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办事会说场面话
不论是谁都会遇到有求于人的时候,求人办事,你的语言技巧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能言善道会使你顺利地达到目的,而场面话在这时候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场面话毕竟有些虚伪,所以在求人办事不得不说场面话时一定要多加留心。
能说会道好办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有求于人,或求人办事,或求人给自己提供方便、机会或具体的东西,等等。
“求”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口头提出。大凡有求于人者,总希望被求者乐意答应自己的请求。既然是这样,提出请求时也就得讲究一些技巧。人们不难发现,同样的“求”,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表述出来,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不一样。可见求人还需巧开口。
1. 替对方着想
有求于人时,还要替对方想一想,你提出的请求将会给对方造成哪些压力,可能存在哪些困难。这些难处,你说出来比由他本人说出来要好得多。“我知道这件事会给您添许多麻烦,但我没有别的门路,只能拜托您了。”这样说,较易使对方乐于为你做事。
2. 充满自信
有求于人时,要充满自信,才能说服对方。为了使我们所说的话具有说服力,切不可疑惧,应该满心欢喜地盼望,并充满自信。
3. 称颂在前
求人帮忙时,一般可先适度地称颂对方某一显著的优点。比如,称颂他乐于助人,称颂他有路子、办法多,等等。真诚的称颂,可以博得对方的好感,别人也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你。
4. 切勿说“你也可以”
欲求别人时,切勿说“你也可以”。
善于说话的人,总是避免说出“你也可以”这种带有次等意味的话语,因为它会令听话者心生不快。这时,若觉得此人也有急事无法等待,可隔5分钟或10分钟后,再把他叫过来吩咐工作,但决不可将对方当做代用品。要激起对方的荣誉心,如:“我认为这件工作还是由你来办最适合!”“如果是你来做,一定能够办得更好,现在你可以立刻着手去做吗?”
在家中,母亲要求孩子做家务事时,也要避免说出“姐姐不在,你来做也可以”,应该改口说:“你扫地很仔细,帮妈妈将客厅打扫一下好吗?”因为即使是小孩,也非常重视父母亲所给予的荣誉感及使命感。
5. 给对方以承诺
即在求助时许以互利的承诺,让对方觉得他的付出值得。求人时,别忘了表示愿意给对方某种回报或将牢记对方所提供的好处,即使不能马上回报对方,也一定会在对方用得着自己的时候鼎力相助。不用担心这种承诺会成为空头支票,没关系,尽管说,因为大凡只要求人者有这种意识,被求者也就会对求助者多一份好感。而且,并不是任何一件求人的事都真的有回报。
6. 让对方无路可退
就是事先设计好交谈的语势,堵住对方的退路,使对方诚恳地接受你的请求。
有一次,某校针对学生流失严重的现象,计划召开家长大会。教务主任找到了书记,说:“我现在把工作向您汇报一下……其中我校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流失严重,这势必会带来不良影响。”书记接着说:“是啊,这个问题不可忽视,应该很好地抓一抓。”主任就趁势说:“所以,我们打算马上召开家长会,请您在会上作作指示。”说完,书记考虑片刻,便欣然答应了。后来,据书记讲,他本来已经有约在先,只是这事他不便推辞,只得舍彼求此。
7. 真诚地“捧”对方
所谓“真诚地捧”在这里是指恰到好处、实事求是地称赞所求的人,并不是那种漫无边际、令人肉麻的吹捧。求人时,说点对方乐意听的话,尤其就与所求之事有关的方面顺便称赞对方,也不失为一种巧妙求人的办法。
一位老师想请一位业余篆刻艺术家刻一枚印章。得知来访者的意思后,这位业余篆刻家笑道:“刻章啊,可以。不过现在是市场经济,请我刻印章是不是该付点钱啊!就便宜点吧,一个字100块。”虽是玩笑话,但这位老师也听出了篆刻家对经常有人请他刻章稍有抱怨之意。于是笑着说:“您这话可只说对了一半哟。要能得到您刻的印章,理当付钱。可是,您刻的章何止一字100块呢?我要买其他东西,这家商店买不着可以换一家,可刻章除您之外别无他人可以刻出这韵味来,可谓是无价之宝,付多少报酬也不够啊。”几句话说得这位业余篆刻家心中泰然,高高兴兴地为他精心刻了一枚印章。
8. 运用商量式语气
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切莫武断地发布命令,若用婉转、商量的口气,效果会更好。
比如,妻子从单位回来,对正在看书的丈夫说:“今天我想加班做件衣服,你是不是去接孩子,再做做饭?”这种尊重对方的商量的口吻,对方是很乐意接受的。
这样说,不但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彼此关系和谐融洽。然而,如果使用命令的强硬口吻,一定会引起争吵。
从人们的接受心理看,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命令口吻,最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而人们对平等商量、诚恳请求却有一种天然的妥协性。因此,协商语气比起命令口吻来,更容易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在同事、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采取这种方式。
9. 用激将法作最后一击
当你遇到某个最棘手的难题,也只有某人能解决得最好,但偏偏他又不大听你的话,你只有用激将法作最后一击。
一个人想推销自己的书,就找朋友帮忙。看准了对象,登门第一句话就说:“伙计,你的朋友不少吧?你有力量帮我销20本书吗?”然后用探询的眼光注视着他。见他犹豫着,又补充了一句:“如果你朋友少,又无力帮助,我就只好另找乐意帮忙的朋友了。”听了这话,那位朋友一拍胸脯就答应了。这种方式只针对那种心直口快、好胜心强的人。
以上,我们分析了交谈中向别人提出请求时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显然,通过这些方法能达到两个目的:一能促使对方接受请求,二能避免出现提出请求却遭拒绝的难堪。这两个目的,达到了第一个,已经成功了;两个全达到了,就是上乘的成功。
酒言酒语办大事
酒桌是连接陌生人变为挚友的纽带,也是办事的最佳途径。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学会巧妙利用酒桌求人,即使天大的难事,也会化难为易。
抗战前夕,蒋介石派他的侍从晏道纲到驻扎在陕西的东北军任参谋长,实际上是去西北当监军,督促“剿共”的。
晏道纲俨然以蒋的化身自居,趾高气扬。对此,东北军将领备觉反感,但又敢怒而不敢言。
在一次晏道纲出席的宴会上,正当大家尽情欢娱、举杯畅饮之际,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王以哲,连喝两口酒,把酒杯往身后一掷,前仰后合,一副醉态。
他推开搀他的人,醉醺醺地说:“不要拉我,让我讲几句话……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这次到了西北,辗转数千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去的愿望!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都没有。张学良副总司令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特支费才10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一个师长,真令人悲伤啊!”
