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强日本史2
389900000012

第12章 名将登场

邢玠是时任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基本可以算作幕后人物。对于不出场的人,我们就暂且忽略一下。

麻贵,大同人,回族。其父麻禄,曾在嘉靖年间担任过大同参将。

麻贵自年少参军,一路做到都指挥佥事,之后,又担任了大同的新堡参将。在任期内,发生了鞑靼入侵事件,边城山阴、怀柔等地相继被攻陷,唯独麻贵负责的右卫城却安然无恙。也因为此,战争一结束,他便被提拔当上了副总兵。之后,他又相继担任了当时战乱频发的宁夏以及大同的总兵。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发生兵变,当地豪族哮拜起事作乱。时任宁夏总兵麻贵奉命出兵平叛,在那里,他碰上了一起来的李如松。

最后的结果是:哮拜被两人联手打败,并且灭族。

从此,麻贵晋升到了“名将”的级别,而他们麻家,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门,跟李成梁的老李家被合称为“西麻东李”。

这次麻贵担任的职务是备倭总兵官,也就是三路大军的现场指挥总负责人。

刘綎,南昌人,广东总兵刘显之子。自幼随父上战场,从缅甸一直打到贵州。他作战时用一杆一百二十斤重的镔铁大砍刀,根据史书记载,他能够拎着这杆大砍刀在马上“轮转如飞”,故而人称“刘大刀”。

每每看到这种文字,我都会对我国某些史学家的遐想编造能力产生45度仰角的膜拜。因为要把一百二十斤的刀耍得轮转如飞,就人类的体能极限来讲是非常不可能的。你不信可以去找现实存在的,你心目中的大力士,什么泰森啊、霍利菲尔德啊,或者是少林寺的一些民间高手,让他们给你表演一下。

按照明朝的度量衡,一斤为今天的五百九十克,一百二十斤就是七十点八千克。以一场战争一个小时计算,他得举着这七十点八千克的玩意儿挥上一个小时还不带停,还得“飞”,就是说你坐在他边上这大砍刀能给你当电扇用。

更何况这还是在马上,有多少马能经得起你扛着这玩意儿在它身上“运转”还“如飞”?

事实上,刘綎之所以成了后世所称的“名将”,纯粹是因为这家伙运气好,死在了努尔哈赤的手里。偏偏明史是清朝人写的,清朝的史书自然要将自己的开山老祖努尔哈赤给尽量往高了抬,而抬高努尔哈赤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栽在他手里的敌人也抬高一下。事实上他们恨不得刘綎是扛着八百吨巨锤的无敌怪兽,这样一来努尔哈赤就将毫无争议地成为捍卫宇宙和平的奥特曼了。

所以,刘綎就被抬高了,这一抬就高到了“人间电扇”的地步。

说实话,关于这个人的印象,我只有两个:一个是他,小老婆还很多,有二十多个,他每次出巡,所有的小老婆都得穿着紧身皮甲,骑马为他开道,实在是张扬到了极点;另外一个印象,就是他极其地爱钱,这个后面再说。

最后一个是董一元,虽然比起前面两人,他的名声方面是低了不少,但是能力却一点都不差。

他也是将门之后,父亲董旸在嘉靖年间为宣府游击将军。蒙古部族首领俺答进犯滴水崖时,董旸力战至死,朝廷对其追赠嘉勉,极尽哀荣。其兄董一奎,曾任都督佥事,先后镇守山西、延绥、宁夏三省边防,以勇猛著称。

而对于董一元,时人的普遍评价是:不但勇猛不输给哥哥一奎,在谋略上更是远超自己的兄长。

嘉靖年间,董一元任蓟镇游击将军。当时土蛮、黑石炭等部一万余骑兵进犯,总兵官胡镇率兵抵抗,董一元功劳最高,升任石门寨参将。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董一元任辽东总兵。当时,蒙古部泰宁速把亥被官军杀死,他的次子把兔儿联合各部落,声称要为父报仇,屡犯边疆。董一元率部在镇武设伏,大败把兔儿,歼灭敌军五百四十人,并俘获骆驼马匹两千余。蒙古豪族伯言儿战死,把兔儿受伤逃亡。

万历帝闻后大喜,亲自祭告郊庙,感谢他祖宗朱重八保佑大明获得如此胜利。在慰问完了死人之后,他又对活人进行了封赏:进封董一元为左都督,加封其太子太保衔,赐世袭本卫世指挥使。

然而,一次胜利并不意味着天下就太平了,把兔儿虽然逃走,但本着一小撮境内外反动分裂分子毁我大明江山不死之心,依然在积蓄着力量准备下一步的反扑。对此,董一元决定先发制人。

当年冬天,董一元率领精兵踏冰渡河,直奔敌军老巢。过墨山时,天降大雪,大军急行四百里,三昼夜之后到达,斩首一百二十级,全师而还。

虽说人杀得不多,但造成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整个蒙古草原都震动了。

于是,原先跟着把兔儿一起作乱的各部落开始动摇,有的甚至主动要求和明朝重归于好,而把兔儿本人则彻底郁闷了,最后就这么郁闷死了(郁郁而终)。

值得一提的是,董一元当年曾任辽东总兵,任职期满后,万历找了一个人来继任他的位子,这个人便是李如松。

西麻也好,刘大刀也罢,说穿了纯粹是运气好:前者就压根没碰上几个能打的角儿,所以不太打败仗;后者虽然碰上了能打的,却被人给打死了,可人家偏偏喜欢抬高对手,缘此,也就出现了像一百二十斤“轮转如飞”之类的鬼话了。

那个真正能打的,还真就运气不好了,因为他碰上了更加能打的,一仗战败,就被掩埋在了历史的黄尘之中。

刚才的那三位是陆军三路指挥,接下来再说说大明的海军。

鉴于朝鲜海军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明朝政府决定加派海军部队开赴朝鲜。海军为首的将领有两个,一个叫陈璘,另一个叫做邓子龙。

陈璘,广东人,性贪爱财,凡经手军饷经费一定要扒去一层,不然晚上睡不着觉。

就是这么一哥们儿,偏偏军事天分相当高,从陆地到海上,从山贼到倭寇,就没有他打不过的。但是因为他的品行太差,还不会说官话(陈璘说的是当时很少有人能听明白的广东方言),所以升官升得很慢,也没什么人鸟他(无法沟通)。这次实在是因为朝鲜情况紧急,朝廷不得已才任命他为明朝的海军总司令。

至于邓子龙,则完全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大爷。他是江西人,出国参战的时候已经六十八岁了。他从一名普通的小校做起,多年来,奔波于广东、云南、缅甸、福建之间,东征西讨,战斗经验丰富,而且人品很好,待人宽厚,不搞歪门邪道,什么贪污军饷、克扣钱粮之类的事,在邓子龙这里是听都没有听说过。

总得来说,这两人给人的印象是截然相反的:陈璘就好比弄堂里面整天不务正业偷鸡摸狗的中年二流子,而邓子龙就是那个见谁有难都会帮一把的邻家大爷。

这是一个是人看了都会顿感不可思议的组合,却也是一个相当无敌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