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懂”。如果没能“确认”对方真的懂了、与你达成一致的认知,沟通就没有完成。而沟通不良,不但很容易导致各种乌龙状况,甚至会衍生出许多误会。
许多读者或许也曾碰到过这样的沟通经验:A、B两人相约在一地点见面,B用东南西北为A指路,然而,对不认识路的A来说,方向并没有意义,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做法,是根据A眼前的景物、地标,告诉他何时该转弯。
“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懂”。如果没能“确认”对方真的懂了、与你达成一致的认知,沟通就没有完成。而沟通不良,不但很容易导致各种乌龙状况,甚至会衍生出许多误会。
破除“经验差异”造成的沟通盲点
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程序学)旨在描述人脑在沟通时的运作过程,这套理论的功能之一,就是让沟通完整而有效:
Neuro(五感神经):人会透过五感神经来接收信息、体验世界,即眼睛看到(视觉)、耳朵听到(听觉)、身体触碰到(触觉)、鼻子闻到(嗅觉)和嘴巴尝到(味觉)。
Linguistic(语言):包括沟通时所说的话(文字),以及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表情、动作、呼吸、语调)。
Programming(程序):意指人在生活环境、成长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会造就他对外界事物的观点与反应。
举例来说,从小在南方长大的人,听到“下雪”二字,脑中可能会闪过一幅风景画,但欧美人听到“下雪”二字,则可能会立即联想到、甚至感受到冷得想发抖的寒意。前者听到“雪”却不觉得冷,是因为成长环境中几乎不下雪,造成了与后者截然不同的反应与观点。
N、L、P三者间相辅相成,构成了人在沟通时,透过五感接收信息、在大脑中运作、再释放信息回到外界的循环过程。NLP强调,每个人由于成长过程不同,因而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反应。
若用“地图”的概念来比喻,人会根据个人的经验,在脑中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地图”,并在接收到信息时,根据自己的地图,在脑中对照过往经验,反映出个人的情绪或价值观。
不同的两个人,同样思考“从静安寺走到同乐坊”,B脑中跳出的画面是平面地图,对于市区街道没概念的A而言,他脑中的“地图”只是一张张街景。
建立亲和感,搭上沟通的桥梁
两张不尽相同的地图,该如何联系起来?当B发现A无法接受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就得由A的角度出发,以他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建立起信任关系,才能逐步带领A走到约定的地点。
沟通也是相同的道理,NLP将这种信任关系称为“亲和感”(rapport),意指“因为拥有共同的认识或有同感,而建立起某种信赖的状态”。当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一旦产生“这人知道我在想什么”“这人有些地方很像我”的念头,就会想更进一步了解对方。
在NLP中,亲和感是所有沟通的最大前提,如同在两张不同的地图中,搭建起一座“桥梁”,当双方的想法产生共通点,就能赢得对方信赖;反之,若不先建立起亲和感、让对方敞开心胸,做什么沟通都没有意义。
因此,要与对方有效沟通,就必须先找出“共通点”、配合对方的步调,架起与对方相连的桥梁(亲和感)。而最简单的配合方法就是“同步”,留意对方的行为动作、说话习惯,使用和对方相同的速度、动作、用语来说话,使对方在潜意识中感到似曾相识,奠下亲和感的基础。
这种“同步配合、联结、转换”的过程,将有助于双方克服沟通障碍、改变对方对事物的成见,甚至说服对方配合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