王以哲说着号啕大哭,满面泪流。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感到悲痛和义愤,而晏道纲坐在席位上十分尴尬,不知所措。
在回家的路上,王以哲突然问随从:“你看我这出戏,做得怎样?”
随从只是吃惊,而后恍然大悟,说:“好,好得很,不但代表我们东北军慷慨陈词,也代表张副总司令倾吐出无法说出的心里话!”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以哲并没喝醉,只是借酒撒疯,说话给晏道纲听的。
他把长期积在东北军官兵心中的郁闷,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一古脑儿地发泄了出来。
这些话,在国民党统治下,是“犯禁”的,在其他公开场合绝对不敢说。然而,王以哲利用酒席这个特殊的场合,不但说了,而且把对手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酒桌办事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会正话反说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求人时说话比对方有气魄。正话反说,收到的效果是迅速而又圆满的。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在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逐渐自大起来,而且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的那种锐意进取精神了。
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光鲜的骏马,心里高兴极了。楚庄王便从此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每日里嗜马如命。不料事与愿违,没过多久,这马便死了。楚庄王非常痛苦。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金殡玉葬,以大夫礼葬之。
楚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可奈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楚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楚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问道:“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抹眼泪,一边哭哭啼啼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应该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好木头做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抚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吊唁。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楚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现在能怎么办?”
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调料,煮熟后,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您了。”
楚庄王找到了一个台阶下,群臣大吃了一顿马肉,事情也就此了结了。优孟的一席话,劝阻了楚庄王荒唐的行为,但是为什么其他的大臣劝谏不成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心有余而“口”不足。
优孟因侍奉楚庄王多年,深谙楚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的楚庄王,忠言直谏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楚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在依从中露出揶揄、讽刺之意。先指出楚国是个实力雄厚的国度,无坚不摧,任何事情都办得到,应该以人君之礼葬马。这些话在楚庄王听来自然舒服,甚至感谢优孟对自己爱马之情的深刻理解。这样一步一步说下去,楚庄王也不是傻瓜,当然懂得其中的真正意思:大王以国君之礼厚葬爱马,这着实是“贵马”之举,但是在它的反面是“贱人”。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的“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却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庄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庄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
托人办事的口才技巧
托人办事毕竟是件难事,但如果掌握了技巧,难事也就变得容易了。
1. 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在对方没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2. 借轻松幽默的玩笑话说实事
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只要有可能,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年轻打工者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20%~30%。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大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3. 绕个弯子套对方说话
有时,一些话自己说出来显得尴尬,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赵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络些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赵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了,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4. 用商量的口气
以商量的口气把要求办的事儿说出来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如:“能不能快点把这事儿给办一下?”
