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出生在文化极其发达的浙江绍兴,祖上做过官,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了。他自幼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却一连八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徐渭因其出色的才干,被主管东南军务、主持抗倭大计的胡宗宪招为幕僚。胡宗宪非常赏识徐渭,有很多事情都向他请教。而徐渭和一般的书生不同,除了诗文做得很好之外,也有很强的实干能力。几年之后,胡宗宪因为政治斗争被杀,而徐渭也因此失去唯一的知音和靠山,精神一度失常。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徐渭误杀妻子,锒铛入狱。徐渭出狱的时候已经53岁了,大半辈子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此之后,徐渭纵游大江南北,高歌狂饮,放浪形骸,将自己的一腔抱负和愤怒都寄托在书画中。晚年的徐渭靠卖画为生,他虽然名扬四海,却始终不肯将画卖给当时的权贵。他的很多画作,都以几两银子的低价卖给一般的商人,而商人又将它转手卖给权贵,从中大赚特赚。最后,徐渭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徐渭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诗、书、画、文样样精通。他创作过大量的诗歌和剧本,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徐渭的画艺在晚年时逐渐成熟。在广泛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徐渭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大写意的泼墨画法,开拓了水墨画的表现领域。当时画界盛行含蓄、典雅的创作风格,徐渭“信手扫来非着意,是晴是雨凭人猜”(徐渭诗,即想到哪里就画到哪里)的笔墨,可谓别具一格。
徐渭的作品很多,包括《牡丹蕉石图》《青藤书屋图》《黄甲图》《杂花图卷》《谒陵图》《墨葡萄》等。其中,《墨葡萄》很具有代表性。这幅画高116.4厘米,宽64.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老藤和葡萄蔓从右方斜出,错落低垂,枝叶纷披,婆娑生姿。画中的葡萄串串晶莹欲滴。整幅画笔墨淋漓,气势逼人,使人感受到一种倔强的生命力。在画的左上方,有徐渭自己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书法和绘画浑然一体,将徐渭倔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八节 名画背后的传奇故事
我国历史上画家如云,作品如海,流派纷呈。这些经典之作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或作者隐居名山大川,数十年创作而成;或灵感一现,一气挥就。也有的画作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本节限于篇幅,选取《洛神赋图》《舍身饲虎图》《唐宫仕女图》《清明上河图》《雪夜访戴图》等几幅名画,为读者简单介绍点墨背后的传奇。
千年痴情《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这幅作品根据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所作。曹植是曹操与汴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在文学上的造诣很高。六朝文学家谢灵运曾评价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古人一般不会直呼别人的姓名,而是将姓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
在《洛神赋》中,曹植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优美的人和神相恋,但最终因为人神相隔而被迫含恨分离的故事。相传,这篇赋是曹植思念原来的恋人甄氏创作。甄氏和曹植互相爱慕,曹操却将她许配给了曹植的哥哥曹丕。曹植很不高兴,但又没办法,整天茶饭不思。而甄氏在宫中也郁郁寡欢,不久便去世了。甄氏死后,曹丕将她的玉缕金带枕转送给曹植。因为担心曹植和自己争夺皇位,曹丕将曹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在前往流放地的过程中,曹植经过洛水,在那里休息的时候,恍惚之间感到甄氏变化成洛水之神前来与自己相会,互诉衷肠。曹植非常激动,就写作了《洛神赋》。也有人认为,曹植是在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抒发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痛苦心情。
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情调幽怨婉转,后来的很多艺术家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诗歌、戏曲、音乐和绘画的再创作。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洛神赋图》真迹已经失传,现在看到的是后来的摹本。因为这幅画的艺术成就和名气,摹本很多,现在发现的一共有5卷。其中,2卷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卷收藏于辽宁博物馆,另一卷则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洛神赋图》高27.1厘米,横长572.8厘米。在图画刚开始的地方,曹植在仆人的陪伴下在洛水之滨散步。这个时候,夕阳西下,暮色苍苍。忽然,天上飞下来一只神龙瑞鸟,而水面上则出现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女子,这就是曹植的文章中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人彼此有意,含情脉脉。接着在一起玩耍嬉戏,最后,神女不得不和他分开。曹植怅然若失,当天晚上怎么也无法入睡,第二天起程离开的时候,还恋恋不舍。
这幅画有情节的连续性,各个情节合起来构成了一幅有机相连的整体构图。明丽的色彩,生动的人物形象,奇丽的环境描绘,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之中便被感动。在创作的时候,顾恺之对人物的情态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从曹植初次见到洛神的惊喜,到一起玩耍时的幸福,到不得不分手时的怅然若失,都让读者回味无穷。不知不觉,观者也沉浸在那种悲哀而又美好的回忆之中了。
《唐宫仕女图》的丰腴之美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封建时代,其政治、文化、经济、外交,都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绘画发展到唐代,可谓绚丽多姿,既有壁画,又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
唐代的人物画,除了画帝王和名臣将相之外,还将女性当作描摹对象。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骑马在街上奔跑,可以大声说话,当众大笑。这些,在其他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种开明的社会风气的引领下,仕女画在唐代进入了繁荣兴盛的阶段。唐代仕女画以端庄华丽和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张萱和周昉。他们的绘画,既展示唐代美女“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描摹“多愁多病身”的心境,还表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魅力。这一系列的画作,集中展示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调。
在这一系列画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带着侍从春游的场景。画笔错落有致,画出一个正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人物虽然不多,却画出了虢国夫人出游时的气势。画中共有9人骑马,前面的三人和后面的三人都是侍从,中间并排行走的是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面穿着描绘有金花的红裙。秦国夫人在虢国夫人的旁边,正在和虢国夫人说着什么。
这幅画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构图上,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将游春的悠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值得一提的还有用色,整幅画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总体来看,这幅画展现出了盛唐风貌。
《虢国夫人游春图》原作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宋徽宗赵佶临摹的。
《舍身饲虎图》的历史考证
《舍身饲虎图》是敦煌莫高窟里面最出名的壁画之一,现藏于第428窟,开凿于北周。这幅壁画描绘了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
据佛教经典记载,古代南瞻部洲有一个强盛的国家萨垂那。国王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叫摩诃萨青,生性善良,是佛祖的前身。一天,国王和王后带着三个儿子和大臣们前去游玩。摩诃萨青很高兴,在丛林之中穿梭玩耍。在森林里面,他看到一只雌老虎和两只小老虎。雌老虎好多天没吃东西,骨瘦如柴,想要吃掉小老虎。
摩诃萨青就问哥哥:“这只雌老虎快要饿死了,它会吃掉小老虎吗?”
