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罗大声斥责瓦伦斯泰是个刽子手,是叛变皇帝和外敌勾结的罪人,必须用生命来弥补过错。倔强的瓦伦斯泰没有开口为自己辩解,便被士兵的长戟刺中了胸口,这致命的一刀结果了瓦伦斯泰的性命。
自成一家的瓦伦斯泰
1633年是德意志战争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瑞典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可瓦伦斯泰依然按兵不动,令人难以捉摸。古斯塔夫·阿道夫去世后,欧洲战场上最为着名的将领就是瓦伦斯泰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军事阅历、才略和战争荣誉方面和他匹敌。可吕茨恩会战时,瓦伦斯泰便如消失了一样,没有任何他的消息。如果此时他站出来,一定能够取得骄人的战绩,洗刷他之前的屈辱,并且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尽管皇帝斐迪南二世在巴伐利亚、下萨克森和莱茵河失利后一再急切地请求他出兵援助,瓦伦斯泰却稳如泰山、岿然不动。他的平静似乎有些反常,这令皇帝和天主教同盟惊恐万分。对手们也不知道他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都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瓦伦斯泰在吕茨恩会战后匆忙奔赴波希米亚王国,这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在那里,瓦伦斯泰对军官们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分别予以奖惩,凡是有罪的一律判处死刑,有功的一律论功行赏,战死的一律立碑怀念。在选择冬季宿营地时,瓦伦斯泰并没有选择敌人的邦国,而是驻扎在皇帝的省份,在整个冬天向这些领地征收高额的战争特种税,逐渐消耗奥地利的实力。1633年的战役刚刚打响时,他没有让自己的军队一马当先,直到战役快要结束之时,他才不慌不忙地出现,并将战场选在皇帝的领地上,用训练有素的军队收拾着残局。西里西亚是所有奥地利遭遇危险最大的省份,这里集结了三支不同的军队,分别是由阿恩海姆和劳恩堡公爵率领的萨克森军队、由布尔格斯多尔夫率领的勃兰登堡军队和由图尔恩伯爵率领的瑞典军队。这三支军队已占领了最重要的地方,并且攻破了布勒斯劳。但是由于这三支部队并不是十分团结,各自的目的也不一样,反而给皇帝拯救这一领地留下了机会。
正是由于内部的分歧和矛盾,使瑞典人看到了出乎意料的结局。萨克森人与皇帝方面关系甚密,私下里来往不少。就在瑞典人还没有想到应对之策时,瓦伦斯泰率领四万大军已经攻打过来。
联盟方的兵力相对而言要少得可怜,只有大约两万四千名,与敌方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想到退缩,而是来到了瓦伦斯泰修筑了防御工事的明斯特贝格前,准备尽力一战。瓦伦斯泰没有打算真的开战,所以也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在让对手白白等了八天之后,他从容地撤军而去。有人质疑其实力和胆略,可瓦伦斯泰既不打算利用外力的支援,也不愿意向人们证明自己,而是心甘情愿地忍受人们的猜疑。瓦伦斯泰的撤军行为,使联盟军误以为瓦伦斯泰受到了己方强大实力的威慑,不敢过招。实际上,这是瓦伦斯泰在作弄他们,他并不愿意也没必要在这个时候战胜他们,不过既然他们这么盲目自大,也有必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当一个指挥官没有马上交出一块阵地时,他便派兵将其打败。
在长达九天的时间里,两支军队就这样对峙着,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滑膛枪的射程那么远。特茨基伯爵代表瓦伦斯泰军队来到联盟军营前,邀请阿恩海姆将军前去会谈。瓦伦斯泰尽管兵力占优,可还是提议停战时间为六周。他的理由是需要体谅战士们的辛苦,并且有助于瑞典人和帝国诸侯缔结永恒的和平。他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的自主权,不愿再考虑皇帝的感受。他悄悄地告诉阿恩海姆,如果皇帝不同意,自己宁愿和瑞典人联合起来推翻皇帝的统治。等到了第二次会谈时,瓦伦斯泰更加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所有的特权都应该得到重新认可,所有波希米亚的流放者也应该召回,并且归还他们的财物,自己也愿意带头这样做。耶稣会会士是迄今为止所有压迫的祸根,应该被驱逐出境。他希望自己能够坐上波希米亚的王位,并且允许在波希米亚王国里保留宗教的充分自由,恢复普法尔茨家族享有原先的所有权利。为了能够迫使皇帝答应这个协议,他愿意指挥联盟军向维也纳进军。
