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4246600000004

第4章 参与公益——让孩子在奉献中变得开朗

只要利他,就会利己

佳佳生性胆怯,不善于和陌生人交往。这虽不是什么致命的弱点,但对于追求教育完美的佳佳的父母来说,却觉得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为了改变佳佳的胆怯,她的父母可谓颇费周折。

恰逢幼儿园开展“儿童利他行为”的课题研究活动,这为佳佳的父母找到了走向教育成功之门的钥匙。

事情是这样的:

幼儿园开展向盲哑儿童献爱心的活动,许多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书籍等捐了出来,佳佳也是积极准备,异常兴奋。

佳佳的父母都在特殊学校工作,佳佳小时候有时因无人看管父母不得不把她带到学校。然而佳佳看到盲童的样子,特别是看到盲童那双不同常人的眼睛,她总是显得非常害怕,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该怎样教育佳佳对残疾人要有一颗关爱之心呢?佳佳的父母曾对此束手无策。

佳佳在准备送给盲哑儿童的礼物时,佳佳的父母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

由于有了老师的教导,有了“儿童利他行为”教育活动的前期铺垫,佳佳对盲童开始了新的认识,知道他们是残疾人,父母又不在身边,更需要得到关心与爱护。在捐赠仪式过后的一个周日,佳佳竟提出要父母再带她去看望盲童的要求,还说要和他们一起玩,为他们唱歌,消除他们的寂寞。

佳佳的父母当即带佳佳来到学校,把一二年级盲生集中到教室里,让他们一起玩。让佳佳始料不及的是,她的一首短短的儿歌竟迎来了盲童们热烈的掌声。而盲童们的歌声则让佳佳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的歌唱得是那样的好。在滑旱冰的时候,盲童眼睛虽看不见,但那身轻如燕、灵活自如的优美姿势却让佳佳羡慕不已。在游戏过程中,盲童们处处关心佳佳,处处让着佳佳,更是让佳佳切身感受到盲童的可爱……

佳佳在与盲童的交往过程中感受着快乐,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关心,这种成功的体验对佳佳的成长极其重要。从此,她不再胆怯,不再惧怕陌生人,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因为她懂得了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利他,就会利己。

佳佳的童年世界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了。

“主席”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服务

王亚楠是某大学的学生会主席,但当初她并不是为了做主席而去参加竞选,按她自己的说法,她只是想去做一些实在的事,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王亚楠自己常常说:“我一点也不觉得‘主席’这个帽子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相反,她觉得做了“主席”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服务。王亚楠当选后,兴奋之余,却感到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虽然感到压力重重,但是她相信只要尽力去做,不断努力就可以让大多数人满意了。

王亚楠的父亲是个地产商人,家境富裕,父母也非常疼爱她。很多人觉得奇怪,读书已经很辛苦很累了,为什么还要去当什么学生会主席?但王亚楠却从中体验到了奉献的乐趣。如果能够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但别人开心,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这就是价值。

从小到大,王亚楠参加过许多公益活动,她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付出的快乐。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在回报社会。

其实王亚楠刚开始参加这类活动的时候,主要是觉得好玩。王亚楠最早参加的公益劳动是小学时候上街擦交通护栏,她回到家里兴冲冲地说:“太好了,又可以去玩喽。”

爸爸听了之后,纠正女儿说:“亚楠,你这是参加公益劳动,不仅帮助清理了卫生,而且也锻炼了自己,这可不是好玩,而是有意义的事情。”

听了爸爸的话,女儿吐了吐舌头,说:“我知道啦。”

第一次参加公益劳动的王亚楠拿着小桶、抹布,干得可欢了,不仅得到交警叔叔的称赞,还得到行人的表扬,她非常高兴,回到家里得意地对父母说:“我可知道活动的意义了。”

后来,学校成立了许多“学习雷锋”小分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五保户家等去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亚楠总是积极报名参加小分队活动。

王亚楠在参加类似活动的时候,不仅热心,而且还格外细心,努力达到最好的效果。虽然按照王亚楠当时的年纪,对于“奉献”、“回报社会”之类的字眼确切的含义还搞不清楚,但是她能够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许,得到许多快乐,从而会更加愿意去做更多的事情。

当我们每天享受着阳光的沐浴,感受着爱的洗礼,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份快乐。而当自己付出爱,去体会别人接受爱的感受,这是另一份特殊的快乐。这份快乐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很多人乐意奉献,成为他们的生活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帮助和求助他人,是使孩子懂得并珍视情感的巧妙而有效的方式。这有助于孩子和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对孩子生存技巧、与人友好相处及合作精神的培养,都大有好处。孩子愿意服务他人,这也是青少年快乐本性的一种反映。

