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民主法制与人的发展研究(耕砚窗稿)
4156500000049

第49章 教育学(2)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几乎切近了人的本质的活动,它就是人的存在状态,就是人的本身。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只有人和人的这种特定的活动才能够积累、传递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种知识和经验通过“符号”的形式逐渐梳理成系统的思想,继而不断地将其集散、凝固、结晶成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别是当文化一旦成为了不同的主体之间薪火相传,对一个人的身心、性格产生塑造性影响的时候,教育就得以确立了。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知道了教育,重视了教育,把教育真正当成了自觉行动的时候,人类中的精英才真正脱离动物性的羁绊,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文明的人。也只有在这种相对远离了动物性的人的存在、努力和带动下,社会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持续地提升,使得教育这种“思想场”发扬光大、竞放异彩,从而才成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方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化复制、确立社会秩序和个人价值观念,而是应在教育生活的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和学习这关键期自身所希望的生存世界。”[92] 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95.人类社会也就是在这样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由幼稚到成熟,由落后到发展,如波似浪、周而复始地扬弃着较低层次的文明而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根据逻辑学的理论,给某个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最能揭示其内涵和本质的方法是,先找出被定义此项的属词项,然后找出它与同一个属下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种差,并以“被定义项=种差+属”的形式予以操作。因而,这里的被定义项是“成人教育”,种差是“年龄达到并超过了18周岁的人”,属是“实施有助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其人生完满与充盈的社会存在”。通过逻辑检验后,成人教育的概念就可以清楚地表述为:“对年龄达到并超过了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有助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其人生完满与充盈的社会存在。”

细究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构其本质属性。

第一,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无论实施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只要教育的对象是年满18周岁以上的人,都是成人教育(特殊个例除外),这也是成人教育之所以成为成人教育的根本属性。

第二,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作为人的主体得到继续发展。成人教育是通过成人的自我导向学习与转换学习,获得自我概念的更新,从而修正作为人的“模样”,是成人教育区别于儿童教育之所在。

第三,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帮助成人取得完满、充盈的人生。成人教育具有发展性,是为了成人充分、自由地发展,它是成人教育所追求的根本。

三、成人教育的范畴———什么是成人教育?

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哲学用语。它既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也指事物的领域、范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关于成人教育的范畴———什么是成人教育,我们必然要取终身教育这一时间范畴来认识。

从终身教育的视域来理解,人的一生除了儿童教育这一相对短暂的时段之外,绝大部分时间所接受的教育均可称之为成人教育。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凡是能够提高成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职业能力,或者满足成人的兴趣爱好的各种正规的、非正规的、正式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都属于成人教育之范畴。

首先,成人教育由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构成。学历教育是学识教育。成人的现实生活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学识水平,或者是为了满足成人学习需要以发展自我。而非学历教育是满足成人职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

其次,成人学历教育由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历教育组成。初等学历教育是代替成人失去的基础教育。中等学历教育是为那些只受过很不完全的教育的成人补充初等教育或职业教育,以应付环境的新要求。高等教育是为那些已经受过比较完全的教育的成人提供进一步的教育。

第三,非学历教育包括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和公民的自我教育三个部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扫盲教育必须而且应该由政府来主导,这既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育体系完整性的要求。而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素质提高与知识更新培训、岗位培训等则交给市场,由市场去调节其供需平衡。闲暇教育、健康教育等则是为了满足成人追求较高生活质量和发展个性的需求,理应由公民的差异性来自主决定。

本文至此,成人教育的范畴似乎已经很清楚,应付一般的工作也已经足够了。但大家难免会感觉到,用如此方法概括出来的东西似乎太字面、太表层了。是的,对成人教育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还必须从更深的层次上,从本质的意义上去理解成人教育的范畴。必须从与其共生互见的概念的关系上去把握它。而要做到这些的关键则是找到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区别,成人教育的范畴才能够清晰地显现。

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整体的教育,它们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终极的意义上,它们是一致的,都是教育。但如果仅从整体认识而不从具体细节上把握,人们做事就缺乏针对性,就会在实践中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如果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不分清楚,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只能永远成为被高高挂起的画饼!那么,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对象即受教育者是否具备完全的主体性。所谓主体,即所有的受教育者。“所谓主体性,就是哲学上讨论的人的主体性,包括能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受动性、自由性等。因此,提倡主体性教育,是主张人本教育,反对过去把学习者当作机器和物等同的物本教育;主张把学习者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生活独立、活动自主的人,反对把人进行工具化培养……在本质上,它是把受教育者看成能动的、独立的主体,尊重其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独立性和创造性。”①而这些想法和努力的最后实现,其实在儿童① 李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22.