哥哥说:“如果雌老虎饿死,小老虎因为没有哺乳,也会饿死。”
摩诃萨青问:“怎样才能让这只雌老虎不吃小老虎呢?”
“喂它一些鲜肉吧!”
“让他吃人肉可以吗?”摩诃萨青又问。
“可以,可是这样一来,人就不能活下去了啊。”哥哥说。
说完之后,他们又接着往前走。走到半路,摩诃萨青借口返回那个地方,将自己送到老虎口前。雌老虎虽然饥饿,但是没有力气吃他了。他就找来很尖的木棒,戳破自己的身体。很快,鲜血就流了出来。老虎闻到鲜血的味道,顿时来了精神,很快就把他吃了。等到哥哥们返回来找他的时候,只剩下一堆白骨。国王和王后知道后,一家人放声大哭。摩诃萨青王子舍身喂老虎,死后成佛。他在天上看到父母兄弟围着自己的骸骨哭泣,就说:“我是摩诃萨青,舍身喂虎,因此成佛。生死是世间常有的事情,你们不要为我感到烦恼,多做些善事吧!”
国王回去后,命令造起七宝塔,厚葬了摩诃萨青的尸体。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市民经济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唯一流传到后世的画作,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纵高25.2厘米,横长525厘米,用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描绘了北宋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经济。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814个,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上面的房屋、桥梁、城楼等都各有特色,生动地再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张择端之前,虽然也有顾恺之和吴道子等著名的人物画家,但他们笔下表现的不是宗教,就是帝王将相。张择端突破了这种传统,开始在绘画中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对当时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人际关系,风土人情,建筑特点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这一方面是因为画家自身的追求,一方面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据历史学家分析,当时宋朝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的80%以上,由此可以想见宋代经济的发达。此外,我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四大发明”,其中三项出现在宋朝。与此相对应,宋朝统治者对文化特别重视,读书人受到极大的尊重。随着市民经济的发达,市民文化如小说、戏曲等接近底层百姓的文学形式,开始萌芽。这样的时代背景,为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提供了良好契机。
《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张择端使用鸟瞰的构图方法,将规模宏大的场面妥贴地安置在横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造成“方寸之内,百里之回”的宏伟气势,表现出画家娴熟的技巧。这幅画在人物和景物刻画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画里面的几百个人物,大的不过一寸,小的才一二分,但什么样的人都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这些人或走或立,或问或答,或买或卖,或骑马或乘轿,或饮酒或品茶……神态各异,无不生动传神。
《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就成为历代帝王、权贵们竞相争夺的稀世珍宝。清朝灭亡后,废帝溥仪将这幅画携带出宫。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将这幅画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雪夜访戴图》的成画故事
《雪夜访戴图》是元代著名画家张渥的代表作品,取材于晋代王徽之雪夜访问戴逵的历史故事。因为“雪夜访戴”这个故事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高妙寓意。很多画家都喜欢以此为题材,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版本就有一百多个。其中,张渥这幅画工笔细描,取景淡雅清新,别具一格,最具代表性。
《雪夜访戴图》纵高91.8厘米,横长39.8厘米。张渥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当时的严寒,并出色地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河岸旁的古树枝干,或者突兀遒劲,或者浓墨渲染,或者淡墨勾勒,都表现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在画中,王徽之坐在船舱里,正在看书,神态生动。画家用出色的笔调将王徽之高雅的气质表现了出来。
“雪夜访戴”的故事,最初记载于《世说新语》。王徽之是东晋名士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有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天就放晴了,王徽之忽然想起远在剡溪的戴逵,就连夜乘着小船去拜访。到了第二天早晨,他终于赶到了剡溪,却又让船夫掉头回家。船夫不解,就问,既然到了,为什么不去见一面呢?王徽之说,乘兴而来,尽兴而返,何必见面?这反映出王徽之随性的性格。
这种率性自然的风格,历来为读书人们所推崇,用来作为绘画题材,也就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