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赢就一生全集
442200000014

第14章 在辩论中取胜

在辩论中取胜

当今世界,社会生活变化繁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思想交流日趋频繁。在此背景下,研究辩论之道,总结辩论规律,掌握辩论技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

诱导巧问,以理服人

在论辩中,巧问是诱导的关键环节。只要问得好,就能牵住对方的思维,进而将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方案中,让对方自相矛盾、言行相悖,最终使其自愿放弃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战国时,魏国的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邯郸去做人质。为了防备魏王听信诬蔑他的流言蜚语,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来报告,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会相信吗?”

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那么有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有点怀疑。”

庞葱说:“那么要是有三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相信。”

庞葱说:“街上没有老虎,那是明显的。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都有人说有,那么街上就真的像是有老虎了!现在邯郸距离大梁的距离要比上街还远得多,而议论我的又将不只三人,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魏王点点头,说:“我自己会鉴别。”

还有一个例子。春秋末年,晋国有个赵简子,很有作为,后来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一次,赵简子乘车上山游猎,羊肠小道非常难走,所以同行的众臣都费劲地为他推车。在这些推得汗流浃背的人们之中,有一个名叫虎会的大臣,只是悠闲地把戟扛在肩上,并且边走边哼着歌。

赵简子坐在车上,瞥他一眼,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我上羊肠山道,群臣都来推车,唯独你虎会不出力。你作为臣子,欺侮君主!臣欺君,该当何罪?”

虎会说:“臣欺君,罪该死而又死。”

赵简子问:“什么叫死而又死?”

虎会说:“自己身死,妻子又死,这就叫死而又死。”

说到此,虎会话锋一转,紧接着对赵简子说:“现在你已经知道臣欺君的应得之罪,那么,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做君主的慢怠臣下,又有何应得之罪呢?”

赵简子不耐烦地说:“君主慢怠臣下,何罪之有?”

虎会说:“做君主的人慢怠臣下,久而久之,必定有下面这样的局面。有智能的人不肯出谋划策,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自然就会灭亡。能言善辩者不肯做使臣,咫尺天涯,难通有无,就不能与邻国通好;能征善战的将才不肯破阵杀敌,将颓兵衰,弱肉强食,边界就会遭到侵犯。由此可见,君主慢怠了群臣,内政、外交、国防便无人出力,败亡的局面就会随之到来,那时便会国将不国了!”

虎会的话,惊得赵简子全身汗湿,他如梦初醒地说:“好、好、说得好!”话毕,赵简子急忙下令群臣不要再推车上山,然后又摆酒设宴与群臣共同欢饮。

在辩论中,巧设问题可以说是使对手落入自己圈套的有效方式,往往在对方回答问题的同时,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

巧比妙论,寓讽于喻

在论辩中,要注意在观点与语言上都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同时在内容上也要新鲜有趣、生动活泼。一旦新奇的形式和论说的主旨相结合,自会妙言趣道、以喻明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论辩中,运用生动的比喻作为论据,将精辟的论理寄寓于摹形拟象的描绘之中,或状客观之景或寓物外之理,既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又能给人哲理上的启迪。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尽言理之深蕴,并能以一当十,收到深入浅出、雄辩有力的效果。

齐朝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特别喜欢听和尚讲述佛经。一次,萧子良像往常一样举行宴会,在座的有达官显贵、名人学者和精通佛法的和尚。刚吃完饭,萧子良请和尚讲述某些观点。和尚认为,人能思想、会说话,就是因为有灵魂附在身上,而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即使躯体消灭了,灵魂还是存在,只不过是附到别的东西上了。

萧子良一边听,一边左顾右盼。忽然,他的目光停在一个人身上,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因为此人一副嘲讽的神色。萧子良忍不住大声问道:“范缜,你觉得法师讲得不对吗?”

范缜微微一笑,说:“我不懂他们讲的,我只知道人的精神和形体分不开,有了形体才有精神。人死了,身子都烂了,精神也就没有了,哪还会有什么来生呢?”

萧子良十分生气:“你不要信口胡说,如果没有因果报应,这世上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享福,有人受苦呢?”

范缜听了,从容不迫地指着庭院内的花草树木,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有的被风吹到了屋里,有的落到漂亮的座垫上,有的却飘过篱笆,落到粪堆里。难道说花也有行善作恶之分吗?其实这完全是自然的事。殿下您生在皇族,享尽富贵,好比飞进了屋内的花。像我一生不幸,就如同落在粪坑中的花一样。您富贵,我贫贱,只不过是遭遇不同,怎么能说是因果报应呢?”

