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到的《历代帝王图》也是宋代的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这幅画画了中国古代的13个皇帝,既有刘备、杨坚这样的开国明君,也有陈叔宝、杨广这样的无道昏君,可见其劝诫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吴道子是唐代最有名的画家,被尊称为“画圣”。他很小就成了孤儿,曾当过一段时间的画工。因为自身的刻苦努力和在绘画方面极高的天赋,吴道子不到20岁就已经名扬四海。相传,他去一个寺庙礼佛,里面的和尚对他不敬,他就在寺院的墙上画了一头毛驴,一到晚上,毛驴就从墙上走下来,将寺庙弄得乱七八糟。最后,和尚只好向他道歉,请求他将画擦掉。因为在绘画方面的卓越成就,吴道子被唐玄宗召到皇宫里面任职。据《唐朝名画录》记载,吴道子人物、佛像、鬼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等方面的绘画造诣都很高,被誉为当世第一。
吴道子的人物画以寺观壁画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帝王画、功臣画和名人画。吴道子的画作豪放不羁,完全展现出了盛唐的气象。一次,吴道子随唐玄宗去洛阳考察,遇到舞剑大师裴旻家办丧事。裴旻很早就听说过吴道子在绘画方面的天才,就请他在天宫寺画鬼神,为死者超度亡灵,并表示要送他很多钱作为酬谢。吴道子说:“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请为我舞剑吧,看到壮观的场面,对我作画也有帮助,就算是酬劳了。”于是,裴旻脱去丧服,拔剑起舞,“走马如飞,左旋右转”。吴道子看了之后,就开始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吴道子绘画时极富感情,画作神采飞扬也就不足为奇了。著名文学家,也是画家的苏轼在看了吴道子的绘画之后说,“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吴道子豪放的画风由此可见一斑。
吴道子的真迹已不可查,现存于日本的《送子天王图》,是宋代的摹本。
第七节 独具一格的绘画名家
从文献记载的第一位传奇画家曹不兴开始,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王维、张择端、黄公望、徐渭、郑板桥等名画家,先后在我国美术史上各自画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有的书画兼通,有的具有画龙点睛的非凡本领,有的作品众多,有的只有一幅画作却足以在画坛星空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才绝、画绝、痴绝的顾恺之
绘画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在当时众多的画家中,最著名,而且还有画作流传的当属顾恺之。
顾恺之是江苏无锡人,曾担任过一些闲散的官职,与当时的上流人士有比较密切的交往。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同时代的人们说他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顾恺之文采过人,妙笔生花。一次,他从浙江会稽山游玩回来,朋友就问,那里的景色怎么样啊?顾恺之想都没想,张口就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若云兴霞蔚。”由此可见他的才思敏捷。因此,顾恺之被称为才绝。
这样出口成章的人,为什么又被人说成痴,并且还加一个绝呢?这得从顾恺之生活的时代说起。他生活在大分裂大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幻莫测,一句话不对头,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聪明的顾恺之常常装傻,以免引来杀身之祸。一次,他将一橱柜珍贵的画寄存在大将桓玄那里。一段时间之后去取,他发现橱柜还在,里面的画却都不见了。顾恺之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妙画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这个画真是神通广大,飞来飞去的,好像人得道成仙一样啊。他自然知道画被盗走了,不过是装糊涂罢了。
顾恺之最大的成就还是在绘画上,说他画绝,实在是名副其实。他20岁那年,南京瓦官寺初建,负责人请社会各界崇佛人士捐钱。当时信佛的人虽然很多,但捐钱没有超过十万文的。顾恺之却对负责人说,自己要捐一百万。大家都知道顾恺之很穷,以为他是吹牛,没在意。顾恺之请和尚为他准备一面白墙,说是要画维摩诘像。闭门谢客一个多月之后,终于画完了,只是还没有画眼珠。顾恺之对和尚说,请你开寺三天,第一天来看我画眼睛的要捐钱10万,第二天来的要5万,第三天来的不管多少都行。
顾恺之虽然年轻,但当时已经画了很多画,名气不小。不过,顾恺之的画却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画眼睛。这次听说顾恺之要画眼睛,南京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来观看。第一天来看的人很多,收到的钱已经超过了100万。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大意是将佛的慈悲画出来了),成为后人画维摩诘的典范。顾恺之在绘画方面的成就极高,和他同时代的著名政治家谢安称赞说,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顾恺之流传至今的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不过,都是唐宋时期的摹本,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维的诗情与画意
宋代文学家秦观得了肠胃病,医治了很久还不见好。一个朋友拿了一幅名叫《辋川图》的画挂在他的床头,说看了之后,病就会好起来。当时秦观卧病在床郁郁寡欢,但每天看到这幅画中的美景,心情就会好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肠胃病果然好了。
这幅画的作者,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
