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政治都是乡土的。曾国藩能在事业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绝对离不开那些湖南同乡的死力相助,特别是其中的骨干人物。其中,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塔齐布、彭玉麟、曾国荃等人,堪称曾国藩事业成功的“黄金搭档”。
——作者题注
一、一切政治都具有乡土属性
乡情是一条极其重要的纽带,可以更容易地联结起老乡之间的情谊。
如果你希望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有若干人才来帮助你。寻找人才,最容易和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在老乡里找。任何人都有同乡,而在同乡里,往往会有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当你志向明确且高远时,当你德才兼备时,当你再辅以主动结交时,与你志同道合的人才就会来到你身边,和你一起成就大业。
1.同乡有共识:要结交老乡中的有志之才
一切政治都具有乡土属性。官场上寻得同乡的支持是最可靠的力量之一。事实上,不仅是当官,而且要把生意做大,也是如此。
曾国藩的成功,就是靠同乡的绝对支持。他的核心领导层里,很多骨干都是湖南人,他的湘军,绝大多数是湖湘子弟。
曾国藩本人有高远之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他身边也结集了不少有志之士。
刘蓉,字孟容,号霞仙,湖南长沙人。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曾国藩于赴京科考途中在长沙认识了才高志大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正在长沙参加乡试的郭嵩焘。三人志趣相投,于是从此以兄弟相称。他们都是志存高远、自视甚高且都希望以著书立说而名垂青史的人。因此,他们经常在一起砥砺志向、钻研学问,彼此都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教益和激励。后来,刘蓉和郭嵩焘都成为了曾国藩在政治、军事生涯中的重要助手。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举人。在京经由郭嵩焘引见,与曾国藩相识。两人畅谈了一番。江忠源告辞之后,曾国藩对郭嵩焘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当时天下太平已经有很多年了,根本就没有战事,因此众人都惊异于曾国藩的评语。江忠源因为有血性、有胆识,所以被曾国藩视为必诚必信的侠义之士和京中绝无的人才。后来,江忠源成为湘军的重要干将,官至巡抚,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战败自杀,“以节义死”。
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与曾国藩同是湘乡人。他的家境十分贫寒,却能刻苦学习。由于家里穷没钱买油灯,因此到了晚上,他会在月光下读书,经常是读到困倦了,就露宿月下,直到天亮。他矢志研究程朱理学,标榜自己是宋儒。由于他的才华,时人非常推重他的道德学问。年轻时,他连遭不幸,丧母、丧兄嫂相伴而来,继而长子、次子、三子连丧,其妻连哭3子之丧,双目失明。罗泽南却并未因如此沉痛的打击而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刻苦治学,以求兼济天下。曾国藩对他十分敬重,常常在书信中表示对他的敬慕之意,称他为家乡的颜渊。太平军攻入湖南后,罗泽南在家乡率领自己的学生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后来成为曾国藩创办湘军的基本力量之一。遗憾的是,罗泽南在湘军组建后不久,就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战死。他的学生王錱、李续宾、李续宜等人,后来都成为了湘军的主要将领。
志存高远的曾国藩,非常明白“一切政治都具有乡土属性”的道理,因此,他一有机会,就诚心结交跟自己同乡的杰出人才和有志之士。上述这几位,只是他志同道合的杰出代表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湘军中的名将大多是曾国藩年轻时结识的生长于两湖或者在此处活动的有志之士。这些都为他日后创立湘军时延揽人才提供了非常强大的骨干力量。要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粉碎了清军的围追堵截,一路迭占名城险隘,沿江东下,直取南京,改称天京,建立了与大清王朝对峙的政权。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惊慌失措,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兵一触即溃,情急之下,咸丰皇帝只得下令各地组建地方官绅编练的武装——团练,以对抗太平军。此时正在家乡守制的曾国藩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曾国藩深知绿营不堪一击的根源在于军制的腐败,于是,他决心要创建一支完全不同于绿营的新式军队——湘军。他认为军队能否有战斗力,关键在于将领的选拔是否得当。而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开始为自己日后建功立业储备人才了。
当然,要把这些人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天天研读“二十三史”和《资治通鉴》的曾国藩非常清楚,军事上的溃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衰败。为了建立一支劲旅,吸引两湖人才,他打出了正人心志的旗帜,力图以“高世独立之志”、“耿耿精忠之寸衷”来劝勉湘军将弁,以在“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的社会环境中,“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号召那些同他一样矢志不渝地效忠清王朝统治秩序的读书人,团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于是,曾国藩手下聚集了一大批充满忠义之气、志向不凡的将领、幕僚。由湖南地方团练发展起来的湘军之所以能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与曾国藩一直以来有意识地结交人才(大多数是两湖籍的)有着很大的关系。
曾国藩曾提到,交结朋友务必要谨慎,首先要结交志同道合且有才华之人。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二十四日,他教导儿子曾纪泽说:“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这句话,亦是他的自箴之铭。
