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绩效管理(蓝狮子经理人015)
4013000000003

第3章 绩效管理理论与实务(2)

Q:主管最常碰上员工的哪些绩效问题?如何解决?

A:《绩效!绩效!》指出,员工的许多绩效问题,都是主管可以事先察觉、避免的。

该书将绩效问题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类:

1.员工未照指示工作:这类状况的发生原因,多半是员工觉得主管做法不适当(或员工觉得自己的做法比较好);员工认为其他事比眼前任务更重要;或是员工误以为自己正照主管的方向行动。

员工会觉得自己的做法好(或主管的做法不好),有时是因为信息错误或不足所造成的。最常出现的状况便是,经验老到的员工认为以往的做法成效颇佳,因而敌视或怀疑新的方法。此时,主管应拿出更多证据,比较“主管做法”和“员工做法”两者在绩效上或成果上的差异,以此减少双方的认知差异,取得对方的认同。

如果主管和员工对于工作的重要性和优先级有不同看法,主管应向员工说明原因,并且在工作的优先级改变时,立即告知员工,而非等员工来问。否则当员工朝错误的方向努力,最终也只会得到错误的成果。

有时候,员工会“误判”自己的工作表现,自以为“老板最近比较少骂我,也不管我,应该是我做得还不错”。因此,主管应持续且适时地给予员工赞赏或警告、提供意见回馈,以及告知员工的做法是否正确等,避免这类因为主管一时不察,而导致员工“误入歧途”的情况。

2.员工照着指示做,但工作成果差:这类状况的发生原因,可能是员工内心觉得完成这项工作会对他带来负面影响,或认为努力未获得回报或肯定;也可能是员工受到无法自行掌控的事件干扰,导致表现不如预期。

很多情况下,员工企求的回报其实很单纯,只要主管做到实时鼓励,就能让他们充满干劲。然而,当员工努力把工作做好,却得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将复杂工作处理得很好,从此只会被分配到更艰难、压力更大的任务;每天认真工作,却遭同事讥讽为工作狂),恐怕就会在员工心中留下阴影。

对此,经理人应设法平衡“隐形”的负面影响,比方说将困难和简单的任务交替分派,而非由一个人长期承担高压;或严格禁止工作场合中的冷嘲热讽,避免员工怕被排挤而不愿表现自己。

除了上述内在因素之外,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也会影响员工的表现,像跨部门沟通问题、任务设计问题等。发生这种困境时,主管应迅速扫除障碍,而非责难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也要指导员工如何自行排除困难,并建立起一套解决问题程序,供员工日后碰上类似遭遇时的参考。

Q:沟通后,员工的表现仍不尽理想,主管还能怎么做?

A:当员工的绩效问题迟迟无法改善,主管必须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以免状况恶化,危及日常业务。不过《绩效管理立即上手》一书提醒,主管应避免在问题发生之初,就独断独行,否则极可能导致错误的决定,否定了员工的其他重大贡献。该书提出了“渐进式”的3阶段处理程序,建议主管以较温和的方式与员工彻底沟通、得出结论,更能有效地解决绩效问题。

阶段1:合作找出问题

(1)找出绩效问题:通过定期的进度会议、观察等,比较员工的实际表现和预期的落差。

(2)将问题传达给员工:一旦找出问题,务必反映给员工知道。

(3)分析问题成因:与员工讨论问题成因。此步骤的重点在厘清问题和员工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才能以正确的方法解决。

(4)共同拟定计划:主管应就现阶段的工作,与员工一同找出可行的处理方法。若问题并非来自员工本身,应考虑改变既定的工作方针;若问题出自员工,则必须针对个人提出改善计划。

(5)评估改善成果:如果问题已解决,则整个程序告一段落。假使仍未改善,则要进展到第二阶段,寻求其他协助。

阶段2:合作性的因应对策

(1)制定对策:对策是“若问题再次发生,该如何处置”的行动准则。这类解决方案应符合组织规范和逻辑,而非任凭主管恣意处罚,否则会引起抵触。

(2)传达对策:最好的方式是无论做什么抉择,都让员工参与讨论。若无法做到这点,也必须妥善地尽到告知义务,并翔实记录双方的谈话。

(3)监控绩效:由于改善过程中的行动记录,都将作为评估的有利证据,因此主管和员工都应持续留意绩效的改善程度,以保护自身权益。

(4)评估成果和执行对策:再次检视绩效,如果问题已解决,程序就可在此打住。若变本加厉,则进行下一阶段。

阶段3:主管单方面的因应对策

如果完成前述两阶段后,问题仍持续发生,甚至恶化,主管便可以考虑在符合法律规范的前提下,采取更严厉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这是主管的权利,也是责任。最后,无论最终决定为何,仍要事先告知员工、记录相关内容,让过程尽量没有瑕疵,增加决定的说服力。

Q:主管应如何记录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

A:记录员工平日的工作表现,目的不在于搜集情报,以完全掌控员工的一举一动,而是为了在日后评量绩效时,能够有充分的参考信息,提升绩效评估的公信力。

信息的搜集和记录,应取决于工作目标和组织任务,例如“顾客满意度”就是服务业的重要指标;“单位时间的瑕疵品数量”则是工厂管理的关键数字。《绩效管理立即上手》针对主管如何进行记录工作,提出了几个应注意的大原则:

(1)找出绩效良好或绩效不佳的实例;

(2)找出绩效不佳的成因;

(3)确认杰出绩效背后的因素;

(4)实际表现和预期目标的差异;

(5)必要的具体证明,如数字、第三方的描述等。

许多主管往往专注于“找问题”,而疏于分析高绩效员工的秘诀。然而,拆解优秀员工的工作方法,不但有助于复制成功经验,更可用来帮助其他同仁,让每个人都能拥有绝佳表现。

最后,主管可能会面临“是否应将员工的‘每一项错误’都记录下来”的两难。有些主管公正评量,有错误就记录;有些主管认为不该将零星出现的几次失误,永远留在员工的人事档案上。

《绩效管理立即上手》书中建议,原则上,无论事件好坏,都要记下相关信息。不过,若主管想要给员工缓冲机会,务必要提供适当咨询,从旁协助渡过难关。如果最终仍未能达成目标,依旧要如实记录,才不致影响其他员工的权益。

实用技巧

绩效沟通时,主管和员工可讨论的内容:

1.相关工作进行得如何?

