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反映内容广泛,几乎遍布当时的各个角落。杜甫的诗作《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全面再现了开元盛世;《石壕吏》则写出开元盛世崩溃,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曾经冒险追随唐肃宗,被授以“拾遗”,因此也被称为杜拾遗。后来,他因为营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此后杜甫对仕途绝望,开始在西南各地漂泊。杜甫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最为旺盛,仅公元759、760两年,他就创作了400多首诗歌,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因为自身的际遇,以及目睹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杜甫的诗风逐渐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杜甫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以古体诗和律诗见长,其中以律诗的成就最高,是后世诗人争相效仿的楷模。
词的起源——敦煌曲子词
相对于诗歌来讲,词是一种更加活跃的文学表现形式。人们写词,不必像写诗那样拘束于格律,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抒胸臆。词的出现,更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胸襟,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读下来,江南的美好风光尽收眼底。在史籍记载中,白居易是较早的词人之一。不过,词这种更加灵活的文学表现形式,并不是他的首创。关于词的起源,可追溯到初唐时期。
词其实就是歌词,是盛唐歌舞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人们将这些歌词统称为 “曲子词”。词有许多调子,每个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菩萨蛮” “念奴娇”等。因为需要配合不同的乐曲歌唱,每个调的句数和字数又都各有差别。相较于以往的五言诗和七言诗来讲,词最显著的特点是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子都长短不齐,因此又称为“长短句”。在表演歌舞时,人们为了反复吟唱,又将每个曲调分为上、下二阕。
盛唐文人崔令钦编写的《教坊记》,记录了当时流行的曲名300多种。以此推测,词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很流行。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因此,人们一般将敦煌曲子词作为词的起源。
敦煌曲子词反映了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也记录了唐末藩镇割据,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的事实。因为这些作品都需要当时的歌妓传唱,她们联系自身的经历,写出了《望江南》这样的名篇。“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写出了歌妓们对一时恩爱的不屑和对自身不幸感怀。
敦煌曲子词题材广泛,除了描写盛世景象,边关守将建功立业,歌妓对自身命运的悲叹等内容外,还有写商人、渔父、书生等各类人物的作品。因为大多是民间创作,所以敦煌曲子词的艺术成就高低不一,不少作品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生动,但艺术上还是比较粗糙。到了中唐时期,因为曲子词的流行,一些诗人开始致力于曲子词的创作,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都是较早的代表。据说李白也曾写过曲子词,其中以《忆秦娥》一首最为出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一首咏史词,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在唐代曲子词中别具一格,艺术价值极高。“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正是逐渐衰落的唐王朝的真实写照。不过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晚年虽然遭遇了安史之乱,但唐王朝并没有衰落到这个地步,因此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这是晚唐文人托名李白创作的作品。不过,无论其作者是不是李白,它都预示着词的时代正在来临。
词人柳永的梦幻人生
到了晚唐,词已经非常成熟了。五代李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影响较大的词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他长期沉浸在自我的艺术世界中,倦于朝政,以致亡国。被俘之后,李煜的词风大变,创造了不少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诗人的抑郁不得志;“故国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则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沉痛。
李煜之后,宋代先后涌现出很多写词的大家,如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柳永、李清照等。在群星璀璨的宋代文学天空里,柳永显得别具一格。他在诗文上的成就不如苏轼,在仕途上不如欧阳修和范仲淹。在宋代词人中,柳永的命运可说是最为坎坷的。因为长期在外漂泊,对民间疾苦有很深的了解,柳永的词也最贴近现实,最受普通人的欢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只要有人烟生存的地方,都能听到有人在唱柳永写的词),可见其影响之大。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他年轻的时候到京师去参加考试,因为擅长词曲,结识了很多歌妓,并为她们写下大量的词曲。有人爱惜柳永的才能,曾在宋仁宗面前推荐他,谁知宋仁宗很反感柳永这种沉浸在风月中的浪子作风,不客气地说:“且去填词。”见皇帝这么不待见自己,柳永只好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后来,他在苏州和杭州等地过着行踪不定的流浪生活。等到中年,或许是觉得这样下去一无所成,他才改名为柳永,考中进士,在浙江做过几任地方官。
柳永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词曲创作的作家,他的《乐章集》收录了词作近两百首。其中部分词歌颂北宋城市的繁华,如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相传金国皇帝完颜亮读到柳永这首词后,觊觎北宋的繁华,因此下定灭亡北宋的决心。这可能是杜撰,但柳永词作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柳永大半生流落江湖,对飘零的感受非常深。他就此创作了一些游子飘零的词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柳永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慢词的人。所谓慢词,就是因为节拍比较慢,而变得比较长的词。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之中,受到歌妓和乐工的影响,写作了大量慢词,为词人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柳永的词作,有自我的独特风格,大部分以白描见长,他写景叙事,往往直抒胸臆,层次分明,很少雕琢。在写作中,柳永还将当时的很多口语纳入词中,一扫晚唐以来雕琢的风气,如他的《忆帝京》就完全用口语写成。
