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懒蚂蚁”在企业当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下面举个例子说明:
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奇瑞”牌汽车近几年在业界崭露头角,而“奇瑞”最初的研发班底就是别的公司淘汰下来的——10多个因原公司打算撤销技术中心而集体跳槽的工程师。当时,一些汽车公司热衷于为跨国汽车品牌做加工装配以获得短期利润,技术人员这些看着好像不干活的“闲散人员”就不受重视甚至被淘汰。而市场却再一次证明,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重视“闲散人员”,培养“闲散人员”,奇瑞公司里就有200多个研发人员。
一个卓越的管理者,看似没有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说,没有隆重的改革企业的制度行为,没有大张旗鼓的实施各种管理手段,等等,他们得很平凡,但是企业依然发展得很好。因为他们做了重要的小事,而且第一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聪明的管理者讲究“无为而治”,因为他们都把大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与其救企业于危难,不如不使企业陷入危难,这就是管理者的大智慧。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要在细节上处理好企业事务,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平凡不等于平庸,一个企业需要的不是大风大浪迅猛前进或者急速倒退,需要的是长久健康稳定的发展。这就需要管理者从细节上着手,看透事情的真相,知道什么是该放下的大事,什么是立刻要实施的小事,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减轻自己的管理负担,不重要的大事不要做,透过层层迷雾看到事情发展根源的小事,并把它做好、做精,这就是一个成功管理者应该具备的。遵从这三个原则,你会发现自己该抓住事情实施的主线,从纷乱的事务当中跳脱出来,这不仅对于管理者是一件幸事,对于健康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六、抓住机遇的“蛇七寸”,避开危机的“猫尾巴”
一个企业的运营,就是要在市场当中伺机而动,抓住机遇,从而获得发展。机遇是成功的关键,是一切因素产生的前提,如果你没有机遇,纵使企业的发展前景再好也没有施展的舞台。所谓君子适时而动,英雄应运而生,一切都是有了机遇之后才有了下文。一个企业的实力是基础,成功是目的,机遇是发展的关键。一个管理者要做的就是给企业找到发展的机遇,给企业创造发展的机遇。哪怕机遇是条“毒蛇”,也要勇敢地抓取它的七寸制伏它,为企业服务。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因为抓住了机遇,作出一番事业之后从而登上历史的舞台,名垂青史的。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18世纪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可他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尉级炮兵军官。
1793年,拿破仑被派往前线,参加进攻土伦的战役。战役进攻时遇到难题,土伦坚固的防守让战役指挥官不禁犯难。这个时候,拿破仑表现得很果断,立刻抓住这个机会,直接向特派员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特派员正苦无良策,看拿破仑的方案很有新意,就立即将拿破仑任命为攻城炮兵副指挥,并许诺战役胜利之后将其提升为少校。拿破仑抓住了这个机遇,在前线精心谋划,勇敢战斗,充分地将他的胆识和才智显示了出来。最后,终于攻克了土伦,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他因此荣立战功,并被破格提升为少将旅长。经过此次战役,拿破仑终于一举成名。这也为他后来叱咤风云,登上权力的顶峰奠定了基础。
这是个典型的抓住机遇的故事,机遇可以让灰姑娘变成高贵的公主,机遇也可以让默默无闻的士兵一举成名。关于抓住机遇成就功名的事情也是一个接一个。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随时都面临着契机,有可能让他一举功成,也有可能一败涂地。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独具慧眼,找到企业突破的契机,让企业乘风破浪,转航走向光明。人们生活中缺少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企业发展扩大的机会,精明的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关注身边的所有信息,抓住机遇的“蛇七寸”,这才是一个企业得以壮大的关键点。
2003年,印象与广东拉芳集团达成共识,计划将拉芳打造成中国日化第一品牌。与国际巨头宝洁、联合利华相比,拉芳的品牌架构还不合理。特别是在去屑市场,基本都是海飞丝的天下。本土日化品牌还没有介入,更不用说强势品牌。拉芳在规划一个新品牌,这就是主打去屑市场的雨洁。在此之时,“非典”席卷而来,人们谈“非典”色变,许多广东商品都难以运到外地,销售遇到巨大的困难。
