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文化(生命百科)
406500000004

第4章

几部反映青少年生活的优秀影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红衣少女》用一双真诚、纯洁的眼睛注视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人生》颇有深度地描述了一位黄土地上的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情感失落;《少年犯》因为触及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受到好评的影片还有《十六号病房》、《女大学生的宿舍》、《青春万岁》、《街上流行红裙子》、《黄山来的姑娘》、《雅马哈鱼档》、《珍珍的发屋》等。

新时期伊始,电影工作者在重新认识电影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电影“娱乐性”、“商品性”的认识。最初的惊险片《保密局的枪声》、传奇片《红牡丹》在票房上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开创新时期武打片源头的《武林志》、《武当》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上座率;而娱乐风光片《庐山恋》又以旖旎的风景、纯情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些表面浅俗然而拷贝数遥遥领先的影片,传递出一个不容轻视的信息。到了80年代中期,电影理论家纷纷呼吁让娱乐性复归于电影艺术,郑洞天提出要重新认识“电影的商品性”,钟惦重申电影“票房”观点,邵牧君为“商业电影”正名。

这些信息、观点的研究,从不同侧面提示了观众的接受对于最终实现电影价值的重要意义,加之其时更加有力的经济杠杆逼迫电影必须接受观众的选择。如果说《神秘的大佛》上映时还受到一些责难,使得导演改弦更张,那么以《少林寺》为发端,各电影厂竞相拍摄武打片、侦破片、惊险片、娱乐片等旨在求取“票房”价值的商业片,则大多获得观众的欢迎。当然,在这些扑朔迷离的故事框架里,既有如《缉疑犯》、《神鞭》、《超国界行动》等赏心悦目的娱乐片,也有不少格调不高,甚至胡编乱造的平庸影片。

1986年被称为新时期电影的“巨片年”。一批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的历史巨片如《孙中山》、《血战台儿庄》、《直奉大战——冯玉祥在1924年》、《非常大总统》、《成吉思汗》等被推上银幕。这些“巨片”不只是场面宏大,事件重大,耗资巨大,更重要的是具有相当的历史概括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历史巨片标志着新时期电影达到一个新的水准。它突破传统的历史片、传记片的叙事模式,具备了能以恢弘的气度再现历史风云、深入刻画人物的心灵的电影艺术。它也标志着新时期电影获得了一个新的起点,以其主流电影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其阔大感、丰富性和对电影因素的整体把握而推动着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从1987年开始,整个中国电影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被迫作出了重大调整。电影厂将大部分影片指标分给了旨在票房价值的各种类型的娱乐片,“娱乐片主体”的提出更是扬波激澜。1987至1989年,以娱乐片大潮的涌动为标志划分出新时期电影的又一阶段。

80年代后期,主流影片继续开拓着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十年树木,植根于民族文化与沸腾生活土壤上的新时期电影积蓄了近十年的努力,终于推出惊世之作,创造了一个新高度——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电影年代的高度。1987年,西影厂的吴天明在继《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之后,又以凝重、质朴的现实主义风格拍出了现代愚公式的打井故事《老井》。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从《老井》中走出来,就在《红高梁》里轰轰烈烈张张扬扬地倾注了对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生命意识的独特感受和热烈礼赞。上影厂黄蜀芹的《人鬼情》在虚与实、叙事与造型、表现与再现,以及各种电影语言因素和艺术手段的结合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显示出一种大家风范。

正如吴天明所说:“《老井》只能产生于1987年。”吴天明的话实际上说出了新时期电影的历程和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几代电影艺术家不懈探索,以开放的艺术胸襟融会各种积极成果,终于在否定之否定的飞跃中创造了新的辉煌。是年,《老井》在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故事片大奖,次年,《红高梁》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中国电影终于从西部的黄土地走向世界。

新时期电影界对于“娱乐性”、“娱乐片”的认识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羞于拍摄到竞相拍摄的过程。80年代后期一些急功近利的电影理论家、艺术家将娱乐片视作解救中国电影的药方,1988年正式提出“把娱乐片确定为今后中国电影在数量上的主体”。该年生产的各式武打片、警匪片、侦察片、言情片、歌舞片共八十多部,占全年度摄制影片的60%以上。这是新中国影坛上从未有过的电影文化现象。它的积极意义在于能拓宽创作题材,丰富片种样式,发挥电影娱乐功能,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不同层次观众的电影审美心态。《最后的疯狂》和《闪电行动》获1987——1988年优秀影片奖,标志着在准备不足、目的不明的情况下仓促“下海”,并不熟练地操练起用民族色彩包装的好莱坞模式,凭借野史轶闻大演刀光剑影、英雄美人,在离奇、惊险和色相中出售廉价的刺激。这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只能导致粗制滥造。

关于娱乐片的论争实际上没能阻止娱乐片潮涌的态势。1989年生产娱乐性影片近百部,约为年产量的70%。其中武打、惊险、侦破片有五十多部。但作为电影创作的理论导向,“娱乐片主体”很快被“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所取代。

