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刺客信条:杀死你是我存在的意义
4701200000004

第4章 哈桑·萨巴赫:真实的圣火令神功创立者

其实,哈桑·萨巴赫曾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出现过,不是本尊现身,而是在别人的口中。

《倚天屠龙记》30回中,谢逊转述了明教圣女黛绮丝以及中土明教和波斯明教的历史恩怨,其中提到了一个“山中老人”霍山,这霍山的历史原型,就是哈桑·萨巴赫了。

“其时波斯大哲野芒设帐授徒,门下有三个杰出的弟子:峨默长于文学,尼若牟擅于政事,霍山武功精强。三人意气相投,相互誓约,他年祸福与共,富贵不忘。后来尼若牟青云得意,做到教主的首相。他两个旧友前来投奔,尼若牟请于教主,授了霍山的官职。峨默不愿居官,只求一笔年金,以便静居研习天文历数,饮酒吟诗。尼若牟一一依从,相待甚厚。”

随后,在《倚天屠龙记》32回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描写:

“张无忌突然横腿疾扫,卷起地下大片积雪,猛向四侠洒了过去。这一招圣火令上的怪招,本来是山中老人霍山杀人越货之用。他于未曾创教立派之时,惯常在波斯沙漠中打劫行商,见有商队远远行来,便坐地捶胸,呼天抢地的哭号,众行商自必过去探问。他突然间踢起飞沙,迷住众商眼目,立即长刀疾刺,顷刻间使数十行商血染黄沙,尸横大漠,实是一招极阴毒的手法。”

这一段当然是小说家言,历史上的“山中老人”哈桑·萨巴赫,虽然是暗杀派首领,本人却并非靠暗杀和劫掠起家,相反,他是一个学者。在1090年建立“鹫巢”正式开始严密组织恐怖活动之前,他也主要活动在埃及,而非“在波斯沙漠中打劫行商”。

虽然后期蒙古人西侵夷灭这一教派的起因,确实是因为他们劫掠蒙古行商。但那已经是霍山死后百年,暗杀活动扩大化以后的事了。

真实的哈桑·萨巴赫,狂热地追求隐晦的古兰经经文中的“神启”,制定严厉的律法和禁欲主义教义,他自己的儿子即因为饮酒而被处死。1090年“鹫巢”阿拉穆特建成后直到他去世,据说35年间他从未下山,“只有两次走出房门登上屋顶”。而这35年间,再无人敢于公开饮酒或留宿家眷。

虽然掌控着密布全国的恐怖网络,但霍山本人却是一个足不出户的人,专心著述,现今还留有多种波斯语的著作。说他在圣火令上刻波斯文武功心法——波斯文是可能的,但圣火令则就只是小说的虚构了。

且不说明教并不拜火(注意明教即摩尼教,和拜火教是两个不同的宗教,切莫混淆),即使拜火,作为狂热伊斯兰教徒的霍山也没理由为明教刻什么“令中隐隐似有火焰飞腾”的圣火令。

尼若牟和峨默,也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谢逊提到的“野芒”,即Imam伊玛目的对译,是伊斯兰教长之意。而尼若牟的原型,正是1092年那位被阿萨辛刺客杀死的倒霉首相维兹尔·阿里·穆尔克。

就生年看,穆尔克大哈桑15岁以上。这三人自青少年时期以后走的人生道路,就完全不同,穆尔克是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信仰艾什尔里派,掌权后与逊尼派四大教派之一的沙斐仪派结盟,而竭力主张反对什叶派,尤其是帝国各地的伊斯玛仪派。

哈桑则自从17岁起就追随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1071-1072年受传道师伊本·阿塔什派遣,在波斯各地做传道。因此,这两人在宗教信仰上是根本对立的。

穆尔克自1063年45岁左右起,一直担任塞尔柱帝国的首相,坚定反对霍山的伊斯玛仪派。

1092年,即哈桑的“鹫巢”堡垒建成两年后,在他支持下,帝国苏丹马立克·沙率军亲征阿拉穆特山,但被霍山成功击退。

穆尔克始终认为,哈桑对帝国有极大威胁,因此还曾令阿布·穆斯林·拉迪去逮捕霍山,而拉迪反而先被霍山派人刺杀。

当年10月16日,哈桑即派遣“菲达伊”(义侠)刺杀了穆尔克,当时他在前往巴格达途中,“阿萨辛派”于此名震一时。此后,哈桑更派人刺杀了穆尔克的两个儿子,以及塞尔柱帝国各地的埃米尔、将军、名人和政治对手。

