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在飞翔,公牛在前进,但有一支球队走在了他们前面,那就是底特律活塞。
活塞以艾塞亚·托马斯和比尔·兰比尔为建队基石,在总经理杰克·麦克洛斯基(Jack McCloskey)和主教练查克·戴利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正一步步走向成功。随着凯尔特人的老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活塞开始在NBA的东部显露王者之气。
活塞这个队,球风粗野,动作凶悍,得了个绰号叫“坏小子军团”(The Bad Boys)。1986—1987赛季,他们拥有托马斯、兰比尔、艾德里安·丹特利(Adrian Dantley)、乔·杜马斯(Joe Dumars)、维尼·约翰逊(Vinnie Johnson)、里克·马洪、丹尼斯·罗德曼(Dennis Rodman)、约翰·萨利(John Salley)这一众悍将。1987年5月,活塞闯进东部决赛,跟凯尔特人大战七场,虽然抢七落败,但东部改朝换代的势头已显而易见。从1987—1988赛季起,活塞取代凯尔特人,成为东部的标杆球队,也成为公牛绕不过去的敌人。
笼罩在芝加哥体育馆上空的阴云,原来并不是拉里·伯德的凯尔特人,或者“魔术师”约翰逊的湖人,而是艾塞亚·托马斯的活塞。在击败活塞之前,公牛根本不用考虑总决赛。约翰尼·巴赫说:“底特律就是我们的障碍。”
活塞的崛起始于1981年,他们用首轮第2号选秀权选中了印第安纳大学的艾塞亚·托马斯。托马斯个头不高,注册身高为6英尺1英寸(1.85米),实际可能还不到,但他天赋极佳,头脑聪明,而且什么都不怕。活塞队公关麦特·多贝克(Matt Dobek)说,如果托马斯身高能有6英尺6英寸的话,那他就是迈克尔·乔丹了。
那一年,达拉斯小牛队手握状元签,他们其实也在考虑选托马斯,但选秀前的试训,托马斯费尽心思让小牛管理层放弃选他,因为他不想去达拉斯打球—他的原话是,他不要踩进“那坨牛仔屎”里去。托马斯成功了,小牛管理层最终选了马克·阿奎尔。如果托马斯没有把小牛队吓跑,那么活塞队后来可能就没有机会爬到这么高了。
不过,托马斯拒绝小牛,绝不是为了活塞。事实上,托马斯也希望活塞不要选他。但麦克洛斯基已经非常细致地考察过托马斯,认准托马斯是那种可以围绕着他来建队的组织后卫,所以麦克洛斯基打定主意要他。
“可是我不想在这儿打球,”托马斯第一次见面就这样跟麦克洛斯基说,“我想在芝加哥打球。”托马斯是芝加哥人,很早就成为芝加哥本地的篮球英雄—很多人相信,这也是他后来仇视乔丹的一大原因,乔丹夺走了他在芝加哥的宠儿地位—那年,芝加哥公牛拥有首轮第4号选秀权。
“呃,艾塞亚,这不重要,”麦克洛斯基回答,“因为我们会选你,你会在这儿打球。”
“可是你们有谁?让我传球给谁?”托马斯问。
“我会替你把他们找到的,艾塞亚。”
加入活塞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托马斯就放话说,他会把活塞带到凯尔特人和湖人一个层次。底下好多人都笑了,不信。
第一次参加活塞队训练,托马斯跟罗恩·李(Ron Lee)对位。李是一个强悍的家伙,总能让明星球员吃些苦头。从一开始,李就用身体去撞托马斯,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终于,托马斯转过来面对他,说:“再撞一次,咱俩就打一架。”没了。麦克洛斯基在场边看着,心想:这一架应该会打得很大。
托马斯帮忙构建了活塞队的文化。活塞此前什么都没有:没有个性,没有传统,没有文化,没有目的。托马斯不希望自己的球队这样下去。从新秀赛季开始,托马斯就每年去NBA总决赛现场看球,探寻那些顶级强队成功的秘密。“魔术师”约翰逊跟托马斯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当托马斯向他讨教球队成功的秘诀时,魔术师非常坦率地回答他:“我不会告诉你是什么能让你在这个层次上取胜,你得自己去获知。”托马斯不仅向篮球圈里的人寻求答案,而且找橄榄球圈里的人虚心请教,他慢慢明白,团队项目要想成功,队中每一个人都要有共同的目标,都要达成共识:除了赢球,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凯尔特人就是这样,每一名新成员来到波士顿,都接受这种团队观念,人人为了球队牺牲自己的个人数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这个角色有多受限制。
