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森斯梯尔纳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从不拖拖拉拉。对于各等级既不愿出钱,又想要享受战果的行为,他十分不解。生性暴烈的他一向勇往直前、从不退缩,这次也一样,他要变成真正的主宰者。可是,这里不是瑞典,大家对他的风格并不买账。德意志人早就形成了拖沓的作风,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扭转的。看到德意志人为了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竟然能够讨论十天,奥克森斯梯尔纳是既新奇又失望,但也不得不照顾当地人的习俗。当讨论到第四点,也就是由谁来选出一名带头人和总管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瑞典才是当之无愧的,纷纷要求奥克森斯梯尔纳担任指挥官,用其卓越才华为共同事业效劳。
只不过,他们也不是完全放心的,在法国的提议下,他们要求在指挥官的身边安插一大批监督员。这些监督员负责管理同盟的金库,并有权商议有关征兵、部队的进军和扎营诸事宜,这样奥克森斯梯尔纳就不能滥用权力了。对于监督员一事,奥克森斯梯尔纳坚决反对。出于快速执行计划保密的需要,他不愿意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好不容易才说服了与会者。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补偿,这在最后才提及。奥克森斯梯尔纳要求战后瑞典可以从联盟者那里得到答谢,他的实际目标就是波美拉尼亚。各等级都知道这一省份对瑞典的重要性,纷纷向瑞典许下诺言。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讨好瑞典,至于将来能不能成为现实,其实谁也没有信心。通过这次会议,奥克森斯梯尔纳虽然没有完全达成心愿,但是得到了最为重要的指挥权,并且团结了上德意志的四个区县,每年还能从那里获得两百五十万塔勒的军队给养金,也算收获不菲了。
各等级方做出了如此的让步,就是为了向瑞典方表示谢意。普法尔茨伯爵弗里德里希在古斯塔夫·阿道夫死后没几周便忧伤地离开了人世,就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世时,一再拖延归还他的邦国,并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如今瑞典的掌管者奥克森斯梯尔纳为了表示正义公道,承诺归还普法尔茨邦,弗里德里希的后人也算是苦尽甜来。除了普法尔茨家族受到奥克森斯梯尔纳的热情对待,其他结盟的帝国诸侯也享受到了瑞典的感谢,尽管这种感谢来得稍微晚了一些。对于奥克森斯梯尔纳来讲,这种感谢并不用付出多大代价,但可以笼络人心,整体还是很划算的。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就应该具有超党派性。不难发现,即便是自称如何正义的德意志新教诸侯,他们在维护自由时的行为也不是很光彩的。他们的动机来源于自私自利的驱使,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他们既担心自己被抢劫,又渴望参与到掠夺中去,这是他们参战的最初心态。古斯塔夫·阿道夫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充分利用这些新教诸侯的欲望,使他们参与到自己的行动中来。每一个与瑞典结盟的诸侯,都会听到古斯塔夫·阿道夫信誓旦旦的承诺,渴望着在战胜后获取领地和各种资源。
奥克森斯梯尔纳充分继承了古斯塔夫·阿道夫的观点,只有让同盟者们从战争中尝到甜头,与他们分享战利品,那么,能够得到实惠的各等级就会赞成继续战争。基于这一点,奥克森斯梯尔纳开始向诸侯们许诺利益的分配。黑森邦伯得到了占有帕德博恩的一些主教领地、明斯特、富耳达和科尔维的许诺;贝恩哈德公爵得到占有法兰克尼亚主教辖区的许诺;符腾姆贝格公爵得到占有符腾姆贝格的教会地产和奥地利伯爵的许诺。用德意志的土地许诺给德意志人,这简直就像是一场不尊重德意志人的闹剧。奥克森斯梯尔纳本人在惊讶之余,对待各等级更多的是鄙视。
陷入困境的掌权者
得到了瑞典的许诺,各等级们精神抖擞,他们重新出现在战场上,继续在德意志的土地上为瑞典人而战。萨克森和吕纳堡的部队在吕茨恩战役胜利后不久,与瑞典的主力部队会师。没过多久,皇帝斐迪南二世的部队在整个萨克森便销声匿迹了。瑞典联军兵分两路,分别向劳西茨和西里西亚挺进。部分瑞典军队由贝恩哈德公爵率领着向法兰克尼亚进军,另一部分瑞典军队由不伦瑞克的格奥尔格公爵率领,朝威斯特法伦和下萨克森进军。
