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查不仅当地有,在货车出省的路上还有。几个小时后,这辆运猪车抵达位于河南省省界的芒山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而记者看到,只需要花费100元,运猪车就可以顺利地通过这个省界检查站。运猪车司机说,花费100元钱这是动检站的潜规则,而据了解,这个检查站正常的检查费用应该是20元钱。
运猪车在通过了这个检查站后,就可以顺利抵达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些屠宰场。
按照我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屠宰场必须是国家定点,而且要派驻检疫人员,进场的生猪必须检疫合格后方可宰杀。因此,一些喂了“瘦肉精”的生猪就算能够一路绿灯,逃过养殖和贩运两大关口,最后到了国家定点的屠宰场,应该还是能够被查出来。
然而记者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兴旺屠宰场看到,派驻屠宰场的检疫人员对这批来自河南的猪肉并没有进行“瘦肉精”检测,就直接打上了“肉检”“验讫”的印章,随后再开据“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据南京市建邺区兴旺屠宰场检疫人员说,他们只管进厂的数量对不对,“三证”是不是齐全。
没有任何检疫,就直接开具证明当然不是白尽义务,而是一张证明收取10元钱,交钱就给开。检疫在最后的屠宰环节也形同虚设,就这样,“健美猪”一路绿灯,最终进入了市场。
据南京市建邺区兴旺屠宰场屠宰户老板说,像迎宾市场等南京有名的农贸市场基本都是由他供货。
记者了解到,一些养猪户会养两种猪,“健美猪”用来卖,正常的猪自己吃。相信那些猪贩子和对他们“手下留情”的检查检疫人员对“健美猪”的危害也心知肚明。但是,在他们心里,无数消费者的健康却抵不上眼前的区区小利。本应严格监管的“瘦肉精”为什么会被非法使用?“健美猪”为什么会一路绿灯,轻松地进入市场。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出在违法者胆大妄为,出在执法者以权谋私,更出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利益链条和攻守同盟。今天,江苏省工商部门作出部署,对全省各地市场销售的猪肉进行重点排查,并将根据检测结果作进一步处理。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1年3月15日播出。)
在这一则评论中,记者分别通过从“饲养环节:特殊饲料造就‘健美猪’”,“贩运环节:监管变味权钱交易”,“屠宰环节:检疫走过场,最后关口形同虚设”三个关键环节的一系列事实陈述,最终得出问题“出在违法者胆大妄为,出在执法者以权谋私,更出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利益链条和攻守同盟”这一观点,并且使得这一观点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新闻评论的话语建构
(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话语表达主体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就目前存在的形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持人对新闻进行评论、评论员评论和新闻评论型的节目。主持人对新闻进行及时评论突显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这时的节目主持人不再简单作为新闻事件的叙述者,而是表现为一种新闻信息整合者和评述者的角色,彰显思想性。节目主持人常常是与媒体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主持人的评论往往代表的是媒体的观点,因而这一特定身份经过话语叙述方式的转换,强化了新闻评论的主流性和主体性。另外,这种表现方式因其能对首播新闻快速设置议题,而凸显对舆情引导的主动性。
评论员发表评论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常见方式,评论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评论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已经渐渐成为彰显一个媒体新闻评论水平的指标。评论员发表的新闻评论构建了权威观点表达的专家话语平台和主流话语平台的公共语境。例如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根据新闻的需要随时出现在新闻直播中,提升了新闻评论的专业水准和时效性,对言论表达视域的扩展和言论的独立性都带来新的变化。这种权威观点和官方主流视角的良性互动,不但构成了主流话语的多平台展示,而且拓展了新闻评论的公共语境,为聚集舆论议题、引领舆论导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此外,评论员的评论观点并不仅仅代表个人的态度和观点,他们还是公众利益的集体代言者,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他们提供的各种话语形式也改变了新闻评论“上传下达”的单一模式,形成新的舆情合力,其传播价值更具共享性、历史性和穿透力。
新闻评论型的专题节目在构成上有这样的特点:双方辩论式的节目形态,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方意见的呈现,坚持议论为骨的新闻评论本质[4]。这类节目由于时间长,专注于某一单一问题,所以更显其议论的全面、深入、多元视角和强度。每一方观点在对立、交流与交锋中得到较为全面、多层次的论证,不断将思想引向深入,呈现出清晰的逻辑关系、强化议论的说服力量和意见表达的深刻性。
(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话语策略
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传播媒介,接受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现代受众的接受是一种建立在新闻评论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行为,它总是依据一定的新闻价值标准,体现出评论主体自身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评论和接受评论的结果,并不断地增值和繁衍出新的价值意义———文化的意义,尽管这种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增殖现象有时也可能因传播或接受主体文化素质的局限表现为负面效应,但仍不失为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自主行为,即体现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反映出某种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的文化行为。
首先,作为有一定价值意识的新闻评论的主体,其知识、阅历、意志、兴趣、文化信仰、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等意识系统在对新闻和传播新闻的媒体手段、媒体行为进行评论和选择时,总是有意无意地起着主导作用,构成其对新闻价值信息的特殊需要,也构成其特殊的认知系统。只有新闻传播的价值信息符合其特殊需要及认识系统时,他才可能认同和接受新闻的价值,反之则可能将它拒之门外。
其次,不同的角色地位和文化信仰,不同的群体哲学和价值观念是新闻评论的参照系统,它决定了对新闻传播价值信息的特殊取向。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角色规范以及群体的价值追求在新闻评价中占有支配地位。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仅决定着群体对新闻的评论,也影响着个人对新闻的评论,还决定和影响着群体与个人对媒体及其行为的评论。
