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岛的石窟坐落在靠东南的小丘上,约开凿于6世纪到9世纪,那个佛教逐渐衰落,而印度教和耆那教重新兴起的年代。尽管这一小岛四面环海,却仍然不能避开不幸的降临,在莫卧儿王朝时,象岛的石窟就开始遭到破坏。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不少军人竟然把石窟雕刻当作打靶目标,许多石窟被毁坏殆尽,面目全非,只有少数的几座保存了下来。
象岛石窟宽宏雄伟,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内开凿,形成了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地下神殿。
雕刻的题材多与印度教有关,表现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神的传说故事,也有表现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其中最著名的是5号石窟内一座高约5.5米的湿婆神像,这是一座三面胸像,正面代表创造者,神情庄重,左面代表毁灭者,面目狰狞,右边代表守护神,面带笑容。此外,关于体现舞神、湿婆斩魔、湿婆婚恋的雕刻也是世间少有的杰作。象岛的石窟雕刻生动细致,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桑吉佛教古迹
桑吉是印度有名的佛塔之城,自古以来,佛教在这一带有相当的影响。据记载,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门之后,在全国大力弘扬佛教,共建有8.4万座佛塔,其中有8座建在桑吉,现尚存3座。从那时起,桑吉就是远近闻名的佛教中心了。悠久的佛教背景给今天的桑吉留下了许多佛教遗址,在不到100米高的小丘上,有自公元前3世纪到12世纪左右的50多座佛塔、僧院等佛教艺术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桑吉大塔。
桑吉大塔为半球形建筑,直径约36.6米,高16.5米,原为埋藏佛骨而修建的土墩,后来得到扩建,在覆钵形土墩上又加砌了红砂石,顶上增修了一方形平台和3层华盖,并在底部构筑了石制基坛和围栏。
到1世纪,桑吉大塔再度得到扩建,在围栏四方加建了4座塔门牌坊,也就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桑吉大塔经过几代续建而成,建筑风格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并吸收了波斯、大夏、希腊的建筑及雕刻艺术。
整座大塔雄浑古朴,庄严秀丽,塔身至今保存了完好的古老佛教石刻,南、北、东、西4座牌坊无论设计风格、建筑规模,还是雕刻艺术,都是印度艺术史上的精品。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及优美的人物雕像,描绘佛陀生平事迹,他的生前传说,以及与早期佛教有关的故事,堪称稀世之珍。由于当时的佛教雕刻禁忌表现佛陀本身的形象,牌坊大都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佛祖降生、悟道、说法、涅檠的故事,如南门的莲花表示其出生,西门的菩提树表示其悟道,北门的法轮表示其讲道,东门的佛塔则表示其圆寂。印度称这种牌坊为“陀兰那”,这种艺术也就被誉为“陀兰那艺术”。
还有两座佛塔是为佛陀十大弟子,扣的舍利佛和目犍连建的,据说其中一座中藏有舍利佛和目犍连的舍利,1851年被发现后,曾被英国殖民者将其掠往伦敦,直到1952年印度独立后才还回来。
佛教在印度灭亡之后,大多数佛教著名圣地都遭到毁坏,桑吉的佛塔现为印度最大的佛塔,其丰富的雕刻作品是古印度佛教之精萃,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佛塔建筑表现了早期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
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是莫卧儿帝国第二代帝王胡马雍及其妃子的陵墓,1562年由胡马雍的遗孀哈米达巴奴主持建造,历时9年方全部竣工,为莫卧儿王朝陵墓之最。印度的建筑在莫卧儿帝国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18世纪以前这个帝国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在他们身后留下了若干出色的大型建筑,可以说除了莫卧儿帝国的第六代统治者奥朗则布外,所有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统治者都是伟大的建筑师。