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4156800000044

第44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制作(8)

(白岩松)我去日本采访专门做了一期节目,是关于老年人问题的。当时我问日本一个专家,在你们国家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我以为会听到国防、外交、经济发展等,他说人口问题。第一个方面是日本超过65 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全社会的20%多,另一方面出生率极低,因此人口问题成了困扰,包括日本说过去这十年都跟人口变化有关。说到这儿的时候,再回到中国来吧,我再给大家换算一下,大家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提出从更高的政府重视程度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是1 .62亿60岁以上的老人,2009年,也就是说七八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好了,到2020年的时候呢,2 .48亿,占总人口17%,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大约是四五个人要养一个老人。2050年,4 .37亿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不到三个中国人就要养一个老人,请问养得起吗?

……

(白岩松)我觉得首先有一个前提,我们等一会儿探讨更重要的,就是核心的内容,首先要把这个前提说出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的下一代人,在中国可见的范围之内,居家养老还是一个最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一种模式,这跟文化,跟我们的经济的状况,跟整个社会的这种结构,包括观念紧密相关。所以居家养老永远会是最大的一部分,但是逐渐萎缩和减少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数字,“9064”,首先跟它对应的数字是我刚才说过的,全中国99%是居家养老,1%是社会养老,“9064”是哪儿来的?“9064”是北京,我们再具体看一下,“9064”什么意思?这是北京养老现在已经达成的一种模式,非常让人羡慕,90%的老年人是在居家养老,这还是大比例,我刚才说的,但是已经有6%的老年人是社区养老,还有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你透过这两个数字就知道中国养老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全国的范围来看逐渐减少99%的居家养老数字,可能慢慢靠近北京的这种模式,而像北京、上海等这些大城市是一个逐渐减少90%、而增加6%和4%这样一个概念。我觉得这里最大的空间在中间在社区,所以我们有时间的话,一会儿详细探讨。虽然这4%也会增加,就是说福利院等,但是我觉得它不是无限的,它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我们说突飞猛进,一夜之间翻了番了,我们的福利院能养几百万老人了,但是跟我们的缺口比,跟我们的每年新增加老人比,差远了。

……

(白岩松)在最后的节目结尾处,我不想直接地结束,我只想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计划生育是国策,计划生育是政策,但不是铁板一块,一定会随着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什么时候变呢?是宁可早一点变还是晚一点变呢?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应该允许社会民间的资本进入养老,在国家确定了国家战略和大的政策方向下,中国的事政府一重视就好办。但是在各种资本进入的时候,我们也是否可以(借助)宗教的、团体的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我更主张的是不增加床位的养老模式的尽早建立,在城市的叫社区模式,在农村的像刚才大姐讲的,当地的农村妇女,她正好解决不了劳动力的问题,但是用市场的行为,购买服务,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那么,这些人在城市里,四零、五零人员就进入到了社区养老,而且不增加床位,还在你们家住着,但是我给你一天提供服务,送餐,等等,北京就打算这么做,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整期节目中,无论是从标题《今天的老人,明天的“我”》谈起,还是从评论员白岩松所做的事实推理、比较以及数字呈现,融入了多种逻辑方法,为论点的论证过程增添了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语言

一、抽象语言

语言是人际传播的主要工具,是人们表达情感、传达思想、传达政见、交流思想、共享信息赖以借助的载体。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家的武器,正如枪是战士的武器一样。武器越好,战士也就越有力量!同样,语言也是新闻评论员的武器,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与新闻语言相比,新闻评论语言具有论理性、分析性;与一般议论文语言相比,新闻评论语言不仅需通俗易懂,还要富有文采,能恰当体现评论者的思想。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体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在电视这种特殊媒介上播发的评论,除了与包括报纸、广播评论在内的一般新闻评论在地位、作用、基本特点以及样式、题材等方面有相似性之外,又因传播特点、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不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可以囊括在电视新闻评论独特的语言特征之内。

评论者在评论过程中,为了实现准确的表述和最大化的传播意义,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必须力求调动起最大的能力,采用所有能用来阐释态度、负载信息的特殊手段。这些手段中,就包括了抽象语言、现场语言和文字语言。而这里的抽象语言主要指的是评论者的造型语言和抽象音响语言。

造型语言主要指的是评论者在评论过程中所使用的表情语言、形体语言、服饰语言、图表语言、色彩语言、特技语言等。而抽象音响语言指的是新闻评论过程中能准确表达内容和立场的非现场声音语言,例如画外音乐。传播学认为,人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80%来源于视觉,而其中又有80%是各式各样的图形。新闻评论员充分调动着一切语言符号和手段,将色彩、服饰等造型手段最大化地填充到受众的视野中,不仅增加了信息含量,而且能有效地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抽象音响语言,使得节目的气氛和情绪更加浓厚,更有感染力,扩充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电视新闻评论将抽象语言与形象的画面语言相结合,突破了传统造型手段的束缚,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说理,并强化说理的内容,烘托评论的感情色彩,使其具有在道理上说服人、在画面上感染人、在感情上打动人的综合突出优势。

二、现场语言

电视新闻评论的现场语言主要指的是新闻评论录制现场有实质性内容的语言声音,包括了同期声、解说词以及现场的论述性语言。现场语言直接诉诸受众的听觉器官,是对电视画面的解释、补充、引申或评价,不仅可以使受众对画面的理解更为具体、准确和深刻,而且可以传递出画面本身无法传达的内容或思想内涵。电视作为声画兼备的媒体,可积极使用同期声、自然音响的真实感,同时充分发挥后期制作中使用音响蒙太奇的优势,使得电视新闻评论在“视”“听”上获得最佳合力。