事已至此,瓦伦斯泰的狼子野心可谓是昭然若揭了,当前的形势也迫使他必须尽快实施他的计划。在巴伐利亚和西班牙的抗议下,皇帝斐迪南二世本不打算直接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瓦伦斯泰,只不过由于瓦伦斯泰的作战勇气和超群才智,令皇帝产生了盲目的信任,所以才不顾自己的威望,令这个独断专行的人执掌了这支军队。由于这种信任的基础本身并不牢固,加上瓦伦斯泰长时间的按兵不动,皇帝对他不可战胜的信赖日益动摇,在吕茨恩会战失利后,这种信任几乎完全破灭。以前就对瓦伦斯泰不满的人抓住这个机会,趁机在斐迪南面前进言,诉说着他的种种不是。皇帝与瓦伦斯泰本来就心有芥蒂,现在由于希望落空,更是极度不满,便不加甄别地全部吸收,他回想起弗里德兰公爵的所有言谈举止,更加憎恨其盛气凌人的倔强和目中无人的狂妄。奥地利臣民怀疑瓦伦斯泰的忠诚,也加入到推波助澜的行列中。
皇帝对之前授予弗里德兰公爵巨大的权力已经非常后悔了,如果想收回成命,肯定要冒巨大的风险,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分散权力,然后再一点点地收回来。但是,皇帝之前已经和瓦伦斯泰签订了协议,不在瓦伦斯泰身旁安插另一名将军,就没办法将权力分散。军队的指挥权牢牢掌握在瓦伦斯泰的手中,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向他的部队直接施加影响。迫于无奈,皇帝只好思考自救的办法,这个办法既能不违反协议,又需要达到皇帝的目的,那就是建立一支外国的军队。瓦伦斯泰只是德意志皇帝的元帅,对国外的军队并不具备指挥权。皇帝很快在米兰建立了一支西班牙军队,并交由西班牙将军指挥。这支军队的建立,使瓦伦斯泰的军队不再是唯一,皇帝也不必事事依靠他了。
皇帝的措施很快令弗里德兰公爵感觉到危险,他极力地抗议,但也只是徒劳。意大利的军队开进来后,瓦伦斯泰接到皇帝的命令,要求派阿尔特林格尔将军前往增援。要是想让意大利军队在阿尔萨斯和士瓦本无所建树,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用严令束缚阿尔特林格尔的手脚,使其不能自由发挥。不过瓦伦斯泰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必须适当有些改变了,不然他将再一次失去指挥权,之前的所有努力又将付诸东流。他知道,首先需要对军队内部进行整顿,将有可能暗通皇帝的人清除出去,自己平时待部下不薄,估计能够得到将士们的拥护。
当瓦伦斯泰建议西里西亚军队的首领们结束战争的时候,由于对方没有得到充分的授权暂时还不能表态,所以他的提议没有得到回应。西里西亚军队只答应停战不得超过十四天。瓦伦斯泰首先需要取得法国的保证,这对自己来说也不是一件难事,便派出金斯基伯爵与法国的全权代表弗基埃在德累斯顿进行了密谈。虽然双方极不信任相互提防地进行了会谈,但最终还是达成了瓦伦斯泰的意愿。瓦伦斯泰得到了法国宫廷给予援助的保证,弗基埃会在瓦伦斯泰需要的时候负责提供一笔可观的金钱资助。
但是,或许是因为瓦伦斯泰过于聪明和谨慎了,他反而没有把事情办好。本不应该将和法国密谈的事情告诉第三方的瓦伦斯泰竟然将此事通报给了瑞典人和萨克森人,这下子法国人惊呆了。谁都知道,萨克森内阁和皇帝的关系更近一些,很难令其满足。法国担心,瑞典人会不会支持瓦伦斯泰,萨克森人会不会保持沉默,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弗基埃向瑞典首相挑明了他的怀疑和担忧。对瓦伦斯泰的意图,瑞典首相也疑虑重重,并不怎么在意瓦伦斯泰的建议。虽然他知道古斯塔夫·阿道夫曾和瓦伦斯泰有过类似的协定,但对整个军队在瓦伦斯泰的带领下背离皇帝一事,他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弗里德兰公爵的禀性是如此好猜疑,怎么会制订这样一个离谱的计划,采用这样一种不审慎的行事方式呢?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不是瓦伦斯泰的真实意图,而是他的虚伪和欺诈。
阿恩海姆也受到了奥克森斯梯尔纳情绪的影响,对瓦伦斯泰产生了猜疑。阿恩海姆当初就是相信了瓦伦斯泰的真诚,所以才劝说奥克森斯梯尔纳,要求让弗里德兰公爵指挥最好的军团。现在他们都对瓦伦斯泰产生了怀疑,认为中了瓦伦斯泰精心布置的圈套。可能瓦伦斯泰的真实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削弱联盟军的武装力量、壮大皇帝的力量。由于瓦伦斯泰失去了信任,再加上后来的漏洞百出,更加没有人相信他了。