胡马雍即位后,曾一度被阿富汗人击败而流亡波斯,后借助波斯的力量得以复位,因而,当时印度无论从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宗教文化等方面,均受到波斯的明显影响。随着伊斯兰王朝在印度建立,伊斯兰教建筑也开始兴盛。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以圆顶,拱门和繁富的几何装饰图案为特色,强调和谐对称的形式。胡马雍陵即是一座伊斯兰式的大型陵墓。陵墓坐落在一个宽阔的大院内,规模宏伟,四周围墙长约2000米,采用四面相同的设计特点,正中正方形的寝宫建在高大的长方形石台上,全部用红砂石筑建,占地40多平方米。寝宫内呈放射状。通向两侧高22米的八角形宫室,上面各有两个八角形凉亭。中央寝室安置胡马雍和皇后的石棺,两侧则是王子和莫卧儿王朝其他重要人物。
库特卜塔及其他建筑物
库特卜塔约建于1199年,气势磅礴,风格独特。当晚霞映照于塔上时,更有一番神秘的气息。这座塔是以阿富汗的杰姆塔为蓝本,为纪念伊斯兰的胜利而建的,又名“胜利之塔”,号称“印度七大奇迹一”之一。塔分为五层,下面3层用红砂石建造,上面两层用白色大理石以及红砂石建造,塔身由下至上,各层高度缩小节奏逐渐急促,紧密排列着竖向棱线。每层外形各不相同。第一层是24个交叠的三角形和半圆形柱子,第二层是半圆形,第三层是三角形,第四、五层则是白色大理石中央有红砂石。塔内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设备,沿着379级螺旋形阶梯,可以直达塔顶,眺望新、旧德里城以及亚穆河和秀丽风光。
关于库特卜塔的建造者,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从塔内石壁上的刻文看,此塔大约是德里最后一个印度教统治者乔汉为他的王后建造的纪念物。公元1199年奴隶王朝第一个国王,德里的穆斯林统治者库特》将其改建为伊斯兰风格。14世纪,由于雷击的破坏又重修了第四、五层。总之该塔不是一朝一代建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续建而成。
与库特卡塔毗领的是库瓦特·乌尔·伊斯兰清真寺,它是印度伊斯兰建筑中最古老的清真寺。1193年开始兴建,为了显示“伊斯兰的力量”和就地取材,修建该寺时破坏了27座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寺院。但由于采用原建筑的材料,在库瓦特·乌尔·伊斯兰清真寺的柱子上,可以看到一般回教寺院所看不到的神像,看上去多少有点印度传统建筑的印象。
1211年又进行了第一次扩建,面积扩大了3倍。1295年~1315年进行了第二次扩建,面积扩大了10倍,在南入口建造阿莱伊门。主礼拜堂拥有东西宽43米,南北长32.4米的中庭,现大半已损毁。正面有厚约4米的大拱门,左右各有一个小拱门。清真寺遗迹内竖有一根高7米,重约6吨的铁柱,底部和顶部的直径分别为0.4米和0.3米。据柱上的梵文记载,大约铸于印度教国王统治时代,即公元10世纪以前。铁柱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却从不生锈。有专家对其成分做过化验分析,发现它含铁质99.72%,其它物质有碳、硅、硫和磷。古印度人如何使用合金制造如此庞大的铁柱,至今还是一个谜。去库特卜旅游的人,一定会去观看这根铁柱。
每天都有很多人围在柱旁等候,一个一个地背靠铁柱,双臂向后反抱大铁柱。因为有人相信,凡是反抱铁柱双手能接在一起的人可以一生好运。铁柱被人抱的部分锃亮而光滑。
婆罗浮屠塔
婆罗浮屠塔俗称“千佛塔”,梵文意为“山丘上的佛塔”。整座建筑宛如一座庞大的曼陀罗,塔是实心的,没有塔柱,没有门窗,完全用石头砌成。塔呈上圆下方形,体现了东方民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共分10层平台,由下至上逐渐缩小,中间有一条笔直的石阶通道。第一层至第七层为正方形,第一、二层是坛基,边长123米,埋于地下;以上几层的边长逐次为120、89、82、69及61米。第八层到第十层是圆形平台,直径分别为51、38及26米。塔顶是钟形主佛塔,原高7米,底部直径10米。塔的基底面积约1.5万平方米,原高约42米,传说由于雷击使塔顶遭到破坏,现在的佛塔高度不到40米。
婆罗浮屠塔在建筑上是按照佛教“三界”之说规划的,下面二基台表示“欲界”,中间四层回廊表示“色界”,上面的圆台及塔顶则表示“无欲界”。佛塔的层次结构象征了由尘世走上极乐世界的途径,每层上都刻有浮雕,地下二层塔基上刻有描绘地狱景象的浮雕,五层平台之间的高大回廊石壁及栏杆上凿有描绘释迦牟尼生平事迹、佛教故事与宗教仪式的浮雕1460幅,内容取材于几部佛教经典,还有1212幅装饰性的浮雕,内容包括当时爪哇宫廷及人民生产、生活形态、风俗以及各种动植物等。全部浮雕连接起来总长可达4000米,有“石头上的画卷”之称。