现场语言的主要作用在于:首先,重现新闻现场,增强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会使得受众群体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即使是来源于新闻主播的播报,受众仍然对新闻是否经过了“加工”或“剪辑”,记者是否在第一现场获得的信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疑问。而现场语言的出现,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时空,新闻现场和评论员的现场语言真实地交汇,并与画面语言、抽象语言相对应,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受众的这种疑问。同时,受众跟随记者回到新闻现场,同记者一起认识和控制周围环境,拉近了受众与记者、与新闻事件、与现场的关系,使得节目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现场语言的不同来源,增强了节目本身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从播音的语速和视听接受机制来看,单一的声音来源会使得受众产生一定的接受疲劳,甚至对节目产生排斥心理。新闻现场语言和评论节目录制现场语言的交叉,不仅缓解了受众对声音的接受疲劳,而且不同声源的交替使用形成的节奏,可以改变观众的感觉,增强了节目本身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再者,评论员的现场语言,增强了节目的权威性。新闻主播往往被受众视为媒体的“形象代言人”,播音员的播音和解说一定程度上缺少了说服力。而今天的很多新闻评论节目,都会邀请与新闻事件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对新闻进行评论,受众在节目中听到了各种声音的交汇,各种观点的交汇,专家的评述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三、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是指出现在屏幕上的各类文字,包括屏幕文字和画面文字。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画面文字与屏幕文字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和现场解说以及论述性语言诉诸观众的听觉器官,电视媒体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感知的多通道,使得观众享受着身临其境的视听盛会,也使得电视新闻评论在众多新闻评论形式中脱颖而出,收获了其他媒体无法与之相比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视与听的紧密结合和双线互补,不仅消除了观众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同时有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评论的内容,强化了传播效应。

(一)屏幕文字

所谓屏幕文字,是指节目根据内容需要,在后期制作时,叠加在屏幕和画面上的文字。屏幕文字是电视媒体视觉符号的另一种形式,其中包括了屏幕上为了易于理解而制作的图表、文字、解说词等。由于屏幕文字本身形式或语义上的特定内涵,经过观众视觉的传递与大脑的加工,同样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内容,转化为更为抽象的理性思考。对屏幕文字功能的开发已经成为现代电视传播的一个进步,它跨越了图像给人们的限制,将文字搬上屏幕,使之成为和图像、声音一样的传播符号。屏幕文字不仅可以提炼出评论员的主题思想,还能加强受众的记忆。有的屏幕文字在经过特殊处理后,不仅能美化屏幕版面,而且拥有了比文字本身和语言本身更深远的意义。例如屏幕文字中呈现出的一个特殊标点符号、一个双引号、一个问号,都可以强化评论员的态度和观点;对屏幕文字的动画处理,还能使得画面本身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感。

(二)画面文字

作为视听结合的评论,电视新闻评论以典型的画面展示人的思想、行为或事物的表现与特征,以连续的画面带领观众重新回到事件本身,目睹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画面文字,既包括呈现在屏幕上的画面,也包括与画面同期呈现的画面内的文字。

成功的画面,不仅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强内容的吸引力,还可以对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冲击力。视听结合是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对于电视新闻评论来说,“视”这一手段的充分发挥在其传播效果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评论者在选择论据时尽量使用直观、富有表现力的画面素材,在论证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的组合方式以及对各种传播符号的综合运用能力,电视新闻记者也应在新闻现场尽力捕捉极有意义的典型画面,在“视”上下功夫,再通过“视听双线互补”,才能真正凸显出电视媒体的优势,才能提高评论质量,增强评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语言的环境构成

新闻评论涉及的话题很广,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法律、体育等。此外,新闻评论关注的问题往往是当前重要的、紧迫的或者是社会公众所关注的。

“现代语言学注重语境的研究,认为语篇语言特点产生的动因来自语篇的外部环境。新闻评论语篇也不例外。就本质而言,新闻评论是一个由多环节组成的言语交际过程,新闻评论语篇只是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产品。”语言环境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它制约着话题的选择,也影响着“产品”的形成过程、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效应。

我们可以从王建华在《语境歧义分析》一文中提到的语境分类(外显性语境和内隐性语境)来理解这里的新闻评论语言环境。从表现形式来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语言环境一般可分为显性评论语言环境和隐性评论语言环境两大类。

显性评论语言环境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处的演播室环境和新闻现场环境。演播室环境即在固定的演播室录制的新闻评论节目,新闻现场环境即所评论事件或现象所对应的气氛和场景。由此看来,显性评论环境具有可变性、临时性、传递信息的直接性等特性。

隐性评论语言环境主要指的是评论员在评论过程中受到的源自个人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社会地位、舆论压力、评论时机等因素的影响。隐性评论语言环境具有稳固性、差异性、间接性以及隐藏性的特征。

显性评论语言环境和隐性评论语言环境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显性评论语言环境为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隐性评论语言环境则直接影响着评论节目的成效和质量水平。

思考题:

1.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有哪些?

2.请论述新闻与评论的关系。

3.请举例说明,目前我国突发性事件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出现的新的发展特征。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要素有哪些,请分析具体案例的评论要素。

5.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语言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各种语言类型在具体评论节目中的作用。

注释

[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