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之最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4237600000004

第4章 古老的建筑(4)

历史上有一种说法,说亚历山大大帝是为了报复波斯人对雅典卫城的劫掠才下命令烧掉波斯波利斯的,但并无证据证明这一毁坏是有意的。

遗留下来的是一片气势雄伟的遗迹,背靠着光秃秃的赫马特山,雄踞在高出平原15米的天然石平台上。平台长448米,宽297米,所有的建筑物都建在平台之上,平台以外并没有防卫用的围墙。平台的西北端有阶梯,阶梯宽7米,共有111级石阶,每级石阶只有10厘米高,足以让人骑马上去。阶梯的尽头是“万国门”,也叫“薛西斯门”或者“波斯门”。在平台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两段巨大的仪式用阶梯,它们分别通向觐见大殿的北面和东面,是波斯波利斯最宏伟壮观的景象之一。阶梯—上饰有大量浮雕,刻画了波斯帝国民族服饰各异的朝贡者列队前进的场面。那时的波斯帝国共有35个属国,23个民族。浮雕上的来自不同属国和民族的朝贡团或是手捧金银珠宝,或是牵着狮子、麒麟、双峰骆驼等等,反映了波斯帝国繁荣昌盛的景象,以恢弘的方式呈现了波斯帝国的壮丽威严。这些雕刻品历经2400多年依然栩栩如生,使波斯波利斯成为现存最大的阿契美尼德艺术陈列馆。

阶梯所通向的觐见大殿又称为阿婆陀那,是波斯波利斯的正殿,它是帝王用来接见朝贡团的地方,根据传说,大流士一世也曾将大量的货币和文书埋于大殿地下。殿内大厅呈正方形,海边长达61米,估计可以容纳1万人左右。大厅内有石柱36根,大厅外的前廊和左右侧廊各有石柱12根,共计72根。这些石柱高18米,柱头有公牛雕饰,它们的作用是用来支撑屋顶。

与觐见大殿仅以一小庭院相隔还有一座更加庞大的建筑,据考证有可能是薛西斯一世的觐见大殿。殿内大厅同样也是正方型,每边长为73米,因为殿内有100根13米高的石柱而被称为百柱大殿。百柱大殿的后面,有着拥塞的金库、贮藏室以及寝宫。那金库复杂得如同迷宫一般。

在建筑风格上,一方面这些建筑的石柱柱身上刻着垂直的凹槽,柱头和柱底刻着精美的雕饰,另一方面宫殿装饰又采用了大量鲜亮的涂饰、精致的瓦片、纯金银、象牙以及大理石材料,这体现了古希腊与埃及艺术的融合。随着考古挖掘的深入和研究,历史将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波斯波利斯这座波斯帝国最伟大的城邦,而今屹立于不毛之地的庄严遗迹,正在默默述说着它曾亲眼目睹的辉煌,以及人类野心的最终虚幻。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

早在公元前8~6世纪,米底亚王国统治时期,伊斯法罕就已经被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大都市。公元11~12世纪的波斯塞尔柱王国时期,始为首都,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再次成为沙法维王朝的都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亦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当时南来北往的游客云集在这里,城市十分繁荣,民间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美称。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又称伊斯法罕伊玛穆广场,由沙法维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大帝建干17世纪,广场四边是纪念碑建筑,它们与一组二层拱廊相连。这处遗址以它的皇家清真寺、圣·罗图福拉清真寺和阿里·加普宫而闻名。

在阿巴斯一世大帝重建伊斯法罕皇家广场之前,在广场旧址周围分布着一些小广场。

从皇家清真寺入口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约500米长、150米宽的广场。广场中保存了从公元11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各式各样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皇家清真寺左侧是上个世纪经过重建的草坪和大池塘。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最初的纪念碑依然耸立,在广场公园的门口就有两块古纪念碑。广场的东侧是圣·罗图福拉清真寺小巧玲珑的伊斯兰式的圆屋顶,在广场的更远处是皇家集市的入口。据说,该集市是当时伊朗最大的集市,它的南入口处位于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最北边,沿着市场内的道路走下去,可看到建于11世纪塞尔柱王朝的星期五清真寺,它是伊朗最古老的门殿式清真寺。现在,伊斯法罕皇家广场四周是各式各样的古迹,并且留有古代皇家集市的一部分店铺。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的铁铺,在离广场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得见铁匠艺人们嘹亮的叫卖声。