建议一:爱心从点滴的小事中培养。

爱心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不但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付出自己的爱。

公园儿童游乐场内有一个大滑梯,足有3米高,连接滑梯的不是通常的楼梯,而是间隔比较大的攀爬杠和蜘蛛网。三岁半的女儿爬了一半就露出了一脸的胆怯:“妈妈,我不想上了。”“那就下来吧,”母亲说。“别下来,我跟你一起玩!”只见一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边说边顺着杠子爬到女儿身边:“你跟着我走,我上一蹬,你上一蹬,没事儿的。”女儿看看母亲,又看看小姐姐。母亲趁势鼓励她:“跟姐姐一起慢慢上,手抓住了,脚踩稳了,别怕。”小姐姐每上一级,都有意等着女儿,做到与女儿同步。很快,她们爬上去了。坐在滑梯的顶端,女儿还是有点紧张。她问姐姐:“我拉着你的手,行吗?”“好吧。”她们手拉手滑了下来。如是几次,女儿提议:“咱们从蜘蛛网上爬上去吧。”小姐姐表示不敢,女儿来了勇气:“我敢,你跟着我吧。”说着,两个孩子一步步上去了……

在简短的交往中,女儿和小姐姐都主动地帮助对方,也得到了对方的帮助,玩得很愉快。孩子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借助他人的一臂之力或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事情。父母如果能利用这些机会,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在孩子的内心培植同情、关爱的情感和相互帮助的意识,给孩子一些方法上的启蒙,相信孩子一定会从中得到快乐,感受到生活的一缕缕温馨。

建议二:生活就是教育,保持你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鼓励、引导孩子去向生活学习,让孩子从奉献中体验到快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努力实践奉献社会的精神,培养帮助人的情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这些都应该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营养,也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生活就是一位知识经验最丰富的教师。它不但炼成了孩子强壮的体格,勤劳的双手,敏捷的头脑和完美淳朴的人格,还教孩子从艰苦中磨炼意志,从现实中丰富知识,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得到经验,从欢笑和泪水中培养情感。

小伟八岁那年,学校准备组织部分高年级学生去某个边远贫困山区开展“心连心”扶贫活动,老师们见小伟活泼可爱,有意让他参加,便问小伟的母亲是否放心让他一同前往。

小伟的母亲觉得这是一次能让孩子了解社会、开阔视野、体现生活的难得的好机会,就极力动员儿子参加。开始小伟不愿意,怕旅途舟车劳累、怕离开父母无人呵护、怕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后来经不住母亲的再三鼓励,小伟终于跟随老师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去了。

回来之后,小伟像一只唧唧喳喳的小鸟一样不停地说着他一路的所见所闻、山区孩子们的淳朴以及老师、哥哥、姐姐们对他的关爱,所有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小伟的母亲就时刻注意把握一切机会,鼓励引导他到大自然中去,去学习知识,锻炼意志,培养品格,实现梦想。

建议三:体验别人的疾苦,孩子就会体会自己现在的快乐。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残疾人。每逢这种情况,父母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生理缺陷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

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比如蒙上孩子的眼睛,堵上耳朵,或捆住一条腿,让孩子借助扮演残疾人来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试着从克服困难中体现残疾人精神的可贵来鼓励孩子和生理有缺陷的小伙伴交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恳切地邀请他们一同参加适合的游戏,比如与有腿疾的小伙伴一同唱歌,画画,以及其他不需要剧烈运动游戏;对小伙伴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要体谅,耐心地帮助。

在实际交往中,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疾苦,体验他人的不幸,从而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增强自己的快乐指数。

建议四:鼓励孩子坚持。

孩子刚开始参加公益性活动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好玩的心理因素在里面,这样的心理是无法帮助孩子长期坚持做下去的。

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意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帮助别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快乐,这样,孩子就会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做下去。

建议五:让孩子参加公益夏令营。

这个暑假,宋晓晓终于参加了他向往已久的南京公益夏令营,成了“奥运之梦”夏令营的一员。

宋晓晓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白马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爸爸去世了,妈妈出走了,他和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上学费用都是好心人捐助的。

得知他参加夏令营的消息,爷爷、奶奶都很高兴。暑假的某天,爷爷很早就送他到学校,他是第一个到校的人。

宋晓晓把快乐写进了日记:今天,真快乐呀!在奥体中心,我们登上了观光塔,我看见了远方的长江,远处的城市,长长的长江三桥……

辅导员老师马琳说,宋晓晓学习成绩很好,然而性格却很忧郁,很孤独。但是夏令营里的宋晓晓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很积极,他在积极参与中感受到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