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带一本书会用人
3977900000005

第5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

刘备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恰逢主人不在,只得失望而归。第二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到访,不料诸葛亮又外出了。第三次,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阻拦他,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个欺世盗名之辈,未必有真才实学,不值得刘备如此屈尊降贵。刘备将两人斥责了一顿,又拉上两人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恰逢诸葛亮正在睡觉,于是刘备不顾关、张二人的劝阻,拱手立在阶下等待。诸葛亮醒来看到如此礼贤下士之举,终于彻底折服,跟随刘备出山。后来,刘备更是将国家和孤子托付给诸葛亮,足见对他的尊敬和信任。诸葛亮也感念他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辅佐幼主治理蜀国。

再谈赵云。长坂坡之战时,连张飞都说赵云投降曹操了,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患难时就跟随我,忠心是不会被富贵动摇的。”赵云拼死冲杀,终于将阿斗送到刘备面前时,刘备却生气地把孩子扔到地上,骂道:“为了这个孩子,差点损失了我的大将!”赵云泣拜道:“我就算肝脑涂地,也不能报答您的恩情啊!”从此赵云为刘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谋士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掳去,迫不得已要离开刘备而去曹营。刘备凝泪送别,还命令将士把阻隔视线的树木都砍掉,一直目送徐庶离去。难怪徐庶后来“人在曹营心在汉”,不肯为曹操献上一计。

正是因为刘备对于人才的交心和尊重,才能得到这些人死心塌地的追随,最终和曹操、孙权之辈三分天下。

第三招,目标和理想。如果10年前路上有人告诉你,互联网会让人赚大钱,你敢不敢倾家荡产地去做这项事业?很多人不敢做这个美梦,但马云做了还把它变成了现实,所以他成了神话。

1999年阿里巴巴刚成立时,马云将自己的妻子、同事、学生、朋友共18个人聚集到一起,开始描述了他的理想:“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朋友们面面相觑,都以为他疯了。“讲了好长时间,没人听懂。”然后,马云又提出了自己的目标:第一是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第二是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是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一开始没有人相信,这个梦想太大了,一般做企业的人都不会去想,但不知道为什么,妻子和朋友们选择了支持马云。他们18个人凑足了50万元人民币,开始向理想的道路上朝圣。或许是因为马云挥舞着手臂,眼中冒出光芒的样子,让他们相信,这种虚无缥缈的理想真的可以实现。

然后,马云开始滔滔不绝地·宣扬这一理想,有人回忆道:“马云要推销他的想法,不管你听得下去听不下去他都滔滔不绝,并且表情有一点鬼鬼祟祟。”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每到一地,总是不停地演讲,不论是在企业的会议上,还是在媒体的采访中,他都骄傲而自信地宣称:“我们会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正是因为这种疯狂梦想的力量,让这个身材矮小,长相普通的人成为了阿里巴巴员工心目中的神话,让企业员工即使绝望到在路边哭泣,也愿意追随马云到底。因为人人都有梦想,并且渴望把它变成现实。

如今,阿里巴巴的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干劲,即使没有人鞭策他们,仍然拼命向前冲。这些优秀的人才,之所以能团结在马云的领导下,是因为他们把马云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马云的理想也是他们自己的理想。为一个理想奋斗,人们可以忘记面包,忘记金钱,焕发出世界上最大的动力和干劲。马云相信,即使没有高薪、不用高位,阿里巴巴也能够把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精英尽收囊中,这就是理想的魅力。

但拥有远大梦想的人比比皆是,马云却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梦想,这和他善于确立发展目标不无关系。

1995年,马云投身互联网并到处推销他的“中国黄页”,并宣称在五年内使阿里巴巴打入世界互联网前十强;2003年阿里巴巴实现盈利1元钱,马云又提出2004年盈利1亿元,实现从1元到1亿元的疯狂跨越;2004年,马云提出每天盈利100万元;2005年提出每天缴税100万元时……每当马云提出这些疯狂的目标,人们都回以嘲笑,但结果证明,这些目标都被实现了。于是,人们开始佩服马云梦想,学习马云敢于梦想的能力,开始懂得金钱以外的某些东西的重要性。

如今,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和世界三大互联网公司之一。而马云也名利双收,成为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代表和中国亿万年轻人的偶像。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吸引人才,必须有一个值得员工为之奋斗的目标,以及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梦想。

第四招,使命感和责任感。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留学海外的学子们兴奋不已。面对祖国母亲的召唤,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掀起了1949~1956年的归国潮。

然而,对多数留美学子而言,回国不仅意味着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更预示着归途的艰辛和坎坷。美国政府为了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封锁,使用恐吓和利诱等手段,阻挠中国学子回国。但是,发自内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催促他们去完成建设新中国的使命。于是他们顶着重重压力,不屈不挠地踏上了回国之路。

钱学森是这些留美学者中归国意愿最坚定的人之一,也是遭受美国政府迫害最深的人之一。他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十年后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钱学森曾在“二战”时期参与过当时绝密的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又是美国屈指可数的科研天才,美国不会轻易地让他回到祖国的怀抱。一位美军高级将领曾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从此,钱学森开始遭到美国政府的迫害。1950年7月,钱学森决定以探亲为由要求回国,却因此先受到拘留,继而受到监视。移民局将钱学森关在特米那岛上长达14天,使他的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严重的伤害。海关方面也设置了重重障碍阻挠钱学森回国。他们没收了钱学森夫妇的行李,其中包括800公斤的书籍以及记录珍贵资料的笔记本。

尽管如此,钱学森也没有放弃回国的梦想。经过努力,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夫妇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

正是由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钱学森等留美科研人才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条件,突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可见,最能激励人的永远是崇高的使命和责任。

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善于洞悉人的本性。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打动人心的永远不是金钱,而是给予员工他们最想要的东西。只要付出一点宽容,秀出一点尊重,拿出一个目标,喊出一个理想,就能让员工死心塌地地追随你。这种不用投资的收买人心术,你还在吝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