“这事儿给办一下是不是可以?”
装做自己没把握,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别人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那就不会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
5. 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身边缺少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他把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到家乡利诺伊州从事律师业。
雷特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从许多电讯中间,他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社论写得很棒,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缺一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求人办事儿的规律: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6. 变相“要挟”
—位幼儿园的老师是个非常热心的教育家。有一天,她到附近的图书馆去,想借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籍。她询问图书馆内的管理员:“一个礼拜能否借20册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她:
“一个人一次只能借走三册,这是无法通融的。因为要借书的人并不只你一个人。”
这个幼儿老师听了这些话后,很激动地说:
“我知道,那么,以后我每周都带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让他们每人都借一本。”原来很顽固的图书馆管理员,听了她的话后,突然改变了态度,取消了原来的规定。
在这件事中,最令人痛快的莫过于,当幼儿园的老师提出要让每一个幼儿来借书时,图书馆管理员就打破了要遵守规定的规则。图书馆管理员虽然知道应该遵守规定,但他又厌恶繁杂的工作,对工作不热心,所以才做出上面的决定。
为什么幼儿园老师能使这个固执的管理员改变他一贯的原则呢?主要是因为潜在心理起作用。幼儿园老师采取的是声明“可以遵守规则”,但“我每周都带幼儿园的小朋友来给你添麻烦”的策略,这里有两种潜在心理:“要遵守规则”和“厌恶太过于琐碎繁杂的工作”,管理员在权衡两者后,由于实在不愿意让每个孩子都来借书,使自己工作更复杂,所以只好违背规定。
借东西的语言技巧
向同事或朋友借东西,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事。但是,由于借东西时所用的语言不同,其结果必然大不相同:有的人可能空手而返,有的人却可满载而归。借东西时,应当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
1. 不要用“肯不肯”发问
如果这样问,可能会使被借一方感到不快。因为,“肯不肯”包含两重意思:肯与不肯。而后面一层意思明显地表明了你对别人的不信任,容易使人产生误会。即使你借到了东西,主人未必心甘情愿。
2. 求借语言因人而异
向好朋友借东西不妨随便一些,知心朋友更应直截了当,以免让对方感到你“虚伪”;若是一般朋友,关系平常,不妨先试探一下,然后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比如借钱,老朋友之间可以这样说:“这两天手头紧,借点钱用用!”若是—般朋友,你不妨这样说:“唉,这几天花钱真多,买这样又买那样,到月底还有十多天,这日子过得真紧!”若朋友能悟出你的意思,主动提出帮助你,那你再说借款数字;或对方也大谈钱如何如何不够用之类的话,你就不宜开口提要求了。因为,对方的意思很明显:他不想借或真的借不出。
3. 借物不成也要注意礼节
许多人向人借东西时,一般能够使用商量发问语,诸如“你的××东西,借用一下可以吗?”之类,但如果对方婉拒后,有些人往往“噢”的一声拔腿就走。这一举动常令对方感到不快,因为他会误以为你借物不成顿生怨气。所以,即使借物不成,也应道一声“没关系”,对方会因你的谅解而生欣慰。
4. 告诉归还时间
这样,对方才会乐意借物于你。因为不愿借物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想法:怕对方借而不能速还,怕对方借而有损。所以,向人借东西除了精心爱护他人物品外,还要尽可能早一些归还。而借物时便告知对方归还时间,这样就会缓解借物时对方的心理负担。因此,即使对方说:“唉,你说到哪里去了!”你仍然别忘了说上一句:“X天后(或X小时后)一定还你!”然后,一定要守信,为下次办事奠定基础。
为人处世左右逢源
人一踏入社会,与别人接触的机会就多了,为人处世,要学会说一些好听的话,听着受用的话,即使是虚话、套话也没有人不爱听,人情话也要发自内心,以真诚的、关切的态度来说。
场面上要学会套近乎
“套近乎”是交际中与陌生人、尊长、上司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套近乎的技巧就是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通过套近乎而顺利达成谈判目的的轶事:
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3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与纳赛尔合影留念。
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终于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做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为由,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日本议员先后五处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而至“大喜”,可见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这位日本议员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并且套得结实,套得牢靠。
找准对方的突破口
一位语文教师,其弟因民事纠纷,别人要与之对簿公堂,这桩案子恰好由这位语文老师昔日的得意门生接手处理。一个晚上,这位老师前往学生家,希望他能念师生情谊,将手腕往他弟弟这边扳一扳。
法官左右为难,一不能亵渎法律的尊严,二又不能得罪恩师。法官说:“老师,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您都是我最钦佩的一位语文老师。”
老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每个老师都有他的长处。”
法官接着说:“您上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尤其是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一课,至今想起来记忆犹新。”
语文老师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我不仅用嘴在讲,简直用心在讲。薛蟠犯了人命案却逍遥法外,反映了封建官僚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