“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最初是在1987年3月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上提出的。这是继80年代初对电影剧本的《苦恋》的批判之后,针对探索影片中偏离时代主流,热衷表现民族文化落后方面的倾向,以及娱乐片中的庸俗化倾向的又一次理论导向。对“主旋律”的认识逐渐从“表现改革开放的生活主流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的题材层面,上升为一种自觉地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呼声的创作意识和创作精神。“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激发了电影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感和创作激情。与往年波谲云诡的银幕相比,1988——1989年的电影创作在调整中前行,《春桃》、《黄土坡的婆姨们》、《欢乐英雄·阴阳界》、《豆蔻年华》、《最后的贵族》等都是受到好评的影片。以1989年向建国四十周年献礼为契机,《共和国不会忘记》继《解放》后,又一次挟磅石薄的气势和饱满的热情反映中国大工业在改革年代的历史巨变。《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等一批革命历史巨片,以高度的历史视点和宏阔的创作气势引发了新时期的第二次“巨片热”,以其全景化的电影形式再现历史重大事件,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情感揭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既写出运筹帷幄而又真实可亲的革命领袖,又表现了蒋介石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大厦倾覆之际的殚精竭虑和怅然失落,将新时期历史革命巨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989年9月,北京第一次举办“中国电影节”。《开国大典》等四十部影片参展。这是新时期电影的一次大检阅,它也显示出一种蓬勃的姿态:新时期的电影将以更加开放恢弘的气势步入20世纪90年代。

中国电影从来没有像新时期这样充满活力,涌动着更新的浪潮。新时期初期的伤痕影片、反思影片最早冲破了人性、人情的禁区,在银幕上高扬起意义深远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旗帜;80年代初兴起的“中国电影新浪潮”引起了电影艺术家对电影美学的自觉追求和对电影语言的着力开掘;80年代中期逐渐高涨起来,到80年代后期骤然潮涌的娱乐片热显示了对电影娱乐性、商业性的重视。新时期电影的主流就在这迭涌的浪潮中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蜕变——再次回归的历程,在不断探索、更新、融会的否定中完成了全面的超越。

电影的三次大变革

电影的初期是没有声音的,人们称为“默片时代”。人们看电影只能看到人物的表演,而听不到声音。卓别林拍摄的许多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开始,人们为了配音,在电影院放映时,采用留声机还音的方式,但很难与画面同步。19世纪末发明的电话技术,给有声电影奠定了理论基础。话筒、扩音器的出现,使得观众在电影院看到有声电影成为现实。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出现,结束了“死一般的沉寂”的无声片时代,人们欢欣雀跃,奔走相告:“伟大的哑巴”说话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称为电影技术的一次大变革。

电影技术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1932年,由美国特艺色公司研制的彩色电影获得成功。这个工艺的名称叫特艺色。特艺色这个名称至今仍被认为是彩色电影的同义词。它的基本技术,先是在一台特制的摄影机中装上三条黑白片,拍摄时在这三条黑白片的前面,分别加上红、绿、蓝三个滤色片,以便将景物分别摄制成感红、感绿、感蓝三条分离底片,用这三条分离的底片分别制成三条浮雕影片。然后用事先已将声带印制好的空白片和染有与三原色成补色的青、品红、黄染料的浮雕片,分三次叠印在一起,就成为彩色影片了。电影行业中,称这种方法为“染印法”。过去,我国许多彩色拷贝都是用染印法拷贝,今天,染印法拷贝已不常见,拍摄影片都是用彩色底片,通过洗印就能放映了。

电影技术的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由于电视与之竞争引起的。1928年出现了电视广播。最初电视是向电影学习,但是随着电视技术的飞快进步,电视和电影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电影观众逐渐减少,迫使电影进行改革。于是,在50年代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宽银幕电影。宽银幕电影冲出了小方框的限制,把观众带到了电影现场中来。全景电影是首先成功的宽银幕电影的一种,它于1952年在纽约首映。它是用三台放映机同时放映一个画面的电影,每台放映机只放画面的1/3,然后在银幕上组接起来。1953年9月,变形法宽银幕电影获得成功。这种电影在拍摄和放映时,在主镜头前加一变形镜头,变形镜头的作用是在拍摄时使画面横向压缩,在放映时使画面横向展宽。变形宽银幕是我国较多采用的宽银幕系统。1954年,横移式宽银幕研究成功。这种电影影片在片门中不是上下运动,而是横向移动,每次移动8个齿孔,是普通电影画幅的二倍。另外还有遮幅式宽银幕电影,它是把普通电影画面上下各遮去一块,在放映时用短焦镜头放大放映的电影,我们称为“假宽银幕”。

电影的一次次变革,使电影一次次得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必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新形式电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影自诞生以来,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到今天已成为一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艺术。

自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人们对电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电影朝着大画面、高清晰度、立体声效等方向阔步迈进,于是出现了一些被人们称为新形式的电影。

所谓新形式电影,就是区别于观众长期欣赏的一般的电影样式的电影,即区别于普通的35毫米电影、宽银幕电影、遮幅式电影等形式的电影。

当然,新形式电影并非都是刚刚出现的,其中有些是电影发展史上曾经有过的形式,比如1900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放映了比利时人格里蒙·桑森发明的360°“环幕电影”;1907年,意大利人阿里贝尼研究成功的70毫米宽胶片横向输片的电影。

随着声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制造学、激光科学等的发展,新形式电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国外的新形式电影,主要是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1952年,美国人在一块银幕上用三台放映机连锁放映了“全景电影”获得成功;1954年,美国派拉蒙公司公开放映了一部35毫米8齿孔电影,即影片每格画幅占8个齿孔,使影像画面比普通35毫米增大了一倍。1955年,“托德—AO70毫米电影”问世。同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放映了第一部360度“环幕电影”,1962年“球幕电影”问世。