范缜的一番喻证批驳,把萧子良驳得哑口无言,别人更是不能作声。

还有一个妙言趣道、以喻明理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怪癖:彻夜喝酒放歌。每当夜幕降临、星月争辉的时候,他已喝得酩酊大醉。于是,鼓瑟之乐、弦竹之乐,犹如神曲仙谱,将他催入酣甜的梦境。他这样混混沌沌地过,朝政一片混乱,邻国也蠢蠢欲动,直到楚国派兵要攻打齐国时,齐威王才急忙派淳于髡到赵国搬救兵。

能言善辩的淳于髡成功地说服赵国出兵救赵,楚国撤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大设宴席,彻夜放歌纵酒的坏毛病又复发了。这时,淳于髡决定找个机会,劝说他改掉这个恶习。

这天,齐威王又大摆宴席,庆贺淳于髡外交成功,淳于髡认为机会来了。

席间,齐威王端起酒杯问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

淳于髡说:“臣喝一斗也醉,喝一坛也醉。”

齐威王不解地问:“喝一斗就醉的酒量,怎能喝上一坛?”

淳于髡说:“您赐我佳肴美酒,却命人紧紧盯住我,我哆哆嗦嗦地趴着喝酒,顶多喝一斗就成烂泥了。可是,如果碰上尊贵的客人,我笑吟吟地给他们敬酒,就能喝上二斗。如果是老友重逢,话题如丝,我能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聚会,男女坐在一起,喝酒行令,我即使喝上八斗,也可能只醉个二三分。如果喝到傍晚,酒快喝光了,大家又把剩余的酒倒在一起,想要助兴地让我喝,那时我就会喝得酩酊大醉,自然也失礼了。可能搞得杯盘狼藉,语言混乱,这就叫做酒极生乱,乐极生悲啊!然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道理!”

淳于髡层层比喻,妙言趣道,使齐威王很受教益。他称赞道:“说得好!”从此,齐威王一改彻夜喝酒放歌的坏毛病,励精图志,最终使齐国国泰民安。

就坡骑驴,借梯登高

“就坡骑驴”是一种论辩技巧的具体比喻。当对方的观点对你有利的时候,不妨首先承认他的说法,然后在他的观点上添加一些你所独有的而他所缺少的东西,一招胜敌,就如同就坡骑驴或借梯登高一样。

在美国内战之后的一次竞选中,内战中的一位战士约翰?爱伦与内战中的英雄陶克将军竞选国会议员。从地位和功勋来说,爱伦显然处于劣势,然而经过一次竞选演讲,爱伦却取得了胜利,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舌战的:

功勋卓著并曾就任过三次国会议员的陶克将军在竞选演讲时说:“诸位同胞们,记得就在10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带兵在茶座山与敌人激战,浴血奋战之后,我在山上的树林里睡了一个晚上。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就请在选举时不要忘记那个风餐露宿而屡建战功的人。”陶克将军列举自己的战绩,唤起了选民们对他的充分信任,激起了选民们的阵阵掌声和欢呼。

接着,约翰?爱伦演讲,他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没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了功,我当时就是他手下的一名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还不算,当他在丛林中安睡时,我还携带着武器,站在荒野上,忍受着寒风冷露来保护他。”

他的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选民们更为热烈的掌声。论功绩,爱伦当然比不过将军,但他巧妙地避开这些话题,只就战后在山上露宿这一点来讲,着意使选民们明白:将军虽然辛苦,毕竟还可以在丛林中安睡,战士还得站岗保卫上级。

这就是爱伦取得选民同情的原因。将军固然可以成为民众意志的代表当选议员,像爱伦这样出生入死而无功可论的士兵,也可以作为民众的代言人,选民们的这种心理,给爱伦造成了有利条件,最终选民们选择了他。

装聋作哑,聪明制胜

慷慨陈词、情绪激昂的论辩,固然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但是,如果对方也气势高昂、咄咄逼人,双方的针锋相对,很容易演变成争吵。这时,你可以采取“钝”一点的战术——装聋作哑。

大凡具有论辩才能的人,不仅能言善辩,也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开关,更能妥善控制论辩时的情感,从而左右对方的情绪。这其中,情感的“冷处理”就是控制论辩情绪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列举实例加以说明。

法国总统选举的电视辩论会上,密特朗的竞争对手曾是前任总理,因此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密特朗总是微笑地对他说:“是的,总理先生。”

由于他以总统的身份和姿态与对手论辩,致使他的对手无可奈何,只能任由他完全控制场上的气氛,结果密特朗大获全胜,再次当选为法国总统。而密特朗所用的正是情绪“冷处理”法,作为一种心理战术,它在论辩中有很大的功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甘愿当英国附庸的希腊,此后便走上独立的道路。而英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准备严惩土耳其,于是决定集结法、美、意、日、俄、希腊等国的代表,在洛桑与土耳其代表谈判,企图胁迫土耳其签订不平等条约。

