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个蛎子尝尝鲜
旅顺口
老虎滩
赶海的老婆腚朝天
打个蛎子尝尝鲜!
这是我小时候在辽东半岛海边经常听到的“歌谣”。在这粗野和诙谐的歌声中,大海像拉开幕布似的,银光闪闪的浪涛渐渐向后退去,奇形怪状的礁石便从大自然的舞台上升腾而出,并散发出一阵阵鲜味儿,这鲜味主要是从海蛎子(牡蛎)身上冒出来的。这时,沙滩上便响起节奏纷乱的“呱咭呱咭”的脚步声,一群赶海的女人尖叫着欢笑着,手持钢制的小刨钩蜂拥而来,奔向刚刚从海水里裸露出来的礁石。她们都是赶海的高手,一个个在礁石上撅着屁股,眼疾手快地敲打海蛎子。刨钩尖每一下都准确地敲进海蛎壳的缝隙中,再用力一撬,就露出白花花的蛎肉来,鲜美的味道就更冲鼻子了。她们赶紧从腰里掏出一个金黄色的苞米饼子,咬一口饼子,吸一口蛎肉,咂一咂嘴,那种玉米的香气和海蛎子的鲜味融在一起,真是鲜死了!
那阵子一般渔民家里生活都很简朴,饭桌上的咸萝卜瓜子就是常规菜,为此渔村里的孩子们就用小脑袋顶起锅盖,掰一块苞米饼子,跑到海边的礁石上打海蛎子就着吃。城里来海边逛景的人看到渔村孩子吃得有滋有味,往往照样模仿,也跑到礁石上打个蛎子尝尝鲜,但他们手里拿着的是馒头或面包。可就怪了,海边的礁石上的牡蛎除了就苞米饼子,与别的食物就不对路,而且越是高级的细粮,反而像起化学反应似的,蛎子不但不鲜,却发酸了。于是,这些城里来逛景的人就拿出雪白的馒头和面包,给渔村的孩子们换粗粮饼子吃,让渔村的孩子们乐不可支。
不过,长在礁石上的小牡蛎非常坚固,没有高超和熟练的打蛎子技巧,蛎钩子往往敲在礁石上,震得你的手发麻;有时还会将蛎壳打得粉碎,蛎肉和尖锐的碎壳混在一起吃进嘴里,把嘴唇和舌尖割破了,弄得小嘴“血糊流拉”的。
这时赶海的女人就响亮地哈哈大笑,小馋嘴巴子,吃蛎壳子!
渔村里的人全都知道,礁石上长的小牡蛎味道最鲜美,是各种牡蛎中的鲜味之冠。但城里人大都是没经验的笨蛋,他们在市场里抢着买个头大的海蛎子,其实个头大的蛎子是深水里的“滚蛎子”,这种蛎子没有礁石倚托,在浪涛下到处乱滚,所以得其名。肉虽然肥,但味道却差远了,只能用油炸着吃,哪里有什么海鲜味了!所以,当渔村里的人端一碗鲜味扑鼻的蛎羹汤时,城里人就奇怪地吸着大鼻孔,不明白这么小的海蛎子怎么会这么鲜。最终人们都明白这种小牡蛎的鲜美味道时,就大开杀戒了。可怕的是这种小牡蛎只能长在靠岸边的礁石上,只要退潮它就无可奈何地暴露在外面,太容易被人们猎取。所以,这种礁石上长着的小牡蛎已经快绝迹了。当然,在一些偏远的,交通不方便的渔村,海边礁石上还可以保留这种可怜的小牡蛎,如果你刻意去寻找,有时还能有幸在“渔家乐”的小饭店里,喝到这种鲜气扑鼻的蛎羹汤。
但是,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柏油马路很快就会铺到千村万寨,人们就会像蝗虫一样奔向所有的海滩,扫荡所有的海鲜。到那时,可怜而可爱的小牡蛎,你还能生存下来吗?