进入80年代,新形式电影在国外发展很快,我国也依据国情,积极地拓宽这一领域,到目前,我国已有35毫米小球幕电影院几十家,球幕电影院数家,70毫米电影院几十家,立体声电影院达六、七百家。

新形式电影种类很多,既可以把每一种形式作为单一形式分类,也可以根据特征的共同性把几种形式合并为一类。既可按影像大小分,也可按平面和立体分,还可按还音方式分,等等。实际上,每一种新形式电影的产生、发展都与其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按影像的状态分为如下几种。

(1)平面巨像形式

这是一种巨大的平面影像的形式。所谓巨像,一般地说,银幕面积都是10~20多米高、20~30多米宽的形式。它包括埃麦克斯、加帕克斯、休斯根、希尼马—U、环幕电影、全景电影等。

(2)球幕的形式

球幕形式的电影,其银幕是半球或整球状。它有奥尼麦克斯、俯视电影、超大银幕21、达依尼维逊、35毫米小环幕等。

(3)立体的形式

立体形式,有单机立体电影、双机立体电影、埃麦克斯立体电影、全息立体电影等。

(4)电视电影的形式

主要有电视电影、镭射电影、江波特龙等。

(5)其它的形式

主要有:立体声电影、香味电影、变视野电影、白昼电影、车上电影、水幕电影、环形电影等。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人们迫切需要精神食粮和新的电影形式。群众的需求已从能看上电影向看新电影,求新、求知、求乐转变,开发新形式电影的任务已经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这种形式下,根据广电部建议,我国开发出了光学立体声电影、70毫米电影、环幕电影、35毫米环幕电影。1985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首映光学立体声电影;1986年,北影厂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光学立体声影片《森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7年,北影厂拍摄了70毫米《无敌鸳鸯腿》,并于1988年在哈尔滨电影院首映。1988年,我国的环幕电影在澳大利亚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成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放映184天,1600多场。另外,我国正在开发麦克斯电影和其他新形式电影。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将来的电影定会形式多样,五彩纷呈。

激光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激光技术在电影当中应用,出现了全息电影和镭射电影。

全息电影是在全息照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形式电影。全息电影是一种真正的三维空间成像,具有真实的立体感,观看立体影像和观看实物是一样的,当观众移动头部时,影像和实物也一样发生变化。观众的两只眼睛所看到的两个影像是有区别的,影像好似自银幕向观众厅运动,观众身临其境。全息电影有很强烈的深度感,当观看不同的部位时,视力聚焦的部位也是最清楚的,和自然条件下一样。全息电影具有很大的亮度范围和反差,具有惊人的真实感。全息电影的摄制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脉冲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去照射物体,物体上的反射光束,经过摄影镜头在全息胶片上曝光。照射到物体上的反射光束,与参考光束形成相干图形,这个图形就是立体影像的全息图像。全息电影的研究,(前)苏联已取得可喜成果。1976年研制成功了三维单机影像的全息电影。1984年又摄制和放映了立体彩色影像的全息电影。马克西姆·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已能拍摄20分钟左右的全息电影片。

镭射电影是一种激光视盘或叫镭射视盘。它是自80年代后期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的新兴放像系统。“镭射”二字是英语Laser的译音,其意思是激光或激光器。所谓“镭射电影”实际上与我们使用胶片和放映机的电影是有区别的,称它为“激光视盘”或“激光电视录像”似乎更确切。镭射电影是激光视盘,那么激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激光就是某些物质(如红宝石、氦氖的粒子等)在受到强烈的脉冲光或强电场作用下,吸收和聚集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强度时,便激发产生一束很细很直的光线。因为是受激励所发出的光,所以叫激光。激光自发现以来,广泛应用于军事、科技、医学等领域。激光唱片就是一种新的产物。它是将一束光照射在特殊的唱片上,记录信号用的凹凸不平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通过光敏二极管,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这就是激光唱片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发明了激光视盘。激光视盘没有音槽,只有一条螺旋形的轨迹。是由一连串长短不一的凹坑连接而成。激光视盘所储存的信息不受磁场影响。除了高温和机械性损伤外,可永久保存。激光视盘必须用LD放像机还原信号。镭射电影作为一种新的音像形式,其影像的亮度、对比度、稳定性和技术性等都远远超过了普通录相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我们自己的大批的健康节目制作出来给广大观众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

电子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电影技术的电子化倾向越来越猛,已经影响到编剧、摄影、照明、录音、洗印、发行放映等方面。

在剧作方面,已有许多剧作家,不必再伏案“爬格子”,而是端坐在电脑前面,操作键盘进行创作,不但字迹规范,而且修改十分方遍。

在摄影方面,电子取景器已被广泛应用,而且可以按照需要设置若干个取景器供若干个创作人员同时分别使用;随着录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录像质量不断提高,磁带录像不再仅是电视广播中不同地区延时重播时的需要,也是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的需要,甚至在向放映系统中发行的拷贝,也应用了磁带影片。

在摄影棚里,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照明系统,达到准确照明已被实际应用,而且电子计算机已经负担起制作动画的工作,它既可以完成动画中间运动的过程,又可以摸拟人和其它物体的运动,并且制作的质量又快又好。