英国代表是外相柯尊,他身材魁梧、声如洪钟,是名震世界的外交家。而土耳其的代表伊斯美,不仅身材矮小,耳朵还有些聋,别说在国际上,甚至在国内都默默无闻。

在谈判桌上,柯尊非常轻视伊斯美,因此态度十分傲慢、嚣张,当然英国的其他代表也盛气凌人。但是,伊斯美态度从容、气定神闲、毫无惧色,特别是他的聋耳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换句话说,凡是对土耳其有利的发言,他全听到了;凡是对土耳其不利的话,他则全没听见。

正当伊斯美提出维护土耳其权利的条件时,柯尊大发雷霆、挥拳吼叫、咆哮如雷,甚至不断恫吓、威胁伊斯美,而其他各国代表也气势汹汹地围着伊斯美。但是,伊斯美却恍若未闻,直到柯尊等人声嘶力竭地叫嚷完了,他才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然后靠在身边,同时将身子转向柯尊,十分温和地说:“你刚才说什么?我还没听清楚呢!”气得柯尊等人直翻白眼,半晌说不出话来。

由于伊斯美巧妙地利用自己聋耳的缺陷,既不与各国代表正面交锋,也不以犀利言词交相论辩,只是装聋作哑地大玩心理战,并且始终坚持维护土耳其的利益。经过3个月的努力后,土耳其终于在谈判桌上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装聋作哑”在论辩过程中是一种软性策略,只要你不动声色、大智若愚、伺机而动,最后必能克敌制胜。

抓紧对方的小辫子

辩论是一场智慧与技巧的较量,在辩论的过程中,辩手一旦抓住了对方的小辫子,就等于看到了对方的破绽,以此要挟对手,必能置对方于“死地”。

心理学家A是日本某电视台“人生问题”节目主持人。一次,一位有夫之妇M向他提及自己的烦恼:丈夫每日都晚归,似乎在外有风流之事,不知有何对策。她最后说:“只有丈夫才可以在外胡来,实在令人气炸肺……”

A立刻逮住了这句话,问她:“您刚才说的‘只有丈夫’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M夫人答道:“我的意思是,大伙都说,风流是男人的本性,我觉得这是古时候的观念。”

A紧接着追问:“您说是古时候的观念,照您的意思,是说现代女性也可以风流了吗?”

M夫人立即辩解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不是风流是对是错的问题,而是他瞒着我在外风流,这才是令人生气的事。”

A又穷追不舍:“这么说,只要不瞒您,您就允许吗?您的意思是既然丈夫可以风流,做太太的也可以风流,是不是?”

据说,M夫人勉强承认自己有这种意思——可能的话,她也想风流。A就是这样逮住对方话柄,步步紧逼,逐层追问,从而套出了M夫人潜在的欲望。这一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如何逮住话柄进攻对方。

在辩论中,只要抓住了对方的小辫子,就等于抓住了胜利的希望。

情中寓理,更相交替

要想在论辩中取得成功,必须做到情与理的密切结合,综合运用、交替转化。没有情感的配合,只是说些抽象的道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共鸣,难以使人折服。但是,也不能由此反客为主,认为辩论中只要诉诸情感就够了,不需要有理性的参与。毕竟论辩的目的在于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最终决定论辩成功与否的关键仍在于理而不是情。情是感性的、具体的、生动感人的,但情感较难深刻揭示事情的本质,它的主要作用是打动人。因此,情感有待上升到理性,以逻辑的力量、论理的形式揭示事情的本质。当然,理也需要情来配合帮助。

所以,最好的论辩应该是情中寓理,二者密切配合,交替转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当时美国一些资产阶级的领导人却主张与英国妥协,致使英国殖民者更加猖狂,甚至调集大批军舰,企图用武力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就在这决定美国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著名的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于1775年3月23日在维吉尼亚州议会上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坚决反对妥协,号召人民用武力反抗英国殖民者。

亨利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论辩家,他知道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几个声嘶力竭、高喊和平与妥协的人,还有广大的听众,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也为妥协派的“和平”叫喊所迷惑,在一定程度上同情和支持妥协派的观点,因而要取得论辩的胜利,关键是争取听众与自己的感情共鸣。