广场的东侧,是规模不大但十分奢华抢眼的圣·罗图福拉清真寺,这里曾是阿巴斯一世的私人礼拜堂。整个清真寺的穹隆内外及壁面用黄色为主的彩釉砖装饰,这在波斯极为罕见。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中其他知名建筑还有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以及伊玛穆·哈默得墓葬群。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是阿巴斯二世大帝时建成的,根据皇家集市门廊上石刻记载的准确时间为公元1656年至1662年。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最初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灰泥,经过漫长的风雨剥蚀以后,这些建筑能被保留下来的极少。其中的一件幸存品是一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造型优雅别致的象牙塔。通往清真寺入口处的建筑,也就是现在为人们所称道的“卓章口”,可能是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最古老的建筑。从该建筑的风格上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建筑艺术表现手法发展的特点,工匠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更为华丽的建筑手法,原来流行的朴素的突角拱已逐渐为较为复杂的尖斗拱所代替,再往后就是半圆形屋顶的普及。这种带有半圆形屋顶的建筑,其屋顶造型的优雅美观程度并不亚于600年后的圣·罗图福拉清真寺。

伊玛穆·阿哈默得墓葬群包括两座神殿,一座是建于1167年的伊玛穆·阿哈默得神殿,另一座是阿亚图拉神殿。

这座墓葬群的建筑风格十分奇特,在伊玛穆·阿哈默得神殿的窗户上有一块高高在上的巨石,俯瞰着整个街道。两座神殿的内部建筑也是风格迥异,伊玛穆·阿哈默得墓葬的内部建筑采用的是当时非常传统的圆顶加天窗式,护墙板的瓷砖上稀疏地装饰着一些大徽标的图案。而阿亚图拉这位博学的宗教领袖的神殿风格却是别具特色,当游人一步入神殿内部时,就会为遍布神殿四周的豪华的洛可可式装饰惊讶不已。

阿科古城

阿科古城最早建于青铜器时代的特拉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古代文献记录中曾提到阿科古城是以色列北部沿海的重要城市。

在特拉卡挖掘出的防御工事遗址等近些年来不断的考古发现,印证了阿科古城自《圣经》记载时期起从未间断的历史。

占希腊时期,阿科占城遗址被统治者遗弃,一座名叫普托勒麦的新城建立起来,这座带有防御城墙的新城,就建在现在的阿科城所在地。后来古罗马人在该城南部地区改建并扩大了这个自然海港,并在此修建了一座防洪堤坝,从而使这里成为地中海东海岸的主要港口之一。

作为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遗址,阿科古城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反映了十字军统治以色列圣地时期的曲折历史。在公元1099年建立了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十字军,在其第一次企图攻克阿科古城时并未成功。

到公元1104年5月,整个城市已陷入敌人包围,热那亚的舰队也在大举进攻,阿科城终于投降。但是十字军非常清楚,这个城市以及它的港口对于整个王国的安全防御有着非同寻常的军事意义,所以很快这里建起了由城墙和塔楼组成的复杂防御体系。

在此期间,统治者重建了港口并兴建了一座新的防洪堤坝。根据文字资料和地图显示,十字军重建的港口分成内外两部分,现在已经淤塞住了。

然而具有严密防御系统的阿科古城没有抵挡住穆斯林的入侵。1187年7月9日,阿科城向萨拉丁的军队投降,所有的基督教居民全部撤离。一年之后,十字军又回转至此,在城四周设下包围。但是他们没能攻下他们自己建造的巨大防御工事。到1191年7月,英国国王理查德和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特统帅十字军第三次东征时,穆斯林败了,又将阿科古城拱手相让。

在随后的100年中,十字军一直统治着阿科古城,而耶路撒冷却依然由穆斯林统治,作为公元13世纪拉丁王朝的政治中心,阿科古城的重要性有了明显而迅速的提升。它的港口成为连接欧洲的枢纽,也是向西方运送东方特产的起点。

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建筑法隆寺是日本佛教圣德宗总寺院,公元587年为祈祷天皇病愈而许愿兴建,天皇病故后由椎古天皇和圣德太子续建,于公元607年建成。