在录音方面,已经应用了自动调节音量的微型录音机,它可以装在演员身上,特别是时基编码系统的研究成功。时基编码就是把摄影机、录音机、剪辑台通过时间标记联合成整体系统,将影片的每一画幅都做上同步记号,不需要任何外部联系就会和声带同步。这样一来在剪辑时就可以极快的速度和自动化的方式套片,保证画面和声带的同步。

在洗印方面,印片配光和校色,可以用电子彩色分析器,把底片上负画面的亮度和色度,按电视摄影的原理编成信号,经处理放大后再送到电视接收机,从屏幕上观察影像的情况,并用旋钮进行调节,以调配到原色的比例,使屏幕上出现最理想的色调。用这些调节信号再来控制印片机的印片光,大大提高了印片质量。此外,新的电子加色印片机已经研究成功,它采用三束激光做光源,用电子电路控制,可以准确而便利的分层校色,在电子计算机控制下,也可自动调色调光。

在放映方面,放映自动化和程序控制,已经在很多国家使用。由于磁带电影的发展,电影院也可以直接放映磁录像片,此时电影院的放映设备由光学放映变为盒式磁带放像机。还有,在多种电子装置的作用下,影院的工作完全实现自动化。因此,影院的工作人员可以大幅度减少,以致一个影院中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放映任务。称雄世界的美国电影业

美国电影的生产、制作、发行过程,是由美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实行的是由制片人依次与编剧、导演、影片男女主角、拍摄资助人、电影发行商分别签定制作、投资、发行等合同的方式。

首先,由制作人找到编剧人与编剧商定对剧本的题材、质量要求、双方谈清报酬问题。然后,制片人再寻找愿意合作的导演,商量拍片的具体事务。包括摄影、演员等人的聘用,以及导演、演员等人的片酬。解决了编、导、演问题,制片人为筹措资金,又寻找资助人。在一般情况下,资助人会提出制片人是否能找到大的电影公司发行此片,以此决定他是否投资拍摄该片,于是制片人就要找电影发行公司商谈、签约。这时制片人再与资助人商订利润分配问题。这样,影片从生产制作到发行的筹备过程便告结束,影片开始进入拍摄阶段。

由于美国影片许多是渲染色情、暴力的,为此在1968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影片审定机构,并制定了评定影片的规则,以便解决家长对影片提出的抗议以及对青少年教育的问题。创办该机构的人说,他们的目的,是给父母以可信赖的条文,使他们在指导儿童看电影问题上有据可依。美国的影片可分为四大类:

G类——全体观众都能观看。这类影片的内容,均符合审查机构的规定,所以全体观众都可看,没有年龄限制。

PG类——建议父母对看这类影片的儿童加以指导。由于这类影片中可能有某些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所以在允许儿童看这类影片之前,父母有必要事先打听一下影片的内容,并对儿童加以指导。

R类——17岁以下的青少年,要在父母或教师等其它指导人的陪伴下观看这类影片。这类影片的主体和表现手法,是适合成年人的,但有的父母愿意带孩子观看这类影片,来增加孩子对世界的认识。

X类——这类影片,不满17岁的青少年禁止观看,这是对不满17岁的青少年的一种严格限制。这类影片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只是适合成年人,而不适合青少年。

美国影片不论是对观众的吸引程度还是影片技术质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影片的对外输出方面,美国电影一直独占世界电影市场。由70多家发行公司组成的美国电影市场协会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他们利用影片展销、电影节等方法,千方百计扩大影片出口,他们甚至直接控制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发行网和电视网。美国电影片不仅只在影院上映,影院发行只是一部影片进入市场的开端,它也是日后录相、电视发行的预告宣传。

香港电影业现状

香港现有人口552万,有影院114家,12万个座位,平均四万多人一座电影院。香港每年观众人次约6千万,票房收入十九亿港元。香港影院用人较少,一般影院仅10人左右,大影院也仅有30多人。

香港从事电影发行的部门,主要有嘉禾、金公主、德宝、新宝、银都等公司。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制片厂和院线。每条院线都有1~2家龙头戏院,另有固定的十几家影院属公司院线,另有独立的戏院加入,一条院线一般20家影院。香港影院,一般上座率达到2至3成即可收回成本。一般影院年收入均1千万港元,最高达3千万港元,如银都所属的南华影院,一般收入达2千万元,除去分成和各项开支,年利润可达600多万港元。

在香港,一般制片厂拍摄完成影片后,即委托发行公司发行,发行公司在收入分成后,扣除广告费、拷贝费等开支,在利润中可得10%—15%的纯利润。香港的拷贝费每个约7千元,比大陆要便宜。片方与影院也是拆帐关系,一般各得一半。

香港很重视影片宣传工作,一部影片宣传费往往要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宣传费的分担,一般片方负责电视台、地铁等路牌宣传费,影院一般只负责影院内的宣传画廊和海报。

香港拍的片,在香港一般只能收回成本。利润主要靠东南亚、台湾、大陆等地的版权费。香港片卖给台湾的版权费最高可达100万美元。

香港政府对影院的管理十分严格,要经过消防、卫生和电影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发营业执照。总的印象是对公共场所的消防、卫生,以及一切紧急情况的处理十分严格,一切以保障观众安全、舒适为前提。因而香港影院比较规范、整洁,观众休息厅、观众厅进出通道十分方便,影院内部环境也比较舒服。为了教育儿童,规定:Ⅰ级片,全体市民均可观看;Ⅱ级片,儿童不宜观看;Ⅲ级片,不宜18岁以下的青少年观看。在这一点上,较我们科学。

香港的票价是随物价的上涨而上涨的,一般一年要调整一次。香港票价比大陆要高得多,一般为20—30港元,比较豪华的影院,票价就更高了。对于复映片,票价较低,一般为10港元左右。

香港的录像、镭射视盘对电影市场也有很大的影响,香港录像分售点有600多家,视盘的销量也很大,但总体上有人看录像,也有人看电影,看录像并不能代替看电影,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观众。

电影的前景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文艺形式竞相出现,特别是电视的日益普及,对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可以观看到声画并茂、丰富多彩的各种节目,致使电影观众大量减少,电影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因此而发生过许多困难,于是有人认为电影是“夕阳工业”,前途暗淡,那么,电影事业的前景到底如何呢?

