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夺冠之后,在公牛管理层的办公室庆典上,莱恩斯多夫坐到菲尔·杰克逊身边,说:“如果你改变主意了,我们希望你回来—没有条件,无论斯科蒂和迈克尔回不回来。”
“真是非常慷慨。”杰克逊回答。
“跟慷慨没有关系,”莱恩斯多夫说,“你应得的。”
杰克逊深吸了一口气,说:“不了,我得隐退。”
杰克逊清空自己在贝托中心的办公室,骑上摩托车,离开了芝加哥,离开了公牛队。从此,他与这支队伍只有过去,没有未来。
莱恩斯多夫和克劳斯商量过后,愿意给杰克逊再开一年合同,但杰克逊不感兴趣。杰克逊告诉《芝加哥太阳时报》的里克·特兰德,如果管理层开口请他留到乔丹退役之后,那他或许会考虑。“但他们从来没有提议过。”杰克逊说。
顶替杰克逊,克劳斯有不少人选。公牛的下一任主帅,一定是个没有经纪人代理的教练。克劳斯完全相信自己能让公牛继续取得成功。如果说过去这支王朝球队有人拥有不可思议的魔力,那么,克劳斯认为,那人一定是自己,而不是菲尔·杰克逊,甚至不是迈克尔·乔丹。
乔丹在盐湖城投中那记伟大的最后一投,过了不到一小时,克劳斯就对《芝加哥太阳时报》的专栏作家菲尔·罗森塔尔(Phil Rosenthal)说:“杰里(莱恩斯多夫)和我做到了六次。”自始至终,克劳斯都认定公牛能拿这么多总冠军,主要是管理层的功劳。
莱恩斯多夫告诉乔丹:你可以用整个夏天的时间来决定未来。他还说,工资帽以下,钱肯定不是问题。但莱恩斯多夫也能感觉到,只有皮蓬归队,乔丹才有可能继续为公牛效力。
1998年赛季结束后,NBA联盟因为劳资双方谈判破裂而停摆。在这期间,球员流动无法操作,合同谈判也不能进行,因此乔丹的去留始终悬而未决。直到1999年1月6日,劳资双方达成协议,停摆才结束。一周之后,1月13日,乔丹在芝加哥联合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二次宣布从NBA退役。这就是他为未来做出的最终决定,他给自己在公牛队的时光画上了句号。
截至此时,乔丹在NBA留下了一长串辉煌的数字和纪录:
6届总冠军;
6届总决赛MVP;
5届年度MVP;
3届全明星赛MVP;
10次入选年度最佳阵容第一队;
9次入选年度最佳防守阵容第一队;
1届年度最佳防守球员;
12届全明星;
10届得分王;
3届抢断王;
常规赛出战930场,季后赛出战179场;
常规赛一共得到29 277分,季后赛一共得到5 987分;
常规赛平均每场得31.5分,排名NBA历史第一,投篮命中率50.5%;
季后赛平均每场得33.4分,排名NBA历史第一,投篮命中率48.7%;
……
乔丹宣布退役后,皮蓬以先签后换的方式加盟休斯敦火箭,如愿得到一份五年6720万美元的大合同。不过在休斯敦,皮蓬过得一点都不痛快。1999年缩水赛季,皮蓬平均每场打40分钟以上,得分反而比前一年在公牛队少,从场均19.1分降到了14.5分。火箭有早已成形的半场阵地进攻体系,以内线的奥拉朱旺和巴克利为主导,这让皮蓬很不舒服。皮蓬3月份向媒体抱怨说:“打这么长时间,我却根本没有融入进攻,这让比赛变得没有任何乐趣。我的下一步是搞清楚这支球队为什么想要我。”赛季结束后,情况进一步恶化,皮蓬和巴克利通过媒体相互指责相互诋毁,到了没法再当队友的地步,火箭队随后把皮蓬送往波特兰。在开拓者队,皮蓬打了四个赛季。
皮蓬1999年加盟火箭时,罗德曼已被公牛放弃。那个缩水赛季,罗德曼为洛杉矶效力,可他只参加了23场常规赛,湖人队就无法再忍受他的胡作作为,将他放弃。至此,罗德曼的NBA生涯基本走到尽头。
哈珀和库科奇留在芝加哥,短暂充当球员领袖,之后同样离队而去。伟大王朝崩塌后,克劳斯并没有如他自己所相信的那样迅速让公牛复兴。相反,从1999年到2004年,公牛连续六个赛季没打进季后赛。2003年,克劳斯本人以健康为由,从公牛总经理的位子上退休。
