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青帮最后的大佬:“太爷”张仁奎
3976000000063

第63章 附录

张仁奎年谱

1864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张仁奎生于山东省沂蒙山区的滕县,山亭社(现在的枣庄市山亭区)。字锦湖(又字镜湖)。在他出生前不久,也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第二年,在滕县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1861年“捻军围城”;二是1863年白莲教起义军的“猴子山之战”。张仁奎父亲名叫张海兰,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出去做工,在家做缝补浆洗的活儿。张仁奎是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父亲给邻村沈庄村的沈地主家打长工。

1872年,张仁奎七岁,给沈地主家做放牛娃。幼年时的张仁奎长得黑黑壮壮。他最崇拜的人是沈庄村一位同宗的老秀才。七岁时的张仁奎满心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经常把牛拴在无人经过的草沟里,悄悄地溜到沈庄村私塾,躲在窗外偷听,后老秀才破例收他做学生。

1875年,张仁奎经过三年学习,已经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小才子”。老秀才家遭到土匪的洗劫,全家遇难之事,彻底改变了张仁奎的人生,张仁奎决心为恩师报仇。时逢乱世,读书人连身家性命都难保。少年张仁奎立志要学武。张仁奎有个表叔沈然清是鲁南一带有名的武林高手,也是北方有名的武术通才,特别对查拳、形意拳等有极深的造诣。张仁奎就拜沈然清为师习武。在沈然清的教导下,张仁奎进步神速。

习武14年的张仁奎已经长成了铁塔般的真汉子。他非但尽得沈然清的真传,在拳法上精益求精,还独创了一套刀法,使的正是自己从小用熟了的铡草刀。也因为他这一手好铡刀,乡邻们送了张仁奎一个外号“张大铡刀”。

1889年(光绪十五年),张仁奎参加滕县武考,得了“头名武秀才”,这一年张仁奎24岁。自此后,常有武林高手来比武切磋。张仁奎因这些比武切磋,能够广泛地见识前来领教的各路武林高手,却从来没有败过,也没有伤害过一个武林弟子。相反,他眼界大开,武艺倍增,还结识了一大批分布各地的江湖朋友。找上门来比武的人越来越少,但在江湖上的威名却愈加响亮。结交的朋友也真是五湖四海、三教九流。

张仁奎结识青帮“大”字辈张象珍,张象珍给张仁奎卜卦说,有金有水的表字可以消灾解祸,张仁奎信其言给自己起了有金有水的表字“锦湖”,以后他成名时一直用“锦湖”或“镜湖”,很少提起自己的本名张仁奎了。此时,张仁奎未入帮,以编外人员活跃在义和拳里。张仁奎当先锋,张象珍做军师,端掉了山亭社几个土匪窝。张仁奎结识了后来成为孙中山先生贴身卫士的著名大侠杜心五,以及后来成为驱袁杀贪的白朗,中州大侠、靖国豫军总司令王天纵,殉难许昌的樊钟秀将军。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到西安,张仁奎率部随马凤山护驾慈禧,走到山西时,张仁奎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带着张飞和几个亲近的徒弟给马凤山留下一封信后,悄悄离开。

1900年10月4日,慈禧的逃亡大队来到介休县义安村时,义和团成员郭敦源刺杀慈禧未果被捕杀头,慈禧当场就跟义和团翻脸,命随行的甘军将马凤山和众义和团弟兄全部杀害,介休知县陈日稔也受牵连被革职,永不叙用。后消息传到正在回乡途中的张仁奎、张飞耳中,两人悲恸,张仁奎要返回去给马凤山报仇被张飞劝止。大家表示“找到革命党,共谋大计”。在张飞的建议下,张仁奎决定到南京去找他的好兄弟张象珍。

1900年秋,徐宝山部被清廷招安,徐宝山任“新胜水师缉私营”管带,马玉仁为教训官,张仁奎、陈兆丰为队官。

1906年,张仁奎所在的镇江巡防营被编入新军。

1911年,张仁奎和张飞在七濠口附近开了一个包子铺,暗地里私自贩盐。后来,张飞被当地盐袅朱福胜绑架,张仁奎携铡刀孤身闯虎穴救人。他的徒弟庄铸九按张飞写的信去找沈淦沈二太爷,沈淦让去找青帮“理”字辈的马凤山,马凤山出手相救,张仁奎投靠马凤山,并拜青帮“理”字辈沈淦为师,成为“大”字辈。