电影的发展历史表明,它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现代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正如列宁所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他并且指出,艺术片应该成为教育群众强有力的工具,新闻片是形象化的政论,科技片是形象化的通俗演讲。我们有理由认为,电影事业的发展道路是广阔的,前景是美好的。

首先,电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她以巧妙的艺术手法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中有利于自身成熟和发展的特长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现代化特点的综合艺术,并以其故事性、真实性、形象化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广大观众,这种电影所独有的特殊优势,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正是这个优势,不断强化了电影艺术的生命力。这也是电影在过去能够得到发展和今后继续得到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电影事业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既有一支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技术力量的创作生产队伍,还有一支几十万人的发行放映大军。这两支队伍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指引下深化改革,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保证。

再者,人民需要电影。我国有十亿多人口、八亿多农民。电影一直是广大人民喜爱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的艺术。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更需要电影去教育人民。否则,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封建的思想文化就会卷土重来。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看电影的机会还不多,有些地方常年还看不到电影。即使在一些城市,也存在着放映力量不足、设备设施条件差等问题。因而电影的发展潜力还很大,电影的市场是很广阔的。

另外,从世界电影发展的形势看,电影自诞生以来经历了电视、录相两次世界范围的冲击,不仅没有被冲垮,相反,却越来越壮大。其它文艺形式的冲击,也促进了电影的研究、探索和创造,使电影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在银幕样式、画面风格、声音效果等方面不断发展、创新,每当一种新样式、新品种、高品位电影出现后,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可以预料,电影事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更加繁荣、昌盛。

电影的种类

电影的种类,通常是以影片的种类划分的,但影片有不同的分类法。按影片的宽度可分为35毫米、16毫米、70毫米等;按影片的色别分有彩色片、单色片和黑白片;按影片的内容分有故事片、新闻片、纪录片、戏曲片、科教片、美术片等;按摄影和放映的表达方式来划分一般分为普通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立体电影以及新形式电影等多种。

下面我们以摄影和放映的表达方式分类法对各种电影做如下介绍:

普通电影。普通电影就是用放映机把普通影片画幅等比例地放大后投射到银幕上。其银幕画面的高与宽之比∶对于35毫米片为1∶137,16毫米片为1∶134。采用这一比例,画面略成方形。人们观看普通电影时,最前排观众对银幕的水平视角不大于40°。因此,观看普通电影时,观众养成了不转头部的习惯。所看到的事物,情节像是站在房间内通过窗口来观察生活,其视觉效果总感到不够真实。

宽银幕电影。宽银幕电影画面的高度比例从1∶166;1∶185;1∶235到1∶255甚至可以达到1∶3;1∶325。银幕的度度也由普通银幕电影的3米、5米、9米左右展宽到6米、12米、20米左右。观众看宽银幕电影时在水平方向上的视角最大可达180°,垂直方向上可达90°,很接近日常生活观看没有框子限制的情景,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宽银幕电影最能体现大画面的优势,特别适宜再现城市、田野、森林、草原、战役、阅兵、大型集会等内容的恢宏壮观场面。宽银幕电影有多种类型,大致可分为变形画幅宽银幕、非变形画幅(遮幅式)宽银幕和全景宽银幕电影等几种。

立体声电影。立体声电影通常是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通道,使电影还音还原出具有空间感、临场感、立体感的声音的一种电影形式。目前,立体声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是道尔贝4—2—4制式光学立体声系统。

立体电影。立体电影最基本的原理是模拟人的双眼视觉特征,摄影时,用两个在水平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的摄影镜头,将同一景物拍摄在两条或一条胶片上,形成左右两个立体偶画面。放映时,通过特殊装置使观众左眼只看左像,右眼只看右像,出现立体效果,立体电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观众戴偏光镜(或红绿镜)的立体电影,另一种是不戴眼镜的电影。

新形式电影。是指那些有别于传统电影的放映、观赏方式,目前尚不多见的电影形式。主要有环幕电影、球幕电影、多银幕电影、水帘幕电影、香味电影等多种。

球幕电影

球幕电影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形式电影。它又叫穹幕电影或圆穹电影。

国外的球幕电影院造得很大,影片画幅是我们平常所见的35毫米电影画面的10倍。影院多呈圆球形,像扣在观众头顶上一个硕大无比的铁锅,银幕也是球状的。它通过放映一些风光片、载重汽车山路行驶、飞机特技编队飞行、警车追逐逃犯等特技镜头,达到一种逼真的、身临其境效果。当你坐在电影院中,观赏一幕幕画面,在看到汽车高速行驶拐弯时,你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倾斜,下意识地去抓住栏杆;而在飞机冲向大瀑布时,你就会觉得好像自己在飞机的驾驶舱里而担心、虚惊。

