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NLP沟通术(蓝狮子经理人016)
4013100000001

第1章 卷首语

你在说的,是别人听得懂的话吗?

每个人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收到信息后,更会用自己的成见解读,因此,要让对方听懂自己的话,就必须“说对方可以懂的话”,当别人清楚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也会更快答应你的请求。

“老板没听懂我的重点”“同样的话说了好几次,员工却当作耳边风”“为什么和客户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明明说的是中文,为什么别人老是听不懂你说的话?”面对这些挫折,你是否怀疑过:究竟是自己口才不好,还是不会社交?

沟通不良、开会没共识,是每个工作者在职场上都会遇到的难题,上述会议状况都曾发生在你我身边。即使下了班和朋友聚会、回家与家人相处,每个人只要面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都需要“沟通”。

沟通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希望对方至少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主张”,让彼此的认知达到一致。然而,我们常自以为很努力地在跟对方沟通,但对方所理解的信息,真的和我们想传达的内容一样吗?

以下面的状况为例,同处在一场年度产品讨论会上,业务经理报告的重点是赞扬“笔记本电脑的市占率提升至40%”,并希望借此说服总经理“今年再乘胜追击,推出同系列新产品”,但盲点在于,总经理向来主张“眼见”为凭,主讲人用“口语”声称“市占率上升”的说法,根本进不了他的脑中,倒是白板上“销售额下滑”的曲线图,更吸引总经理的注意力。

反观在总经理旁边的财务部经理,由于和业务经理的习惯相似,听觉较为敏锐,即使没有画面,也很容易就掌握到业务经理要表达的重点,因此双方立刻取得共鸣。至于研发部经理的习性则更不同,他习惯用触觉接收信息,会议上的大量口语与图像信息,往往很难让他在短时间内就有所反应。

有时候,沟通之所以会无效,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对方并没有确实接收到信息”,因此,若不针对接收者的习惯或特性,采取合适的表达方法,双方便会产生认知上的误差,使沟通产生问题。更精确地说,沟通问题来自说话者没有讲出“能让对方听懂的话”。

理解这一点后,再回到上面的僵局。主讲者若要让总经理将注意力放在市场占有率上,就应该预先画一张呈现市场占有率的饼状图,让总经理更容易理解“市占率增长了”,使他对新产品抱有不同的观感,接着再讨论今年是否继续推出同系列产品。

换句话说,要让对方听懂自己的话,就必须“说出对方可以懂的话”,这样就能更清楚地让对方了解你所要传达的信息,甚至更快让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本期所介绍的“神经语言程序学”(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就是可以用来帮助你“说出对方可以懂的话”的沟通方式,针对读者每天在职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沟通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NLP结合了心理学与沟通学的临床研究结果,明确指出“人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及“接收信息后,人会用自己的成见解读”这两大普遍的沟通问题,再对此提出适当的沟通方法,协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沟通对象能听懂的表达方式”,进而让对方与自己的认知一致,最终达成无障碍的沟通。

延伸阅读

NLP发展沿革史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两位学者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瑞德(John Grinder)出于对心理学疗程的兴趣,汇整了美国当时三大心理治疗学派大师──催眠疗法的米尔顿·艾里克森(Milton H.Erickson)、家族疗法的维吉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完形疗法的弗列兹·皮尔斯(Fritz Perls)──的治疗方法,并且分析了治疗师的语言模式及病患产生的反应。

经过三年实验,班德勒与格瑞德发现,这三种心理治疗法具有一种共通性:治疗师只要透过和病患“对话”,就能在很短时间内找出病因,并且有效地改变病患大脑的想法,以控制病情,因而将“沟通技巧”也纳入研究中。此外,他们还发现,语言之所以能在疗程中发挥效用,是因为人的“神经”会对听到的语言有所反应,所以便将这套系统命名为“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20世纪80年代NLP被广泛用于治疗、教育、潜能开发等领域,成为有效的沟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