在中间五层平台上还安放着432个神龛,每个佛龛中有一尊佛像,圆形平台上建有72个钟形小塔,塔内也有佛像,与成人身躯同大,盘腿而坐。佛像按照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不同名称,而且每尊佛像的神情、手臂、手掌、手指各部分都各不相同,造型逼真,工艺上乘。主佛塔塔座上刻有莲花图案,内有两室,室内有一尊没有雕刻完工的佛陀像。
对于婆罗浮屠塔何时建成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的专家说它始建于公元770年左右的夏连德拉王朝时期,有的说建于公元9世纪中期。不论是何时建成的,它一定凝聚了千万人的心血及汗水。1006年,麦地拉火山喷发,引起地震,周围居民纷纷出逃,佛塔渐渐荒废。14世纪,随着岛上伊斯兰文化的盛行,佛塔更是备受冷落,几乎被人遗忘。到了1814年英国占领时期,佛塔才重为世人所知。二战后,在联合国文教基金会的援助和国内各界的捐助下,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历时几年,耗资2250万美元,整修后的佛塔又焕发出昔日的光采,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旅行者。
普兰班南寺庙群
普兰班南在日惹市东北约16公里,因拥有大量佛教和印度教的古建筑而闻名于世。普兰班南寺庙群由240多座庙宇组成,大部分已沦为废墟,但一些主要的庙宇在人们的努力下得以重建,焕发昔日的风采。普兰班南的寺庙是陵墓和庙宇合二为一,既保存国王及王室的骨灰,庙中的神佛又代表了国王及王后的化身。寺庙的结构基本相同,建筑材料都是石块,造型很美,统一中又有所变化,并不显单调。
普兰班南寺庙群中最著名的有三群佛教寺庙和一群印度教寺庙,三群佛教寺庙包括塞伍寺庙、普劳桑和沙济万姊妹寺庙和卡拉桑寺庙。“塞伍”意为“千座寺庙”,约建于公元850年左右,庞大的主庙围墙外,有238座小庙分为五层围绕排列。主庙呈大十字形,围墙正方形,每边长约38.1米。
小庙由内向外,第一层有28座,第二层44座,第三层仅6座,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条通道旁,第四层76座,第五层84座。据学者推测,塞伍寺庙的建筑布局是为了描绘“宇庙的象征”和各地神仙的景象。印度教寺庙是罗罗章格朗寺庙群,是印尼最大的印度教神庙,其中包括6座寺庙,3座主寺庙饰有罗摩衍那史诗的浮雕,分别供奉着印度教三位主神湿婆、毗湿奴和罗摩,另三座寺庙供奉着主神的乘骑,即南迪(牛)、咸萨(鹅)和迦娄罗(鹰)。
普兰班南寺庙群的创建基本上是模仿了神话中描述的众神居住的马哈穆罗山,因此各种雕刻和装潢都是按照神仙境界模样完成的。例如,装饰的图案取材于山川、莲花、奇异的动物和人物、仙女等,叶片和枝条弯曲缠绕于各种图案之间,整个图案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神仙世界。在每一个庙宇中都有雕像,例如大殿上面向东方的湿婆·马哈德瓦雕像、杜尔加雕像和许多在印度教义上知名人物的雕像。在寺庙群的墙壁上完美地雕刻着罗摩衍那罗摩传中的有关印度教的神话故事,现在每到傍晚时分,在普兰班南寺庙后院的露天舞台上,这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就会以声势浩大的传统芭蕾舞的形式上演。当地人会告诉你,千万别错过这盛大的演出,尤其是在月圆之夜。
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又称塔赫特贾姆希德,是波斯帝国大流土一世即位以后,为了纪念阿契美尼德王国历代国王而下令建造的第五座都城。希腊人称这座都城为“波斯波利斯”,意思是“波斯之都”,伊朗人则称之为“塔赫特贾姆希德”,即“贾姆希德御座”。占老的波斯足众神的王国,贾姆希德是古代波斯神话中王的名字。
这座显赫一时的都城规模宏大,始建于公元前522年,即大流土一世开始其统治的时候,前后共花费了60年的时间,历经三个朝代才得以完成。大流土一世时代只完成了大流士一世宫殿、宝库、觐见大殿、三宫门等建筑,其余部分则是继大流士一世之后的两位君主统治期间逐渐修建完成的。薛西斯一世时期建造了大部分的波斯波利斯,到了阿尔塔薛西斯一世时期这座象征着阿契美尼德帝国辉煌文明的伟大城邦终十完成,从此它庄严地耸立在波斯平原上,不仅是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心脏,而且是存储帝国财富的巨大仓库。一直到130多年以后,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这里,在疯狂的掠夺之后无情地将整个城市付之一炬。传说“他动用了1万头骡子和5000匹骆驼才将所有的财宝运走”。然后那些用黎巴嫩雪松制作的精美圆柱、柱头和横梁熊熊燃烧起来,屋顶坠落,烟灰和燃屑像雷阵雨一样纷纷落在地上。大火过后,只剩下石刻的柱子、门框和雕塑品依然完好。波斯波利斯就这样毁于一场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