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

东院建于公元739年,以梦殿、传法堂为中心,梦殿是一座八角形的建筑,供奉着7世纪最有名的救世观音像。西院始建于公元607年,于670年烧毁后重建,以南大门、中门、回堂、金堂、五重塔、经藏、钟楼、大讲堂等建筑为主。金堂是一座二层建筑,这里供奉的3座释迦牟尼的铜佛像和如来像,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像,遗憾的是四周一些珍贵的壁画已于1949年被烧毁。这里还有一座木结构的五重塔,高31.8米,建于672~685年间,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塔,塔身由4根内柱和外檐柱承载,内无楼层,不能登临。下面四层呈方形,塔中心的木柱托着塔顶上的法轮和宝珠,塔内有一些斑鸠时代的塑像,塔后还有一座大讲堂。

法隆寺是圣德太子的典范之作,这位太子成功地统一了全国,使人们臣服于天皇的统治之下,并把佛教定为国教。

在寺内有一处“梦之厅”,是为了安抚圣德太子死后的魂灵而建的,其中有一座“隐身雕像”,是太子的立像,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保留在寺中,并受到人们的供奉。

法隆寺对于日本建筑、雕刻、绘画、美术方面的精品杰作收藏得十分丰富,1000多年后,仍然使人感到绚丽夺目。

姬路城

日本的室町时代,正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为了扩大领土,战争不断,各路诸侯为了加强防御,纷纷兴建城堡。

姬路城是完整保存至今的少数几座城堡之一。

姬路城总的占地面积约230万平方米,池田辉政整修城堡时,采用了内曲轮、中曲轮、外曲轮三重螺旋状,这种特别的构思只有在江户城和姬路城才能看到。中曲轮内是城主、家属及侍从的居所,中曲轮以外住的是下层武士、仆人及其他地位较低的人员。

现在,中曲轮和外曲轮已划归市区,只有内曲轮保持了原貌,其中包括天守阁、本丸、二本丸、三本丸和备前丸等历史建筑。

姬路城的城楼在城建筑中最富独创性,既使在现在,这些军事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技术也是首屈一指的。

城墙由石城砌成,墙上和楼门都有射击孔,是以守备为主的建筑。天守阁耸立在城的中心,外观5层,内部6层、地下1层。从立面看近似正方形,在主城楼的四角紧密依附有大小四座城楼,而每一城楼的设计既统一又有变化。单独地看每一天守阁都是正方形的,然而连在一起时就成为排列交错、各有变化的建筑。这些方形天守阁,高低不一,交错参差,屋顶的挑檐四方漫射。前后搭配也各有特色。各城楼窗户的形状大小也不统一。整个天守阁呈正棱台形,从下至上逐渐变小可有效防止地震的破坏以及敌人攀爬。姬路城的内部结构坚固、简朴,极有实战价值。由大手到本丸天守阁的登阁路形成曲折迂回的迷路。

从菱门到天守阁的距离仅为130多米,但要通过数道门,穿过曲折小路,则要花上两倍半以上的时间。这就使攻城的土兵更长时间的暴露于守城部队的枪林弹雨之下,处于极不利的战场位置。此外,还有西之丸的百间走廊、38座塔楼、31座门、32处关卡,长984米的土墙等,说明当时的守备极其严密。这些建筑保存都很完好。

屋久岛

屋久岛,位子日本南部的鹿儿岛。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屋久岛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屋久岛位于北纬30度的亚热带至温带区,面积约为108平方公里。这里1000米以上的山大约有30座,其中九州地区的最高峰宫之浦岳位于岛中心,山峰海拔1935米,十分陡峭。

屋久岛又被称为“海上的阿尔卑斯”,自然环境独特,岛上分布着从亚热带气候到常年积雪的亚寒带气候,使屋久岛成了一座珍贵的植物宝库。这里的屋久杉原生林十分有名,可谓是屋久岛的象征。“屋久杉”是指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杉树,据统计,目前屋久岛树龄超过2000年的屋久杉在2000棵以上,并且还有不少树龄在3000年以上的屋久杉,而屋久杉的王者,绳文杉的树龄竟然高达7200年。

屋久岛的降雨量很多,有时整月都是雨天,使得这里拥有许多瀑布和清流,景色十分迷人。巍峨的峭壁、高耸的杉树、奔流的瀑布,使屋久岛散发出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白神山地

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白神山地形成于800万年以前,是由海底堆积物逐渐形成的,最高峰达海拔1243米。在其13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有196.71平方公里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白神山地的气候受日本海的影响很大,生态环境较为特殊,山顶相对较为干燥,生长着极为稀有的高山植物,大片的山毛榉树林在日本已经十分少见。此外,这里还栖息着一些极为珍稀的动物,如日本羚羊、黑熊、野猫、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