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4164800000024

第24章 天敌(2)

大概因为1985年全明星和托马斯结怨的关系,这些年来,乔丹跟活塞交手,总是特别来劲,常常打出好球,时时得到高分。1987年1月3日,公牛主场打活塞,乔丹攻下47分。同年3月4日,公牛客场打活塞,乔丹狂取61分。11月21日,公牛主场打活塞,乔丹49分。1988年4月3日,公牛客场打活塞,全美电视直播,乔丹又轰下59分,让公牛以两分险胜,这一次,戴利实在看够了。“我们当即打定主意,再也不能让迈克尔·乔丹凭一己之力把我们打败,”戴利说,“我们必须用整个队伍的力量来完成这点。”

于是,戴利和他的助手迪克·弗塞斯(Dick Versace)、罗恩·罗思斯特恩(Ron Rothstein)一起,设计出一套专门针对乔丹的防守策略。在这套策略当中,活塞队每一名球员都有极其具体的职责—当乔丹在45度角拿球,你往这儿走,你这么做;当乔丹在右侧低位拿球,你在这里盯着他,你注意看那边;当乔丹正面持球突破,你、你、你同时收缩,这样封堵他前进的路线;等等等等。这套防守策略,得了个流传甚广的名称,叫“乔丹规则”(the Jordan Rules)。

自从有了“乔丹规则”的指导,活塞再跟公牛交手,球员们的防守思路就愈发清晰,下手也愈发狠辣。他们侵略性十足,粗野的身体碰撞是家常便饭,只要能破坏乔丹的节奏,逼迫他把球传出去,活塞队无所不用其极。乔丹每一次出手,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科林斯后来说:“他们的哲学就是,为阻止迈克尔,无所不为。”

“乔丹规则”是管用的。1988年5月,公牛和活塞在东部半决赛中相遇,只用五场,活塞就把公牛淘汰出局。这五场比赛,乔丹仅一场得分过30(公牛就赢了这场),平均每场只拿27.4分,而他常规赛场均能得35.0分,季后赛首轮能拿45.2分。

这个系列赛,活塞先拿下一个主场,第二场被公牛在底特律偷得一胜,这像一声警钟,活塞顿时觉得,展现自身实力的时候到了,接下来,他们连赢三场晋级。科林斯认为,活塞这次击败公牛,对他们升华为一支冠军级球队有着重大意义。托马斯表示赞同,他说:“(对公牛)第二场的失利,让我们变成了一支更优秀的球队,推动我们向NBA总冠军进一步迈进。我们第三场拼得很疯狂。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可那场球是个转折点,我们的未来即将发生戏剧化的改变。”

淘汰公牛之后,活塞在东部决赛中以4比2击败凯尔特人,正式称霸东部。他们总决赛的对手是卫冕冠军洛杉矶湖人,前五场打完,活塞3比2领先。第六战,托马斯打出一场可歌可泣的史诗级表演,第三节独取25分,创下NBA总决赛个人单节得分纪录,全场贡献43分、8次助攻、6次抢断。第三节剩四分多钟时,托马斯脚踝严重扭伤,可他坚持回到场上,带伤延续得分秀。第四节最后一分钟,活塞仍领先3分,后台已经在做冠军颁奖典礼的准备工作,奖杯已经搬进活塞更衣室,但接下来风云突变,湖人连拿4分,而活塞多次机会均未得手,湖人死里逃生。托马斯的伤影响了活塞抢七战的表现,湖人凭借主场优势再度取胜,活塞终以3比4的总比分痛失冠军。这一年,他们距离联盟之巅,曾经只有四十余秒。

1988年公牛被活塞淘汰,有一件事显而易见:公牛必须添一名大中锋。

活塞队在中锋位置上有兰比尔、萨利和詹姆斯·爱德华兹(James Edwards),大前锋位置上还有马洪和罗德曼,而公牛队只有两名优秀的大前锋,奥克利和格兰特,却没有一个真正可靠的中锋与之相配。公牛当时的先发中锋戴夫·科尔金是个非常努力的球员,队友、教练、管理层都喜欢他,但他的天赋实在有限,因此成为球迷攻击的靶子,球迷经常通过嘘科尔金来表达对球队的不满。

克劳斯分析了一下1988年的选秀形势。由于公牛那年成绩不错、排名挺高,没有靠前的选秀顺位,克劳斯明白,他没有机会选到自己想要的中锋,只能寻求交易。当时最有可能拿中锋当交易筹码的球队是尼克斯,他们拥有帕特里克·尤因和比尔·卡特莱特,这二位都有打主力的能力,同处一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虽然尼克斯经常排出“双塔”阵容,让尤因和卡特莱特一块儿先发,但两人相互不适应,很难共存。

格兰特的崛起让克劳斯心里有了底。尽管奥克利已成为联盟中最出色的篮板球手之一,但格兰特在新秀赛季末段的表现显示,他是个更有天赋的全能型球员,公牛有必要给他更多的上场时间。这意味着,奥克利可用来交易。