2.哪些进行顺利?哪些不顺利?

3.是否正朝目标/标准前进?

4.需要什么样的改变,让工作做得更好?

5.除了达成进度,经理人还可以做些什么?

6.公司政策的哪些改变,会影响到员工执行任务?可以如何调整?

步骤3:绩效考核与面谈

避免认知偏误,客观评估员工表现

企业必须通过更详细的考核流程设计,借由明确的评分标准和完整的面谈流程,力求“制度公平”,让拿低分的员工,也能理解自己的成绩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则和理由被评定,从而作为自我提升与改善的依据,达成绩效评分与面谈的真正目的。

每到绩效考核的时节,办公室可见的情景便是:主管接获人力部门发来一叠厚厚的评量表,要为每位部属“打分数”;或是主管将员工逐一找进会议室,针对过去半年或一年来的表现展开面谈。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多数人都视此为苦差事。主管对于百忙之中还得挪出时间感到不耐,也对于该如何在面谈时指正部属感到不知所措;员工则对“被叫进小房间”忐忑不安,更对主管怎么为自己打分数充满怀疑。

“绩效考核与面谈”的目的,是为了解答一个最基本的管理问题:员工在一段特定时间里,表现得如何?由于涉及对个人表现好坏的评判,因此这也是整体绩效管理循环中,最常引发员工不满的一个环节。台湾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表示,绩效考核之所以容易产生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大原因:

1.制度性问题:组织评分系统设计有缺陷。“考核表”设计上有欠周延,不是评分项目与实际状况有落差,就是主管与员工双方对于评分标准的认定不同,导致员工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主管却觉得员工做得不够,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与不满。

2.管理认知问题:主管欠缺绩效管理培训。许多组织并未对主管“如何进行绩效考核”提供相关培训,导致主管非但未能给予部属明确的改善方针与计划,还让绩效面谈演变成斥责大会,导致部属“只知道自己有错,但却不知道错在哪里”。

3.考核执行问题:主管认知受心理偏见所限。主管也是人,同样会受到心理学上各种认知偏见所影响,例如员工在某项任务中发生严重失误,因而掩盖掉其在其他领域上的优良表现,导致考核时以偏概全,给予员工偏低、甚至过低的评分。

为了降低员工的疑虑、甚至抵触,企业必须通过更详细的考核流程设计,借由明确的评分标准和完整的面谈流程,力求“制度公平”,让拿低分的员工,也能理解自己的成绩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则和理由被评定,从而作为自我提升与改善的依据,达成绩效评分与面谈的真正目的。

Q:绩效考核有哪些常用的方式?

A:《绩效管理立即上手》一书提出3种常见的绩效考核方式:评分、排名、目标式。

1.评分:主管通过一张量表(考核表),针对不同项目为员工的表现打分数。由于做法简单又快速,而且可以“一表通用全公司”,所以是企业界最普遍使用的绩效考核方式。

不过,评分的最大缺点就是“考核项目的定义不清”。以“员工在工作上是否有创意”的考核项目为例,到底员工做到什么程度才是“优秀”或“普通”,不同评分者的认知可能都不一样,容易引发员工对评分结果感到不满。

2.排名:将某人与他人做比较,判断一名员工在某些条件基础下(如销售量或业绩数字等),表现得比其他人来得优秀、相当或略逊一筹。

这种做法在业务导向的金融、销售等行业使用普遍,通常还会与奖金制度挂钩,用以激励员工努力冲业绩。然而,排名系统固然可以鼓励员工更努力,却也会带来“逼迫同事间彼此竞争”的副作用,使所有人吝于分享信息、互助合作,甚至积极或消极地阻挠别人工作,打击组织士气。

3.目标式:目标式绩效评估系统是主管与每位员工个别协商,为员工量身定做的一套专用评估标准。由于考核项目是针对当事人特别设计,不仅可以让员工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有效结合,也能大幅减少员工对考核结果的不满。

不过,为每个人量身打造专属的评分标准,执行起来耗时费工,员工间也可能会对于“明明两人做的是一样的工作,却采用两套完全不同的评分标准”产生误解、难以接受。

以上3种做法各有其优缺点,无所谓“最佳的”绩效考核方式,关键在于组织能否依照其特性与需求进行选择。此外,使用者也必须认识到每套系统都有其限制,唯有努力避开缺陷,才能让效用发挥到最大。

Q:绩效面谈前,主管与员工该做好哪些准备?

A:部属之所以会对绩效面谈感到紧张或恐惧,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进去(会议室)会发生什么事”。

这种不安的情绪,很容易会导致部属对于自己表现不佳的事项,不是竭力否认,就是费力辩解,使得绩效面谈的成效锐减。

因此,主管在面谈前,务必要让部属充分了解绩效面谈会议的目的,以及会议的大致流程,好让部属知道自己该做好哪些准备,以便面对询问时不至于惊慌失措。

而主管本身也必须做好准备,例如事先搜集所有相关的文件、数据或信息,以及先前曾与部属讨论时的笔记、顾客的意见投书等,才能在指正员工行为时有所依据,确保面谈内容能够就事论事、有凭有据,不会沦为主管与部属之间的意气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