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认为凡是“有为”的,都不是可取的;佛家看似出世,实则为济世张目,其大慈悲之心昭若日月;儒家说“仁”,说“礼”,说“克己”,说“君子不党”,占据我国思想主流凡两千年,影响国人最深。
其实,我们认识的孔子,未必就是真正的孔子;我们理解的道家,未必就是真正的道家;我们心中的佛教,未必就真的以“避世”为要。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垂之千古的思想流派,都不会是消极的,它必然有功利的一面。
现代管理科学原本来自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理论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比如,在中国文化中,依然保有以生命一体的观念来解释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妙的宇宙万物本原所体悟出的精微而深广的智慧结晶。
有些人认为,中式管理偏向于概念,不利于企业操作,不及西式管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企业管理应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企业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属于一种文化,它应当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运行中的表现。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式管理必然导致“邯郸学步”。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国学思想可以为中国化的企业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念指导。管理的核心是用人,而佛、儒、道三家的思想正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选人、用人、管人的经验与方法。相对于管理,中国古代更注重对人的“德行”的考察,更注重人们在其所处情境下的行为,强调发挥人才的弹性作用以配合工作的需要。道家思想在于思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实现“无为而治”;佛家思想在于修心,以安人来求得西方净土之中的“大自在”;儒家思想在于修身,以“仁、义、礼、智、信”规范人们的言行,达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21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由“个性为本”、“人性为本”到“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余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证明了我国在文化整合与人才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本书正是由此出发,进入承载数千年文明的国学智慧世界,以辩证的方法领悟管理之本、用人之道。掌握知时、知位与知人之心术,驾驭进退、取舍与生克之规律,可以更好地吸收和消化西方管理理论;修身养性、回归自然、放下归零、本立道生,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