王维是山西人,信奉佛教,自号摩诘,因此也被称为王摩诘。因为他的很多诗都有鲜明的佛教色彩,他被称为“诗佛”。王维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在诗文和绘画方面的造诣都很深。王维曾经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意思是“这辈子做了诗人真是个错误,我的前生应该是个画家”。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晚年遭遇安史之乱,被叛军俘虏,并出任安禄山的官员。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王维也因此被抓。因为他在出任伪职期间写过思念唐王朝的诗,后来因为朋友们的搭救,他很快就官复原职。不过,他从此之后就无意仕途,归隐辋川,在那里弹琴作诗,或者画画,或者吃斋念佛。在这样的环境中,王维的诗作体现出恬淡和清幽的境界,而画作则富有诗意。王维没有真迹流传下来,但古籍记载他的画就好像是一首诗一样,意境幽远。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看了王维的诗和画之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由此传播开来。
王维很擅长画石头。据说他曾给唐玄宗的弟弟歧王李范画过一幅怪石,真实而有趣。一天,雷雨大作,一个炸雷将画中的石头卷走了,只剩下一张白纸。将近一个世纪过后,朝鲜国送来一块石头,说是朝鲜神嵩山上飞来的奇石,上面还刻着王维的印。人们才知道,王维画的石头飞到朝鲜去了。这当然是小说家言,但足以说明王维在绘画方面的成就。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是“元四家”(其余三人为赵孟頫、吴镇、王蒙)之一。他原本姓陆,名坚,因为父母早逝,就过继给一个姓黄的老人当义子。当时,黄老者已经九十多岁了,忽然得到一个儿子,喜出望外,给他起名为黄公望,字子久,谐音“黄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盼望这个孩子很久了啊。
黄公望天生聪慧,成年后做过地方上征税的小官。后来,他被当时的权贵诬陷,锒铛入狱。出狱之后,黄公望无意仕途,改号“大痴”,放浪江湖。和很多从小就开始绘画,二三十岁就名扬四海的画家不同,黄公望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直到50岁,他才取得卓越的成就。黄公望的代表作有《九峰雪霁图》《江山览胜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山居图》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高33厘米,横636.9厘米,是一幅描绘浙江西部一带景色的长卷。在这一长卷中,峰峦坡石绵延起伏,其间分布有村落、亭台、渔舟、小桥等。瀑布高悬,溪流潺潺,山路曲折反复,江水浩渺,苍山幽远。曾有人说,面对《富春山居图》,就好像是坐在小船上,迎着富春江逆流而上,在移动中观山望水,令人目不暇接。
这幅画是黄公望晚年的作品。据说,他从79岁开始创作这幅画,用了四年时间才全部完成。为了创造出优美、缥缈的艺术境界,黄公望专门在富春江边的山坡上盖了一间小房子,取名为“小洞天”,在里面居住了很多年,日日流连于富春江的美好风光中。当时,画家已经年迈,但为了作画,每日都会出去写生,一看到好的场景,脑中一有悠远的联想,就赶紧拿笔画下来。因此,有人说黄公望的山水画“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与黄公望同时代的画家倪瓒非常喜欢这幅画,曾经说,这幅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一样,“圣而神矣”。由此可以想见这幅绘画的艺术成就之高。
黄公望死后,这幅画辗转多地。明朝末年,吴洪裕以高价购得,并在临死前叮嘱将它烧了给自己陪葬。当这件伟大的艺术品被扔进火堆时,他的侄子吴静庵赶忙将它从火堆中抢了出来。不过,因为烈焰,这幅画已经被烧成两段。其中,比较大的一段在乾隆年间流入皇宫,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比较小的一段则流落民间,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2011年6月,分散于两地的《富春山居图》第一次实现合展。
绘画天才和疯子——八大山人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朱权的九世孙。朱耷本名朱由桵,因为耳朵大,他父母就给他取了个小名叫作耷子。后来,他常常使用朱耷这个名字,其原来的名字反而不为人所知。
朱耷19岁的时候明朝灭亡了,为躲避追杀,他出家做了和尚。做和尚之后,他有很多僧名,如雪个、个山、八大山人等。中年以后,他又加入全真教当道士,有朱道朗、良月、破云樵者等名号。在众多的名号中,朱耷经常使用的是八大山人。
朱耷自幼就对诗、书、画、印十分感兴趣,跟随父亲学习过绘画。明朝灭亡之后,他过着东藏西躲的生活,颠沛流离,受尽磨难。长久的逃亡,让朱耷的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他曾经装聋作哑,甚至假装疯癫。朱耷晚年隐居在南昌附近的寺庙和道观中,过着既是和尚、道士,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
朱耷将自己的满腔悲愤都表现在绘画中,他的作品奇特雄健,在明末清初别具一格。他68岁时画过一幅《鹌鹑图》,画面上两只鹌鹑在一块巨石下栖息,一只蜷缩着身躯,仰头向远方凝视;另一只好像发现了石缝中的小虫,正抬起一只脚准备扑上去啄食。朔朔寒风吹起它们身上的羽毛。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万物萧条的季节,岩石边的野菊花却依然傲霜开放。这幅画完全以水墨画成,笔墨雄劲酣畅,笔法简洁精到,看上去没有什么深的境界,其实韵味深长。寄托着自己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悲愤之情。
朱耷作画之后,喜欢用“八大山人”的僧号题款。在题字的时候,他故意将“八大”二字紧连在一起,像是用草书写的“哭”字,又像是个“笑”字;“山人”则连笔写成“之”字样。因此,看起来不像是“八大山人”,而像是“哭之”或“笑之”。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朱耷的愤懑。郑板桥曾说,朱耷的画“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可见其不拘一格的风格。
写意鼻祖徐渭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郑板桥有一个印章,上面刻着“青藤门下牛马走”的字样。意思是说我愿意给青藤道人当牛作马,只要能跟他学习绘画。这里的青藤道人就是明代著名画家,我国写意画的鼻祖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