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4164800000028

第28章 三角(1)

1989年季后赛的惊喜,没有为科林斯续命。克劳斯后来告诉菲尔·杰克逊:公牛对活塞的系列赛还没打完,他就跟老板莱恩斯多夫说,得把科林斯换了,换一个能拿冠军的教练上来。果然,赛季结束后,克劳斯炒掉科林斯,让44岁的菲尔·杰克逊接任主帅。

杰克逊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成为公牛主教练,他觉得,至少比利·麦金尼应该在自己前面。麦金尼一直是温特和克劳斯的追随者,但他突然得到一个机会,新军明尼苏达森林狼邀请他去当球员人事主管,麦金尼接受了。

莱恩斯多夫后来说:“杰里·克劳斯没有受到认可的最伟大决定之一,就是从CBA找来了菲尔·杰克逊。”

在确定要任命杰克逊为主教练之前,莱恩斯多夫打过一个电话给杰克逊的前队友,参议员比尔·布拉德利。莱恩斯多夫问:杰克逊当教练,能有多好?布拉德利答:会非常好,“他考虑团队,又总能关注到个体”。

机会其实是接踵而至的。公牛决定任命杰克逊之前,杰克逊在尼克斯打球时的第一任主帅迪克·麦奎尔(Dick McGuire)曾经找到他,问他有没有兴趣取代里克·皮蒂诺的位置,回纽约执教,杰克逊说当然有兴趣。但很快,莱恩斯多夫就邀请杰克逊到芝加哥的奥黑尔机场见面。杰克逊一直挺喜欢莱恩斯多夫这个老板,因为莱恩斯多夫是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的,是当年那支尼克斯队的忠实球迷。莱恩斯多夫听说杰克逊对尼克斯主帅一职感兴趣,就问杰克逊:你更愿意执教哪支队伍?公牛还是尼克斯?杰克逊说:我在纽约打过球,对纽约有很深的感情,但同时我又觉得,公牛有实力赢得多个总冠军,而尼克斯能拿一个冠军就算幸运了。简而言之,杰克逊更愿意留在芝加哥。

几周之后,杰克逊人在老家蒙大拿,克劳斯给他打电话,让他找一台安全的电话机。杰克逊骑着摩托车来到城里,用一台付费电话给克劳斯打过去,克劳斯告诉他,公牛队已经决定换教练,新主帅就是他。杰克逊高兴极了。在芝加哥,他将执教全联盟最好的球员,带领一支有天赋的年轻球队。

不过,要把这些有利条件糅合到一起,当然没那么容易。乔丹即将进入职业生涯第六个赛季,慢慢变得顽固,他已经习惯在一个缺乏进攻天赋的球队里打球,他对全队除帕克森之外的每一名球员都充满怀疑。杰克逊的首要挑战,就是让天才乔丹甘愿同一帮凡人分享篮球,分享投篮机会。

杰克逊觉得,公牛队需要一个进攻体系。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在进攻方面很有天赋的教练,但他想建立起一个进攻体系。在此之前,公牛进攻过于依赖乔丹个人,简直就是“把球扔给乔丹,其他人赶紧闪开”那么简单粗暴。建立一个体系,对乔丹之外的其他球员尤其重要,这样他们才能明白自己的角色,才会在场上努力融入到进攻当中。杰克逊深知,要和乔丹这般拥有超强天赋的人共存,很不容易,即使是好球员也不例外。中锋科尔金曾说,乔丹实在太棒了,以至于公牛只要赢球,人们就说是因为他,而一旦他们输球,那就是其他人的错。

乔丹如何看待自己的队友,是个严肃的问题。他看到了格兰特的长处与潜力,但他不觉得格兰特是个聪明的球员,也不认为格兰特能在比赛末段投关键球。皮蓬就更复杂了,他一直在进步,他的运动能力甚至开始能和乔丹相媲美,防守尤其如此,而且他对比赛的感觉非常好,但他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投手,他在重大比赛的关键时刻能有怎样的表现,对乔丹而言还是个疑问。乔丹真正信任的人是帕克森,因为帕克森不仅是一名可靠的投手,而且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他明白自己该干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当乔丹在场时自己不该干什么。

