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声乐理论与实践
3788800000017

第17章 心理学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声乐艺术是人的精神产品。一个歌唱者,无论在演唱技巧的表现上,还是在歌唱情感的表达上,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一、声乐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概况

在我国古代就有了音乐心理现象的记载。《乐记·乐本篇》中是这样阐述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因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就是说,音乐来源于人的内心情感。“乐者,言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之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是说,歌唱者的喜、怒、哀、乐,是心对外物感应而发出相对应的声音。因感应不同而表现出哀、乐、喜、怒、敬、爱的不同音色,也就是说,歌唱的声音是内心情感的反应或表现形式,从而揭示情感心理对声音的调控规律。“然而实际上由于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中缺少科学实证精神,因此,直至近现代,我国对音乐心理学问题的认识还处于主观看法与个人言论的层面上”。

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声乐心理问题早已有专家论述。

1847年,巴黎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玛努埃尔·加尔西亚(M.P.R.Carcia)出版了《歌唱艺术论文全集》(Traitè com plet lartduc hant)。书中提到“思考”,“内心活动”,“表情”,“内心激动”。“精神状态”,“体会”,“感受”,“控制”,“意图”,“想像”。他说:“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密切关联着的,任何内心活动都会影响到他的举止。”“思考比练习更容易提高艺术。”

1870年,先在德国,后在美国享有盛誉的莉莉·列曼(Lilli·Lehmann)绘制了歌唱者的心理感觉示意图。

18世纪,意大利声乐学派最杰出的声乐教授moreclear开始进一步地研究了声乐的心理问题。在他的教学中,尤其将联想与想像、才能、气质、感受能力及审美能力运用得比较广泛。19世纪英国传统学派栋梁之一贝尼亚米诺·基利(Beniamino Gigili)在《学唱入门》中谈到:“所有音都必须是在一种自然的和天然的基础上,流畅地和自由地从生理上发出之前,在心理上把它做成一定形状和在心理上赋予必需的色彩。”他主张声音的共鸣与发展,主要是靠歌手的心理和意识进行调节和控制。之后,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在他的《歌声的科学和感受》、《心的歌声》两本著作中,都谈到感觉心理、意志心理、想像思维等对歌唱的重要作用。

意大利马腊费奥迪医生指出,让心理去支配一个完整音域范围内的声音吧。若是在歌唱家心中有喜剧和悲剧的诗篇的话,就会使歌唱显示出抒情性和悲剧性的感情。

(引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

当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绝大部分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都以生理教学为主要手段。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声乐艺术心理学的专著和论文。例如:邹长海撰写的专著《声乐艺术心理学》、徐行效撰写的论文《想像·想像力》,王茹湘撰写的论文《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声乐教育的生理与心理》等。沈湘先生的《歌唱要素主被动论》,强调在歌唱要素中,心理要素是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其他有关歌唱发声的生理要素都处在被动的从属地位,它们的运动都受着心理活动的支配。吴天球在《让你的歌声更美妙》中专门有一部分论述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提出有内涵(感情)的练声。这些对声乐学习与教学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二、声乐学习的心理过程

声乐学习的过程是对一个声音从感知、记忆到思维与想像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经过对声音的分析、整理,加工和归纳,形成对声音的一个总的认识,并运用思维和想像,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对声音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1.歌唱发声的心理感知

我们在给声乐学生上课的时候,一般都说:“找到感觉了吗?”“你应该感觉声音在这个地方发出。”“感觉声音放到位置上去了吗?”等等,都是把歌唱发声的方法以找“感觉”的方式来传授。那么什么是感觉呢?感觉就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把握。也就是说,当你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出一个正确声音的时候,是找到了感觉,而当你领悟这个声音是如何正确地发出的时候,就有了知觉。

感觉是声乐表演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这是一种凭借感觉对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声音运动形态的直接把握能力,也可以说是运用内心听觉,在头脑中形成音响运动图像的能力,感觉是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