对于瑞典,他试图与其结为同盟,并向他们求取最精良的部队,但在另一方面,他又向阿恩海姆提议,要求把瑞典人逐出德意志帝国。他的停战保证,得到了萨克森军官们的充分信任。可当这些军官来找他时,他又拿起了武器侵袭前来的人。停战的局面是他首先打破的,但过了没几个月,他又费尽气力重新恢复了停战。瓦伦斯泰已经彻底失去了人们对他的信任,人们都认为他只不过是在用拙劣的表演糊弄别人罢了,最终的目的是要壮大自身的力量。达到目的之后,他并没有像人们期盼的那样维护皇帝的利益,而是继续着自己的计划。由于有两方面的打算,他可能会同时得罪皇帝和瑞典人,很多时候他的做法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的,有时候甚至会自相矛盾。
瓦伦斯泰正在和萨克森人谈判,由于进展得不顺利,他有些不耐烦了。德意志帝国急迫的困境和皇帝宫廷内滋长的不满情绪,已不允许他再拖延时间,他终于决定去显示其力量。霍尔克将军在上次停战之前已从波希米亚侵入迈森地区,甚至一度还占领了莱比锡城。后来由于西里西亚的停战,霍尔克中止了他的蹂躏,但也因纵欲过度死在了阿尔夫。瓦伦斯泰在停战废除后又重新活动,佯装出要进攻萨克森的样子,声称要借道劳西茨。在他的授意下,有人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布皮科洛米尼已起程前往萨克森。
阿恩海姆听到这个消息后信以为真,为防止选侯领地落入敌手,他迅速离开了西里西亚的军营,追踪皮科洛米尼。由于这一变动,驻扎在奥得河畔施泰瑙的瑞典人就显得兵力不足了,而这正是弗里德兰公爵所希望的。在他的指挥下,萨克森将军先是率军在朝迈森地区挺进十六英里后突然折回,将奥得河作为前进目标。这里本来驻扎着一支瑞典军队,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会突然遭遇战争,所以连一点点防备也没有。先期抵达的沙夫戈奇将军大败瑞典的骑兵部队,在施泰瑙瓦伦斯泰的军队又将瑞典的步兵团团围住。屠尔恩伯爵只率领了两千五百名瑞典士兵,根本无法抵挡瓦伦斯泰两万多名士兵的围困,他只有半小时的考虑时间,要不誓死一战,要不就是缴械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他除了选择束手就擒之外,实在没有其他的选择。瓦伦斯泰不费一枪一弹就轻松战胜了对手,缴获了大量的战旗、辎重和火炮,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逮捕了瑞典军中的军官们,又收编了所有的俘虏。波希米亚叛乱的挑起者屠尔恩伯爵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成了他人的阶下囚。由于他罪大恶极,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他被押解到维也纳受审的那一刻。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瓦伦斯泰在这时并没有对屠尔恩伯爵痛下杀手,而是选择了释放。人们纷纷抗议,瓦伦斯泰早有准备,解释说自己对屠尔恩伯爵这种狂人毫无办法。实际上,他之所以释放对方,是因为对方了解自己的真实目的,需要做一种交换。
继施泰瑙胜仗之后,利格尼茨、大格洛高等地在短时间内相继被瓦伦斯泰拿下,甚至就连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也不例外。沙夫戈奇为彻底征服西里西亚这个省,先后封锁了布里克,威逼着布勒斯劳,但由于这个城市扞卫自己的特权,并忠诚于瑞典人,没有收到任何效果。瓦伦斯泰派上校伊洛和格茨到瓦尔塔河,打算深入波美拉尼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兰茨贝格是通向波美拉尼亚的钥匙,也被他们占领了。当勃兰登堡选侯和波美拉尼亚公爵为自己的邦国胆战心惊之际,劳西茨也遭到了瓦伦斯泰的猛攻。但瓦伦斯泰只不过是为了吓唬萨克森选侯而已,他同时还向萨克森主动提出和谈。瓦伦斯泰一贯的自相矛盾使别人再也不敢相信,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目的,说不定哪一天局势不太紧的话,他就会集结兵力一举拿下萨克森。皇帝这时也受到了威胁,贝恩哈德公爵在多瑙河取得的胜利,使奥地利的处境更加危险。皇帝再次发出命令,要求瓦伦斯泰火速奔赴巴伐利亚,赶走萨克森人和瑞典人。瓦伦斯泰这时再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推脱了,不得不遵照皇帝的命令,前去增援巴伐利亚选侯。在他的命令下,主力部队朝上普法尔茨挺进。上萨克森也因此逃过了一劫,摆脱了瓦伦斯泰这个可怕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