科林斯下课,两位老助教仍然留在公牛队中,为杰克逊提供帮助和支持。约翰尼·巴赫是东部风格的篮球大师,推崇凶悍的对抗性强的篮球;泰克斯·温特则是西部风格的篮球大师,推崇流畅的快速奔放的篮球。

巴赫是“活的篮球策略百科全书”,并不沉迷于某一种特定的篮球体系。有时候,杰克逊研究其他球队的进攻,看到不熟悉的战术,就把巴赫请过来,巴赫瞅一眼便能说出这是谁谁谁发明的什么什么战术。在公牛队,巴赫主管防守,他曾在海军服过役,喜欢用各种军事图案和战争电影片断来激励球员。比如,黑桃A是巴赫最爱用的符号之一,据他说,海军陆战队在二战当中,经常用黑桃A来纪念阵亡的战友,而巴赫一旦在对方某名球员的名字后头画上黑桃A,那就意味着,只要这名球员一拿球,公牛队的防守人就必须“杀死”他。

和巴赫不同,温特有自己特定的专长,那就是后来闻名篮球世界的“三角进攻”(the triangle offense,温特也习惯称之为the triple-post offense)。三角进攻其实不是温特的发明,是他在南加州大学打球期间,从教练萨姆·巴里(Sam Barry)那儿学来的。温特钻研三角进攻,对三角进攻进行了革新,并将其运用到执教中。1962年,他把这套理念写成一本书,自己随之成为三角进攻的标志性人物。

杰克逊喜欢温特的三角进攻。当初在CBA执教时,杰克逊就一直在找寻一个合适的进攻体系,类似昔日尼克斯冠军年代使用的进攻体系。后来进了公牛教练组,有个赛季,杰克逊和温特共同执教公牛的夏季联赛,杰克逊就成为三角进攻的拥护者。杰克逊喜欢把三角进攻描述成“五人太极”,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球员在场上不断地移动,引诱对方防守失去平衡,从而创造出大量的机会。之所以得名“三角进攻”,是因为它最基本的形态就是边线三角。举例来说,皮蓬运球到前场,在场地右侧同帕克森、卡特莱特形成一个三角,卡特莱特站禁区,帕克森站底角,他们两两之间保持大约15英尺到18英尺(4.6米到5.5米)的距离,与此同时,乔丹在弧顶游弋,格兰特在场地左侧站位;接下来,皮蓬传球给卡特莱特,场上每个人开始协调移动,根据对方防守的变化做出反应。

对执行三角进攻的球队而言,重要的不是和防守球员对位,而是诱骗防守球员做出过度反应,几人同时往一个方向移动,从而为相反方向的进攻球员创造得分机会。理论上,若执行得当,三角进攻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它没有固定套路,防守方无从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防守方试图阻止某项攻击,进攻方会根据防守的变化本能地做出反应,开始另外的空切和传导球,往往能创造出更好的机会。

三角进攻体系的核心,是温特总结的七条准则。温特认为,只有做到这七点,进攻才能算合理有效。这七条准则是:

1.进攻必须穿透防守。为运行整个体系,第一步就是用突破、传球或者投篮击破防守的外围。最佳选择是往禁区里传球,争取强打三分。

2.进攻必须包含全场快攻。转换进攻始于防守。球员必须能打快攻,能在由守转攻的快节奏中展现自己的技术。

3.进攻必须提供合适的空间。这点很关键。当球员在场上移动时,相互之间应该保持15英尺到18英尺的距离,这就给了每个人做动作的空间,防止对方能用一个人盯住两个人。

4.进攻必须确保球员和篮球有目的地移动。每一名球员在场上,平均有大约80%的时间是手里没球的。在三角进攻当中,无球球员都有规定路线要跑,这样全队才能有目的地协调行动。有些球员习惯持球,球不在他手里时,他会倾向于往球的方向移动,但在三角进攻中待久了,这样的球员会学着远离持球人,往空位移动,反而令对手更麻烦。

5.进攻必须提供坚强的篮板拼抢位置和出色的防守平衡。在三角进攻中人人都知道,球出手以后,要抢占合适的位置,拼抢篮板球,或者封堵对方快攻。位置意味着一切,尤其是在抢篮板时。