教育中只能是一种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它只有可能等到在成人教育的实践中才会兑现,才会最终得以实现。“教育过程的顶点是成人教育”[93] ,其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这里的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唤醒等理念,都不可能在受教育的主体本身不完全、不完整、不完善的儿童时期实现。它的实现只有在其成人之后,即在成人教育的时期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性。

人从出生直到年满18周岁,我们将其称之为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虽然我们可以认定儿童受教育主体的资格,但这种资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带有一定的虚拟性,它的实现也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因为此时的儿童还不具备独自将其抽象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可能性的能力,即还缺乏明确的自我意志和实现这种意志的行为能力。尽管本人也不否认有些早慧儿童的超凡能力,他们也许会做出许多连成人都无法想象或无法做出的成就,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以此就认定他们就是成人。同理,有些年龄超过了18周岁的成人,在心智水平和生活能力上在某些方面甚至还不如某些未成年者,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个人还是儿童。

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构成了人类教育的全部。没有儿童教育会造成教育的缺失,没有成人教育会使教育不完美。儿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成人教育则是针对当下的教育。未来是重要的,但当下也决不能忽视。当下是未来的基础,未来是当下的延续。不关注当下一切都是空谈,没有当下就没有未来!成人教育只有在这样的层面得到了理解,它的理念及其现实化才基本上算是有了进一步展开的基础与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2]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朱德全.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赵红亚.走向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刘义兵.成人教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7]毕淑芝,等.比较成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艺术:成人教育的间结构

艺术是人类在得到了最基本的物质满足之后而生发的审美需求和高尚的生活方式。无论哪种艺术类别及其表现形式,都是人们情感的结晶和流露,都是人们高雅品位的象征。有位思想家说过: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与目的!

成人教育在使成人受教育者走向生命的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承担着自己的责任。美国的科尔伯格认为,成人教育由三大类型的板块结构而成:自我的培育和成长;知识、价值和技能的传递与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自身生活。而这三大类型板块的结构方式,又是通过渗透在各个结构、融入各个结构内部的间结构———艺术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间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它既能够参与成人受教育者的培育和成长,也能够作为一种知识、价值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自身的生活。此时,它的存在形式与其他的几个结构元素颇为相似,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若换一个视角来观察,它又不是结构,起码不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上述三大结构全等性的结构。如果成人受教育者不以此作为自身专业的话,它就完全不是独立的结构。所以我们只能将其称之为间结构。过去,这种间结构常常被成人教育所忽略,而它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成人教育的三大结构板块之间,它是成人教育三大结构板块的粘合成分,是其不可分割的联结项。它存在于、融化在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客体之间,它既有主体的某些性质而又不是主体,它具有客体的特征却又不是全然的客体。准确地说,它就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典型的特殊存在———间性关系。

尼采说得好,艺术与生命是同质的。它们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权力意志在不同情景下的表现和演绎,是一个问题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的表现方式。艺术,作为间结构与生命的有机融合,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以及相当程度的综合性和本质上的一体性,导致了它是成人教育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一、艺术能够唤醒成人的情感和主体意识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绪情感对个体的知觉、判断和社会行为往往有很大影响。当个体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对目标对象的看法多倾向于肯定,对自己所处情境也给予更多的积极联想;而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对目标对象的判断多为否定,并对自身的处境抱有较多的消极联想。即当一个人处于愉快心情时,对问题的解决也更富自信和创造性,他眼中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现实中成人情绪情感的方向大致是逐渐走向消极的。人们常说“四十不惑”,意思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自以为世事洞明,什么理想、抱负都逐渐消退,什么事情都很难激起青春年少时的激情了。这种情况似乎司空见惯,无论是对身心还是对事业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障碍。而艺术则能通过其独有的唤情机理,重新唤醒隐藏在人们心底的积极的情感,燃起他们对事业、工作、生活美好向往的激情之火。例如,描写骑兵战士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苦练杀敌本领的二胡曲《战马奔腾》,它给人的是一种勇气、激情、强悍交织在一起的一往无前的情感体验。听到这首令人热血沸腾的乐曲,欣赏者不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品内在的精神诉求,而且还会油然生出一股英雄之气。生命与激情同在,由不得你不心潮激荡!艺术与生命,“它们相互激发、追逐、上升、激情充沛、势不可挡”。尼采认为,艺术“有滋补强身之效,能够增强体力,激发快乐,激发一切敏感的醉意记忆”[94] 。

笔者有个朋友,原是一家公司的白领,由于企业倒闭而失业,加上他刚刚16岁的儿子又因吸毒而暴亡,遭此苦难的重击,他心如死灰,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对人生也没有了兴趣。多亏他结识了一些搞音乐的朋友,在大家的劝说和引导下,他也逐渐爱上了原本稍有基础的二胡演奏。他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勤学苦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仅使琴艺得到了提高,在朋友组织的民乐队里当起了专业乐师,而且从愁苦的状态下走了出来,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成人特别需要的是,从混沌的状态中,从生活的重压下不断寻觅,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评价自己,重新塑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