以前瑞典人在莱希河畔和多瑙河畔有据点,不过在巴伐利亚人的进攻下,他们几乎招架不住,即使后来霍恩将军从阿尔萨斯赶来增援,还是无法阻挡住敌人。阿尔特林格尔率领皇帝军队在士瓦本边境站稳了脚跟,并从波希米亚抽调七个军团,占领了肯普滕。莱茵伯爵奥托·路德维希撤出了阿尔萨斯,前去增援多瑙河,但仅凭他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远在魏玛的贝恩哈德公爵也收到要求派兵增援的请求。
1633年的战役一打响,班贝克城和班贝克整个主教议事区就被贝恩哈德强攻下来。接到求援的消息后,贝恩哈德立刻向多瑙河挺进,并与瑞典人在多瑙沃尔特会师。整个巴伐利亚都十分害怕这支庞大的瑞典军队,更何况对方的将领也个个身经百战。瑞典人占据了天时地利,只待条件成熟,就要让巴伐利亚改头换面。没有想到的是,虽然瑞典军具备了取胜的所有有利条件,但由于最后军官们的哗变,令即将到来的胜利成了泡影。
瑞典人之所以在德意志兰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功劳都应该归于军队。他们的军队组织严密、纪律性强、作战勇猛、不畏艰险,不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也成就了古斯塔夫·阿道夫的伟大事业和威望。如果没有这些战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那内阁中制订的各种计划终不过是废纸一张。在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远征、进军、冲锋,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是最有权力享受战争成果的人,可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军队下发的军饷很多时候都遭到了克扣,不少将领贪婪地大肆占有战利品,士兵们付出了辛苦和鲜血,却通常什么也得不到,只能眼巴巴地在一边观望,心中自然有意见。
这种不满的情绪早在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世时就已经产生,此时终于爆发了。现在趁着他刚刚去世,战士们提出了他们的要求。最早发出这种呼声的是来自多瑙河畔的军营的普菲尔和米茨拉夫,很快这种声音就在军营中传播开来。军士们要求付清他们应得的军饷,并额外给每个人一份不错的报酬,否则他们将不再服从命令。他们认为,自己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每天用生命换回大量的战利品,但这些财富都落到了少数人手里,好像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一样,也从来没有人认可他们的战绩。不满的情绪在部队中日益发酵,有人甚至写信煽动莱茵河畔和萨克森的军队起来反抗,幸好这封信被截获了。对于这种骚乱,魏玛的贝恩哈德和他的助手先后予以劝诫和训斥,结果不但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反而激起了士兵们的愤慨。他们强烈要求,若不能按时足额支付军饷,那就向每个军团分配一些城市,时限是四周,届时如果还不能做到,士兵们将自己想办法,另寻出路,并且再也不为瑞典效劳。
此时瑞典的状况也不是十分乐观,由于正逢军费耗尽、信贷下跌,战士们提出的警告令瑞典首相陷入绝境。他必须迅速找到应对之策,防止这种情绪的蔓延,万一所有的军队都发生了这种情况,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目前最为德高望重的就是贝恩哈德公爵了,他经验丰富、十分自律,深受士兵的爱戴,是唯一适合调解这场纠纷的人。看到首相有求于自己,贝恩哈德公爵打算以平叛为条件,先让首相满足自己的条件。
贝恩哈德公爵的要求就是希望首相首先履行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世时的承诺,将法兰克尼亚公爵的领地赠送给自己。这个领地是由班贝克和武尔茨堡两个大主教领地合并而成的。另外,再将瑞典军队的总指挥权交给自己。看到贝恩哈德趁着国难之际狮子大开口,奥克森斯梯尔纳十分生气,甚至想立刻解除贝恩哈德的职务,但是这样也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失去这位将领,也不付出太大的代价。他将法兰克尼亚公爵的领地分为主教辖区和武尔茨堡、柯尼斯霍芬两个要塞,由贝恩哈德占有主教辖区,瑞典人占领两处要塞。对于贝恩哈德提出的总指挥权的要求,他并没有答应。贝恩哈德公爵的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便答应出面平息叛乱。军官们分到了一大笔现金和不少地产的占有权,便不再惹是生非,骚乱得以平息。只是由于这个插曲,瑞典人贻误了占领巴伐利亚的最佳时机,只能去抵抗其他地区的敌人。
