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率舰队由上海出发,奔赴广州,同时电邀国会议员南下参加护法运动。22日,海军总长程璧光和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舰队从吴淞到广州,并发表“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宣言,正式发动护法战争。
孙中山知道,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与北洋军队抗衡的,还必须联合其他有实力的军阀共同行动,但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和辩证性。比如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就必须筹集足够的资金,银行贷款手续麻烦不说,利息也是高得吓人,企业压力太大。最好的方式就是股份,让有钱的人加入进来,共同分担风险,但这样做就有附带条件:风险可以共担,利益也应该共享。尤其当某一势力资金更为雄厚时,还涉及管理权的问题。钱你拿去了,干什么事,怎么使用这钱我不知道,这事搁谁谁干呀?孙中山没有办过股份制企业,不过他干的事却如出一辙:股份制军队。
这支“护法军队”有三大股东,分别是:孙中山、桂系陆荣廷、滇系唐继尧。孙中山的事迹广为天下所知,这里暂且不谈,下面就有请两大军阀隆重登场。
第一个:桂系军阀陆荣廷。
陆荣廷,字干卿,1857年生于广西武鸣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882年清政府招兵,他参加了唐景嵩部队对抗法国军队,中法战争结束后该部队解散了,失去了部队的陆荣廷干脆自己拉起一票人马占山为王,干起了强盗的买卖。当然他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就算他把土匪事业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身份还是两个字:土匪。于是在1894年他接受清廷广西提督苏元春的招安,做了军队的管带,继而升任统领。1904年,陆荣廷被清政府派往日本考察新兵教育,认识了同盟会会员曾彦,曾彦介绍陆荣廷认识了孙中山,最后陆荣廷加入了同盟会。
陆荣廷是个两面三刀之人,善于投机钻营。
1907年,革命党人在镇南关发动起义,答应孙中山在关里做策应的陆荣廷背信弃义,率军直接镇压起义,从而获得清廷赏识,从总管到总兵,继而升为提督。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广西随即也响应起义,在11月7日宣布独立。就跟黎元洪稀里糊涂地被人从床底下揪出来变成了武昌起义的首领一样,陆荣廷阴差阳错地被推举为广西提督,从此开始了他“广西王”的生涯。
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时期,陆荣廷为博得袁世凯的信任,把儿子陆裕勋送到北京去做人质,同时,他派部将龙济光出兵广州镇压二次革命。但他没想到最后自己什么也没得到,倒是自己的部下龙济光被提升为广东都督,官职和自己平起平坐了,于是他暗恨不已,决定反袁。后来他积极劝袁世凯称帝,还向袁表示他愿意攻打反对他称帝的云南民军,骗得袁的5000支步枪和100万元军饷,然后他宣布独立,自称广西都督兼两广护国军总司令,并与广东的革命军一道反对袁世凯。
第二个:滇系军阀唐继尧。
唐继尧,字蓂赓,云南会泽人,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一名举人,他6岁读过私塾,15岁中过秀才,旧学很有基础,为人器宇恢弘,倜傥有大志。光绪廿八年(1902年)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第六期,和赵恒惕、阎锡山等同期。毕业后返国,遍游东北,凭吊日俄战场,又至北京,在保定观秋操,宣统元年(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唐继尧考上清朝秀才,翌年留学日本,就读东京振武学校,然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学校期间加入孙中山所组的同盟会。1909年学成归国后,返云南任督练公所提调、云南讲武堂教官之后加入新军。1911年,他参与蔡锷指挥的昆明起义,任云南军政府军政、参谋两部次长兼讲武堂总办。1912年率该军占领贵阳,自任贵州都督。之后,他与孙中山交恶,1913年,支持袁世凯的他,参与镇压二次革命,攻打四川熊克武的军队。同年10月,唐继尧继蔡锷任云南都督。
1915年12月,因不满袁世凯称帝,与蔡锷联合宣布云南独立,并发起护国战争,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出师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师广西;唐任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
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而后,参加了孙中山发动的护法、靖国运动。1916年5月8日,护国军中央机构军务院宣告成立,以代行北京国务院的职权,推唐继尧为抚军长,以岑春煊为副抚军长。军务院设于肇庆,唐远在昆明,乃由岑春煊以副抚军长代理抚军长。并推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梁启超、蔡锷、李烈钧、陈炳焜为抚军。
正是借着护国战争,东征西讨,唐继尧的势力和地盘大为扩张,从而成为雄霸一方的地方军阀。几乎成为事实上的“西南王”。
1918年被推为护法军总裁,并任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1922年被驻川靖国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驱逐。次年不听孙中山先生的劝阻,率先回滇复职。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龙云、张汝骥、李选廷四镇守使联合起来,对唐继尧实行兵谏,威逼去职。1927年5月23日,唐继尧病逝,享年44岁,云南当局举行公葬,抗战初期,感念唐继尧护国之功,国民政府于1935年明令褒扬,于1936年改公葬为国葬,补行国葬仪式,唐继尧铜像也在昆明大观楼落成。
1948年8月他的学生出任韩国国务总理兼国防部长的李范奭,在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文告中对已故唐继尧将军列名致谢以示永志不忘,他也是88位大韩民国建国勋章受赏者中的外国人之一,但是这种尊敬长期不为中国人所知。
1915年12月23日夜11时,由唐继尧、任可澄署名的反帝制电报正式发出,电报指出:
窃惟大总统两次即位宣誓,皆言恪遵约法,拥护共和。皇天后土,实闻斯言,亿兆铭心,万邦倾耳。记曰:“与国人交止于言。”又曰:“民无信不立。”食言背誓,何以御民。纪纲不张,本实先拔,以此图治,非所敢闻。计自停止国会,改正约法以来,大权集于一人,凡百设施,无不如意。凭藉此势,以改良政治,巩固国基,草偃风从,何惧不给,有何不得己而必冒犯叛逆之罪,以图变更国体。