克劳斯先尝试用奥克利去换高位选秀权,以便引进身高7英尺4英寸(2.24米)的荷兰中锋里克·施密茨(Rik Smits),但没有成功。之后,克劳斯就把精力集中到卡特莱特身上。多年以后,克劳斯承认,拿奥克利去换卡特莱特,是他做过最艰难的交易决定,因为当初选进奥克利,是他在公牛总经理位置上立下的第一功。

出于时机的考虑,公牛没有事先告知奥克利他被交易的消息。奥克利正和乔丹一同前往拉斯维加斯,要去看一场迈克·泰森(Mike Tyson)的拳击赛,结果两人一起从媒体那儿得知这条新闻,双双气炸了。事实上,乔丹看上去比奥克利本人还要生气。奥克利是乔丹在队里最好的朋友,也是“球队警察”,谁要是对乔丹使阴招—活塞队经常干这种事—奥克利就会上前替他出头。现在奥克利突然被送走,乔丹怎能不生气?

交易完不久,乔丹问助教巴赫:“谁会成为新的警察?”

巴赫试探性地给出一个答案:“霍勒斯·格兰特?”

乔丹立即反驳:“得了吧!我都能收拾霍勒斯,他怎么保护我?”

乔丹对这笔交易的不满,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不仅不乐意失去奥克利,而且完全看不上卡特莱特。

卡特莱特刚进联盟时,在圈内曾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能成为一代明星中锋,但他的身体条件不那么适应NBA的内线竞争,肩膀不够宽,肌肉不够发达。多年来,卡特莱特的脚一直出毛病,交易之前,公牛小心谨慎地给他做了全面检查。乔丹把卡特莱特称为“药罐子比尔”,就是讽刺他伤病过多。

考虑到卡特莱特的伤病史,克劳斯那年还调整了选秀策略。他原本非常想要中密歇根大学的后卫丹·马尔利(Dan Majerle),结果却用交易得来的首轮第11号选秀权选了中锋威尔·珀杜(Will Perdue),拿他当卡特莱特的备胎。其实在所有备选中锋里头,除了里克·施密茨,克劳斯最想要的是锡拉丘兹大学的黎巴嫩中锋罗尼·塞克利(Rony Seikaly),因为塞克利的进攻能力强于珀杜,但塞克利在第9位就被迈阿密热火摘走了,而施密茨作为榜眼秀早早被印第安纳步行者锁定。至于马尔利,落到第14位,去了菲尼克斯太阳。

除去伤病,乔丹对卡特莱特的挑剔还包括,卡特莱特有一双“黄油手”。有时在训练中,乔丹会故意塞给卡特莱特一些力道过大的球,卡特莱特总接不住,从而印证了乔丹的观点。没人对卡特莱特的误解会比乔丹更深,乔丹用了差不多两年才彻底明白这点。实际上,卡特莱特为公牛带来了他们迫切需要的东西。公牛必须有一个货真价实、战斗力可观的大中锋,而卡特莱特正是那样的人。

卡特莱特的手确实不够灵巧,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身体在老化,进攻能力也在退步,但其7英尺1英寸(2.16米)的身高、机敏的头脑、强硬的作风,却是公牛防守端不可或缺的元素。卡特莱特总会细致地研究对方优秀中锋的进攻动作,然后在比赛中不屈不挠地卡位。后来的事实证明,没人防尤因比卡特莱特防得更好,这成为公牛在东部竞争中重要的加分因素。

队友们后来为卡特莱特取了个绰号叫“教师”,因为他总有办法给那些更高更壮更快的中锋上一课。后卫克雷格·霍奇斯(Craig Hodges)回忆说:“比尔会在三分线就跟每个中锋对上位,然后开始跟他们撞。等他们以为自己挤进了禁区的时候,其实还在外头,那是我们希望他们站的位置。他会让帕特里克·尤因每次投篮都费死劲,这可真是一门艺术。他让所有中锋都脱离他们正常的比赛。就像屋子里的老师,‘教师’控制住了课堂。”

有一次在训练中,乔丹和卡特莱特直接对上位,乔丹铆足了劲要在卡特莱特头上扣一个,卡特莱特也同样顽强地拒绝这种事情发生,两人在空中相撞,全队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结果卡特莱特慢慢地把乔丹放倒在地。自那以后,乔丹至少改变了对卡特莱特的态度。

很多年后,乔丹也承认,关于卡特莱特那笔交易,是他错了。乔丹说:“我觉得我们需要查尔斯(奥克利)带给我们的那种强硬,因为我们依然在努力突破底特律。但事实证明,就我们球队前进的方向而言,那是一笔重要的交易……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开始感激比尔带给我们的东西,才开始认可他如何补偿了我们失去查尔斯的损失。我喜欢有查尔斯在这个队,但比尔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