峨默则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化人。

在《倚天屠龙记》中,他的诗歌被引用不少,似乎与明教渊源很深。书中引用的波斯小曲,“据说波斯人个个会唱”。

书中引用的峨默诗歌,只有一段:

“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

这段诗歌均颇为悲凉,正体现了峨默诗歌的一贯风格。真实的峨默,出生于霍拉桑的内沙布尔(今伊朗东北部)。该城在塞尔柱帝国时期是一座大城,穆尔克也曾在此受过教育,因此传说这三人幼年是朋友,也未必无可能,但他年纪与哈桑相差不多,而比穆尔克小20多岁年。

峨默博学多才,不仅是谢逊说的“长于文学”而已,他对数学、天文、医学、哲学等均有很高造诣。他的思想与穆尔克、哈桑两人也截然不同,他深受伊本·西拿(阿维森那)哲学和希腊哲学影响,并不属于伊斯兰正统派,诗歌中也常有反宗教情感。

峨默认为人生短促,转瞬即逝,因此主张珍惜现时,及时行乐。其诗歌代表作品集为《鲁拜诗集》,该诗集被称为“古波斯诗歌的最高典范”,金庸这里引用的两段,即出自于此。

《倚天屠龙记》说他和霍山投奔尼若牟,“不愿居官,只求一笔年金,以便静居研习天文历数,饮酒吟诗”,而历史上他是宫廷御医,并曾主持修造天文台等,确实和尼若牟同在一个宫廷。

谢逊讲的波斯往事中,还有一段关于霍山刺杀英格兰国王爱德华的故事。这一段故事也是小说家言。

英国历史上一共有7位名字叫“爱德华”的国王,但自诺曼底征服起开始算,爱德华一世(1272-1307)的年代,离开霍山本人去世已有150年以上。而诺曼底征服前的古英国最后一个国王“虔信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那时霍山还没有建立阿萨辛派,显然两者也不可能有什么交集。

并且,“虔信者”爱德华和伊斯兰教世界也毫无关联,当时的英格兰,的确在“极西海外”,却不能称为“大国”,1066年诺曼底征服前,英格兰只是一个小王国,人口不过一两百万,连欧洲大陆的事务也很少参与。

谢逊说的这个故事,原型应该是在以下的一段文字中:(《基督山伯爵》第三十一章意大利:水手辛巴德)

“你有没有听说过,”主人问道,“那个想暗杀菲力浦·奥古斯都的山中老人?”

“当然听说过。”

“那好,你该知道,他统治着一片富庶的山谷,山谷两旁是巍然高耸的大山,他那富于诗意的名字就是这么得来的。在这片山谷里,有山中老人海森班莎所培植的美丽的花园……而就在那儿,据马可波罗讲,他把某种草药给他们吃,吃下去以后,他们就飞升到了乐园里,那儿有四季开花的常青树,有长年常熟的果子,有青春永驻的童男童女。嗯,这些快乐的人所认为的现实,实际上只是一个梦,但这个梦是这样的宁静,这样的安逸,这样的使人迷恋,以致谁把梦给他们,他们就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卖给他。他们服从他的命令象像服从上帝一样。他指使他们去杀死谁,他们就走遍天涯海角去谋害那个牺牲者,即便是他们在毒刑拷打之下死去,也没人发出一声怨言,因为他们相信死只是超度到极乐世界的捷径,而他们已从圣草中尝到过极乐世界的滋味。现在放在你面前的就是那种圣草。”

“那么,”弗兰兹大声说道,“这是印度大麻了!我知道,至少知道它的名称。”

“正是这个东西,一点不错,阿拉丁先生,这是印度大麻,是亚历山大出产的最好最纯粹的大麻,是阿波考调制的大麻。”

这里翻译的“山中老人海森班莎”即哈桑·本·萨巴赫。据《基督山伯爵》里说的,山中老人派刺客刺杀菲力浦·奥古斯都的故事在法国是流传甚广的,所以对话的时候,对方立刻说“当然听说过”。

这个传说是比较合乎逻辑的。因为阿萨辛主要是与十字军中的法兰克人有恩怨冲突,而法国国王菲力浦·奥古斯都也正是1189-1191年第三次十字军东侵的统帅之一。虽然,当时刺杀时的“山中老人”,已非霍山本人,而是其继任者。

所以,谢逊如果要正确地讲述这个故事,或许应该说:“韩夫人言道,极西海外有一大国,叫做法兰西,该国国王菲利浦得罪了山中老人,被他遣人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