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动物表演史
4213500000003

第3章 部落:野性的舞姿(1)

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故事,几乎伴随着每个中国人的少年时代。唐老鸭和米老鼠的形象,则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的成长。在这种现象的后面,是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了的问题: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盘根错节、无法割断的。人类虽然已经跨入了新的世纪,进化到电子时代,但是人类在根本上还是从动物界脱胎而来,并且永远将携带着与动物亲近的感情因子。所以,当我们坐在现代豪华的大剧院里时,我们欣赏的可能是表现动物世界的歌剧《猫》;当我们惊叹以高科技制作成的动画大片《狮子王》时,连成年人也同样感到莫大的兴趣。动物的生活和故事,不但是艺术家永远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也是人类无法割舍的与自然血脉相通的天然桥梁。

人类早在认识自己之前,先认识了动物。他们要活下去,就不得不和野兽搏斗,把它们驱赶出自己的营地、村寨或部落。他们要吃东西,就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狩猎,然后围着篝火跳舞,烤着鹿肉、狼肉或熊肉,欢庆自己的收获。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就是在彼此防范和彼此依存之间寻觅平衡——人类要活下去,也让动物活下去。一旦破坏了这个平衡,受害的不仅是一方,而是双方。幸运的是,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我经常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镌刻着那么丰富深刻的动物痕迹感到惊讶,而这些痕迹因为我们司空见惯的缘故,平时并不介意。我们把勤恳的人称为“老黄牛”,把妖媚的人称为“狐狸精”,把作恶的人称为“地头蛇”,把撒泼的人称为“母老虎”。这种用动物形象比喻人类性格特征的思维逻辑,运用到国家时,就有了俄罗斯是“北极熊”、英国是“约翰牛”、法国是“高卢鸡”、美国是“山姆鹰”等说法;运用到政党时,就有了共和党是“象”、民主党是“驴”等说法。假如我们试图寻找这种思维逻辑的源头的话,我们会发现,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把自己和某种动物的关系看得特别重要而且神圣无比,也即“动物图腾崇拜”。

在中国古代,羌部落的图腾是羊,他们常常把羊头戴在自己的头上舞蹈,认为自己是羊的后代。商部落的图腾是鸟,他们最著名的神话,是先人食鸟卵而生下了契。美洲土著民族维安多特人,由狼氏、熊氏、龟氏、鹿氏、蛇氏、鹰氏、海狸氏、豪猪氏等八个氏族组成。衣阿华人则由狼氏、熊氏、麋氏、枭氏、鹫氏、鸠氏、蛇氏、牝野牛氏等八个氏族组成。据摩尔根《古代社会》第六章的介绍,印第安人的摩基部落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他们的“老祖母”(该部落崇拜的一位女神)从西方老家带来九个人种,一是鹿种,二是沙种,三是水(雨)种,四是熊种,五是野兔种,六是郊狼种,七是响尾蛇种,八是烟草种,九是芦草种。“她把这九个人种栽种在他们今天村落所在的地方,并将他们变成了人,这些人……至今仍保持着人种的区别。”他们坚信自己是由沙或者鹿变的,认为自己死后仍会返回原形,变成沙或者鹿。与此相似的是中国人有十二生肖的民俗文化,每个人都有一个并非由自己选择的动物属相。十二属相本来属于一种时间概念,因为它是与年、月、日、时相联系的。但是,由于它与十二种动物相联系,人们又赋予它一种特殊的神秘色彩,它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意识。这一切,又为道家、方士和阴阳先生所利用,使得十二属相更加扑朔迷离。比方说,认为属牛的人性格沉默寡言,为人正直纯朴,不愿伪装表面;富于耐性和同情心,具有勤劳、努力、坚毅的习惯;思考力强、坚持己见,容易失去益友;有老大气概,做事很精细,晚年将宏图大展;在爱情方面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缺少罗曼蒂克情调,等等。而属兔的人性格乐观、快活,不愿过拘束的生活;为追求理想而前进,但因实践能力薄弱,故事多不成;凡有新的流行时尚,总是走在尖端,防卫观念非常敏锐;在爱情方面则非常罗曼蒂克、善解人意,外貌与内心都温柔有加,等等。仿佛人的性格和他的动物属相,真有某种对应关系。

无论现代人如何看待上面的现象,我们最终无法否认,人类的社会生活实际上离不开动物的影响。也许应该这样说,从我们的原始先民开始,动物就注定了要进入人类的生活:一方面,我们崇拜它们,模仿它们,在古代岩画上到处留下了野牛和野马们的稚拙形象;另一方面,我们征服它们,驯养它们,让野牛和野马按照人的意志生活甚至表演,从而变成家养的牛和马。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这样开始的——在围猎野牛和野象的血腥过程之中,在圈养野羊和野狗的漫长过程之中,在驯服野驴和野骆驼的艰难过程之中,在教会老虎钻圈和狮子直立的坎坷过程之中。同时,也在人类模仿野牛格斗而产生“角抵戏”的亢奋过程之中,在模拟狮子跳跃而产生“狮子舞”的欢快过程之中,在效法黄鹂鸣叫而产生“口技”的轻松过程之中,在学习蝴蝶飞舞而产生“化蝶”的优美过程之中。

