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众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时期到现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古代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现代的冯至、海子等都是具有世界声誉的诗人。
在诗歌产生之前,还有内容丰富的神话。因为地域的不同,各地的神话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其中,楚地(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湖北和湖南)的神话最为出色,也最为浪漫。如在楚国神话中,其王族的始祖不是胼手胝足的农神,而是飞扬缥缈的火神。神话之后,传奇开始出现,经过漫长的发展,小说艺术日趋发展成熟,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此外,我国戏曲艺术方面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如元代杂剧《赵氏孤儿》于17世纪翻译到英国演出后曾引起巨大轰动,而昆曲、京剧等艺术,至今仍盛行不衰。
本章拟从诗歌、小说和戏曲三个方面对古典文学艺术进行介绍。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诗歌艺术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诗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将诗人的笔端指向社会的各个层面,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我国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是《诗经》之后的又一伟大作品,它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形式,并将《诗经》中固定的句式发展成为字数不等,更加自由的“骚体”,对我国赋体、七言诗和散文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承接《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曹操、杜甫、白居易、陆游、张养浩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在抒发自己内心感情的同时,还用笔将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记录了下来,如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描写了战争带来的惨状。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是我国文学具有连续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经》和我国诗歌的起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当我们读到这些简练而又生动的诗句时,总是被古人的才情所折服,同时心中充满疑问——这么优美的句子,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诗言志”。诗歌是一种直抒胸臆,表达感情的作品。也就是说,感情丰富是一个人创作诗歌的前提。先人将自己对生活的饱满热情都抒发出来,这就是最早的“诗情”,只是当时人们随口而出的诗作没有文字记录,失传了而已。
据《礼记》等古籍记载,早在周代,宫廷里面就已经出现了歌舞。这些最初的艺人在表演歌舞时,还会伴唱。那些唱词,就是最早有记录的诗歌。周天子听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翻来覆去都是那些舞蹈和歌词,很不高兴。这时,有经常到各地走访的大臣给周天子说,各个诸侯国民间都有很多歌谣流传,比王宫里的还好听。周天子一听,觉得很好,就让人到全国各地收集这些在民间传唱的歌谣,汇编成册,这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经孔子删订而成。
《诗经》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使用了赋、比、兴的创作方法。所谓赋,就是铺陈直叙,将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类比,和现代的比喻相类似,但又有不同之处;兴是先说其他事物,再引入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的创作手法。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优美的抒情叙事诗。在《诗经》中,即便是叙事,也有很多的抒情成分,感染力比较强。如诗歌《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意思是,当我走的时候,杨柳青青;再次回来,已经雨雪霏霏;道路是那样漫长啊,承载着我的愿望,归期迟迟未定,我心中的悲哀,又有谁能理解呢?寥寥数语,诗人将抒情融化到景物的描绘中,将征夫久在外面征战,即将回家的又悲又喜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是“国风”。“国风”就是各个诸侯国的民间歌谣,描写的范围比较大,有对爱情的歌颂,也有对平民百姓耕作辛苦的同情,还有对统治者麻木不仁,残暴恣睢的批评。“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形象感很强。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踟蹰”)、叠韵(如“崔嵬”“窈窕”)、叠字(如“夭夭”“忡忡”)等手法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浪漫主义的开篇——《离骚》
东晋名士王恭曾说,要做名士,只需三样:常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名士自然是应该潇洒倜傥的,无论身心都应该闲下来,所以,“常无事”很好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都追求醉后的陶然,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不这样做的,反而是俗人了,因此,“痛饮酒”也说得通;可是,为什么还要熟读《离骚》呢?这就得从它的作者屈原说起了。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籍记载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当时的楚国,统治区域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楚文化发达。最初楚国在各个诸侯国中并不入流,因为其文化和军事都很落后。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开始兴盛,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当时的诸侯国,都将“赋诗”作为外交辞令。因此,楚国文化虽然落后,却在春秋初期就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洗礼。与此同时,江汉的民歌,沅湘的民俗,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极为发达,又各具特色。屈原就在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中长大。
屈原出生的时候,楚国已经是一个大国了,其实力和北方的秦国相当。为了争当霸主,秦楚之间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争霸战争。在秦楚争霸斗争中,屈原是一个中心人物。他向楚王建议,可远交齐国来对付秦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久之后,楚怀王即位,主张对秦妥协投降。屈原对此无比愤怒,在小人的挑唆下,楚怀王对屈原日渐疏远,并放逐了他。屈原被流放后,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更令他难过的是,看着自己的国家被秦人吞食。完全绝望之后,屈原在五月端午这一天投江自杀。而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诗作,却没有因此逝去,它们就像滔滔江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离骚》是屈原最伟大的一篇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对于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革新意义。屈原在创作的时候,汲取了楚地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将《诗经》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推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进程。