“是啊,护官符,使冯家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做主,凶犯薛蟠居然逍遥法外……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法官感叹地说,“记得当年老师您讲授完这一课后,告诫学生们,以后谁做了法官,不要做糊涂官判糊涂案,学生一直以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
这位语文老师本来已设计好了一大套说词,但听了学生的一席话,再也不好意思开口了,自动放弃了不合理的请求。如果只是僵硬地拒绝老师的请求,难免会引起老师的不快。这位法官正是找准了突破口,才能轻松地让老师放弃了徇私情的想法,并且表明了对老师的尊重。
以人情话搞好与老乡的关系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最起码可以为你在有求于人时提供一条“跑关系”的线索。
在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老乡取得联系的最佳方式是“同乡会”。在同乡会中站稳了脚跟,跟其他老乡关系处得不错,那就等于建立起了一个关系网络。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个关系网络的作用是多么巨大,不容你有半点忽视。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各个集团为维护自己的势力,纷纷受重老乡。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出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里到处都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他的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也不可忽视老乡的作用。罗某是个早年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游子,现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罗某一直为没回家乡而感到遗憾,心中常想哪怕在这里能碰上几个老乡也好。
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几位老乡,筹划成立了一个同乡会,定期聚会,以加深感情,有什么事大家以后可多加照应。
罗某一接到邀请,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同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成为“家”中的领导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同乡会终于发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规模,罗某也等于多认识了近500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包,用罗某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而我也随时帮老乡的忙……”
正是因为罗某充分认识到同乡会的重要性,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结交各式各样的老乡,才会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关系网,这于己、于他人又何止是些许的方便呢?
所以,结交好老乡关系,对于帮助我们办事成功,作用不可低估。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同乡,当涉及到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子”内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既然中国人对老乡有特殊的感情,学会利用同乡关系,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更重要的是办事时能得到关照,万一自己在外面有什么麻烦,也可以有“征讨”别人的资本。
送礼时要说“礼”话
在某种场合下,我们求人办事往往离不开送礼,送礼也得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这样才不会使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好的送礼语言不仅说起来动听,更能为你求人办事助一臂之力。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形象、生动的送礼语言。
1. 把送礼的话头推到不在身边的妻子身上
比方说:“是啊,我也说,找您办事用不着拿东西,而我妻子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妻子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2. 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您没关系,别说是来找您办事,就是不办事,随便来串门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吗?”
3. 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老人身上。
比方说:“你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你家大妈买的——大妈身体最近还行吧?……你方便时把东西给大妈拎过去得了,我就不再过去专门看望她了。”
4. 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办事的朋友身上。
比方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客气。”
5. 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可能存在的“有失”处。
比方说:“你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能让你搭钱破费?这钱您先拿着,必要时替我打点打点——不够用时我再拿。”
上述几种颇有人情味的语言,让对方听了,都会觉得舒服些,都会主动接收下你的礼物,高高兴兴地为你去办事。这些堪称是“经验之谈”。
机言巧语 灵活处世
随机应变是一个人灵活处世的好方法。无论是谁,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睿智,随机应变,用巧妙的语言以缓和窘境,这就是一种成功。它能化冲突为喜悦,变危机为幸运。
即使在充满火药味的场合,也可以成为最佳的缓和剂,帮助你摆脱困境。
清朝的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面对什么样的人物,他都应付自如。因此,他深得“老佛爷”——慈禧的喜爱。同时,李莲英也常常帮慈禧打圆场,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所以不断有戏班子进宫专门给老佛爷演出。慈禧喜怒无常,这些戏子们都提心吊胆。演得好了,老佛爷开心了,便赏赐他们一些小玩意,以示皇恩浩荡;演得不合她的胃口,他们便时刻有掉脑袋的危险。
有一次,著名的京戏演员杨小楼率领他的戏班进宫给慈禧太后演出。这天,慈禧心情舒畅,看完戏后,把杨小楼召到跟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都赏赐给你,带回去吧!”
哪有赏赐糕点的,何况慈禧这人极为奢侈浪费,她一顿饭能吃200多道菜,可想而知那些糕点也绝不会少,杨小楼心想:这么多糕点,我怎么带回去呀?
