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为臣智慧
4701500000016

第16章 能屈能伸:刚柔并济才能左右逢源(3)

当时工部正在建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其工期较长,耗材较多。而朝廷为了考验这位新晋进士,就将监工的位子安排给了王阳明。其实按理说监工并不是一个苦差,而且其工作也很简单。但是王阳明抓住了这个机会,想要好好表现自己,以获得朝廷的器重。于是,在督造过程中他将自己学过的兵法之道用在了修建工程上。他将民工和管理人员分别重新做了调配和分工,并且运用军事管理方法来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还制订了民工的作息时间,他将这个方法叫作“什伍之法”。

当时,工部的很多同僚都认为王阳明的这种做法十分可笑和多余,而且他们还在一边准备看王阳明的笑话。王阳明一开始也很生气,但是一想起父亲对自己说过的话,他就谦卑地向这些同僚解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并且在他们面前丝毫没有表现出高傲和自负的样子,这让那些同僚心中安定了不少。

同僚们一开始认为这个年轻的进士是十分高傲的,但经过接触才知道原来王阳明并不傲气,而且还十分谦卑。于是,这些官员纷纷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对他的新想法和规划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并且很期待其结果。

王阳明从容淡定地继续实施着自己的计划,在施工的过程中,那些同僚也为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辅助工作,王阳明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一步步进行着。此外,王阳明对待民工也非常亲和,这些民工一直被那些官员压制惯了,忽然遇到了这样一个谦卑的官员不禁感动起来,更是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工程的进度也逐渐快了起来。在王阳明精细化的军事管理下,工程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很快,工程就完工了。工期较之前提前了很多,节省了大量的耗材,而且坟墓也建造得非常宏伟和壮观。王阳明的这种军事化管理看来是取得了实际的效果,那些同僚更是对王阳明欣赏有加。王阳明在面对这些人褒奖的时候十分谦虚,自认为经验不足,还需要前辈们多多指教。这种屈从、低调的态度让他得到了同僚们的赞许。而威宁伯的家人对王阳明监督建造的坟墓更是感到十分满意,他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特地送上了许多金银财宝,但是王阳明并不为钱财所动。后来,威宁伯的家人听闻王阳明痴迷于军事,所以就将威宁伯生前所佩带的宝剑送给了他,以表示谢意,王阳明十分喜欢这把宝剑并在以后的日子中随身携带。

与此同时,上级对王阳明修建工程的事情也有所耳闻,所以皇帝也十分青睐和欣赏王阳明,再加上同僚们在皇帝面前的美言,王阳明很快便被提拔到了刑部。

王阳明正是因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均衡利弊,才找到了官场中的安全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王阳明看到了官场中人们为了利益而相互争斗的局面,这让王阳明更加坚定了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

王阳明认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在官场中站在安全区域的重要法则。低调做人能够为你赢得同僚们和上级的欣赏,从而减少同僚们对你的排斥;而高调做事则能够让你获得人们的认可和赞同。能够做到这两点,你的为官之道便会更加顺利了。当然人无完人,谁也不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欣赏自己,但是低调做人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你,而高调做事是一种态度,能够让你得到人们的肯定,这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有效方式。

6.对上要屈、对下要伸——张弛有度彰显为官之道

王阳明在为官处世中虽然不像那些奸臣那样善用心机,却也十分圆融,总能够左右逢源,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为官环境。王阳明终其一生都离不开政治,这无疑显示出了王阳明拥有着能够在官场上左右逢源的超强本领和为官心术,其主要的体现就是他能够屈从处下,伸展有度。这种张弛有力、能屈能伸的为官法则让王阳明在明朝末年的这个腐败的官场中站稳了脚跟。

王阳明深知当时这个腐败朝廷中的皇上昏庸无能,但是他也更加清楚即便皇上再昏庸,自己的权力也不可能大过皇上,所以在他眼中自己与朝廷的关系犹如胳膊和大腿,而他更明白胳膊永远也拧不过大腿。所以在皇上和朝廷面前他总是能够做到屈从,采取怀柔政策,对待部下却表现出一种强有力的为官风度。这种做法让王阳明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游走自如。有人说这是种欺软怕硬的态度,但是王阳明会告诉你,在封建社会,皇上和朝廷就是天,个人永远是渺小的。

在强大的上级力量面前,不能与之相抗衡,哪怕朝廷的决定是错的,也不能硬碰硬地去辩解,要学会屈从,并能屈能伸。而在下级面前就要做出一副强势的样子,让部下看到自己强势且有决断力的一面,这样才能领导好下属,做好基本工作。做到了这两点,才能够自保且得到发展。