兽类为了炫耀力量而格斗,禽类为了展示美丽而开屏,虫类为了发挥魅力而争鸣。在原野上,在森林里,在山谷中,人类一开始就接受着大自然给予他们的如此生动的艺术洗礼。所以,一部动物表演史,必须从野性的舞姿写起,从远古的狂欢写起,从人类对动物的模仿写起。模仿自然,师法自然,这是艺术的滥觞,文明的嚆矢。

当我们今天坐在自家客厅的电视机前,观赏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猴子的灵活表演时,和千万年前赤裸着身体的部落先民在林莽之中观看围绕熊熊篝火、披着虎皮跳舞的情景,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远古的狂欢

动物是天生的歌唱家和舞蹈家。善鸣的百灵鸟在枝头跳跃欢叫,以吸引异性。丹顶鹤翩翩起舞,以优美的舞姿来赢得对方的好感。羽毛华丽的雄孔雀光彩照人,相互展示漂亮的羽毛以招引雌性。它们的目的,本来都是为了求偶。但因为每种动物的求偶行为都有各自的特异性,即使是很相近的物种也有细微的差异,这就使得它们的歌声与舞姿绝不会雷同。世界,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

达尔文观察动物的性行为习惯之后得出许多结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许多生物种类中,雌性都倾向于忸怩作态——她们选择雄性而不是被雄性选择。被雌性所“选择”的雄性,其实早就已经在雄性角力战斗中压倒群雄,所以雌性的“选择”并不是一种真正的选择,而是一种所谓的“霍布森的选择”(Hobson's choice),也就是唯一的选择。就像一个魔术师玩纸牌的手法一样,无论手段如何翻新,结果都是一样。

在大自然中,因为大多数雌性具有决定性权力,造成了许多雄性动物身上出现种种装饰性的特征,从公鸟的艳丽羽毛到雄性猩猩的放射状冠毛,都是如此。达尔文对雄鸟有色彩鲜艳的羽毛,公猴的脸庞和臀部看起来如同涂了颜色般光彩夺目,印象颇为深刻。他解释这种现象说:诸如此类的特征,是由于能吸引雌性而逐步进化得来的。达尔文悲观地指出,毕竟,雌性动物很少会愿意选择毫不起眼、平庸无奇的雄性配偶。

在某些种类的鸟类当中,雌鸟比较喜欢和尾巴长的雄鸟交配。雄孔雀羽毛所以出现闪亮的虹彩与开屏,印证了这些特征之所以被拣选出来,并非因为它们能带给雄孔雀什么生存利益,而是因为它们能使雌孔雀兴奋,要不然就不能吸引她们。性选择也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雌雄其中一方挑选出另一方身体上的特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某一性看来很诱人而乐于挑选的优点,却同时对另一性的生存可能造成不利。例如,颜色鲜艳的鱼,所吸引来的不只是异性配偶,还有危险的掠食者。达尔文相信,各种生物有不同的皮肤颜色与头颅形状,各种生物也有不同的鼻子形式与体毛分布,这些都是性选择的结果。因为选择,大自然成了动物表演的一座伟大舞台:婉转的鸣叫,鲜艳的羽毛,优美的姿态,匀称的肢体,剽悍的格斗,智慧的较量……总之,一切美与力的东西,由此而产生。

动物的确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也即语言。一是声音语言。许多动物都会发出声音,这些声音往往就成为动物之间交流信息的独特的声音语言。例如蟋蟀能利用翅膀摩擦发出像乐曲一般清脆动听的声音,来体现它们的种种感情。当雌雄相处时,声调轻幽,犹如情人窃窃私语;当独处一方时,它就发出高亢的强音来招引朋友;而当两雄格斗时,则往往发出急促而凶狠的鸣声以壮声威。二是气味语言。有些动物常常以特殊的气味,来达到引诱异性、追踪目标、鉴别敌友、发出警报、标明地点、集合或分散群体等目的。这种气味虽然没有声响,可也算是一种语言。例如蜂王通过分泌一种唾液产生的气味,招引工蜂来为自己服务;雌蛾产生的气味,能引诱距离很远的雄蛾;蚂蚁利用味觉和嗅觉彼此进行联系,识别同窝伙伴;雄鹿在求偶时,它会用身上的芳香腺往树上擦,这样树上便留下了自己的气味,雌鹿闻到这气味后就会循踪而至。三是行为语言。动物还会运用各种不同的行为来表达它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例如长颈鹿在发生危险时,会用猛烈的惊跑来向同伴传达警报;野猪在平时总是把尾巴转来转去,但一旦觉察到有危险时,就会扬起尾巴,在尾尖上打个小卷给同伴报警;蜜蜂在发现蜜源以后,就会用特别的舞蹈方式——O形舞和8形舞,向同伴通报蜜源的远近和方向。当然,因为求偶而炫耀自己,从而形成华丽的外表、优美的歌声、炫目的舞姿,这是动物行为语言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简单地说,动物由于求偶,而成了表演艺术家。