1911年,张仁奎和一位家道殷实的李姓小姐成婚,婚后幸福,李氏先后为张仁奎生育四子一女,后来次子张殿栓不幸早夭。(张仁奎死后,其他子女皆随夫人李氏移居台湾。)长子张殿梁迎娶高熙喆长孙女、高迎柳之女高炯云为妻。

1911年夏,在张聘卿(张象珍)的安排下,张仁奎秘密去澳门面见孙中山。张仁奎与孙中山彻底长谈,并带回了孙中山的亲笔信,以联络新军中的仁人志士,做好起义的准备工作。

1911年11月,张仁奎任扬州第二军二十四旅旅长。奉命追随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光复南京。

1911年11月24日,打响江浙联军光复南京的第一枪。张仁奎率领的镇江军一部随徐宝山率领的扬州军进攻浦口,断敌后路。

11月28日,行军到六合县县城,未受到清军阻击,还受各界夹道欢迎入城,百姓们“箪食壶浆,欢声雷动,悬灯欢迎”。张仁奎在六合县稍作休整,组成“镇军江北支队”。

11月29日,向浦口挺进。

11月30日,下午3时,与清军在龙王山、宝塔山一带交战,双方近身搏杀到半夜,革命军几乎弹尽粮绝,但张仁奎勇武不减,挥铡刀杀敌。这时,李竟成副都督来报告说,徐宝山临阵脱逃。

12月1日,张仁奎在阵中刀劈张勋手下猛将、诨号“瘟神”的韩虎。后在弹尽粮绝、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柏文蔚率领镇军赶来救援,江北支队转危为安,敌军大败,张仁奎乘胜追击,直捣浦口敌巢,切断了张勋的退路。张仁奎刀劈“瘟神”,名声大噪,成为江北支队的核心人物。

不久,张仁奎还奉孙中山北伐令,率部开赴宿迁、窑湾一带,追击张勋,可惜始终未抓到张勋。

1913年春,袁世凯公然倒行逆施,派人刺杀宋教仁,公开辱骂孙中山、黄兴,走上反革命的道路。黄兴派人劝徐宝山加入同盟会,改弦更张讨袁,徐宝山执迷不悟。此事传到张仁奎耳中,他却两头为难,举棋不定。

1913年5月24日,徐宝山被陈其美用计炸死。张仁奎前去拜祭。张仁奎当天找两淮盐运使周树年一起发联名电报举荐徐宝山的弟弟徐宝珍,联名发报的还有马玉仁、方更生等人。袁世凯复电允许,本来只是裁缝出身的徐宝珍一跃当上了第二军军长,代理江北北伐军司令,授少将军衔。

1913年7月,张仁奎带兵进攻六合县。

8月,张仁奎和马玉仁攻占六合县,三天后,袁世凯致电徐宝珍传达大总统令,赏给张仁奎和马玉仁“三等文虎章”,并鼓励继续猛进“定予不次之赏”。

8月13日,张仁奎奉命率部袭击紫金山。

8月14日和16日,张仁奎两次占领紫金山,都被讨袁军勇猛夺回。

1913年11月,张仁奎投靠冯国璋,袁世凯下令将扬州徐宝珍部第四师番号裁撤,改编为第七十五、七十六两个混成旅,张仁奎任第七十六混成旅旅长,驻军扬州。从此之后,张仁奎的上司就不再是徐宝珍,而是号称“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了。

12月30日,张仁奎任江苏陆军第四师第二十四旅旅长,授陆军少将加中将军衔。

1914年2月,张仁奎绞杀了革命党孙锡五在扬州一带的瓜州、六合、天长等地的起义。

1914年4月29日,授予张仁奎陆军中将军衔。

1914年7月,张仁奎随着已升任江苏都督的冯国璋去北京觐见袁世凯。

1915年,张仁奎被授予“三等男爵”,又加封“轻车都尉世职”,驻军扬州。张仁奎一方面和冯国璋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暗地帮助革命党的讨袁行动。