声乐教师总是会经常说“他感觉不好”,“你感觉好”等等这样评价学生感觉的话,但感觉并不完全是一种“本能”——天赋,后天的培养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和培养是不可能获得声乐的感觉能力的。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合理性的把握。我们歌唱时,先有了声音的“感觉”,然后对这个声音的感觉经过分析、整理,比如,气息的流动是怎么样的,声音的位置是怎么样的等等,有了较为深刻的领悟,就有了对声音的知觉。

声乐表演中的感知能力,是声乐学习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学生认识和把握声音必须经过的心理过程。这种能力,有的人天生就很强,有的人则需要后天的培养。但是无论这种能力天生得强与弱,都需要在声乐表演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和不断发展对声乐的感知能力,特别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声音观念,久而久之,这种感知能力就会逐步发展起来。

2.歌唱发声的心理记忆

我们也经常听老师们说,某某学生的感觉不错,或悟性好,可就是反复得太厉害,这就是心理的记忆能力差所造成的。

记忆是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它是对经验的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歌唱发声的记忆是指以往感知过的声音概念在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印象。它是声音信息的储存,是声乐学习心理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由于声乐学习中,声音有瞬间即逝的特性,因此,声音记忆是声音意向形成的必要条件,声乐学习要有很好的记忆能力。

声音记忆是一种能力,指能记忆所发出正确的声音的能力,包括对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的感觉和声音的色彩等。声音的记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记忆好,学东西就快,有的人记忆不好,学东西就慢,但无论如何,对声音感知的反复认识,和刻苦努力的学习才是培养记忆能力的最好的方法。

3.歌唱发声的心理思维与想像

“思维是对反映事物外部现象和特性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以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歌唱发声的思维,指对大脑储存的声音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以领悟正确的声音观念的心理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过程实现的。声乐学习中的声音思维属于艺术思维,它与科学思维是有区别的。科学思维是认知的、理性的、逻辑的思维,而艺术思维是审美的、情感的、形象的思维。声乐思维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联想、想像形成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或以外化动作展现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想像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在艺术思维的心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非截然对立毫无联系,它们是心理功能的不同表现。形象思维情感成分突出,抽象思维理智成分突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由事物表象进而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想像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另一种心理要素,是以原有的声音意向为媒介,回忆和创造新的声音的心理过程。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像的作用。声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像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歌唱者的想像越丰富,他对声乐作品的内涵,即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表演中所感觉到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鲜明。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外声乐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对想像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

声乐表演中的想像,是以对声乐作品的深刻研究和领会为基础的,这种研究和领会包含着与声乐作品、作曲家一切有关的方面,有些背景,例如与作品创作有关的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创作小记、说明文字等,这些都可能为表演者的想像提供某种依据和契机。然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背景和参考。情感的、形象的、意境的以及哲理逻辑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领悟和想像,才是歌唱者想像的根本要旨。这种想像越灵敏、越丰富,对声乐表演中情感与情绪的体验结合就越紧密。音乐表演中的想像主要还不在于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在于通过这种想像所达到的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与意境的更深刻的挖掘与领悟。

声乐表演中的想像,还必须对具体形象的联想升华到对乐曲情感与意境的体验与领悟,只有这样才能把想像与情感、理智等心理要素结合起来,达到声乐表演的更高境界。

为了充分发挥想像这一心理要素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要求声乐表演者要不断扩大和丰富自身的生活积累,特别是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应该是热爱生活、善于体察人的内心世界的人,富于同情心、虚心和有着多方面爱好的人。当然,一个人的直接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比如古代的生活,外国的生活就不能或很难去直接体验,因此某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对文学和各种艺术的欣赏是特别不可忽视的,看戏、看电影、观摩绘画、朗诵诗歌、揣摩书法等,不仅可以丰富和提高文学艺术修养,而且也是生活积累的重要途径。想像是音乐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表演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与形象感受,并且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音乐表演之中,这是使音乐表演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并使之生动感人的重要关键。