国内的球幕电影院是一个半圆型的塑料帐篷。它由内外两层组成,帐篷外有一鼓风机,通过风道将空气充入帐篷的夹层,使帐篷像一个大圆球。帐篷内部上方的1/4内半球面是黑色的,其对面的1/4白色内半球面是放映银幕,观众就站在放映幕前观看电影。我国球幕电影的影片还不多,主要有《金色鲤鱼》、《神州漫游》、《香港之夜》、《牛郎织女》等。一般说来,球幕电影放映时间不长,观众看完一场立刻退场,下一批观众再进来。目前我国开发的这种球幕电影,构造简单,能够流动放映。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球幕电影的银幕是圆形的,一般电影是平面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把画面映在球幕上而不失真呢?这些都是通过放映机独特的鱼眼镜头实现的。我们知道,人眼虽有水平视觉,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一定的调节范围,但动物的眼睛则是人无法比拟的。比如蜻蜓的眼睛是复眼,它的眼是由许许多多的眼睛组成的,可以看到上下左右、前前后后的景物和人物;马的眼睛能够环视,在奔跑时,眼球在转动,既能看到前面,也能看到后面和左右;老鼠的眼睛近视,但听觉、嗅觉很发达;乌龟的眼睛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而鱼的眼睛呢,它在水中漫游时,既能看到水底景物,还能看到岸上的人,它们的眼睛具有很大的仰视角,并且看到的景物是不变形的。人们就是根据鱼眼的原理制造了鱼眼镜头,发明了球幕电影。

我国开发的35毫米球幕电影所采用的一般是35/70毫米放映机,光源为3000瓦氙灯,影像通过带防护罩的鱼眼镜头投射到银幕上,具有较好的亮度、均匀度,采用六路立体声还音,效果逼真,音质优美。环幕电影

近几年来,以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和筑波世界科技博览会为开端,许多地方陆续举办了一些大规模的博览会和其它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些大型的盛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超宽银幕系统的新秀——环幕电影,即在360°环形银幕上放映全景画面的一种电影。

环幕电影的放映是用十一台(或九台)放映机同时将不同的画面依次地放映到一个设在圆形大厅周围的幕布上,形成一个直径十几米的大圆圈,观众置身于其中,可以在360°的水平视角内观看。这种银幕长达几十米,电影院大厅内不设座席,观众要站着观看,如同站在一个小广场上,可前可后可左可右地任意观赏五彩缤纷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

环幕电影的雏型在电影发明不久就出现了。1955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了西尔卡拉玛环幕电影系统,在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中展出。影院中有11块银幕,每块银幕宽32米、高28米。当时由11台16毫米放映机将电影放映到周围11块银幕上。其声音也是由安装到银幕后的扬声器中播放出来。日本的NEC公司自6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科学技术展览馆用的环幕电影系统,并获得成功,其环幕电影摄影机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

(前)苏联的环幕电影院是1959年建成的,影院能容纳250名观众。第一部环幕电影《春天的旅程》,是由(前)苏联中央纪录制片厂和(前)苏联动画电影制片厂合拍的。环幕影院观众厅是一座圆桶形的建筑,影院放映室内设有11个放映点。因为观众厅中设置有上下两个银幕,并排安装在墙上,所以用了22台放映机。这22台放映机,每台都在一定的银幕区段上放映画面。这个影院既能够在银幕的上层与下层单独放映影片,也可以运用22台放映设备同时放映影片。电影院直径175米,观众在看电影时站在放映厅内,每场电影持续15~20分钟。

我国第一座环幕电影院——北京环幕电影实验影院,是1988年底建成的。影院所放映的环幕电影《华夏掠影》,让人领悟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当摄影机穿过黄山北坡的万丈悬崖时,观众如同被悬在半空而提心吊胆;摄影机顺漓江而下时,观众好像觉得江水在脚下流淌,特别是在漓江峡谷的转弯处,当直升飞机发生颠簸时,观众们更仿佛置身于其中,因摇摆而产生错觉,头晕目眩,本能地哄堂哗然而惊叫。世界电影的大哥大

埃麦克斯电影

埃麦克斯电影是世界上电影的“大哥大”。它是一种采用新技术,影像清晰,效果逼真,前所未有的电影系统。埃麦克斯电影院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埃麦克斯电影是加拿大人发明的。在1970年的日本大阪博览会上,埃麦克斯电影引起巨大轰动,名声大噪。电影观众空前踊跃,场面令人振奋,每天有3万多人在富士博物馆登上巨大的旋转台候看电影《虎孩子》,观众看过之后,大加赞赏:“太惊人了!”1971年,第一家北美埃麦克斯电影院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开业放映电影《北方优胜者》,这是加拿大上座率最高的一部电影。

以后的几年里,埃麦克斯公司又拍摄了几部优秀影片,不断地展现出埃麦克斯潜在魅力。同时它还鼓励其他电影专业人员使用这一系统,促其不断发扬光大。到了今天,埃麦克斯电影更加成熟,更加完善,1989年10月,电影技术协会国际联合会第17届年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上放映了埃麦克斯电影,放映的影片有中加合拍的影片《秦始皇》和1985年摄制完成的影片《现实的梦》。《现实的梦》一片的许多镜头是由美国宇航员在宇宙飞船挑战者号上直接拍摄的,是一部表现太空与地球的纪录影片。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宇宙飞船的发射、着陆、卫星的捕获与修理、宇航员在太空行走及他们在失重情况下的生活,此外还记录了从250英里外遥看地球的壮丽景象。

