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美味才能养生
3981800000003

第3章 中国人应该这样吃(2)

中国是最早用到“水火既济”烹饪方式的国家,也就是通过煎炸烹炒蒸等方式,去掉食物的寒凉之性;中国人也是最讲究食物搭配的民族,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饮食搭配,其实宗旨也无外乎追求食物性味的和合,以成就舒适的口感。

例如小麦面粉的性味是味甘微寒,品尝生面粉时,口感会有些酸涩。而做成面食之后,反而香甜,这就是因为加热过程中消除了那一点凉的偏性,而炸油条就更加极致,用油炸的方式矫枉过正,口感香酥,味美可口,但不宜多吃。

再例如大米。我们都知道水稻生于水中,大米天性湿气比较重,吃得过多,容易出现脚气等疾病,因而聪明的古代人创造了酥脆的“锅巴”,化积食,以这种方式去除湿气,口感香酥。同一种食物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化解偏性,这不能不说是智慧了。

再例如鸭子。鸭子水中游,寒性很强。我们仔细想想会发现,北京百年老店全聚德是以烤鸭著称,而南京老字号桂花坊招牌是盐水鸭。前者香酥可口,入口回甘,尤其是宫廷吃法鸭皮蘸白糖,入口即化;后者嫩香四溢,回味无穷,吃了一次还想第二次。看上去南北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做法,都很好吃,为什么呢?俨然是都去除了鸭肉的寒凉之性。只不过全聚德用的药不在贵,对症则灵;食不在补,适口为珍。

——清代名医

叶天士

是烤,以火力化解寒性;而桂花坊用的是盐,一点小小的盐,就以热力驱逐了偏性。二者殊途同归,流芳百世。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中华饮食也一脉相承,青睐中庸的平和之物,对待不同的食材,中国人善用烹饪手法的料理,改变食材的性味,求得中和。所以,不要轻易去改变抛弃烹饪技法,因为这些传承下来的技法和搭配背后,是我们基因里已经写好的养生密码。

良方不必苦口,食物可以做成最好的药

药膳,并不都是复杂的,简单的食物就是最好的药。

中医讲求“药食同源”,常常能用最简单的食物来获得最大的药效,知道了如何烹饪这些日常食物,就能够把药房开在自家厨房里。

例如在我们的饮食观里,“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五谷是指果实的种子、豆类、坚果等,而这些往往是能量聚集和生命繁殖的源头,代表了最精华养分的汇聚。所以,当身体出现异样或不适,日常的饮食就显得太过温和,此时打破平衡才能使身体回到最佳状态,而打破平衡最好的方式则是取食物之精华。如小米粥油,是整个小米粥的精华,有非常好的滋阴功效,能非常好地止泻,还可以很好地治疗消化不良。

再比如,我们常说的一句“水土不服,豆腐开路”。古人云:“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谷都是养人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甚至有副作用。豆子是调和各种食物的,而豆腐乃是豆子的精华凝结而成的,所以更是调和各种食物的佳品。再加上豆腐质地柔软的,对肠胃没有刺激性,易于吸收,所以,别的食物吃下去都可能伤害脾胃,唯独豆腐不会。各地有各地的豆腐,是用当地土生的豆子和当地的水做成的,吃下去,一方面可以调和当地的饮食;另一方面,也正好可以使肠胃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逐渐适应这个地方的水土。

再比如,中医千百年来总结出“以形补形”的独特观点。对于这一观点,虽然古代医学专著中并没有专门的理论解释,但我认为这是可信的。因为人和动物的五脏六腑几乎有着相同的组织结构,在动物与大自然的能量交换当中,器官都会对某些营养素有着特别的亲和力,足够的营养保证了器官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动物五脏六腑所存的营养可以供人转借吸收。

事实上,这种“以形补形”的效果确实是存在的,我在临床中也使用广泛,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女性,因为胃痛前来看诊。一聊发现,原来是她的儿子高考发挥失常,一股火导致她一周没有吃下饭,自此留下了胃痛的毛病,一上火就胃胀。我给她开了以猪肚为主要食材的食疗方法,她当时听完说,这倒是和家里做猪肚汤没什么区别,半信半疑地回去试试。过了一个多月和我说,胃痛好多了。后来我们见过几次,都没有听她再说起胃痛的事情。

在我看来,万物都有规律,“以形补形”的实质就是,因人体某些器官缺乏某些元素导致不适时,通过食用动物类食物相应的器官来补充所缺的元素,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如果日常发现身体不适时,采用这样的方式及时调养,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要因人制宜,在认识自己体质的基础之上,合理采纳食物。对热性体质的人来说,绿豆汤可清其体内热邪,堪称一杯“甘露饮”;但对寒性体质的人来说,喝绿豆汤就等于让他吃“砒霜”了,这类人不但不能享用其好处,反而会耗散阳气,增加身体的各种不适,甚至引发诸如腹泻、关节酸痛等症状。食用时注意了辩证法,才能成为一剂不苦口的良药。

总之,在饮食上“循规蹈矩”是非常值得的。每一种食物的制作方法,都有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深意在,我在后文中会帮助大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用心对待每一餐,才会有滋有味

一道菜,用心做跟不用心做,味道是不一样的;用心吃和不用心吃,品出来也是两个味,吃下去也是两种效果。

我老母亲在世的时候,一有空我就爱往母亲家去,家里也没什么好菜,不过是日常的一日三餐。老人家有一拿手的家常饭也是我的最爱——打卤面,她做的打卤面,一定是亲手擀出来的手擀面,卤要配上黄花木耳,肉丁要肥瘦相间,打好卤后,最后舀上一铁勺的花椒油往卤上一浇,扑鼻的香味立刻就出来了,真的是让人垂涎欲滴!面盛好后浇上卤就着自家地里的小萝卜、黄瓜,来一头大蒜,甭提多香了,呼噜呼噜一碗吃下去,胃暖和了,心也暖和,出透了汗,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老母亲做饭极认真,从不凑合,做多少次,那碗打卤面都是同一个味道。但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一点:不能剩!老人家非常惜福,不允许我们浪费一粒的粮食,母亲过世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打卤面。想一想,应该不是我做的打卤面不地道,而是少了一种亲情,少了一种回味。

要问这碗面怎么做,每一种食材的分量都是“适量”。别小看“适量”这两个字,考验的全是主厨的耐心和细心,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那个味道。而用心做,一定要用心吃,才配得上。

在中国,烹制食物、享用美食都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过程,正所谓“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一碗美味的汤可以由添加剂勾兑而成,也可用心与时间精制。而咸鸭蛋这样一道味道霸道百搭主食的小菜,是30天阳光、空气、水和风一同滋养的美食,没有足够的细心、耐心和爱心,真是做不到、做不成,也做不好。

我做医生这么多年,见过各式各样的病人,同样开药,不同的人效果不同。但往往是信念坚定的患者效果会更好,说俗了叫“信则灵”,说雅了,也就是心理信念很重要。万物有灵,你用心地对待、敬畏食物,食物这味大药就会发挥你意想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