6.进攻必须让持球人有机会把球传给任何一名队友。球员的移动,让持球人可以看到他们,可以随时传球给他们,所有人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当防守向场上某个点施压时,在防守人看不见的某个位置,会有缺口被打开。如果进攻球员跑位正确,那么持球人应该可以在防守的缺口那儿找到自己的队友。

7.进攻必须利用球员的技术特点。体系要求人人成为进攻威胁,这意味着他们都必须找到各自最擅长干什么。正如帕克森所说,“你能找出办法融入到进攻当中去,不管你的长处是什么。我不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球员,我不会带球过人冲击篮筐,但我是一个好投手,而体系找得到我的长处,它帮助我明白自己什么干得好,它找到了我能发挥作用的区域”。

三角进攻不只要求球员高度无私,而且相当灵活,允许球员发挥自己的个人创造力。杰克逊认为这很适合自己,很适合公牛队。同时他也觉得,三角进攻可以让乔丹成为一个更全面的进攻威胁,他可以用乔丹背身单打,这能帮助乔丹节省体能,从而延长他的职业生涯。问题是,杰克逊得先让乔丹接受三角进攻。他用了差不多两个赛季,才基本达成这一目标。

杰克逊站在温特和乔丹中间,他要平衡这两个人的强大个性,要平衡两种完全不同的篮球理念。乔丹和温特对于篮球的看法是相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人都对,两人又都不对,因为两人着眼点根本不同。乔丹拥有超强的运动天赋,他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变比赛;而温特看到的是,绝大多数球员都不具备乔丹的天赋,因而要用体系来弥补天赋上的差距。

温特的理念值得推崇,但乔丹的意见又不可被低估。没人能比乔丹更好地阅读防守,也没人能比乔丹更快地得分,这一切,乔丹是靠本能来完成的。倘若过分强调体系,就会压制乔丹这独特的本能。

不过,球队进攻过于依赖球星天赋的做法,温特不会喜欢。温特总说:“我认为迈克尔是一名非常非常伟大的球员,但我不是一个追星族。”

乔丹和温特之间,有过一次著名的斗嘴—

温特说:“TEAM(球队)里头,没有I(我)。”

乔丹却说:“WIN(胜利)里头有I。”

两人在玩文字游戏,说的既是英文单词,又是篮球理念。

内心当中,乔丹相信时代已经变了,篮球也变了,有天赋、有身高、有速度的新一代球员已经让旧时代的篮球体系过时,比赛开始成为球员为自己创造得分机会的比赛。事实上,也的确没人做得比乔丹更好。所以,乔丹很排斥杰克逊重新引入三角进攻。之前科林斯推行三角进攻,他就很不感冒。乔丹觉得三角进攻压抑了自己的天赋,却没能带来足够的回馈。他把三角进攻称为“机会均等进攻”,这绝非赞赏。

杰克逊向乔丹强调:按照你的方式,公牛在季后赛已经走到头了。季后赛里走得越远,对手就越会找出强大的防守球员来限制他这样的超级明星,个人天赋再强,也只能把球队带到这种地步。

1989年美国劳动节(9月第一个星期一)刚过,杰克逊在办公室同乔丹面谈。杰克逊说:“你必须和你的队友分享聚光灯,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他们就不会成长。”

乔丹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用泰克斯的机会均等进攻?”

“是的,我想是这样。”

“好吧,我想我们会有麻烦,当球到某些人手里的时候。”乔丹说,“因为他们不会传球,而且他们拿着球也不会做决定。”乔丹所指,主要是格兰特和卡特莱特。

“我明白这点,”杰克逊回答,“但是我想,如果你肯给体系一个机会,他们会学着成为策动进攻的人。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触球,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是观众。你没法一个人击败一支优秀的防守球队,得靠全队的力量。”

乔丹最终的答复是:“OK,你了解我,我从来都是一个可教的球员。不管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杰克逊又提出,如果乔丹拿不到得分王,或许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截止到当时,NBA最后一个拿到总冠军的当季得分王是1971年的贾巴尔,已经将近二十年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了。乔丹认为这不成问题,他说:“我猜我能场均拿32分,一节拿8分。其他人做不到这点。”杰克逊回答:“那好,如果你能那么做,或许你就能赢得总冠军。不过,你那些得分,能不能更多来自比赛末段呢?”乔丹表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