埃麦克斯公司1986年推出第一部埃麦克斯立体片《变迁》,最近又拍摄了《到达极点》。《变迁》长21分钟,反映了加拿大交通运输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由于影像几乎充满观众全部视野,充分发挥了双眼的视觉效应,因此极具真实感、立体感,确实是其它规格的立体电影所不及。《到达极点》影片记录了莫斯科大芭蕾舞团的演出,还记录了瑞士滑雪名将和美国爬山运动员的惊险动作,非常引人入胜。

埃麦克斯电影的影片画幅是举世无双的,银幕画面是普通35毫米的10倍,成像质量也很高。因此,它的银幕效果比任何宽银幕都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高质量的巨幅影像充满人的视觉。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埃麦克斯影院的银幕尺寸是75×1005(英尺);美国好莱坞影院的银幕尺寸是31×64(英尺)。埃麦克斯电影采用6路立体声还音,效果很好。

埃麦克斯影片也很多,有的正在发行,有的正在制作。在将来,相信有更多的影片问世。立体电影

自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有意识地开始立体电影的研究了。在电影发明之前,也有许多人研究立体图像的问题,为立体电影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20世纪初,美国研制成功了“偏光立体法”立体电影。放映的方法是采用两台同步放映机,镜头前分别装置一块偏光镜,左机和右机的偏振光轴呈90度角,因此,映出的影像变为向相互垂直两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当观众所戴的偏光眼镜的一个镜片某一时刻只允许与偏光轴平行的光波通过时,则遮住了与偏光轴垂直的光波,而另一镜片则相反,从而实现了左、右眼在同一时刻分别看到银幕上不同角度的影像从而获得立体感。

1945年,莫斯科建立的莫斯科立体影院是采用光栅银幕,观众可以不戴眼镜。这种光栅透镜银幕能形成独立的相互交替的狭窄光束。把观众的左右眼所看到的画面在银幕上区分开来,从而形成水平视差,获得立体感影像。

我国立体电影的研究始于1959年,首先研制成功的是“偏光法”立体电影。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采用双机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纪录片《漓江游记》,当年11月22日在北京大观楼立体电影院映出,引起观众强烈反响。1960年,中国电影科研所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共同研制了“红绿眼睛法”立体电影,这种电影因推广较困难,没有使用。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这部影片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立体效果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1980年,北影厂研制成功了“单机偏光法”立体电影。这种电影采用单机放映,影片拷贝画面是上下两个,即一对画面偶。在这项研制的同时,拍摄了立体电影《欢欢笑笑》和《快乐的动物园》。这种单机偏光立体电影,视野宽阔,影像清晰,纵深感强,彩色逼真,立体效果好。而且采用单机放映同过去双机连锁同步放映相比较,设备简化,操作方便,普通电影院只要装上偏转镜,更换银幕即可放映,甚至流动放映单位也能放映,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立体电影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在立体效果和艺术效果相结合的处理上有待改进。艺术性方面还应提高趣味性,使其更能吸引观众;二是有些放映单位放映质量差,画面亮度低,影像模糊,观众看立体电影时发生头晕、疲劳等现象,损害了立体电影的声誉。

总而言之,立体电影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它的新异性、立体感符合人们追求美好、崇尚新奇的心理,只要在技术上、艺术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立体电影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立体声电影

我们知道,由于我们人的两只耳朵处在人头两侧不同的空间位置上,当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人的双耳时,时间、强度都有差别,正是人的双耳的时间差、强度差形成了立体声产生的生理基础。

立体声系统具有4个特征:深度感、方向感、空间感和环境感。

电影立体声系统常见的有双声道、三声道、四声道几种。我国目前常用的电影立体声形式是道尔贝立体声。道尔贝立体声是1973年美国伊思曼·柯达公司与RCA公司在合作研究两声道系统的基础上,结合道尔贝A型降噪器在光学录、还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成功的两声迹变积式光学立体声声带。它记录的声迹,虽然只有两条,但是记录的却包含有左、中、右、环境声四种信号。记录时将四路信号编码成两路;还原时再将两路信号恢复成四路,故简称为4—2—4立体声方式。

电影立体声有磁性录音和光学录音两种方式。70毫米电影一般是采用磁性录音的方式,35毫米一般是采用光学录音方式。

立体声电影观众厅是为放映立体声电影而建造的,为了有好的立体声效果,立体声电影院的观众厅要求比一般电影院有更好的音响效果。一般地讲:一是本底噪声要低,影院的本底噪声必须保证它比放音的最低声级低10分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低声级时也有较好的立体感。但是,影院内部的本底噪声一般是固定的,比如观众的活动声、讲话声等。因而只有选用合适的扬声器,才能有好的立体声效果。二是混响时间要低于普通影院。观众厅内尽量加强直达声,使观众能够直接接受到扬声器发出的声音,而减少反射声的影响。如果反射声太强,就会使观众失掉方向感。

在立体声电影院中,扬声器必须要布置好。大家知道,要播放立体声,必须要有两个以上声源,且这两个声源必须保持协调。对于道尔贝立体声系统来说,主扬声器由三路组成,再加上环境声道,故组成了四声道立体系统。一般来说,银幕的后面左、中、右各设一组扬声器,观众厅两侧的墙壁上挂一组扬声器,能获得好的效果。