于是,便赶快叩头谢恩道:“叩谢老佛爷,只是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
这话把周围的宫女、太监们吓晕了,按慈禧的脾气,赏赐你的东西你不要,还敢要求另外赏赐,这不是找死吗?可谁料想,这天太阳从“西边”升起了,慈禧心情超出一般的好,并没有发脾气,只是问了一问:“那你要什么?”
杨小楼又叩头接着道:“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也想给大家露一手,便让太监笔墨纸砚侍候。只见她大笔一挥,一个硕大的福字就写成了。
没想到的是,慈禧的这出戏却演砸了。她把福字写多了一点。慈禧身旁的一位宫女眼尖嘴快,马上告诉了慈禧:“老佛爷,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呀!”
杨小楼一看,确实是错了。这可怎么办?若是拿回去遭人议论,要是传到慈禧耳中,不知又有多少人要蒙受不白之冤。不拿吧,慈禧动怒,自己不会有好下场。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慈禧也觉得为难,确实是自己写错了,不想让杨小楼拿出去丢人现眼,但自己也无法开口要回来重新写。
这时,一旁的李莲英眼珠子一转,不慌不忙地走向前,笑呵呵地说:“老佛爷洪福齐天,她老人家的‘福’自然要比世人的多一‘点’了。要不怎么显示出她老人家的高贵呢?”
杨小楼一听马上会意,连忙叩首道:“老佛爷这万人之上之福,小人怎敢领呢!”
慈禧正愁没法下台,听这么一说,也就顺水推舟,笑道:“好吧,隔天再赐你吧!”
就这样,李莲英的一句话化解了慈禧的一次窘境。这样的奴才岂能不讨主人喜欢?
由此可见,要善于把握转瞬即逝的时机,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随机应变不同于见风使舵,做人应该有原则。所谓的随机应变应该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去灵活地改变做事的方法、形式,而不是去投机取巧。
逢人只说三分话
我们在社会中与人交往,不必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说出来。
一个社交老手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会认为他们很狡猾,是不诚实的。其实说话前先要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不是可以言谈的人,你说三分话就已经不少了。
科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将“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
即使词用对了,修饰程度不同,说起来分寸就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这些比较级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没听天气预报,即使听了,明天还没到,便不可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一个人的文章写得一般,客气地说也只能是“还好”,怎么能说“非常好”呢?
好的修饰词使意思表达完整,恰到好处;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修饰词,则会与客观实际相冲突,陷入两难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个“根本”,把话说绝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一定要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一般”等模糊意义的词,使自己的判断留有余地。
许多人说话不为自己留后路,往往是一句话出口,与前面所说的自相矛盾,为人制造笑柄。因而说话之前要三思,别把话说绝是很聪明的一种做法。
和朋友相处的艺术
谁没有几位朋友?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白白浪费掉,所以你就要努力地去开发、建设和使用这种关系。朋友有时的确能在关键的时刻帮上自己一个大忙。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平时一定要注意和朋友培养、联络感情,人不能没有朋友,朋友之间的沟通离不开语言,所以和朋友说话也要讲究一定的方式。
获得朋友好感的秘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好感,这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获得朋友的认同、赞许,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产生成功的满足感也是现代人心理渴望的具体表现。我们究竟怎样入手,才能走好人际交往这步人生中的大棋呢?
无数成功的人士告诫我们,要赢得朋友的好感,以下要点不能不铭记于心:
1. 塑造良好形象
要想让朋友对你产生好感,首先在主体身上要有好的“影响源”,即形象设计和内在素质。朋友的好感只能从自己本身的良好形象和文明的言行中产生。只有做到谦虚不自卑,自信而不固执,倔强而不狂妄,才能给朋友留下好的印象。
2. 注意积累知识
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喜欢知识贫乏,只有学识丰富、思想敏锐、兴趣广泛,才能提高自我价值,吸引众人。
3. 心地诚实,待人诚恳
心地诚实、待人诚恳、做人正派,这是被人了解和受人欢迎的开端。如果不说真话,弄虚作假,朋友就会不信赖你,觉得你不可靠,时间长了就会疏远你、厌恶你。
4. 乐于帮助他人