2、鲜溜溜的下锅烂
下锅烂是一种海藻菜,顾名思义,这种海藻只要下到锅里就熟了。在海边浅滩上长得最多,看得最多,吃得最多,闻到味儿也最多的就是这种海藻菜。但海藻有许多种:绿叶海菜、褐色的海芥菜、紫红色的海紫菜、卷着花边的海带和海谷菜穗。而“下锅烂”看起来与绿色的海藻菜没什么两样。但细细看去,下锅烂比一般的海藻菜叶小并薄,相比其他绿色的海藻菜,却是一种很悦眼的嫩绿色。这么脆弱的东西却只在冬天里长,而且天越冷才越长得旺,味道也越鲜。这真是个奇迹。隆冬时节,寒风呼号,灰白色的天,土黄色的地,一派死气沉沉,连长青的松树也像蒙上了一层灰。然而,在浪头翻滚,冰雪覆盖的海滩上,一片片鲜嫩的下锅烂,犹如绿色的绸缎,在寒冷的波涛里,轻柔地摆动。远远看去,似春天的嫩草一样可爱。
从礁石上往下采摘下锅烂,绝非易事,蹲在冰冷的水湾里,用冻得红肿的手指头一点点从礁石上往下揪。揪一会儿,手指就冻得猫咬似的痛。男人的手指粗,揪下锅烂全是笨蛋,用力气不小,却往往抓空。渔村里的女人都是揪下锅烂的高手,在退潮后一大片绿色的海滩上大显威风。她们弹钢琴般的细手指,像个尖锐的小耙子,剃发般在礁石上刷刷揪着,一潮揪一大柳筐竟然毫不费事。渔村里的妇女赶海时往往都带着孩子,她在前面挎着筐子揪得热火朝天,跟在后面的孩子却冻得哭咧咧的,因为小手冻僵了,手指勾勾着伸不开,痛得不行。母亲就回过头来用嘴含着孩子冰硬的小手指头,吮咂了一阵,缓过热来,便呵斥着说——干吧,冻过劲儿就好了!果然,孩子的小手渐渐冻麻木,不再感觉到痛了,也能刷刷地揪下一些下锅烂来。其实辽东半岛的打鱼人就是靠这种“冻过劲儿就好了”的精神,支撑着一代代家业。
海菜是海边人的命根子,海菜饼子、海菜包子、海菜粥……三年困难时期那阵子,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那年头,连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战战抖抖地拄着拐杖下海,老老少少撒豆般铺满海滩。大家拼命地揪呀,拽呀,一潮一潮,成千上万筐海菜拐出了海滩。可是你再回头一看,海滩上依然是鲜绿的一片。有人说下锅烂通人性,它知道人们在挨饿,需要它,就使劲地长,把营养献给人们。有一年赶上特大寒流,冰雪遮天盖地,正在飞涌的浪涛也突然被冻凝在半空,形成一道道固体的白色浪峰。我望着连天的冰雪,心里猛然一动,下锅烂冻完了吧?我跑向海边,到处是一片银白色的冰雪,确实什么也没有了。我捡起一块卵石,使劲去砸冰碴儿,砸了好一会儿,陡然,在那坚硬的冰层里,闪出一片淡淡的绿光。望着顽强向上伸展的叶片,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不难看出,它是在水中摆动漂浮时突然被冻住的,所以,还保持着轻柔的身姿。我急急忙忙地刨碎冰块,盎然的绿色越发鲜艳。我小心翼翼地捧出下锅烂与冰碴儿凝结在一起的冰块,细细观赏着雪白冰面上的僵硬叶片,犹似观赏一块远古的植物化石。看到如此新鲜却被冻固的生命,我仿佛第一次准确地明白了什么是悲壮。
我以为下锅烂被冻死了,只是冻得太突然没来得及枯黄而已。但第二天艳阳高照,冰雪消融时,下锅烂竟然又在浪波里翩翩起舞了。那绿色的小尖尖,像无数柔软的小手,随着海浪的节奏打拍击掌。渔村一个长辈爷爷对我说,他小时候赶上一次更大的寒流,鱼儿冻成了棍,牡蛎冻凸了盖,蛤蜊冻碎了壳,海参冻成了冰蛋蛋。可下锅烂没事,这东西命大,越冻越兴旺!
下锅烂有营养,人吃了长劲,猪吃了长膘,鸡鸭吃了下大个的蛋。下锅烂吃起来最省事儿,在开水里翻一个滚就行,特别是做成疙瘩汤,又当饭来又当菜。大冷天,男人们干一天活累得要命,进门闻到下锅烂的味儿,立即稀里呼噜地喝上一大碗,顷刻浑身发热,血脉畅通,乏劲儿一扫而光。他们满足地咂巴一下嘴喊道,再来一碗!