再次,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不同文化模式或价值体系在新闻评论和选择中有自持的能力,有特殊的价值取向。当新闻传播的价值信息符合社会、社区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追求时,则被认同、接受;否则就被排斥、抵制。这是不同的文化模式、价值体系在新闻评论中展示出的自我组织能力。它使不同国家、民族和社区的人们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新闻的评论和选择保持相对完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最后,大众传媒的从业人员选择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制作方式及传播手段的应用,不仅受传媒的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更受其身心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支配。在新闻评论中,他们必须以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追求为取向,必须重视人们对价值信息的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使新闻传播内容为人们所认同并乐于接受。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公众对于媒体舆论引导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都更加趋于理性。新闻评论话语的构建需要寻求与价值观念的协调,价值观念往往代表着社会共识,其认同中以自觉成分为主,因此通过寻求价值的认同,使得主流观点的传播对受众产生内化作用,从而在意识形态的层面构建社会共识。例如中央电视台在新闻与评论话语构建中强调的“反映民意,充满善意,展示媒意,彰显公意”(四意论)作为评论宗旨,侧重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层面的立体开掘,重新建构新闻评论的全新内涵,突破了政论型评论的单一话语模式,以分析型和解释型的评论方式开拓全景式的评论语态。分析型的新闻评论主要是对新闻事实的本体进行剖析、阐释,对其重要作用、相关价值及影响作出判断和说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类新闻评论的重点在于回答“为什么”,为受众提供权威的意见,使受众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问题并帮助受众作出正确的判断、消除疑惑,有效引导舆论,规避在信息社会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解释型新闻评论以提供观点信息为核心,在“怎么办”上着力,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阐释,在各种复杂的现象与矛盾中,寻求利益诉求的最大化,彰显新闻评论话语的深度表达与建设性的价值取向。例如对水价上调的新闻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以《形成新价格机制比价格调整更重要》为题进行评论,通过对这一行为的动因、现状、困难进行解释、阐述,提出推广梯型水价、形成差价设计的解决方案才是关键的观点。这种从全局出发的大局意识突破了单一新闻的局限性,更为单纯的新闻信息所引发的不安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读方式。
第二节 新闻评论策划的原则
一、策划概说
传统观念中,特别是对于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策划”是同“导演”联系在一起的,即意味着生产出的节目具有虚构特征。既然媒体要反映客观现实的变化,而新闻的第一生命又是真实,前文也强调了新闻评论必须用事实说话,自然不允许任何导演与策划。但在今天,节目的成功与否,却总是同策划联系在一起,当然,这是对策划有了新认识后的结果。
《后汉书· 隗器传》有载“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策画”即“策划”)。由此可知策划从古至今都含有筹划、谋划的意思。如今,策划已成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对客体进行改造,包括调查、信息收集、概括分析、找出对策等,使策划的操作过程成为了一个实践的过程。策划是一种认识活动,在策划中,客体以信息的形式在人的大脑中取得了观念性的存在,主体认识了对象后对客体进行组合与改造的设计,找出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矛盾,并研究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对策;策划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已经掌握的信息,策划主体运用综合、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从中找出已知因素,找出本质规律,从而达到对未来状况的掌握;策划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即策划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以此将各项工作由无序变成有序,由模糊变成清晰,由盲目变成明确。策划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针对某一个目标,可以拟订出多种方案,经过权衡后选择最合理最科学的那一种,又因事物处于运动状态之中,既定方案也会根据周围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以始终保持策划对现实的最佳适应状态。
策划活动的兴起,源自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就目前国际发展趋势看,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策划主体的群体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化因素越来越多,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知识信息越来越膨胀。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个人智慧活动的策划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而逐步表现为一种群体行为。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事情的整体策划,是个人难以胜任的,只有依靠群体的参与才能完成。其次,策划手段的现代化。策划是以准确、迅速和充分地搜集、分析信息为基础的,传统的经验型研究分析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未来学等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为策划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支持,电子计算机更是为现代策划开拓了新途径。再次,策划理论的独立化。因策划者地位的依附性,传统策划思想往往包含于其他学科和思想之中,限制了策划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今天人们认识到各种策划活动和策划思想是有其共性的,并不断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使其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策划学。此外,策划过程的程序化。传统策划为直观经验,是一种非程序、非规范性的策划活动。现代策划活动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个人经验,按照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一定的运作程序进行的,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策划失误,保证其策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方案执行的计划性与理想效果。最后,策划分析的定量化。传统的策划因其定量分析技术手段的限制,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仅凭定性分析进行策划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大量的数理统计和运筹分析,才能保证策划的科学准确性。可以说策划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如今已经渗入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项事业的成功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策划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