三、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

在声乐学习和歌唱实践中,由于性格、情绪、意识和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差异,对歌唱者的进步影响是很大的,甚至会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研究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1.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在声乐教学、学习和演唱中都有体现。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同样一个高音上,如果学生知道是这么高的音时常常唱不上去,但如果在他不注意的时候突然给他同样的音高,他可能会唱得很好,这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歌唱实践中,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很大,其表现为“怯场”。“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通常称之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它是由于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生理过程所造成的。怯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上有压力的缘故。这里环境主要是指表演场地——舞台、考场等,还有观众、考官及演出的气氛,演唱者的心理不相适应会产生某种心理压力,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演唱者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发挥出来,给演唱带来困难甚至失败,而且还会使演唱者本人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于言表,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这样的歌唱心理对演唱者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1)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是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恩格斯说:“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样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在类似的情境下不断地出现,逐渐地得到巩固,并且使相应的行动方式习惯化,那么这种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动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

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比如,有的同学在舞台上或课堂上演唱很放松自如,心理素质很好,演唱时能发挥得甚至超出平时训练时的水平。而有的同学却恰恰相反,演唱紧张、拘谨,一上台就紧张得不能自持,以致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这一切无不和个人性格有关。

(2)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即情绪是以个人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惧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歌唱,歌唱者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制约。

情绪又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积极性可以增强人的活动能力,而消极性则能削弱人的活动能力。情绪的积极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能否协调、统一运动的问题,可以说,歌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信心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那个较普遍存在的情况,当学生不知道某个音有多高的时候能唱得不错,而知道这个音有多高的时候却唱不上去就是例证。

(3)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意识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我们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速度、力度、音量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所以反应比较缓慢。后者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我们平时在声乐训练时,不断使声乐有关肌肉按一定运动轨迹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天性的,由潜意识控制。因为声乐活动是多动作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而我们知道,人的显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动作,所以,在声乐活动时,我们只能把显意识用于调节主要的动作,而其他动作则要依赖于“下意识”的控制。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顾虑重重,否则将会顾此失彼。当然,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2)不良心理因素对歌唱影响的克服方法

心理因素对歌唱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一旦出现心理因素的影响,千万不能气馁,更不能让不良心理因素形成习惯。而是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寻找解决不良心理因素的办法。

(1)不良性格对歌唱影响的克服方法

我们可以针对学生性格上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帮助。例如,一个学生比较自信、勇敢、有毅力,这个学生在声乐学习与实践中总能相对自如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在演唱作品的难度上可以和其自身水平相一致。另一个学生缺乏自信、不善于表现自己,对这个学生在声乐学习与实践中就要充分调动其积极的一面,并以鼓励为主,在演唱作品的难度上可以比其实际水平稍为简单些,逐步建立其自信心。

(2)不良情绪对歌唱的影响的克服方法

一个成功的声乐教师,不仅是教授学生的声乐技巧和对歌曲的情感表达,而且应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学生沮丧的时候,应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在学生盲目乐观的时候,应能够适当地加以提醒,充分把握学生起伏不定的情绪,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良意识对歌唱的影响的克服方法

不良意识对歌唱的影响,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做到巩固、巩固、再巩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下意识”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消除不良意识,做到歌唱的正常发挥。

(4)学生自身对不良心理因素的克服方法

①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须心药治”。在意志性格上时刻提醒自己要镇定和勇敢,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就可以战胜恐惧。不要心存虚荣和侥幸心理,不要对自己的演唱作过分的企求,那样就会从心理上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志有想像不到的“威力”。培养歌唱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多接触与声乐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同时加强艺术修养,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去理解表达作品,把思想集中在作品内容的情感、艺术处理和优良的发声状态上。只有“心病”解除了,才能在声乐道路上阔步前进。

②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中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凡优秀歌唱家的表演才能都是在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而练就的。

③对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均须建立在良好的技能技巧的基础上。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④假如在演唱进程中出现了纰漏也不要惊慌,要镇定自若地把演唱坚持下去,把纰漏所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不要让这种失误影响你演唱的情绪,不然则会形成连锁反应,造成整个演唱的失败。

歌唱是要有心理的、思想的准备,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

歌唱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歌唱成功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对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在声乐的教与学中,要尽量去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并运用到声乐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