杰克逊告别芝加哥后休息了一年,于1999年6月重出江湖,执掌湖人帅印。在那里,杰克逊同奥尼尔、科比合作取得了成功,从2000年到2010年,他指挥湖人先后五夺总冠军,一次三连冠,一次两连冠。
退役后整整一年时间,乔丹远离大众视野。2000年1月19日,他宣布重返NBA,不过不是以球员的身份,而是以管理者的身份。乔丹成为华盛顿奇才队的小老板兼篮球事务总裁,全面掌管奇才的篮球事务,在人事上拥有最终决定权。
乔丹加入奇才管理层,是个耐人寻味的事情。一年多以前,NBA停摆期间,尚未宣布退役的乔丹现身纽约谈判现场,表明自己和球员共进退的态度。会议当中,奇才老板亚伯·波林(Abe Pollin)抱怨说,球员的薪水越来越高,他们这些当老板的损失越来越大,乔丹打断他,厉声呵斥:“那就把你的球队卖了!”波林并不示弱,冷冷地回答:“无论是你,迈克尔,还是其他任何人,都别告诉我什么时候该卖掉我的球队。”
因此,这场生意上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暗藏玄机,充满风险。波林想跟乔丹合作,是为了利用乔丹的号召力,让华盛顿球迷燃起对奇才队的兴趣;乔丹愿意跟波林合作,则是出于对自己的信心,他认为自己理应在NBA球队的管理阶层获得一席之地。
乔丹一早为自己谋得了极大自由。他要求不在华盛顿全职工作,这样才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商业代言,拍电视广告,打高尔夫球,以及到赌场作乐。他大多数时间待在芝加哥,因此只会到现场观看部分奇才的比赛,而非全部。提出这些要求,乔丹根本不像一个打工仔,而是一如既往的超级明星范儿。他知道,老板需要他的魔力。
然而在高层的位置上,乔丹并不具备球场上的魔力。他加入奇才管理层后,奇才确实立刻卖出了几百套季票,但这种盛况并不长久。后来的事实印证了一个公牛管理层早就想明白的道理:人们不会买票拥进球馆,只为看一个坐在豪华包厢里的球队管理者。
乔丹下手清理掉了朱万·霍华德(Juwan Howard)、罗德·斯特里克兰等高薪球员,但他挑人的眼光并不高明。2001年选秀,他在首轮首位选中高中生夸梅·布朗(Kwame Brown),结果夸梅·布朗离人们对状元秀的期待实在太远,后来成为出了名的水货,甚至是NBA历史上最失败的状元秀之一。光凭这个,乔丹的决策就很难受到肯定。
毋庸置疑,在篮球这项运动中,乔丹最擅长的角色始终是球员。在1999年宣布退役的新闻发布会上,乔丹告诉所有人:他99.9%不会改变主意,不会再回NBA打球。可短短两年过去,他就要把那仅存0.1%的可能,变成了100%的现实。
2000年12月的一个下午,已经超重30磅(约9.1公斤)的乔丹有些焦躁不安。他曾经以为自己再也不需要比赛了。对于像他这样的运动偶像而言,退役意味着没有尽头的假期,可以尽情地打高尔夫,尽情地赌博,尽情地抽雪茄,并且再也不需要早晨七点爬起来训练,再也没有气人的队友和烦人的教练,再也不必应付媒体,再也不用忍受伤病,看上去美好极了。直到有一天,他厌倦了这样的闲适,开始想念从前的日子。坐在办公室里,他感觉空落落的。
“我不想离开,我从来没想离开。”乔丹说,“(1999年)如果菲尔不走,我就不会走。”
那个下午,他正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迈克尔·莱希(Michael Leahy)的采访。提到菲尔,乔丹忽然问了句:“菲尔今晚有比赛吗?”莱希说:“我不知道。”乔丹噘起嘴想了想:“他可能有。”莱希说:“我知道你们有场比赛。”乔丹纠正:“不,我没有。”当晚,奇才要在主场迎战76人,但乔丹说的没错:他,没有比赛。
莱希问:当总裁和老板好,还是在场上打球好?