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单薄的,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的帮助。因此,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旅程是在朋友的扶持下走完的。当一个人对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无力解决时,我们如果能够伸出一只热情的手,无疑会给对方以极大的力量与信心。
5. 背后勿论人非
一个正直的人有话当面说,不在背后乱议论朋友。如果你经常在背后说朋友的坏话,一旦被对方知道了,免不了要对你抱怨一番,甚至会同你发生争吵,即便是以前对你印象很好的人,也会在心中出现阴影,以前对你的好感顿消。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莫让嘴巴破坏自己的好名声。
掌握和朋友聊天的技巧
任何年纪的人都需要聊天,就像我们需要吃饭一样。许多人在正式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喜欢以轻松的话题作为开场白,然后再逐步导入正题。律师、作家、新闻记者及演员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都懂得如何以轻松的方式开场,然后再迅速把握住谈话的主题,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
“沉默是金”在社交场合根本行不通,而且是非常不礼貌的。反之,善于打破沉默、谈笑风生、能带动会场气氛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这种人不会让会场沉默太久,也不会让“无聊分子”一直强迫别人听他的训话。这种人懂得适时转变话题,让大家都有台阶下。社交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话题一直继续下去,使得宾主尽欢。如果你不想说话,还不如回到家里看电视、读小说算了。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和朋友的聊天技巧:
1. 在和朋友的聚会当中,不要站在一个地方不动,这样会给“无聊分子”可乘之机,抓住你不放,大谈他的得意事情。你最好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去,听听他们在谈些什么,这样你也有机会发表你的意见。等到有趣的话题谈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找个借口离开,另寻聊天的对象。这种游击式的方法,很容易找到真正可以聊天的对象,也可以认识许多朋友。
2. 如果是家庭式的宴会,势必要坐等聊天。这时,你有“义务”和左右及对面的人聊天,不要冷落任何一个人。还有,在主菜上来之前,不要把聊天的话题一下子用光了,免得上了菜之后大家都在干瞪眼。
一位女士非常懂得聊天的技巧。她和初次见面的女士聊天,用的都是同样的一套:“你戴的这串项链(或手镯、戒指)真漂亮,是别人送的,还是……”几乎没有一次例外,被她问到的女士都乐意诉说得到这串项链的故事。
3. 千万不要讲“不好笑”的笑话。讲笑话一定要看场合及对象,如果你没把握,干脆等着听别人讲笑话好了。
4. 聊天的话题要有趣,所谈的一定要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人和事物。如果你谈的是一个谁都不认识的人,必然引不起大家的兴趣。
5. 千万不要说:“你们看,站在角落的那个女士穿得有多丑,而且她的脸还动过整容手术。”说不定听众当中,就有这位女士的丈夫。
6. 如果你发觉听众已经不耐烦了,最好赶快闭嘴,听听别人的高论,何必一定要硬撑下去呢?
7. 每一位男士都喜欢听到别人说他很风趣,每一位女士都喜欢别人称赞她很漂亮。
8. 在朋友面前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
在社交场合中,开开玩笑是为了活跃气氛。显示出你智慧的幽默,但事情往往有两方面,有其利处也有弊处,玩笑过了分,乐极生悲,搞得大家不欢而散,那就不是成功的交际了。
给朋友来点幽默
在你与朋友交谈的过程中,如果适时地添加一点幽默的成分,你们之间的谈话就会显得有趣许多,但是玩笑并不是随口就能开的,在玩笑话说出口之前,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开玩笑时首先确定你的朋友类型
一般说来,朋友类型可分三种:一种是机智狡猾型,另一种是大智若愚型,还有一种是介于二者之间。开第一种人的玩笑时,这种人不会让你占任何便宜,会组织语言进行反攻,使你无法得逞;开第二种人的玩笑时,他会显得若无其事,与大家一道欢笑,或者装傻,似乎此事与他无关。因此,这两种人的玩笑都可以开。最担心的是你的第三种类型的朋友。这种人被笑过之后很容易恼羞成怒,搞得大家不欢而散。
所以,开朋友的玩笑必须事先了解朋友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这样,开起玩笑来,既无伤大雅,又热闹满室,显得交际水平又特别高。
2. 不要开下流低级的玩笑
当着陌生人的面或对着有女士出席的场所大谈特谈低级下流的玩笑,人们不仅不认为你是个交际高手,反而会认为你太浅薄了。
如果你能够恰如其分地把你的聪明机智运用到智慧的幽默中来,使别人和自己都享受快乐,那么,你就能得到更多喜欢你、钦佩你、支持你和关心你的朋友。这对拓展你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帮助。
3. 采取幽默的态度提醒对方
有位法官请霍加?纳斯列丁去做客,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好客,特意叫来厨师说:“霍加是位稀客,今天要好好招待他,你要用无花果和鲜奶油做一道甜食。”
可是偏偏这位厨师记性不好,又因为太忙了,把法官的这句吩咐忘掉了。
一直到吃完饭,这道可口的甜食始终没有向霍加等客人“报到”。法官因为忙着和客人东拉西扯,也把这道甜食给忘了。霍加可没把那可爱的无花果忘了,只是不好意思向主人直言相告罢了。
当晚,霍加等客人就住在法官家。祈祷之后大家就要睡觉了,法官清了清嗓子说:“诸位,让我们赞扬真主,诵读一章《古兰经》,享受一下精神上的清福吧!”