要求立将杨度、严复、刘师培、段芝贵、周自齐、梁士诒等12人“即日明正典刑,以谢天下;涣发明誓,拥护共和”。并以云南军民“痛愤久积,非得有中央永除帝制之实据,万难镇劝”为词,限25日10时以前答复。同日,唐继尧、任可澄、蔡锷、戴戡等人并联名照录此电通告全国,请“一致进行”。24日,唐继尧再次任命一批下级军官,并放饷发械,做好出征准备。同日,又推吕志伊撰就对外照会五款。及25日期满,未见袁世凯的答复,唐继尧、任可澄、刘显世、蔡锷、戴戡遂联名发出二次通电,称袁世凯既为“背叛民国之罪人,当然丧失总统之资格”,并宣布“深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即日宣布独立”。
12月27日,唐继尧、蔡锷、任可澄、刘显世、戴戡及军政全体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辛亥革命以后不仁、不义、不智、不信、不让等丑行。31日,唐、蔡、任、刘、戴与张子贞、刘祖武联名发表梁启超手撰通电,宣布护国军的最终目的是:
(一)与全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
(二)划定中央、地方权限,图各省民力之自由发展;
(三)建设名实相符之立宪政治,以适应世界大势;
(四)以诚意巩固邦交,增进国际团体上之资格。
同日,唐继尧、任可澄并照会英、德、法、俄、日等国驻华公使、领事,发表五点声明:
(一)帝制问题发生以前,民国政府及前清政府以前与各国所定结之条约均继续有效,赔款及借款均仍旧担任;
(二)本将军、巡按使占领地域内居留之各国人民,其生命财产力任保护;
(三)自帝制问题发生以后,袁世凯及其政府与各国所订结之条约、契约及借款等项,民国概不承认;
(四)各国如有助袁政府以战时禁制品者,查出概行没收;
(五)如各国官商人民有赞助袁政府为妨害本将军、巡按使之行为时,即反对之,护国战争爆发了。
12月26日,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部在昆明八省会馆正式成立。总司令部下辖三个梯团,每梯团两个支队。第一军是护国军的主力,总兵力三个旅,计9000人,武器装备仅一、二支队较为精良,配有德造管退炮四门、机枪四挺,其他支队多为旧式九子枪,甚至还有没有枪的士兵。总司令部成立后,所辖各部队分路向四川进发。左翼刘云峰率邓泰中、杨蓁两支队于27日首先出发。
孙中山于1891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序幕。
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同年11月,同盟会创办《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
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领导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不久,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政权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从此同盟会逐步分化。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与其他四个小党联合组成国民党,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结果失败,国民党四分五裂。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党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发布了《中国国民党规约》,规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1905年8月唐继尧参加了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参与同盟会云南支部创办《云南》杂志的活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有强烈的反帝色彩。唐继尧是中国同盟会会员,至于他是否过渡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没有明确的史实资料。
在旧军阀中,唐继尧自然是个很复杂的人物。
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有多处矗立从法国铸制回滇的唐继尧跃马挥刀之英姿的铜像。有些群众,还把唐继尧在旧民主革命中的护国运动、云南讲武堂联系在一起,口碑不俗。唐是位很会为自己造舆论、塑形象的人物。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促唐继尧参加北伐,推举唐继尧为副元帅,唐继尧未就职到任。
袁世凯死后,张仁奎迷惘了好大一阵子,时局混乱,他禁不住地感慨前途难卜。
张仁奎自认为镇压“二次革命”时得罪过革命党,所以更加不愿意脱离北洋政府的庇护。就在这时候,张仁奎人生路上继马凤山、徐宝山之后的第三个重要人物将他推向了更大的政治舞台。
这个重要人物,就是冯国璋。
冯国璋号称“北洋三杰”之一,但这“三杰”却被世人戏谑为“北洋龙虎狗”,“龙”指王士珍,“虎”指段祺瑞,“狗”指冯国璋(也有人为了表示尊重,称他为“豹”)。
“北洋忠狗”这个诨号实在不怎么好听,但也说明了冯国璋比另外两个人忠厚老实得多,颇有些死心眼的“狗”气。冯国璋对革命党其实是同情的,在他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云山童子采访时,曾公开评价国民党人“理想与热忱殊堪钦许”,但冯国璋却对袁世凯愚忠尽孝。就如冯国璋自己所说,他对“大总统”袁世凯效忠了一辈子,却不得袁世凯的信任。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集团根据实力和兵权进行了权力再分配。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冯国璋被国会选举为副总统。但冯国璋在江苏经营多年,说什么也不愿意放弃江苏督军的位子,故仍兼江苏督军一职,还要求在南京就职。而副总统冯国璋不在北京的这段日子,北京可真是热闹非凡。
当时,国务总理段祺瑞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掌握军政大权,与总统黎元洪分庭抗礼,北洋总统府和国务院演出了一幕著名的“府院之争”。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的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调解了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
黎元洪不赞成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认为这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人的狗咬狗一嘴毛,是为利益而进行的战争,中国在欧洲根本没什么利益,没必要去惹火烧身,自讨麻烦。况且,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时局不稳,万万不可染指欧洲事务。
段祺瑞却持反对态度,坚决要参加这次世界大战,段祺瑞也只是为了反对黎元洪,至于参不参战,只是一个托词而已。当然,如果是黎元洪说坚决参战的话,那么,段祺瑞也会提出反对意见而会说坚决不参战的理由。这是争权夺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