这个时候是否要推迟拉芳雨洁的上市,管理者迅速作出决定: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引爆点来推出新产品,“非典”总会过去,但市场不会等你。这个时候,管理者调查发现,日化产品当中消毒类的商品最受欢迎。发现机遇,迅速出击,雨洁香皂、雨洁洗手液闪电上市,强势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而来,成为当年最具有时效性的产品之一,而雨洁借此机会走向全国消费者,为之后雨洁洗发水的推出站定了脚跟。
现实生活当中蕴含着转机,每一件小事,甚至你觉得与你无关的事情,也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转机,这就在于管理者要有一双慧眼,做好企业当中航海士的工作,转动船舵,使企业这条船从机遇的海浪漩涡当中穿越出来。当然,有机遇就必定有风险,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危机”这个词语,就是由“危险”和“机遇”组成的。既然管理者可以发现机遇,那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有能力承担一定的风险。有的管理者认为,风险和收益成正比,高风险自然会获得更高的利润,所以不惜铤而走险。稳健型的管理者就会考虑安全,一般选择低风险的项目去投资。机遇与风险可谓是并存的,这个风险就在于:
(1)抓住这次的机遇有可能毫无用处,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大家最后只能是白忙一场;
(2)抓住这次的机遇会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
(3)没有带来利润,反而使企业损失人力、财力。
根据风险的类型和大小,管理者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可以承担,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转败为胜,使风险成为企业走向辉煌的转机点。所以这个时候要求管理者具备清醒的头脑,不为眼前的机遇疯狂,要考虑周全之后再决定是否实施。但是市场是不等人的,所以,如果觉得可行,就要迅速出击,千万不要犹豫不定。风险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与机遇相伴而生。管理者也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要被吓倒。机遇是一条“毒蛇”,抓获它你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所以管理者一定要瞅准时机,适时下手。
管理者在企业成长的过程当中,就像医生一样,要时时对企业问题做出诊断,及时地纠正问题,以免企业陷入危机。对于“危机”这个词语,管理者可谓是谈之色变。但是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面包,也没有无任何风险就能成功的公司。危机不像机遇可以带给人欣喜和希望,哪怕危机是只温驯的小猫,被“猫尾巴”轻轻扫中也是企业难以承担的。所以管理者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避免企业陷入危机。管理者需要从日常的小事开始防范,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抵抗危机的能力。
首先是预防危机的出现。在危机出现之前就采取措施,防止危机的爆发。这是遏制危机对公司的危害的最有效的办法。在平时,组建一支应对危机的小组,小组的成员是熟悉本企业业务和经常与公众打交道的人,职位较高,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对公司绝对的忠心。管理者要强化小组成员的危机意识,对危机的出现有敏锐的“第六感”,洞悉前景,发现危机前兆,超前解决,争取主动。企业的危机在内部表现为:
(1)管理者行为专职专断,不听取下属意见,一意孤行,互相猜忌,没有信任可言;
(2)市场经营模式过于单一,无法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计划不周,没有应变能力;
(3)内部员工情绪低下,生产计划调整困难,员工不响应管理者的号召;
(4)经营亏损,过度负债;
(5)有贪污现象的出现;等等。
企业外部表现为不确定性,比如国家政策的调整、自然灾害、市场价格大幅度变动、出现更强的对手等等。管理者根据这样的表现来判定危机的存在,在小组内部进行危机的模拟训练。从平时的微小变动开始,锻炼企业面对危机的应变能力,想出配套方案来解决困难。这样也可以查漏补缺,完善企业的组织系统。危机爆发前最先预知的可能是媒体,所以管理者要与各大媒体搞好关系,万一企业出现危机,媒体真实报道而非大肆渲染,对于企业来说还是有莫大好处的。
其次是危机的处理。一旦危机真的出现,管理者也要遵循几个原则来处理危机。
(1)立刻感知原则。在危机爆发初期企业遭到危害之前,快速出击,立刻感知到危机的首先危害点,并加以维护和实施应变政策,作出反应,以求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2)维护企业的信誉。危机爆发,媒体和公众必会产生猜疑,这个时候欲盖弥彰,不如真诚坦率地面对大众,这样也会为企业赢得信誉。在企业当中,信誉是企业立足的根本,要用真诚坦率的态度面对消费者,维护企业的信誉。