《古兰经》第95章开头的句子是:“我用无花果和橄榄起誓……”
但霍加在诵读时故意去掉了“无花果”几个字,读成:“我用橄榄起誓……”
法官见霍加篡改了《古兰经》,马上跳起来叫道:“喂,霍加,你怎么忘记了‘无花果’几个字?”
霍加微笑地反问:“法官先生,你好好想想吧,是谁先忘记了‘无花果’?”
法官一想,才知道霍加的含意,马上抱歉道:“对不起霍加,确实是我把‘无花果’给忘了。既然大家又聊了半天,那么就来点‘无花果’甜食吧。”在座的人因此又一饱口福。
在适当的情况下,用幽默的语言提醒别人已经忘记的事,是一种绝妙的高招,这能使当时比尴尬的气氛在轻松欢笑中烟消云散。
逐客令也要说得美妙动听
有朋友来访,促膝长谈,表达友情,交流思想,不仅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而且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益事。但现实生活中也有给我们带来不方便的不速之客。工余饭后,你刚想静下心来读点书或是做点事,不料不请自来的客人常扰得你心烦意乱。他东家长西家短,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一再重复你毫无兴趣的话题且越说越来劲。你勉强敷衍,心不在焉,焦急万分,真想对他下逐客令而又怕伤感情,难以启齿。如果你抱着“舍命陪君子”的心态,那么你将一事无成,因为你的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白白地被别人占去了。
那么,该怎样对付饶舌常客呢?最好的对付办法是:运用最高超的语言技巧,把逐客令说得美妙动听,这样你就能两全其美:既不挫伤朋友的自尊心,又为自己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下面的4种方法可供借鉴:
1. 用委婉的语言来提醒
暗示不速之客,主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跟他闲聊。跟冷酷无情的逐客令相比,这种方法容易被对方接受。例如:“今晚我有空,咱们好好畅谈。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全力以赴准备材料,我争取这次能评上副教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请您从明天起别再来打扰我了。
又如:“最近我丈夫身体不适,吃过晚饭就想睡。咱们是否说得轻一点?”此话虽然用的是商量口气,但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你的高谈阔论有碍男主人的休息,还是请你少光临为妙吧!
再如:“这是我第一次发表的文章,请您指正。我想今后尽量多挤些时间写写东西,我还年轻,真想有所作为啊!”这番话似乎很尊重对方,但“请您指正”只是虚晃一枪,而“真想有所作为”的感叹却是在提醒对方:请你今后别再来纠缠不休了。
2. 写出你的愿望和要求
有些不速之客反应较迟钝,婉转的逐客令常常难以奏效。对这些人,不妨用张贴字样的方法代替直率的语言,表达使人一见就明的意思。影片《陈毅市长》里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家里客厅的墙上贴上“闲谈不得超过3分钟”的字样以提醒来客。如果你张贴了类似字样,纯属“闲谈”的饶舌者就不好意思喋喋不休地说下去了。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贴一些如“孩子即将参加高考,请多关照”、“主人正在自学英语,请谅解”之类的字样,制造一种努力拼搏、惜时如金的氛围,使闲谈者望而却步。从常理上说,字样是写给所有的来客看的,并非针对某一位,因而不会使哪位来客有太多的难堪。当然,在不速之客知趣地告辞时,主人可送到门口并致意:“真抱歉。等这段时间过去,欢迎你常来。”
3. 用主动出击的积极姿态堵住饶舌常客登门来访之路
看准他一般是在每天何时到你家的,你不妨在他来访之前一刻钟先“杀”上门去:“您多次来访,礼尚往来,我应回访您,否则太失礼了。”于是你由主人变成了客人,他则由客人变成了主人。这样,你就争得了掌握交谈时间的主动权,想何时回家,就何时告辞:“最近我有些急事要处理,改日再谈吧!”更重要的是,你杀上门去的次数一多,他就被你牢牢粘在自己家里,原先每晚必上你家的行为定式就有望改变。过了一个阶段,你“班师回朝”之后,他很可能不再“重蹈覆辙”。以攻代守,先发制人,其实是特殊形式的逐客令。
必须注意的是,不管使用何种方法,主人都必须不失热情。不速之客一般是邻居、亲戚、同学、同事,主客之间相当熟悉,切忌用冷冰冰的表情和尖刻刺耳的语言刺伤对方,也不宜用爱理不理、屡屡看手表等方式表示厌烦之意,免得以后见面时十分尴尬。
要与老同学常联络
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因为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人生和未来充满浪漫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往往是同学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坦露在别人面前,加之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间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等能够深入了解。
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白白浪费掉,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努力地去开发、建设和使用这种关系。即使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交往的范围也很有限,你也大可不必受限于昔日的经验,而使想法变得消极。因为,每个人踏入社会后,所接受的磨炼均是百般不同的,绝大多数人会受到洗礼,而变得相当注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即使与完全陌生的人交往,通常也能相处得好。由于这种缘故,再加上曾经拥有的同学关系,你可以完全重新进行人际关系的营造。换言之,不要拘泥于学生时代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份来进行交往。