市场上卖海味,下锅烂最便宜,但别看下锅烂贱,但它绝对得在刚出水的新鲜时吃,否则,它的新鲜味儿就迅速“贬值”。所以,你要不亲自到海边小渔村里,还真没口福喝到它。喝过下锅烂的人往往激动地说,只要你喝下一碗下锅烂,再细品品那味道——海参呀,鲍鱼呀,扇贝呀,蛤蜊呀,牡蛎呀,全有了!难怪海边打鱼人有这样的歌谣——蚬子(蛤蜊)鲜到嘴,蛎子鲜到心,下锅烂鲜到脚后跟!
也许你吃过不少昂贵的山珍海味,但你要是没喝上一碗热乎乎鲜溜溜的下锅烂,那你这辈子算白活了!
3、黑皮花皮的大蚬子
辽东半岛周边所有的海滩都有蚬子(蛤蜊),有黑皮儿的,有花皮儿的。黑皮的蚬子壳厚肉肥,花皮儿的蚬子壳薄肉鲜。涨潮时,它们在水下张着嘴儿觅食,退潮时却像捉迷藏似的,成千上万地躲藏在沙滩下面、礁石根处和淤泥里。但埋藏在沙土下面的蚬子依然张着小嘴儿喘气,于是退潮后的沙滩上,布满成千上万个小圆眼儿,那就是这些海生物的呼吸孔。细心的人会发现,当你走近这些小孔时,会看到小孔“叽”的一声冒出一股水来。那是蚬子听到人的脚步声,感到危险,所以就最后吸一口气,赶紧关闭两扇硬壳,于是就形成压力,将海水喷出来,当然,也就暴露它的藏身之处了。城里人看到沙滩上的小孔孔喷水,便挥动着铁丝做成的双齿钩朝小孔挖去,但怎么挖也挖不出蚬子来。海边渔村里的人就暗暗地笑,因为城里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蚬子挺精明的,它在沙土里有吸气和排气的两个孔,而它巧妙的藏在两个孔之间。真正挖蚬子的内行老手,并不用双齿钩,而只用一个齿的,也就是在木棍上绑着一根细铁丝,别小看这简单的一根细铁丝,在内行的赶海人手里,绝对像探雷针一样灵敏,它只是在蚬子喷水的孔儿的附近,轻轻一挑,就撅出一个圆乎乎的大蚬子来。
城里人气坏了,却又不服气,只好充满力量地挥动着双齿钩,管它有孔没有孔,管它喷水不喷水,下了海沙滩就撅着屁股挖起来,挖得满海滩一个个发黑的坑,收获却极少。
不过,收获得再少也够吃的了,因为蚬子煮熟后,就像小鸟似的张开两扇壳,明明小半锅蚬子,开锅后,一下子就热气腾腾地冒出一大锅来。蚬子肉好吃,蚬子汤好喝,但那时我们都舍不得喝,用蚬子汤下面条,味道格外鲜,省了买味精的钱。现在渔村人有钱了,能到书店买书了,也就有知识了,这才知道原来蚬子肉里含一种营养,能明目,能润肤。也就是说多吃蚬子能让人的眼睛格外亮,让人的皮肤格外光滑。所以渔村的女孩子们都发了疯一样地吃蚬子,个个漂亮得像个小妖精似的。用老人的话说,海风那么硬,越刮脸越白嫩,真邪门了!近些年工厂越建越多,污染就像病毒似的在海滩上漫延开。当污水流到海滩上时,一般的海生物都惊恐万分,不是仓皇逃跑,就原地待毙。而蚬子却奇怪,有抵抗污染的力量,有时污染越重它却越能茁壮成长,不但个头大了,肉还肥了呢。这就给人类带来麻烦,有时看到市场的货摊上堆着色泽鲜亮的黑皮花皮的大蚬子,却瞪着疑虑重重的眼珠子,不敢轻易掏钱买。当然有胆大者,见到这么肥大的蚬子,立即馋得流口水,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大买特买并大吃特吃。这么多年下来,也没看到有吃蚬子吃出病来或吃死的。然而,蚬子的抵抗力也是有限的,当污染再度加重时,它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摊开变形的双壳,束手待毙……
