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强日本史2
389900000011

第11章 连环骗 (2)

他当场就冲上前去,将诏书从奉命朗读的和尚手里一把抢过,然后将其扯烂,丢在地上,之后还觉得不过瘾,又踩上了几脚,并且发了话:“老子掌握日本,要当国王直接就能当了,还用得着他这傻缺明朝来册封(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哉)?”

大家一看情形不妙,连忙站起身来拉的拉,劝的劝,就在这混乱的当儿,有位大名将掉在地上的破诏书给捡了起来,偷偷地藏在了怀里。

此人名叫龟井兹矩。

也正因为这个举动,使得这份本来要被打扫会场的清洁工丢掉的珍贵历史文献流传至今。

发完火,秀吉当即开始算账。

首先就是沈惟敬和杨方亨,看在他们是外国人的份上,只是将这两人好骂了一顿,然后给赶了出去。

可怜的杨方亨,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漂洋过海,莫名其妙地出国访问,现在又莫名其妙地被人给赶走了。

沈惟敬则心知肚明,他知道一旦回国,事情穿帮,自己就算是玩完了。

于是,他就近躲到了朝鲜。这样一来,身处国外,似乎就平安无事了—前提是万历帝不追究他。

那真的是不可能的。

得知了整件事情前因后果的万历,气得是三尸神暴跳,五灵豪气飞,当即就下令将国际大忽悠沈惟敬捉拿归案,严加处罚。

就这样,在朝鲜避风头的沈先生被人用绳子一套,拉回了国内,随后被关进大牢,三年后,被处死。

同时遭到连累的还有石星。

虽然严格来讲,石部长也算是受害人了,可万历却非常偏执地认为他是忽悠同谋,也将其革职审查,最终死在了牢狱里。

话再说回大阪,这秀吉算账的第二个人,是小西行长。

正在火头上的他也没多做考虑,直接就下令将行长关入死牢,等待最后一刀。

好在行长平时虽然跟其他大名的关系还算一般般,但和前田利家却走得非常近,于是,利家先是自己去求情,然后再找到了北政所宁宁帮着一起说好话,这事儿才算不了了之了。

接下来,就是重新开战了。

庆长二年(1597年)正月,几乎还是原来的那几路人马,再度整兵渡海征讨朝鲜。

总人数依然被凑到了十四万—号称,至于真正的数字,其实也就七万多而已。

这是不难理解的,毕竟在之前的数年里,派往朝鲜的诸大名几乎各个焦头烂额伤亡惨重。最要命的是,很多大名的战意也消减了不少。丰家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同意大家伙可以少派点兵,每家派兵的数量分别在文禄役的数量基础上减去三成到一半不等。

而作为战争发起者的丰臣秀吉,对于发动战争也已经不再那么热心了,这不仅仅因为日本军队此时已陷入了被动的泥淖,不再有文禄役时捷报连连的缘故,最主要的原因是—秀吉此时的健康状况已经非常差了,完全没有了之前的那些个精力。

这场被称之为庆长之役的战争,和之前那场被叫做文禄之役的差不多:一开始仍旧是日本方面的一边倒,万般无奈之下,朝鲜只能再次向明朝发出了求援信。

回信很短,意思很简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甭老想靠着别人(宜自防,不得专恃天朝)。

李昖快绝望了。

这要真能自防早防去了,还用来找你么?

万般无奈之下,朝鲜方面只得又向明朝发出了多次援救请求。估计也是被催烦了,三月,明朝方面正式派出了援军,第一批总数在三万人,于当年二月开赴朝鲜,具体安排如下:

总兵麻贵率一万七千人驻守汉城;

杨元率辽东骑兵三千人,驻守南原;

陈愚忠率骑兵三千人,屯兵全州;

吴惟忠率三千人进至忠州,与南原军互相呼应;

茅国器率兵三千人屯星州,控制岛岭、秋风岭;

之后还有几万人,为第二批援军。

战略思想很明确:第一批先固守要塞,等待第二批;第二批一到,正式开打。

不过日军显然没有任何配合明军战略安排的打算:六月,日本驻兵釜山,开始逼近梁山(朝鲜地名)、熊川;七月,又分两路,左军小西行长四万多人进攻全罗道要害南原,右军加藤清正三万余进攻全州。

与此相对应,南原守将杨元,手下三千。

全州守将陈愚忠,部下三千三。

这是怎么也不可能守得住的。

然而杨元依旧死守了南原数日,给予了日军相当的打击,最后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只身逃出,余部全员战死。

至于陈愚忠,则完全和自己的名字相反,一点也不愚,更加不忠,一看到加藤清正的大军,立刻率部逃跑,毫无损失。

陆地上被人打了,海面上也同样输得很惨。

在巨济岛,朝鲜水军被藤堂高虎等人打得人死船沉,几乎全军覆没,主将元均也同时战死。

而此时此刻,朝鲜海军的灵魂人物李舜臣则正在扛长矛。

这主要是因为先前战死的那位元将军的功劳。

在之前的几年里,日本海军充分领教了李舜臣的威力,以至于在庆长之役开战之前,秀吉就决定想个什么法子把这位海军天才从地球上抹杀了。

明面的打仗是没希望的,背后的暗杀也是不靠谱的,想来想去,只有政治陷害这一条路了。好在千百年来,朝鲜跟中国学了那么久,富国强兵没学会,政治斗争狗咬狗那一套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于是,日本方面故意放出风去,说加藤清正会在全罗道登陆。听闻此言的朝鲜宫廷立刻下令李舜臣出海阻击,打算将加藤清正消灭于大洋之上。

然而李舜臣却拒绝了。

原因有二:首先,加藤清正部总共有三万多人上千艘战舰,而自己却不过几千人外加数百条破船;其次,自己是学过算术的。

所以,他选择了抗命。

这种行为是正确且勇敢的,但后果却也是严重的。

当时朝廷上下就哗然了,大家认为李舜臣胆子太大了,才打了几个胜仗就公然不把王命放在眼里,实在是有些嚣张过头。再加上一批被日本收买的朝鲜人在民间四处散布李舜臣勾结日本,拿了日本好处费之类的无聊谣言,所以,李昖打算将其罢官。

不过,很快就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为首的正是元均。

元将军的意思是:罢官是不够的,处死还差不多。

估计李舜臣平时做人实在是太失败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没一个人站出来公开反对这个提议。

所以,他就这么被关入了死牢。

不幸中的万幸是,李舜臣依然有一个朋友。

他就是柳成龙。

在这最危险的关头,柳成龙站了出来,为自己的发小辩护并且奔走营救,总算是让李舜臣从死牢里给放了出来。

不过,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出狱后的李舜臣变成了一介白衣,也就是普通的长枪小兵,并且还有红头文件,明确规定此人“永不录用”。

现在,元均死了,朝鲜的海军基本算是完了。朝廷这才算是想起了李舜臣,连忙又将他从小兵帐篷里给解放了出来,重新任命为节度使,并且将一支船队交付于他指挥,让他带领着这支队伍全权负责抵御日本从海洋来的进攻。

用来抵御日本海军的船队,总共只有十二艘船。

我没骗你,真的只有这些,因为其他的都被元均给糟践光了。

纵然是李舜臣,也没办法了。

在扑灭了朝鲜的水上力量后,日军转而将矛头对准了汉城。不过由于麻贵、解生两人的拼死防卫,朝鲜的首都总算是守住了。

差不多也就在这个时候,明朝方面的援军终于如数全员开到了。总大将邢玠以下,共分三路,东军指挥,麻贵;西军指挥,刘铤;中军指挥,董一元。

下面,就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四个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