托马斯的新秀赛季,麦克洛斯基弄来了白人中锋比尔·兰比尔。曾经,麦克洛斯基考察过兰比尔,觉得兰比尔又慢又笨,就是个笑话,但兰比尔去意大利打过一年球之后,回来竟变得完全不一样。虽然用查克·戴利的话说,兰比尔两脚从未离地超过两英寸(5厘米),但他能投,而且抢篮板时非常懂得选位,所以篮板球抢得超乎想象的好。兰比尔的天赋仍然局限,却还是比活塞已有的大个儿强。麦克洛斯基和戴利觉得,一个能得分能抢篮板的中锋,就算速度慢一点,应该也是他们所需要的,于是他们就从骑士队把兰比尔换了过来。
没过多久,麦克洛斯基和戴利就发现,兰比尔似乎一点都不喜欢篮球。他不爱训练,每天都是全队第一个离开球场的;他不爱比赛,赛前绑脚时总跟训练师大发牢骚,抱怨说自己内心有多疲倦,搞得好像一场球都打不下去似的。即便如此,兰比尔依然有着争强好胜的个性。就算不爱篮球,他至少还喜欢竞争,喜欢跟别人斗。活塞助教迪克·哈特(Dick Harter)觉得,某些时候,兰比尔像在执行自己布置的任务,他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又懒又慢又没用的白人中锋,要证明自己可以打出联盟中的最高水平。
球场外,兰比尔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满嘴脏话,举止粗鲁,对记者尤其无礼。赛前更衣室对媒体开放的时间即将结束时,兰比尔常常会自顾自地倒计时:“还有50秒,媒体……还有30秒,媒体……出去,所有媒体,滚出去!”
球场上,兰比尔很脏,小动作多,阴招黑手层出不穷。兰比尔清楚这不讨人喜欢,但他并不引以为耻。考虑到他的运动天赋,这大概是他在NBA立足不得不使用的手段。赛后,兰比尔有时还自吹自擂,告诉别人他刚刚用了些什么阴招,让帕里什或贾巴尔这样的对手失去了冷静。兰比尔会说:“这是一场心理战,不是拼身体。”
就连对自己的教练与队友,兰比尔也不客气,甚至对戴利都是如此。每当教练和球员之间产生分歧,兰比尔不仅不支持戴利,反而经常公开和戴利作对。戴利倒不以为意,他觉得这恰恰是兰比尔的真实之处。有些队友会提意见,说兰比尔待人接物缺乏礼数,兰比尔却自有他的道理:“等我不在这儿打球了,我没打算把这里任何一个家伙视为我的朋友。”久而久之,队友们习惯了,他们可以接受兰比尔的粗鲁与冷漠,因为至少在比赛里,兰比尔打球很拼命,而且很聪明。
艾塞亚·托马斯觉得,自己和比尔·兰比尔实在有太多太多不一样,从身高到肤色,从成长环境到政治立场,两人几乎没有共同点。但,这并不妨碍两人共事。托马斯欣赏兰比尔的激情,他觉得他俩可以成为朋友,可以在训练营里同住一间房,可以共同组成这支球队的基石,可以为底特律活塞创造全新的赢球文化。迪克·哈特认为,托马斯和兰比尔的协作,不仅为活塞带来了精神上的坚韧,而且带来了智慧—哈特觉得他俩是古往今来最聪明的球员当中的两个。
一块块拼图陆续收集到手,攻击型后卫维尼·约翰逊,能防能投的高个儿后卫杜马斯,强壮凶悍的蓝领内线马洪,身高不够但块头十足的低位得分手丹特利,还有1986年选秀得来的长臂封盖手萨利和劲量小子罗德曼。到1987年,活塞已经拥有一套强大可靠的八人轮换阵容,特别在篮下,在被约翰尼·巴赫称为“鳄鱼搏斗池”的那片领地,NBA没有一支球队能比活塞更壮、更猛、更有威慑力。
强悍意志、坚固防守、粗野球风,渐渐成为“坏小子军团”的标签,谁都不想在场上碰见他们。托马斯放出豪言:“我们是最后的角斗士部队。”活塞有些球员认为,他们内部训练的对抗强度,远远超过NBA的许多比赛。每年训练营头一天,戴利都会告诉手下:你们每个人的上场时间,都取决于你们在训练当中有多努力,表现有多好。
在东部,公牛瞄准活塞,活塞瞄准凯尔特人,一个追一个,一个赶一个。1987—1988赛季,凯尔特人常规赛57胜,活塞54胜,公牛50胜,三个队分列东部前三。公牛要加入东部巅峰对话,必先过活塞这关。
活塞走在公牛前面,但当公牛成为活塞摆脱不掉的追兵时,活塞也得想办法对付公牛。或者说,活塞也得想办法对付乔丹。对活塞而言,公牛难缠,其实就是乔丹难缠,除了乔丹,其他人均不足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