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4246600000005

第5章 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献爱心——心中有爱的孩子才快乐

感动中国的人

在“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礼上,主持人这样说道:

“有这样一个歌手,有这样一个志愿者,当他自己还没有当父亲的时候,他就用父亲那样的眼神看着那么多的孩子,孩子的眼神让他心动让他行动,他的名字很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他叫‘丛飞’,‘丛’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站在大地上需要互相支撑,互相温暖。”

主持人说,一次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陆陆续续捐助失学儿童,金额高达300多万元。在长达12年的无私奉献之后,他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然而即使在这个时刻,他仍不忘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毅然将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仅供3次化疗的费用,给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捎去了2万元。而他家的经济状况却时常捉襟见肘,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帮助他们啊!

颁奖词中这么写到:“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他就是这么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把爱奉献给了别人。而奉献自己,让更多的人得到快乐,这就是丛飞的生活准则。

奉献多一点,快乐也便多一点

王福磊是一名上大三的学生,家境贫寒。高三时母亲去世,父亲也离家而去,但他认为“学校比自己困难的同学还多,自己曾经打过工,靠自己双手能挣到钱,所以要把学校不多的爱心基金留给那些比我更困难的同学”。

他身体并不健康,是乙肝病者,长期吃药,但学费与生活费却是他用自己双手劳动换来的。不仅如此,从大三开始他还主动帮扶中文系特困生范伟军,他还担任了两年学校爱心社成员。

2007年暑假,王福磊把自己平时省下来的钱邮寄给了大巴山区的一个叫明明的孩子,并承诺负担明明小学期间的全部费用。现在,他每月都给明明写信,鼓励他好好学习。明明每给次也都回信,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这个大哥哥汇报。

虽然王福磊平时忙点,付出的多一点,但每当他想起明明正在学校快乐读书的样子和那一封封感激的信,就感到了由衷的快乐。

在他们学校的贫困生中,已有30%的人加入“爱心社”,自愿为他人服务。

正像“爱心社”捐赠证书上的一句话说的那样,“相信吧,帮助别人会让自己更快乐”。

同学们说:“在我们周围,拥有这份快乐的人越来越多。”放假了,他们会拿着社会活动实践表去居委会报到,做一位志愿者,和朋友结伴为小区服务。在小区花园里,他们捡拾垃圾,清扫路面。当小区花园变得干净整洁,当看到孩子们在小区中惬意的玩耍,他们会为此感到快乐。

正所谓:奉献多一点,快乐也便多一点。这样的生活准则适合孩子。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就会多一份坦然,增一份愉悦,添加一份好心情。关爱他人,快乐自己,孩子会从奉献中得到快乐,体会快乐,这种快乐往往是由衷的。

一个从德国学成归来的朋友说:“在德国人眼里,爱心比金钱更重要。”他讲了一个自己亲历的故事:

有段时间,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忽然产生了兴趣,天天求我教他写毛笔字。我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这天下午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开的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位乞丐蹲在街角正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约翰尼,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你,你让妈妈感到骄傲。’

“望着孩子的背影,我忙将自己在国内的种种被骗经历告诉玛丽。玛丽一直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话,等我说完了,只见她对我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乞丐好吃懒做,专门装出一副可怜相骗取大家的同情,可是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认为地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建议一:家庭条件允许,鼓励孩子的捐赠行为

青海省化隆县初麻乡位于县城东部,是一个贫困地区,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育发展也相对缓慢,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70%。由于家庭贫困,学生的书包多为一个小布袋,学生们穿的衣服也破旧不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虽然在上级领导的多方关怀下,解决了一部分同学的入学就读问题,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徘徊在校园门外。

西宁市胜利路小学和虎台小学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向山区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在校园内倡议学生参与“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很多家长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支持。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多方努力下,捐赠衣物三千余件,学习用品两千多件。

孩子们捐赠的物品虽然都是生活用品,但他们想到自己能为山区贫困的孩子奉献自己的爱心,还是感到非常的快乐。

建议二:告诉孩子,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因为帮人等于是在帮自己。

没有哪一个人可以独立地走过一生。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以付出换取回报、以助人赢来互助的过程。付出的越多,你所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奉献的越多,你所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互帮、互助、互谅、互爱,这是每个要想成功的人必不可少的品德。因为互帮、互助、互谅、互爱可以使你的学习、工作、事业更能够顺利完成,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温馨和幸福感。

建议三:给孩子播下爱的种子。

一位妈妈给她三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

这位妈妈无比感叹地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

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

上文提到的那个孩子,不舍得与母亲分享他的东西,没有同情心,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我们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他熟悉、亲近的环境中受到启迪。对于几个月大的孩子来说,身边那些大大小小的绒毛玩具、布娃娃就好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生活中最亲近、最自然的伙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和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和它们做朋友。

建议四:通过家庭中的分享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塑造爱心。

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起,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孩子渐渐长大了,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妈妈拿东西;给客人让座等,让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在生活中,家长要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方法。例如,家长实在太累了,不能答应孩子一起做游戏的要求时,不妨直接告诉孩子:“妈妈太累了,想休息一会儿,宝宝自己做游戏好吗?”如果孩子答应了,家长一定不要忘记说:“宝宝真懂事,知道心疼妈妈了。”爷爷想要看报纸,可以请孩子帮忙拿眼镜,如果宝宝做到了,可以表扬宝宝说:“真是好孩子,知道爷爷腿脚不利索,能帮助大人干事情了!”经过多次训练和提醒,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孩子便会主动地关心他人,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自己帮助了他人而感到快乐!

建议五: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父母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以感染孩子的心灵。父母平时应尊重和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要温和体贴,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浓浓的爱;家庭成员之间要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急,我来帮助你”“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等等;在长辈面前,多表达一份尊敬和关心,比如给老人泡杯茶,让个座,说句体贴的话,送个礼物,等等。家庭成员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在外面,父母更要注意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建议六:借助艺术作品和媒介引导孩子把爱向周围世界扩散。

对于孩子的爱心培养来说,移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家长可以借助电视、图书等媒介的力量,引导孩子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以熏陶培养孩子的爱心。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和视野的扩大,还可以引导孩子将爱心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比如引导孩子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捐款,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等等,时时处处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邪恶,就会滋长邪恶泯灭良知;种植仁爱,便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

建议七:角色互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课题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生活中,家长不妨让孩子当回“小家长”,请孩子做一些父母平时经常作的家务活,如扫地、洗衣服、择菜等。同时,家长也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生活感受及喜怒哀乐,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了解父母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如下班回到家,孩子主动向爸爸妈妈问好,并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取拖鞋,爸爸妈妈就会很开心,很感动;相反,如果明知爸爸妈妈下班了,却对爸爸妈妈不理不睬,此时,爸爸妈妈就会很伤心。总之,父母要善于在生活的细节中,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心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涌出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良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