1500年,王阳明因为在工部的表现十分良好而被提升为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当时这个职位对于一个刚入仕途不久的新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明朝时期最高的一级行政机关就是六部,而每个部又设立专门的尚书、左右侍郎,在其底下就是清吏司了,所以当时王阳明的这个职位是有实权的,而且还管着很多人。可以说,这使王阳明亲身体会到了掌有实权的充实感。他下定决心要在这个岗位上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当时,王阳明的这个云南清吏司主事的职位其实并不是去云南处事,而是在京城专门分管来自云南的各种案件。云南地处偏僻,离京甚远,而且那里贫穷落后,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王阳明每天要查看的文件非常之多,但是王阳明并没有抱怨,也没有因此而随意处理,他公正判决,从不徇私枉法,他还认为这是朝廷对他的考验。但是,在看到云南地区的很多暴力事件的同时他也看到了众多腐败现象。对此,王阳明还特意上疏皇上,反映了腐败之风气,希望皇上能够派人或下旨让其明察暗访,整治腐败之风。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此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听闻了这件事情,他写了一封书信差人送到了王阳明手中。王阳明看了这封信之后顿时发现自己的做法是不妥的。王华在信中告诉王阳明,在为官的道路上,不能一意孤行,很多事情尽管不是好现象却由不得臣子去向皇上请求下旨。王华在信中还交代,尽管大明王朝已经处在没落边缘,但是皇上仍然是九五之尊,皇家的颜面是最重要的。王阳明看了父亲的书信之后才得知自己犯了官场大忌。于是他又亲自写了一本奏折,向皇上坦言了自己上次的疏忽,并用了大量的言辞来修饰当时朝廷的繁荣景象和百姓生活,此事这才得以平息。

在刑部,王阳明继续自己的作为,虽然他对当时朝中的一些碌碌无为的奸臣和同僚感到反感,但是由于大多数人的官职都在自己之上,所以他也就不将此事放在心上,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办理云南呈上来的案子上。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刑部有所作为,他用读书时期的一些严格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公正判决,为云南的百姓做一些实在的事情。

当时在刑部设有提牢厅。在提牢厅中设有很多专管犯人的狱吏,这些狱吏听命于每月轮流去提牢厅执事的清吏司主事。而10月份,是王阳明去提牢厅监管的日子,此时这些狱吏都要听命于王阳明。这是王阳明的第一次巡视,所以他每到一处都会仔细地观察。一次正值晚饭的时候,王阳明又来到了提牢厅。王阳明本想看一下囚犯们的生活条件,却看到囚犯的晚餐竟然是掺水的米糠。这让王阳明十分好奇,于是他巡视了一圈,发现所有囚犯吃的都一样。之后,他来到了狱吏面前询问其原因,狱吏说是因为缺粮,只能让犯人吃米糠。

起初王阳明以为确实如同狱吏所说,但是后来他在刑部牢狱附近的一处别院中无意看到了一个猪圈。他走近后发现有十几头肥猪正在吃槽中的白面细粮。此时,王阳明感到十分气愤。其实在当时这种事情是常有的,很多官员都心知肚明,就是有足够的粮食也不会给犯人吃的。但是王阳明决定要公正地处理这件事情,可能是由于王阳明入仕途时间不长,再加上刚到刑部见识少的缘故,王阳明直接叫人将这些猪杀了并且给囚犯当晚餐吃。

在王阳明看来,狱吏丝毫不为囚犯着想。虽然囚犯是犯了罪的,但是明朝律法中并没有虐囚的规定,所以王阳明身为狱吏的上级,就一定要严加管理,以树权威。王阳明认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要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下级服从,也才能够服众。

很快,王阳明因自身出色的表现,在第二年,就被朝廷派到直隶、淮安审决积案重囚。

对于这个职位,王阳明也是感到高兴的,因为他能够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犯人做出裁决。确实如此,做事严谨的王阳明总是能够根据明朝的律法和条文规定进行裁决。在此期间,他为很多无辜的犯人平反,处理了很多冤假错案。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大明朝的官员们做了一个榜样,同时也让他的下级官员们看到了充满正气的为官之风。

由此可见,王阳明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亲身经历,向人们证明了在为官处世中,只有张弛结合,才能够完美和谐地处理好为官中的变化和烦琐事情,也才能够管理好人际关系,为自己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