福给那些不完美之人的启示:你不必完美,但不能不努力。完美或许并不存在,但努力可以是无限的。
完美让人心向往之,却不应该成为人生的负担,让人将生命的琴弦绷紧,反而会发不出声来;但也不能过于松弛,否则可能只会弹奏出靡靡之音。
最优秀的学生也可能考试时发挥失常,最出色的演奏家也可能会按错琴键,最笨拙的球员也有可能一球进门,最乖戾的少年也可能记得为母亲买一束康乃馨。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总是并存的。完美可以作为追求,却不应该成为标准。
就像幸福不可能达到一百分,人也不是十全十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把每件事都做到百分百让所有人满意,清楚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具备所有正能量的天赋,这也是成熟的表现。索性将这八个字铭记在心:没有完美,只有完善。
不圆满才是真圆满
不一定圆满才是完美,不一定残缺就是遗憾。没有任何缺憾与瑕疵的人与事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里。苛责他人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或者苛求自己不能出现任何失误,都是不现实的。很多时候,不圆满的才是人生,要学会接受生命中的遗憾。
在《为学与做人》一文中,梁启超先生说过:“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于‘乾’而终于‘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能容得我们创造进化”。这意味着,圆满并不存在,但缺陷促使人们不断朝着圆满的方向努力。
有一位摄影家在一场摄影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当他在同行羡慕的目光里走上领奖台,并接过金灿灿的奖杯时,他说了一句令人意想不到的话:“很遗憾,这幅获奖照片并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一时间,台下一片哗然,众人都觉得这位摄影家未免太过骄傲,连评委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在后来的采访中,摄影家解释道,他的工作室曾遭遇火灾,他最满意的照片与底片全都被烈火焚烧殆尽,只有少数几张仍保存在相机里的照片逃过一劫。摄影大赛在即,他只好从保存下来的照片中选择了一张参赛,没想到竟然获奖了。
摄影家感叹道:“这虽然不是最让我满意的照片,但显然它令评委和其他观众非常满意。何谓圆满,有时候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后来,这位摄影家又多次参加摄影大赛,每一次他都精心准备,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拿去参赛,但再也没有一张照片能获得此前那么高的荣誉。
自然中有花开花落,波浪尚且会呈现出波峰波谷,曲曲折折、高高低低才是生命之美,或许,每一次不圆满都会激励人奔向新的起点,每一程山水都有美景让人驻足。圆满与不圆满,都是相对的,假如能把生活里不如意事当作必须接受的必然,那么生活就是趋近于完美的,人的心情自然也能保持快乐;假如把所有未遂愿之事当成遗憾,那么生活将永远是糟糕的,人生仿佛被晦暗天色笼罩着,看不到阳光与希望。
不需要改变太多,或许只要转变视角就能走出阴霾。
维纳斯的雕像正是因为有缺陷才得到了更多的赞美,人生也因为不圆满才变得富有深意。真正一点缺陷也没有的生活,就像平静的湖面,虽无风浪之险,却也没有风浪的精彩,只如一潭死水,反而不及荡漾着粼粼波光的湖面与波涛汹涌的海面更加引人入胜。完满到了极致,就是缺陷;相反的,不完满往往意味着完满。
十全十美固然幸运,但有时候也是灾难。生活太圆满,人无须努力就能享受安逸的生活,很容易丧失奋斗的动力,比坐享其成懒惰度日更可怕的是变得骄奢暴戾,惹下祸端,至此,相对圆满的生活反而会被打破,变得不再圆满。真正的幸运从不圆满中来,高超的本领通过不断进取而来,辉煌的事业从辛苦打拼中来。
(第三章)理解和爱,云淡风轻——淡定,是一份悦纳错误的宽容
给别人以宽容,自己也轻松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和复仇的心理只会将我们禁锢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别人能够让我们放下仇恨的执念,获得心灵的轻松。
宽恕别人能够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朋友。试想,如果别人亏欠我们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不愿意放过,总是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方式去对待别人,那么在生活中,将处处有敌人。而如果我们选择宽恕他人,不管对方有多坏,不管对方曾做过什么伤害你的事情,只要你能够放下,你就能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获得心灵上的轻松自在。
张家和李家是邻居。他们都在自家的后院栽种了西红柿,张家人勤劳,而且懂得西红柿的栽种技巧,每到秋天,满园的西红柿结得又大又红。李家人懒惰,到了该给秧掐蔓的时候也不做,只等着收获,结果到了秋天,西红柿没结多少,还普遍酸涩。
村里人经常夸张家人西红柿种得好,话语之间,不免对他的邻居李家嘲笑一番。李家觉得丢了面子,所以经常在夜里跑去张家的后院,把西红柿连秧带果一起扯断。张家的儿子第二天发现以后,气愤不平,就跟自己的爹爹说,我们也去把李家的柿子秧都扯了吧。爹爹却说:“你看到他家这样做的时候,觉得他们家的人很卑鄙,你很气愤,可是,你明明不愿别人扯断咱们家的柿子秧,为什么还要加重双方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变本加厉地破坏我们呢?冤冤相报何时了?今天你出于报复扯断他家的柿子秧,他家肯定还会想其他的办法对付我们,这样下去我们除了相互报复,就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了。孩子,做人不能太狭隘,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应该想到的不是报复,而是宽容。你听我的话,从今天开始,你每天晚上去给他们家的柿子秧浇水,也帮着他们给秧掐蔓,并且要尽量不让他们知道。”
儿子照做了。李家的人发现自己家的柿子秧一天比一天好,发现是张家人帮忙后,感到非常惭愧。他们主动背上了礼物,向张家道歉。从此之后,这两家人放下了纠葛,成为了非常友好的邻居。
仇恨是带有毁灭性的情感,它能激发一切矛盾,但是只要有一颗善于宽恕的心,那么一切紧张的气氛都会融化,转化成一种温暖。
懂得宽恕的人,总是能看到伤害他的人善良的一面,发现他们灵魂之中的闪光点,于是,感情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再会觉得对方有多么地讨厌。有些时候,人们念念不忘对方的错处,不过是为了防止自己不再受到伤害。如果一直将过去的不愉快堆积,就很难走出阴影,也很难真正快乐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宽恕他人,因为宽恕他人就是放过自己,当一个人的内心总是被仇怨所占据,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而当你放下的时候,你的人生会变得格外地平和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