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家常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万物生长有时,智者顺时而取。人应该对能量的唯一来源食物和滋养食物的天地有所敬畏。完整享用食物是平衡膳食的必要一环。
第一节吃什么——大自然教给人类的饮食法则
“吃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每天至少都要问自己3遍,答案因人因时而异。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顿饭“吃什么”是最不愿意想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意味着“有没有”“够不够”;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吃什么”更多考虑的是营养不营养、可口不可口、会不会吃多了。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现在我们吃得一定比过去好?答案却是:未见得。
作为世界上最会吃的民族,我们正在遗失自己独有的最高级饮食智慧。
老祖宗用生命遴选出的饮食清单
最家常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那这些食物是什么呢?我们仔细看会发现,这些食物至今依然活跃在我们的餐桌上,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这说明什么呢?在优胜劣汰的历史长河中,这是老祖宗用味蕾本能和生命为我们遴选出的最安全、最美味、最滋补的食物清单。如果这些食物生命力不够旺盛、不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营养、无法满足口舌之欲,就无法成为这么家常的存在。饮食上一味求新求怪,恰恰是现在很多怪病出现的根源。
大自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
万物生长有时,智者顺时而取。
《黄帝内经》中讲:青色养肝、红色补心、黄色益脾胃、白色润肺、黑色补肾,也提到四季养生法则: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
我们来看大自然的五色,恰恰每个季节食物的颜色区分很鲜明,一一对应着人体的生长收藏:春天绿叶菜格外多,“正月葱,二月韭”,香椿满枝头;夏天红色的水果尤其多见,“天然白虎汤”西瓜清凉养心;秋天一到,花生、百合都出现了;到了冬天,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一应俱全。
在没有农药、化肥、催熟剂的时代,人们靠天吃饭,饮食有节。这个节,既指顺应时节,也是说懂得节制。作为大自然食物链上的一环,人要让自己尽可能更强壮、生活得更久,就应该对能量的唯一来源食物和滋养食物的天地有所敬畏。这种敬畏表现在:让家常食物之所以是最安全、最美味、最滋补的,是因为从老祖宗时代就开始不断验证:这些食物生命力足够旺盛、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营养、能满足口舌之欲。现代人饮食上一味求新求怪,恰恰是现在很多怪病出现的根源。
自然成熟的食物总比催熟的好吃,就是自然的体现。万物有时,四季各异,食物的性味也会沾染时间的味道。
食物吃饱饭——充分吸收天地精华与养分,让食物颐养天年——瓜熟蒂落自然熟透。
很多人和我一样,能记得小时候吃过的西红柿的味道。那时候的西红柿一掰开,粉红色的沙瓤上挂满汁水,咬一口酸酸甜甜到心尖。这种味道,是只有时节才能赋予的,也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完整享用食物,才不负天公造物用心良苦
“物尽其用”在很多人看来是中国人勤俭的表现,其实也是一种独到的生活智慧。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地造物,总是脱离不了五行运化、阴阳平衡的原则,大到宇宙万物,小到一颗种子,都体现了大自然造物时制约和平衡的法则。因此,深谙此道的中国古人,最善于全面地观察与采纳食物,讲究整食,从而完整吸收食物的全部营养,不为其枝末的偏性所伤。
例如西瓜,外皮是绿色的,属木,入肝;内皮为白色,属金,入肺;瓜瓤为红色,属火,入心;籽黑,属水,入肾;而圆圆的形状,再加上性味甘甜则属土。小小一颗西瓜,就这样完美地诠释了五行之数。
翻开古人的医书以及食谱,我们又会发现,西瓜汁又被称为“天然白虎汤”,去心火,解渴生津,正是夏季天赐的甘露饮,外感暑热而发烧、多汗时,饮用几杯西瓜汤汁,可使人神清气爽,浮躁顿失,情绪平静;西瓜皮的绿白色相间部分称“西瓜翠衣”,可治疗水肿、烫伤、胃炎等症;西瓜籽仁有降血压、清肺润肠等作用。每一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最大程度去除了食物自身的偏性,让食物能够平和温润我们。
再例如作为中国人主食来源之一的麦粒。一颗小小的麦粒,麦壳部分金黄、坚硬,为保护麦心不受破坏而主“收敛”,略偏寒性;麦心部分雪白、略坚固,主“生发”,性质偏温,在阳光、水分等外部条件适宜时,破壳而出。一粒麦种没有麦壳的保护,麦籽就没有机会长到成熟;没有麦籽的生发力量,麦壳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二者如此相辅相成蕴藏着无限生机。
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人们磨麦子,还会讲究“头遍面”“二遍面”“三遍面”,区分麦麸麦心的配比,岁数大了的人更讲究要吃麦麸存比多的面粉,以助于消化。而城里人吃惯的却是精米白面,也就是只吃麦心磨出来的精粉,这样吸收了麦心的“生发之气”,而丢掉了麦麸“收敛之气”,平衡被打乱,糖尿病、高血压等富贵病就会伴随着这样的饮食习惯随之而来了。这就像是普通人家的日子,和睦源于福难同当,咽得下麦麸,也吃得进精米白面。所以,最佳的主食不一定是天天的精米白面,粗粮细粮混合搭配的食用法则对我们的身体会更加有益。如此则圆满和谐,和谐往往源于平衡,健康亦应如此。
一个食物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用处,一个食物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完整吃下去就是把宇宙纳入腹中。
第二节怎么吃——取法天然,日用而不知
吃饭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正因为平常,人们很少去深究,为什么一辈辈中国人走到今天,会留下一些亘古不变的饮食习俗:为什么我们以米面为主食?夏天为什么喝绿豆汤?南方人为什么以米饭青菜为主?小麦为什么磨成粉之后要蒸成馒头做主食?西红柿为什么就要配着鸡蛋炒?生病之人为什么喝粥?为什么有些食物我们常常炸着吃?为什么有些食物凉拌起来味道才好?……这些流传至今的饮食习惯中蕴藏的道理,在《易经》里面有一句箴言道破真谛,“百姓日用而不知”。
搭配烹饪的诀窍:让性味达到平和
清代名医叶天士先生有一句传世名言,“胃以喜为补”。他曾治一已病入膏肓的病人,先生阅前医治法,遍选补药,丝毫不见奏功,反饮食不思,病势日趋沉重。他诊得脉后对病家道:“求医无益,食物自适,胃以喜为补,若不明胃喜知味,实难拟法,暂不投药。”嘱日以湘莲、芡实、香糯、南枣、百合、燕窝、鸽蛋煮粥服之,病人竟日好一日,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一道食物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味,往往是因为它对食用的人来说,没有偏性,足够平和,而我们的味蕾以没有偏性的食物以美味。这里所说的没有偏性,既是指前文说到的“整食”,更是指如何通过烹饪方法去除偏性,让食物的味道更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