缎蓝亭鸟是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一带的一种鸣禽。雄鸟的体羽主要为蓝黑色,闪耀着美丽的金属光泽。每年当进入繁殖期时,雄鸟就在森林里到处游荡,挑选好一个既通风又透光、食物和水源都比较丰富的幽静处所。然后就在这块林间空地上开始紧张的清理地面的劳动,用嘴拔除杂草,搜集蓝色和黄色的鲜花以及当地鹦鹉的彩色羽毛,建造自己的跳舞场。随着热带雨季进入尾声,这时雄鸟在它的庭院里不停地载歌载舞,尽力展示自己鲜艳的羽饰和唱歌的才能。雌鸟终于被这种表演所激动,甘心成为它的妻子。

黑叶猴实行一夫多妻制,等级森严。雄性黑叶猴不是用优美的舞蹈,而是通过炫耀武力和大声恫吓争夺更多的雌性。在动物园繁殖场,笼养的黑叶猴一般是一只雄猴与三四只母猴同居一室。虽然等级结构较为简单,但仍有严密的等级序列。当饲养员给它们喂食时,先是雄猴悠然自得地享用美食。等到雄猴吃得差不多后,妻妾或家人才能过来,而雄猴则是象征性地陪陪它们。在野生状态下的黑叶猴,等级更为森严,雄性经常要提防别的雄性来抢夺它的妻妾,用声音和肢体吓退对手。

在所有的水禽当中,戴冕鹤性情最为高洁。作为实行一夫一妻终身制的鸟类,似乎对爱情亦有着圣洁的追求,想成就一桩姻缘并非易事。戴冕鹤培养感情讲求两厢情愿,一般是从小就生活在一起,自由恋爱后订下终身。虽然戴冕鹤配对非常困难,但一旦确定关系又非常稳定。戴冕鹤夫妻一生恩爱,雄鹤悉心照顾自己的爱妻,有好吃的总是先奉送母鹤,殷勤地帮爱妻梳妆打扮,以其独特而优美的歌舞与妻共乐。每年五六月份的繁殖季节,鹤夫妻更加活跃,引颈高歌,蹁跹起舞。

大象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智商很高,也很善于表达感情。平时,公象凶神恶煞、攻击性极强。到了求偶季节,则是另一番景象,和蔼可亲,温柔有加。母象到了发情期,和公象在一起时,公象会一反常态,柔情似水。它以鼻为臂,又是用鼻子抚摸调弄母象,又是将鼻子搭在母象的背上,有如恋人勾肩搭背,可谓温柔备至,亲密无间。

情调浪漫对于鸟类而言,不同的鸟各有不同的求偶方式。鸟中之王鸵鸟可谓最有特点。每年五六月的繁殖期,雄鸟便展开一番恶斗,互相啄咬,毫不相让,胜者为王。然后,得胜的雄鸟就去追逐雌鸟,将其挡到一个角落,舞起芭蕾。鸵鸟即便是平时追逐赛跑,也有轻舞飞扬之意,果真跳起舞来,细颈摇曳,双翅轻挥,纤足踏步,舞姿轻柔,让人惊叹不已。这种妙曼的舞姿,最终使得雌鸟为之陶醉而臣服。

在野外,我们有时会看到一对对蝴蝶在空中比翼双飞,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宛如舞蹈。当雄蝶接近雌蝶时,雄蝶一边半开着翅膀,围绕着雌蝶做着半圆形飞舞,一边向雌蝶表示出爱慕之情。飞舞几圈以后,雌蝶就会用自己的触角去抚摸雄蝶的翅缘,表示接受了雄蝶的求婚。然后,交配就开始了。蝴蝶的婚舞,正是利用舞蹈语言传递相互爱慕的信息。

在使用舞蹈语言的昆虫中,要数蜜蜂的舞蹈语汇最丰富。当一只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用舞蹈的方式告诉其他的蜜蜂。它返巢后,先在巢内的垂直面上鼓起翅膀跳O形舞;然后沿着原路返回,跳W形的摇摆舞。它边飞边舞,先飞出一个C形的半圆,然后回到起点又向另一方向兜半圈回来,形成一个8字形。在一定时间里,跳8字舞的次数越多,就表示蜜源离蜂巢的距离越远。用舞蹈的方式,蜜蜂不但可以传递蜜源的目标远近、质量好坏的信息,还可以指示蜜源所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