4、揪扇贝
在蓝色的大海里,橘红色的扇贝显得格外漂亮。它们也像牡蛎一样牢牢地附着在礁石上,但形象比牡蛎生动多彩,远远看去,像粉红色的珊瑚丛。因为扇贝与礁石紧紧地长在一起,你必须用力地往下揪才能获取它,所以,用海碰子的行话说,就是“捡海参,捉蟹子,抢(铲的意思)鲍鱼,揪扇贝”。
扇贝非常喜欢洁净,总是选择水流湍急清澈的地方,微微张开两扇粉红色的壳,守株待兔般地吸着水流漂来的营养。奇特的是每个扇贝里都有一个小寄生蟹,这小蜘蛛一样的小东西靠吃扇贝体内分泌物过活。但它也不白吃,因为扇贝是个十足的傻瓜,只知道张着嘴进食,却感觉不到敌人进攻。小寄生蟹就充当了哨兵,一旦发现有敌情,就立即报警,使傻乎乎的扇贝迅速关闭贝壳。可对于聪明的人类来说,这却是个致命的缺点。当人们潜进海里,听到一片吱吱嘎嘎的声音,就立即明白,这是扇贝不打自招地报告了自己藏匿的位置。由于扇贝愿意群居,所以当你发现一个扇贝,很快就会发现一大群,一个挨一个地排在一起,就像排着队来给你当俘虏。扇贝本来以鲜味出名,那里面的小寄生蟹就更是鲜上加鲜。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到海边赶海,只要是揪到扇贝,出水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抠里面的小寄生蟹,然后放到嘴里嚼,那滋味绝对比扇贝还鲜一倍。
有一次我扎猛子,发现水下一个大礁石上长满了橘红色的扇贝,惊喜得几乎在水下笑出声来,我一猛接一猛地扎个不停,所有的网兜都装满了战利品,但那礁石上依然密密麻麻地一片橘红色。第二天我召唤几个海碰子伙伴一起下水,准备大干一场。但万万想不到的是,那个礁石却空荡荡的一个扇贝也没有。大家都气坏了,认定是我撒谎。后来一个老海碰子告诉我们,扇贝有奇特的逃跑能力,尽管它像牡蛎那样结结实实地长在礁石上,但当发现危险时,却会自动断开连接,两扇贝壳一张一合地扇动,借着水流的浮力逃走。
后来我们果然发现,平日里死死长在礁石上的扇贝,会从这个礁石上飞到另一个礁石上,那两扇橘红色的壳真就像小鸟展翅飞翔,动作还挺优美呢。有时,抓到岸上的扇贝,偶尔也会突然扇动两个贝壳,咔哒咔哒地在鹅卵石上蹿出一二尺远。看着它那奇特而无奈的逃跑动作,让你又惊讶又可怜。扇贝最大的特点就是洁净,只要海水里出现污染物,它就立即逃走。所以打鱼人拿它当监视海洋污染的哨兵,只要没了扇贝的影子,你就明白,这里的海有危险了。但人类太喜欢吃扇贝这种海鲜了,所以就发明出豢养扇贝的方法,把它们装进一串串小笼子,漂浮在海里。如同鸡鸭关在栅栏里一样,有翅也无法逃跑,你就老老实实地长肉吧。为了让扇贝长得快,抗污染,人类当然会发明营养丰富的“科学饵料”,并像喂鱼那样地定时喂养,所以收获丰硕。无论城里还是渔村的饭店,餐桌上永远堆满了张开两扇壳的扇贝。人类将扇贝关在笼子里,确实是个聪明的办法。然而扇贝毕竟有着洁净的本质,所以,一旦海水有什么变化,或大气温度有什么变化,可能逃到更洁净海域躲避的扇贝,此时却只能囚在笼子里,成千上万地死亡。而且近年来扇贝“群体死亡”的悲剧经常发生。总之,饲养扇贝有风险。但人类太聪明了,最终会发明出更高级的“科学饵料”,让扇贝在多么污染的海水里也死不了。问题是扇贝死不了,那人吃了死不了的扇贝,也死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