1917年8月14日,张仁奎奉命率第七十六混成旅驻防南通,任通海镇守使,嘉封为杰威将军,晋授陆军上将军衔。张仁奎的管辖范围包括南通、上海、真如、泰州、崇明、启东及江浙沿海各地,并代理江淮盐运使,还兼管长江水路八百里,年支经费3万元(在江苏六镇守使中位居第二)。驻苏陆军第七十六混成旅旅部即设在镇守使署(原军政分府旧址)内,辖步兵第一五一团、一五二团,有官佐、士兵、夫役2441名。除以第一五二团驻防靖江、如皋、泰兴外,第一五一团3个营轮流配防南通及与南通境接壤的海门、崇明等地;另有机关枪、炮兵各一连直属旅部,分驻南通城西天后宫及镇守使署。这以后,张仁奎在南通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东南沿海呼风唤雨十年之久。可以说,张仁奎的政治生涯达到了一个巅峰。

1918年9月,张仁奎联合其他江苏军将领一起,附和吴佩孚,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反对“安福国会”选出的徐世昌就任大总统,要求还位于冯国璋。

1918年,张仁奎请张謇出山。张謇是清朝最后一位状元,被誉为近代“实业强国第一人”,是南京政府的实业总长,时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才智卓绝,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实业家。张仁奎在南通十年之久,以师事张謇,称他为“张四先生”,几乎天天去张謇的“濠南别业”讨教。张仁奎以通海军政府的名义下令实施张謇的“棉铁政策”,同时大力支持张謇发展教育事业。张謇在南通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宝贵贡献。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称赞南通说:“中国近代第一城。”毛泽东主席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张仁奎。

1912年1月,徐宝山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并被任命为扬州第二军军长。张仁奎被授予陆将少将军衔并擢升为七十七混成旅旅长,驻守江北重地扬州。

1923年5月,张仁奎接到老友张聘卿(张象珍)密封,说“山东建国自治军”不是土匪流寇,是一支革命军,请张仁奎看在革命的面子不要为难,施以援手。张仁奎悄悄回山东枣庄秘密与孙桂芝见面,此后不久,孙美瑶就做了一件惊天大案,就是“民国第一案”的“临城劫车案”。此计出自张象珍,就发生在张仁奎和张象珍当初在老家剿匪的山亭社。此时,张象珍已改名为张聘卿。此案发生后,上海租界派黄金荣去解决,黄金荣找杜月笙商量,杜月笙找到张仁奎,张仁奎与张象珍商议尽快解决,最后经谈判解决。孙美瑶的自治军变成了北洋政府的新编旅,后孙美瑶、孙美珠被害,张仁奎认为“轻狂、大意、不值”。

1923年,张仁奎59岁(虚岁60大寿),前往贺寿的政商名流八百多人,南通各界为张仁奎树立纪寿碑,张謇撰文:“江淮知名,濠州旧望;闾井刻石,长孙生平。”

1923年11月14日,张仁奎被北洋政府授予“杰威将军”衔号。

1924年,张仁奎因病休养,隐居上海。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张仁奎第七十六混成旅被江苏督军齐燮元编入一路作战序列,年近六十的张仁奎再次走上战场。

1926年6月,张仁奎向蒋介石提议辞去军职,寓居上海海格路(今华山路)“范园”。

1933年9月中旬,张仁奎返回原籍为长子张殿梁操办婚事,新娘是滕县望族、清末翰林高熙喆的长孙女高炯云。一时间滕县张寓冠盖云集,高朋满座,山东全省军政要员、各埠商会会长、知名人士几乎倾巢出动前往祝贺并向张仁奎请安。

1933年9月,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遂拜经仁奎为师。

1936年,张仁奎受蒋介石之命北上济南向韩复榘指陈利害,以古哲先贤为例,劝导韩复榘万不可贪图小利而成为民族罪人。韩复榘最终打消了联日自雄之谋。张仁奎山东之行的功劳,蒋介石一直十分感激。

1942年秋,日军上海司令官矢野尧一与78岁的张仁奎比武,张仁奎宝刀不老,上海滩技惊敌酋,国内报刊纷纷报道这个消息,举国上下,大快人心。在那比武之后,矢野尧一改口叫张仁奎为“张将军”了!

1944年12月底,张仁奎谢世于上海“范园”,享年80岁。此时,离抗战胜利仅剩八个月了。

1945年春,在尚属于“陪都”的重庆,党政军商学各界千余人为青帮大佬张仁奎举行了隆重的追祭仪式。蒋介石亲自为张仁奎题词:“海岱硕望。”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张仁奎,“以彰忠义”。在追祭仪式上,千人恸哭,深深地怀念这位智勇兼备、忠义双全的青帮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