一路凯歌的瑞典军队
对上普法尔茨进行了短时间的进攻后,古斯塔夫·霍恩占领了诺伊马克特,随后便向士瓦本边境挺进。与此同时,皇帝军队的兵力也得到了加强,符腾姆贝格受到了他们的威胁,但随瑞典军队的逼近,他们只得退至博登湖畔。康斯特涅茨城与瑞士联邦相邻,是瑞士的入口,如果能够占领这里,瑞典人将占据相当大的主动权。缺少火炮的古斯塔夫·霍恩不能马上攻城,就在他命人从符腾姆贝格运来火炮的同时,皇帝的援兵已经赶了过来。经过几次尝试后,霍恩攻城并没有成功,恰好这时多瑙河畔又发生了紧急情况,霍恩离开了这里赶去处置。
红衣主教王子——西班牙腓力四世的兄弟兼米兰总督在皇帝的请求下,也武装了一支军队,大约有一万四千人,他们驻守在莱茵河畔,负责保卫阿尔萨斯。在西班牙人费里阿公爵的指挥下,他们出现在巴伐利亚,并与阿尔特林格尔的军队会合,兵力达到了三万人。为了与之抗衡,古斯塔夫·霍恩调集了比肯费尔德的普法尔茨伯爵的力量,在会师后便向皇帝军队逼近,两军一度只相隔半英里。皇帝军队避其锋芒,转而奔向布赖斯高和阿尔萨斯,赶走了这里的莱茵伯爵奥托·路德维希,帮助布莱萨赫解围。很快,瑞典人跟了过来,帮助奥托·路德维希重建在这一地区的优势,皇帝军队重新被逐出了阿尔萨斯。由于这时正是秋季,天气恶劣,不少士兵在撤退的途中丧命。兵败带来的耻辱感,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首领费里阿公爵,没过几天,这位公爵便因忧伤而死。
为了掩护法兰克尼亚,同时监视皇帝和巴伐利亚联军的动向,魏玛的贝恩哈德公爵率兵在多瑙河畔摆开了阵势。阿尔特林格尔撤离了这里,打算投奔费里阿公爵的意大利军队。利用这个空当,贝恩哈德闪电般地出现在累根斯堡。占据这个城市对瑞典军队是十分有利的,一方面他们利用这里对巴伐利亚和奥地利采取军事行动,另一方面还可以以此为后勤基地和避难所。累根斯堡是如此重要,悌利在生命垂危之际告诫巴伐利亚选侯,一定要守住这里。古斯塔夫·阿道夫也认为,被巴伐利亚人抢先占领这一地区是自己的一大损失。如今,马克西米利安看到瑞典军队确实打算攻城时,已经惊恐得不知所措了。
负责保卫累根斯堡的驻军大约有十五个中队,但绝大多数都是新兵,没什么实战经验。如果能够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不幸的是,这支驻军并不愿意和市民们结下友好关系,在他们眼中,市民是最危险的、必须制服的敌人。这下子就麻烦了。这里的新教居民早就受够了巴伐利亚的统治,希望获得信仰自由和帝国自由,盼望着救星的出现。对于贝恩哈德的围困,他们显得十分高兴。被困的巴伐利亚选侯实在是很无奈,只好向皇帝斐迪南二世写信,请求弗里德兰公爵能够派兵支援。斐迪南连续向瓦伦斯泰派去七名急使,督促他出兵。瓦伦斯泰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累根斯堡的巴伐利亚驻军相信援军很快就能到来,便解除了新教市民的武装,并将他们严密监视起来。攻城的炮火越来越猛,援军却连半点消息也没有,为了尽可能地保存实力,无奈的巴伐利亚选侯只得选择投降,城中的天主教徒和巴伐利亚官员的命运,他也顾不上了,究竟会怎样,只能由瑞典人随意处置了。
贝恩哈德公爵在占领累根斯堡之后打算一鼓作气,继续向着奥地利边境前进,帮助更多的新教乡民获取宗教自由,同时把他们武装起来反对皇帝斐迪南二世。在巴伐利亚将军维尔特的眼皮底下,他率军渡过了伊萨尔河,对帕骚和林羡造成了威胁。瓦伦斯泰接到皇帝的一再警告,要求其快速增援处于困境的巴伐利亚。贝恩哈德前有莱茵河,后有敌军,再加上土地因冰冻无法修筑工事,便选择了向多瑙河撤退,以免被敌人包围,之后又快速渡过伊萨尔河和多瑙河,准备和瓦伦斯泰决一雌雄。但还没等到他赶来,瓦伦斯泰已经奔向波希米亚了。就这样,贝恩哈德的光荣远征结束了,命令部队在这里进行冬季休整。
瑞典军队捷报频传,古斯塔夫·霍恩、鲍迪辛将军、奥托·路德维希、贝恩哈德公爵、吕纳堡公爵等人纷纷取得了胜利。在奥尔登多尔夫,瑞典和黑森联军大胜格龙斯费尔德指挥的皇帝军队,一共缴获了十六门大炮、七十四面军旗和对方的所有辎重,俘虏和歼敌各三千余人。奥斯纳布吕克城被瑞典上校克尼帕豪森逼迫投降,帕德博恩城被黑森-卡塞尔邦伯逼迫投降。唯一不足的,是布开堡却落到了皇帝的人手里。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去世的第二年,仍可以在德意志各地看到瑞典武装的胜利,好像失去这个伟大的领袖并没有对战争局势带来什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