听过几位妥协主义者发言之后,亨利没有针锋相对地痛斥妥协投降主义,反而称赞了他们的“才干和爱国之心”,他心平气和地提及“国家正处在兴败存亡之际,而各人有各人的见地”,自己的发言并不是“对先生们不恭”,“我们的论辩应该允许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得到真理,才可能对上帝和祖国尽神圣的职责。”他的这种手法,实际上是先动之以情,缓解对方和听众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但是亨利深深明白,光靠感情诉求,是不能够使武装反抗的口号和方针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它还需要说理的配合,要以充分的论据,说明英国殖民者的目的,驳斥投降派的论调。下面是亨利把强烈的感情和严密的逻辑互相配合、交替使用的一次有名的论辩: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除了以往的经验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判断未来。既然要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我倒希望知道,10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中有哪一点足以证明各位先生用以安慰自己及各位代表的和平希望呢?难道就是最近我们请愿时所露出的阴险微笑吗?不要相信它,各位先生,那是在你们脚下挖的陷阱。不要让人家的亲吻把你们给出卖了。请诸位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善微笑与如此大规模的海陆战争准备是否相称。难道舰艇和军队是对我们的爱护和对战争调停的必要手段吗?……我要向主张和解的先生们请教,这些战争的部署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其目的不在于迫使我们屈服,那么有哪位先生能指出其动机何在呢?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对手值得大不列颠征集如此规模的海陆军队?不!各位先生,没有其他对手了,一切都是针对我们来的。

“有人说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的敌人抗衡。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是下周?还是明年?还是等到我们完全被缴械,家家户户都驻扎着英国兵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这样高枕无忧,紧抱着虚无缥缈的和平幻想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

在态度严峻、言辞激烈的说理之后,亨利又更加运用丰富的感情,增强自己论辩的感人力量。他越说越激动,最后发出震撼人心、动人心弦的呼喊,把已经煽动起来的听众情绪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那些先生们也许要大声疾呼和平的重要,高喊要和平,但我们已无和平可言,战争已经开始!起源于北部的狂飙为我们带来了刀剑的铿锵声,我们的同胞已走上战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大家还在期待什么?结果又将如何?难道生命这般珍贵,和平如此诱人,以至于不惜以戴铐为奴的代价来换取?万能的上帝啊!制止这种妥协吧!我不知道别人将如何行事,但对于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在这里,亨利十分注意情中寓理,他通过分析说理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论辩不仅没有激怒那些与自己观点对立的人们,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使全场响起了“拿起武器”的呼喊声。主张妥协投降的人只好放弃自己的主张,亨利“情中寓理”的论辩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论辩贵在随机应变

辨论,实质上是一场语言的较量,同一句话,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解释,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辩论者要抓住契机,在不同的情境中随机应变,以免被对手的问题所难。

清朝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有个和尚名圆智,能言善辩,远近闻名。

有一次,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便独往天童寺来。圆智闻知此事,马上下到山脚,笑迎乾隆皇帝,并合十躬身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住持圆智接驾来迟,万岁恕罪。”

乾隆听说此人就是有名的善言和尚圆智,想先给他一个“下马威”,便把面孔一板,厉声问道:“你既知朕躬到此,为何不率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亵渎圣躬?该当何罪?”

圆智不慌不忙地说:“小僧岂敢亵渎圣躬,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要劳师动众,惟恐引起游人瞩目,有碍圣上安康,故独自一人在此恭候。”

乾隆听他说得合情合理,只好说:“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一路上,乾隆又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拿我作个比方?”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这可不好比。要是比得不好,全部都得遭殃。”但他忽然脑子一转,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乾隆一听,心里不大是滋味:圆智自比佛爷,占了自己的上风,但又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两人来到天王殿,只见弥勒佛喜眉笑眼地迎面而坐,乾隆的点子来了,便指着弥勒佛问圆智:“请问大和尚,他为何而笑?”

圆智答道:“启禀圣上:他是在笑贫僧命运乖蹇,身入空门,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

乾隆一听,心中暗喜:这下子给我抓住把柄了,又问道:“他也在对我笑,照你所言,他也在笑我碌碌无为了。”

圆智面对乾隆咄咄逼人的发问,不慌不忙地应答道:“哪里哪里,佛爷对不同的人的笑有不同的意义。他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你为万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凡夫俗子,气量狭窄,笑里藏刀!”这一番话所指,乾隆心中自然明白,但却又无懈可击,不好发作。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走到半山腰,乾隆想起上山之比,想再难一下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正在下山,你又该怎么说呢?”说完,得意地看着圆智,谁知圆智稍思片刻,即从容答道:“如今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啊!”乾隆一听,目瞪口呆。

在这里,圆智面对乾隆皇帝的“下马威”,过关斩将,应对自如,除了他才思敏捷之外,也与他善于根据需要变换角度而随机应变有直接的关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辩论中也一样,对同一个问题,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从一个角度说不圆的事理,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能把它说得令人信服、满意。这完全在于辩论者的灵活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