我国的立体声电影发展很快。北影、上影都已安装了能录制光学立体声影片的设备。1986年我国拍摄完成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到目前我国立体声电影院有六、七百家,立体声电影由于其逼真的空间感、立体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70毫米电影

70毫米电影又称宽片电影。它是采用宽度为70毫米的电影胶片进行拍摄和放映的电影。它的画幅面积相当于普通35毫米影片画幅的35倍,放映时亦采用普通的放映镜头。这种电影不但画面宽广、影像清晰,还配有六路或九路立体声还音装置,场面宏伟,声光俱佳。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好莱坞的一些主要制片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争取更多的观众,开始了创立一种宽胶片电影的尝试。当时,福克斯公司和米高梅公司选用了70毫米胶片并取名为“宏伟”(Grandeur)和“真实”(Real Life)来命名这种宽银幕方法。

70毫米电影发明初期,由于当时的电影院都是采用35毫米电影放映设备,放映商人不愿意放这种影片。同时,有声片正在兴起,默片走向衰败,这些放映商人已经花费了大笔钱把影院改建成放映有声片的场所,不想再花钱购置70毫米放映设备和大幅的银幕以及进行影院内部设施的改造。

到了50年代,福克斯公司发明了“西尼玛斯柯普”(变形法宽银幕)。这种电影在拍摄时,将画面在横向上压缩成1/2,以使35毫米影片包含更多的内容,在放映时再把画面在横向上扩展二倍,以恢复本来面貌。西尼玛斯柯普电影于1953年9月公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目前,变形法宽银幕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普遍采用的形式。

变形法宽银幕使用的是35毫米胶片,虽然在普通的35毫米影院就能放映,但由于胶片窄、放映机光源小、银幕弧度深等原因,效果并不很理想。于是,迈克·托德自1953年又开始70毫米电影研究,创立了托德——AO70毫米系统,胶片采用70毫米宽度,在拷贝上录有六条声道。飞利浦公司为了推广70毫米电影系统,发明了70毫米和35毫米兼容的放映机。70毫米电影逐渐扎根,许多发行商和影院开始考虑用大银幕放映70毫米影片来提高城市影院票房收入。35/70毫米两用放映机的出现也是70毫米电影成为可行的计划。

70毫米电影投放市场后,到1959年在美国安装的影院达72家。到1964年,70毫米影院增加到1100家。1962年,甚至在海上都有70毫米电影放映场所。当时在一艘“SS法兰西”号客轮上,用两台飞利浦DP—70放映机放出33英尺宽的银幕画面的故事片供旅客欣赏。

70毫米电影自托德—AO系统开始采用磁性声带,有6条声道,其中5路通向银幕后面的扬声器,第6路则分送到观众厅内所有的“环境声”效果扬声器。另外,还有70毫米电影的还音,其声音专门录在一条磁带上而不是录在拷贝的边上,这样在放映时只要声画同步就行了。

全景电影

在电影的发展史上,人们为了取得大画面、高清晰度的效果,经过了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全景电影的产生就是人们这一努力的成果。

全景电影又叫西尼拉玛电影,是一种景象范围较变形法宽银幕更为广阔的一种电影形式。

全景电影是用3台摄影机共同拍摄,放映时同时用3台放映机连锁放映,分别放映1/3的画面,接合成一幅全景画面投放在宽阔的弧形银幕上,它的水平视角可达146°,观众在观看时有一种宽广的、逼真的感觉。

全景电影是40年代末发明的,发明者是费雷德·瓦勒。当时,他向各大制片公司示范了这种系统,各公司的负责人肯定了这一系统和费雷德·瓦勒的做法,但一致反映这一系统在影院中普遍采用是不切实际的。在挫折面前,瓦勒没有退却,他继续研究,并聘请了录音工程师哈札·里夫斯设计一种与画面相称的音还音系统。里夫斯设计了一种用一条35毫米全涂磁录音和胶片,放映时与三条画面连锁。这种声带片有6路声道。5路信号输向银幕后面的5组扬声器,另1路输入观众厅内的环境声扬声器,使西尼拉玛电影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1950年,伊思·曼彩色影片问世。彩色影片的产生给瓦勒带来了活力,给西尼拉玛增色不少。1952年9月30日,第一部西尼拉玛电影《这是西尼拉玛》在纽约百老汇剧院首次公开上映。影片一开始选用了几个在西尼拉玛出现以前的简单镜头,然后转瞬之间,银幕画面一下子扩展到了最大尺寸(65×25英尺),相当于普通银幕的几倍,观众随着银幕上的空中飞车镜头做了一次惊险的滑行,使人产生一种空前惊心动魄的感觉,于是西尼拉玛一举成功。很快,许多影院购买了西尼拉玛设备,开始放映西尼拉玛电影。

全景电影院不同于一般影院,这是全景电影的特点决定的。全景电影在放映时,观众视野很宽,达146度,约一个半圆的5/6。全景电影是用三部机器同时自三个点来放映的,影院整个前墙布置了宽大的银幕,观众厅的四周布置了还音设备。(前)苏联的列宁格勒电影院,为了放好全景电影,曾在该影院就地设计了专用放映镜头,中间放映机镜头的焦距为110毫米,两边放映机镜头焦距为80毫米。三台放映机连续放映,并和一台还音设备共用一个操纵台来操纵,放映效果很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