柳永虽然有才,在统治阶级眼里却是道德败坏的浪子,因此一直受到排挤和歧视。这种经历,让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而又才华横溢的歌妓产生了同情。他的《迷仙引》《集贤宾》都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后来,他贫困致死,还是歌妓们凑钱为他办的后事。
张养浩的千古之叹
在诗歌创作中,总有不少诗人将目光瞄向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如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则在《卖炭翁》中写了卖炭老人生活的辛酸,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反映了农民辛苦一年,最后却只能饿死的惨状。这一类诗作,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则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的疆域非常辽阔,今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中亚,朝鲜半岛,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元的统治范围。元朝将人分为四等,蒙古族是第一等,而生活在南方的汉族则是第四等,处处受到盘剥,生活更加艰难。在这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为民创作的文学家。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就是曲。
曲,又称为散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和唐诗宋词并立。元代的散曲大家很多,如张养浩,马致远,关汉卿等。马致远的散曲《秋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其语句简练,却韵味悠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张养浩是山东历城人,字希孟,号云庄,曾任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职。他因为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迫辞官。几十年的宦海生涯,让张养浩对民间疾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明白如画,不事雕琢,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却跃然纸上。
到了明清,诗、词、曲虽然进一步发展,但已经是强弩之末,其内容和艺术价值,都远远不如唐、宋、元三代。
第二节 光怪陆离的小说世界
小说无疑是现代最为活跃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我们周围这个万紫千红的世界都囊括其中,既有诗歌的优美(如《红楼梦》中的诗歌),散文的简练和清幽,又有戏剧的张力,艺术感染力极强,受众也极多。
小说是一种以虚构为主的文学艺术形式。我国古典小说可一直追溯到古老的神话,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和志人小说,以及唐宋传奇的发展,到元末明初成熟,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这四本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合称为四大名著。但这四本小说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古典小说,而且人们认为小说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常识”也值得商榷。编者将绕开读者比较熟悉的四大名著,着重描述小说的发展历程和一些优秀却并不一定为人所知的作品。
小说的起源——古老的神话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十分低下,人类无论是对于自身还是外界都知之甚少。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双手的解放,更在于人会思考。我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这些现在看起来是常识的问题,却让先民们非常困惑。
他们虽然不像现代人这么“聪明”,但却因此而想象出很多美丽而神奇的故事,其丰富的想象力,令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汗颜。古人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了最初的文学形式,这就是所有文学的源头——古老的神话。
在古人的心中,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他掌管着人间的一切。当发生干旱、洪水等自然、地质灾害时,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某些行为触犯了造物主,所以,造物主才会让太阳一直炙烤着世界,或让龙王作法,令洪灾泛滥。在这种漫无边际的想象中,先民们把一切让人困惑的问题都解决了。此外,先民们还根据自己和自然界做斗争的事,塑造了很多英雄形象。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我国古代的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等书籍之中。其中,以《山海经》保存的神话资料为最多。《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相传作者是治水的大禹,据现代学者考证,其作者并不是大禹,而是很多人,至于他们的名字,已经无法考证了。
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神话后来成为部分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和鲁迅先生的《补天》,都采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的故事是这样的:上古时期发生了可怕的大灾难,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烈火焚烧,各种凶猛的动物从山林里面跑出来,攻击人类。人们很惶恐。这时,女娲出现了。她告诉大家,这是因为天塌了的缘故,只要把天补起来就行。于是,女娲就熔炼了五色的石块来弥补残破的苍天,斩断巨型乌龟的脚来当作支撑天的柱子,此外还杀死了趁机兴风作浪的黑龙。在女娲的努力下,这场要灭绝人类的灾难终于被平息下去,大地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后来,曹雪芹在创作小说《红楼梦》的时候,将这个神话当作楔子,说女娲补天时还剩下一块用不到的石头,就随手扔在地上。这块石头吸收天地精华,具有了灵气,转世投胎,就是风流倜傥的贾宝玉。
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也比较有名。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她去东海游玩,不幸被风浪卷进大海淹死了。女娃死后,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鸟,叫“精卫”。“精卫”对于夺去她生命的大海非常讨厌,发誓不喝东海的水,并要将它填平。于是,她每天从西山衔来石子或树枝,投进浪涛汹涌的大海。在这个神话传说中,精卫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令人感动。
此外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神话传说也很有名,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