同学关系有时的确能在关键的时刻帮上自己一个大忙。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平时一定要注意和同学培养、联络感情,人情话该说的时候要递上,只有平时经常联络,同学之情才不至于疏远,同学才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你。如果你与同学分开之后,从来没有联络过,你去托他办事时,一些比较重要的关乎他的利益的事情,他就不会帮你。
与同学保持联系的方式和机会有很多。
1. 祝贺有喜事的同学
有空给远在异地的同学们打打电话,发个电子邮件,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不能节省。碰上同学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亲自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也应该有所表示,否则,就会失去一个联络感情的绝好契机。
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许多人总喜欢向同学汇报自己的喜事,而对一些困难却不好意思开口,应去掉这些顾虑。
2. 安慰陷入困境的同学
而当听到同学家中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时,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学习重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在同学有困难时鼎力相助或打声招呼,才能显出你们间的深厚情谊来。
“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永远铭记在心。
3. 积极参加同学会
现代社会中,人们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同学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为了大家经常保持联络,加深合作,在一些或大或小的城市里,“同学会”已成为一种时髦,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一年一小会,五年一中会,十年一大会,关系愈聚愈坚,愈聚愈紧,彼此互相照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真是中国所特有的人际关系,它说明了同学关系已跃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受时间所限,不受空间所限,只要有“聚”,那份关系,那份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和好朋友该客气时也得客气
和谐深沉的交往,需要充沛的感情为纽带,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当然,我们说好朋友之间讲究客套,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僵守不必要的繁琐的礼仪,而是强调好友之间相互尊重,不能跨越对方的禁区。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一坐下来就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一意追问对方深藏心底的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朋友是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花钱不记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种种,都是不尊重朋友,侵犯、干涉他人的不良现象。偶然疏忽,可以理解,可以宽容,可以忍受。长此以往,必生间隙,导致朋友的疏远或厌倦,友谊的淡化和恶化。因此,好朋友之间也应讲究客套,恪守交友之道。
对朋友放肆无礼,最容易伤害朋友,其表现有如下种种,不可不小心约束:
1. 过度表现,使朋友的自尊心受到挫伤
也许你与朋友之间无话不谈,十分投机。也许你的才学、相貌、家庭、前途等令人羡慕,高出你朋友一头,这使你不分场合,尤其与朋友在一起时,会太露锋芒,表现自己,言谈之中会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样会使朋友感到你在居高临下对他说话,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自尊心受到挫伤,不由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所以,在与朋友交往时,要控制情绪,保持理智平衡,态度谦逊,虚怀若谷,把自己放在与人平等的地位,注意时时想到对方的存在。
2. 乘人不备,强行索求,使朋友认为你太无理、霸道
当你有事需求人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事先不作通知,临时登门提出所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所求,若答应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就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太不讲道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的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勿施强求。
3. 不知时务,反应迟缓,使朋友对你感到厌嫌
当你上朋友家拜访时,若遇上朋友正在读书学习,或正在接待客人,或正和恋人相会,或准备外出等,你也许自恃挚友,不顾时间场合,不看朋友脸色,一坐半天,夸夸其谈,喧宾夺主,不管人家早已如坐针毡,极不耐烦了。这样,朋友一定会认为你太没有教养,不知时务,不近人情,以后就想方设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扰他的私生活。所以,每逢此时此景,你一定要反应迅速,稍稍寒暄几句就知趣告辞,珍惜朋友的时间和尊重朋友的私生活如同珍重友情一样珍贵。
4. 泛泛而交,大肆渲染,使朋友感到你是轻佻之人
你可能由于虚荣心或荣誉心所驱,也可能交友心切,认为交友愈多,本事愈大,人缘愈好,往往不加选择考察,泛认知己,患“好交症”。此时,朋友已在微微冷笑,认为你是朝三暮四的轻佻之人,不可真心相处,你结果会失去真正的朋友。所以,朋友之交,理应真诚相待,感情专一,万不可认为泛交会使自己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