关于诗名“离骚”的含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牢骚和忧愁,抒发了诗人政治主张不得施行的愤怒,表达了对敌对派的痛斥。在创作《离骚》的时候,屈原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他的理想被打压,而楚国也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将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写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在创作的过程中,屈原任自己的想象驰骋,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编织了幻想的境界。
屈原开启的这种浪漫主义,对后世很多文人都有重大影响。
曹植和五言诗
秦汉时期,我国的诗歌进一步发展。汉武帝为了采集民间歌谣,以及给当时一些文人的诗作配乐,专门设置了一个叫作“乐府”的官署。因此,两汉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反映的题材广泛,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记录,也有对爱情的讴歌,如《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另外,《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也都是汉乐府中的精品,后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汉乐府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和《诗经》《楚辞》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文人自发创作的诗歌还很少。这种状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曹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建安三曹”。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人。
曹植天资聪颖,很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创作天赋。他深得曹操的喜爱,但曹操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兄长曹丕。因为年轻时候的争权,曹丕对曹植有很深的成见。据说,他曾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不然就要从重处罚。曹植想起自己难以实现的政治抱负,想起哥哥的猜忌,不禁悲从中来,缓缓吟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很是惭愧。
曹植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是同时代所有作家中最多的,诗作80多首,辞赋和散文将近40篇。其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曹操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一度想要将他立为太子。这个时期的曹植,志得意满,诗作里面也有很多慷慨激昂的句子,如《白马篇》中的“将军百战死,视死忽如归”。曹丕做了皇帝之后,对曹植深怀猜忌,经常找借口加以迫害,曹植虽然仍旧贵为王侯,却抑郁不得志,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
曹植后期的创作代表了他文学上的最高水平。在后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以《赠白马王彪》最为出色。当时,曹植和自己的兄弟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同应诏前去京师。曹彰到京师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而曹植和白马王曹彪返回封地的途中,又被相关部门阻挠,不能同行。于是,诗人将自己的悲愤融成了这篇作品。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曹彰暴死的深沉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则吐露了自己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曹植的诗歌学习汉乐府,有乐府诗的痕迹,但他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中国诗歌到了曹植手里,已经有了明显的文人诗面目了。诗作更多表现了个人内心的真实感情,较以往的诗歌有更加迷人的魅力。
“李杜”和盛唐诗歌
经过自夏商周以来两千多年的酝酿,我国诗歌在唐代成熟,并步入了黄金时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政治、经济、文化都实现了空前繁荣,成为其他文明争相效仿的楷模。从王勃、骆宾王等人开始,一直到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韦应物等杰出的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唐盛世。
唐代诗人众多,他们的创作,将我国古典诗歌推向顶峰,取得了以后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成就。王勃的天才,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禅味,孟浩然的山水诗,白居易的叙事诗,杜牧的咏史诗,无不在我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盛唐诗歌,人才辈出,其中以李白和杜甫作为代表。他们的创作,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一个被尊为“诗仙”(李白),一个被尊为“诗圣”(杜甫),在文学史上被合称为“李杜”。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李白出生在今天的中亚一带,在四川长大,后来漫游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生性洒脱,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声名却早已远播在外,让杜甫、贺知章等人艳羡不已。后来在诗人吴均的引荐下,李白终于被唐玄宗起用,供奉翰林。李白为人狂傲,传说他曾令杨贵妃给他调墨,高力士给他脱靴。这种狂傲的性格为唐玄宗不喜,而李白也不满意自己只是作为一个供奉翰林的清客生活,就辞官不做,云游四海。杜甫曾这样称赞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但李白的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他想要谋得一官半职,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当他收到唐玄宗起用他的诏书时,欣喜若狂,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豪迈诗句;当不得重用,被贬黜的时候,他又很郁闷,借酒浇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过,李白无论是写自己的高兴,还是愁闷,都是豪放不羁的。他不像杜甫那样喜欢琢磨辞藻,不会在捻断数根须后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感人的诗句,而是直抒胸臆,出口成章,“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难怪杜甫要称赞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了。
和李白同时代的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系列描写民间疾苦的诗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深得后世诗人的推崇。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哈佛燕京学社的创始人洪业先生特别推崇杜甫,认为《杜甫集》是可以和《圣经》相媲美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