(3)人道主义原则。在企业出现危机时,不但企业遭到损失,企业当中的员工和消费者更是一损俱损,可能还会带来人身和财产的损失。这个时候管理者要采取人道主义原则,对他们负责任,这样也能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信誉损害。危急时刻,以人为本,争取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在几个原则之下,管理者迅速做出反应。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给企业树立一个公众代言人,避免公司人多嘴杂,出现歪曲事实的现象。随着危机的到来,各种的猜疑和打击也铺天盖地而来,这个时候,企业要有一个公众代言人出来澄清事实,避免外界说法不一。代言人要了解媒体公众的需要,知道如何对企业进行最大限度的维护。要忠于本公司,不能让其他同行借此机会打压本公司。之后指定负责人的沟通方式,开辟各种渠道,对大众和媒体的询问做出解答。最后就是要及时地公开全过程,率先在事实扭曲之前坦诚地公开,以防他人乱说话混淆视听,使公司处于被动地位。接下来就是与媒体的良好关系,这时候要起作用了,争取真实报道,使他们与企业形成信任关系,不会对道听途说的消息大肆炒作,甚至自导自演,把猜测和质疑报道成事实。
最后环节就是总结危机。危机的发生原因,管理者要彻底调查清楚,以备后患。到底是内部的因素导致,还是外界不可定的原因,都是本次危机爆发的重点,也可能是下次危机的导火索,所以管理者要调查清楚,及时处理。接下来就要整理这次危机的得与失。危机通常与机遇相伴而生,精明的管理者有可能就在这次危机当中看到机遇的存在,这对于企业不单单是一种弥补,更有可能是一次大的进展,所以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不要放过企业大展拳脚的机会。管理者对这次的危机作出检讨,因为身为管理者,也肩负着责任,企业的一切事务都与你相关。所以,在危机爆发之后管理者最先要做检讨。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大众的心性都具有人情味,所以管理者的检讨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为企业赢得谅解,员工也会觉得领导有负责人的态度和担当,会更加放心地再为企业继续工作。管理者还要对这次危机当中看到的人才进行奖励,及时地奖赏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这也是笼络人心的一种办法。对于造成危机的人,当机立断,该罚的罚,该裁员的不要心慈手软。在检查之后就要对企业的薄弱环节进行整改,以危机为契机,看到企业的关键整改点,从而一刀见效,整改企业之风。以上措施都是为了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目的。
随着国情的发展,市场越来越不稳定,想慢条斯理地寻找市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管理者要及时应对随时而来的危机,也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试图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所谓“绝处逢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是管理者的启示录,做一个现代的管理者就是要具备精明的头脑、非凡的手段以及预见未知的“第六感”。企业对于机遇的认识和对危机的处理是能否发展的关键点,也是考验管理者管理水平和素质的重要项目,总结起来无论是发现机遇还是预防应对危机,都需要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当中广纳意见,防微杜渐,早早制定好发展的规划和危机的应对之策。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变危机为商机,避开危难,抓住机遇腾飞而起。
七、纳良言,转危为安
正如题目所说,一个企业的发展,仅仅依靠管理者是不行的,管理者理应集思广益,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结合所有员工的意见,及时对不合理的现象作出调整,这样才能博采众家之长,对公司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助益。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体的力量是伟大的。每当有管理者独自不能解决的事情时,管理者就要考虑接纳员工的意见。不要小看员工,因为他们的视角不同,看待问题当然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的脑袋当中或许存在着你意想不到的答案。管理者不要把问题都揽到自己的身上,可以把问题公之于众,让大家想办法。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发展靠的就是大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