乔丹笑了,看向窗外。“这没得比,”他说,“打球,当球员,把球投进……那太棒了,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什么都无法和那相比。”
2001年春夏两季,乔丹花了大量的时间训练,休赛期邀请一些NBA球员到芝加哥参加他的私人训练营,此外还雇用以前在公牛执教过自己的道格·科林斯来奇才当主帅。一切迹象都表明,他又要回来了。
不少人反对乔丹再复出,他们的理由都一样:你的球员生涯已经完美,1998年的最后一投就是天赐圆满结局,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破坏这份完美?但他们不是乔丹,他们只需张嘴表达意见,不必忍受内心的纠结。乔丹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他要放纵自己对比赛的热爱。
2001年9月25日,乔丹正式宣布复出,为华盛顿奇才打球。按照NBA的规定,球员不能身兼球队高层职位,更不能拥有球队股份,于是乔丹事先放弃了这一切,这为后来在奇才队的收场埋下了伏笔。其实9月10日乔丹已经确定复出,但第二天,“9 ·11”恐怖袭击事件在美国发生,乔丹若此时宣布决定会显得不合时宜,只好缓上一缓。“9 ·11”事件发生,美国深受重创,也为乔丹的复出赋予了额外的精神意义—“在我们有生之年,没有哪名运动员比乔丹更能象征着美国的统治。”《芝加哥太阳时报》专栏作家杰·马里奥提(Jay Mariotti)如是写道。乔丹为奇才打两年球,他把第一年的薪水10 0万美元全部捐给了“9 ·11”事件的受害者。
10月份,乔丹投入到奇才队的季前训练营中。训练师格罗弗说:“迈克尔又开心了,他到了他想去的地方。”
此时乔丹年满38岁,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10月30日,复出首场常规赛,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乔丹打得很累,21投只有7中,进账19分,其中第四节6投2中。最后半分钟,他本来还有机会给剧本添上“王者归来”的戏码,终场前18秒他投了个三分球,如果命中就能将比分扳平,可是那球弧线很平,短了,奇才终以两分惜败给尼克斯。“我老了一点,”乔丹自己说,“比赛不同了,我的队友不同了,结果也跟我想要的不一样,但我对自己感觉还不错。”
赛季第五战,奇才奔赴波士顿,乔丹有桩“私仇”需要了断。那年夏天,他要复出的消息在圈内传开后,有个训练营在洛杉矶举行,NBA很多球队都派人去考察加州的青年才俊,乔丹也去了。凯尔特人新一代当家球星保罗·皮尔斯(Paul Pierce)是加州人,当时同样在场。24岁的皮尔斯和38岁的乔丹聊了一会儿,说着说着两人斗起嘴来。“你最好不要复出,”皮尔斯放话,“现在这是我们的联盟了,我们不想让你难堪。”乔丹起初只是点头,脸上挂着“行,你等着”的笑意。皮尔斯嘴里还是念个不停,乔丹终于忍不住问:“我们头一场跟你们打是什么时候?我会记得在你头上拿40分的。”
凯尔特人主教练吉姆·奥布莱恩(Jim O’Brien)无意中听到了皮尔斯和乔丹的对话,他赶紧把皮尔斯拉到一边,恳求手下这位少爷:“别跟他说话!听见了吗?你别跟这家伙说垃圾话!”
对凯尔特人这一战,乔丹“只”拿下32分,奇才也输了球,但皮尔斯仅得14分。两人直接对位的时间不长,互有胜负,乔丹在皮尔斯面前投中过一些球,皮尔斯也盖掉了乔丹的关键一击。不过,结果并非这个故事的重点。重点在于:在38岁的年纪,在他从NBA退役三年以后,乔丹仍被一位在职教练视为不可激怒的“恐怖分子”。
没错,他是老了一点,但他终究是迈克尔·乔丹。
乔丹复出为奇才打球的两年,总的来说很不成功。
2001—2002赛季,乔丹场均得22.9分,居全队之首,但膝盖的酸痛长期困扰着他,他因此缺席了22场比赛。这一年,奇才的成绩是37胜45负,排名东部第十。
2002—2003赛季,乔丹打满82场,场均得20.0分。奇才再次打出37胜45负,排名东部第九,比第八名的魔术少赢5场,仍旧无缘季后赛。
连续两年,一次季后赛的资格都没赢到,乔丹很无奈。以前在公牛队,他历经十三个寒暑,从未缺席过季后赛。这两年,乔丹经常对身边队友的表现不满,有时还会以他的权威面对媒体公开批评队友,说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强度。被他训斥得最多,受摧残最严重的一个,正是他之前钦定的状元夸梅·布朗。
40岁前后,乔丹已无法凭一己之力提升球队成绩。时间平等地在每个人身上发挥作用,对他也不例外。身披奇才蓝白色23号战袍的乔丹,只能偶尔用精彩的个人演出来确保复出的价值。这两年的拼斗,不至于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