这位出身于湖南穷乡僻壤的普通农家子弟,以“一切政治都具有乡土属性”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长期注重结交同乡人才,并虚心结交,共同进步,使自己在建立团队时不致陷入缺乏骨干的烦恼。这对于所有欲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正因为曾国藩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志,才成就了他那惊天动地的事业。
2.同乡更团结:以血缘、地缘为纽带打造团队
一切政治都具有乡土属性。其实,军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曾国藩本来是想在政治上寻找到尽可能多的支持力量的,没想到他结交的文人,后来都成为了他组建湘军时的主要将领或幕僚。
曾国藩的湘军的核心层是由很多老乡中的杰出人物组成的,那么,湘军的中层和基层呢?史料证明,湘军组建时,在组织上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换言之,在打造团队时,中层和基层,也和高层一样,大多数来自两湖。
事实上,曾国藩以一介书生领兵疆场,挽一朝之危亡,很重要一点就是,懂得如何组建军队、治理军队和塑造军队。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组建军队的。
第一,在组织上,以血缘、地缘为纽带。
在招兵买马时,曾国藩把一直以来的“世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曾国藩规定,湘军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前途和身家性命与上司紧密相连,如果上司落职或死了,所部也要全体解散,再由新统领自己挑选,成立新军。这就形成军队私属的性质,出现了“其将死,其军散,其将有,其军完”的局面。
招募的勇丁大多为同乡之人。例如,王錱“专招一县之勇”;李元度“但取平江之人”;刘长佑“非臣亲党,即臣邻里”;曾国荃“不独用湘乡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人”。曾国藩对此进行说明:“盖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故也。”基于这一理由,曾国藩又规定所招兵勇,必须“取具甘结”,造具籍贯里居亲属,存档备查。
曾国藩出台这样的制度,目的就是要从感情上笼络人,从组织上控制人,为全军达到“诸将一气,为众一心”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营官以上各将领,实行“呼朋引类”。一营之内多为本家、亲戚、师友。如曾国藩兄弟四人,王錱一族、江忠源一族,均在军中。罗泽南“纯用其弟子为营哨”,“所部将弁皆其乡党信从者,半属弟子”,其中有王錱、李续宾、李续宜、李元度等干将。曾国藩与罗泽南、郭嵩焘、李续宾、李元度,王錱与左宗棠、杨昌濬,江忠源与刘长佑还存在姻亲关系。这些家族、姻亲、师生及邻里关系,血缘与地缘结合的盘根错节的封建宗法关系,下属对待上司,皆如子弟之事父兄,使军队具备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节节维系,无涣散之虞”。
“勇由将募”,“勇归将有”,勇丁和各级将领只听命于上司。时人形容湘军说:“近年来江楚良将为统领时,即能大展其才,纵横如意,皆由事权归一之故。”曾国藩认为八旗、绿营溃败的原因就在于“现在大营所调之兵,东抽一百,西拨五十;卒与卒不和,将与将不和……离心离德,断不足以灭剧贼而成大功”。而他在组建湘军时,首先就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在精神上,以“忠义血性”相维系。
曾国藩信守礼法,维护名教。湘军将领又多为儒生,曾国藩决意借此训练出一支尊长死上、辨等明威的军队。他对将领的要求是:一要有治军之才,二要不怕死,三要不汲汲名利,四要耐受辛苦,必忠必信,保乡卫国,从而“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
在对士兵的思想教育上,曾国藩对他们进行“训家规”和“训营规”。每逢操练日时,曾国藩亲临校场讲话,“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训禁扰民、禁嫖赌、禁鸦片,又向士兵发放“四书”等,把兵营当作学校,加强封建伦常教育。曾国藩还编《保守平安歌》、《爱民歌》等宣传鼓动性强的歌谣让湘军兵勇传唱。
如此种种,儒家伦理思想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将士的灵魂里,使全军在思想上达到了统一。
曾国藩一直痛恶八旗绿营彼此“败不相救”,“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观,哆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救于生死呼吸之顷者”。为此他制定的湘军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利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在《要齐心》的歌谣中,曾国藩不断重申:“只要齐心不可当……纵然平日有仇隙,此时也要解开结……百家合成一条心,千人合做手一双。”
由于曾国藩的种种设置和努力,湘军终成“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的战斗群体。
一个集体或团队齐心协力、生死相依是其成功的根本。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关键是结成凝固的利益关系,如此必会痛痒相关、荣辱与共。
3.同乡易相依:呼吸相通,祸福相依
攻占南京、平定太平天国前后,是曾国藩湘系集团的极盛时期。4年多时间共有21个湘军集团首领先后出任督抚,成为封疆大吏,把持清政府的半壁江山。他们编织成了一个特殊的关系网,呼吸相通,祸福相依,成为了晚清实际主政的势力。
一切政治都具有乡土属性。曾国藩能在事业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绝对离不开那些湖南同乡的死力相助,特别是其中的骨干人物。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胡林翼和李鸿章。(这两个人在曾国藩的成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堪称曾的黄金搭档,在稍后的章节中还会详述。)
胡林翼作为湘军集团第一位出任巡抚的人,一直不肯替越曾国藩在湘军集团中精神领袖的位置,处处支援、帮衬曾国藩成就大业。他所辖的湖北实际上就是曾国藩的军粮库;曾国藩东山再起,也是胡林翼施“釜底抽薪”术才得成功的。曾胡的“和衷共济”是湘军崛起的基础。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年侄,又与曾国藩有着一重师生关系,这在封建社会是非比寻常的。李鸿章随曾国藩当幕宾期间,“受化于无形”,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学问。祁门事件,李鸿章忠谏不成,脱离曾国藩赋闲,却不肯他往求职,可见李对曾的依恋。曾国藩致书重召李入幕。后来曾国藩又直接命李鸿章仿湘军建立淮军,奔赴上海战场,不厌其烦地传授李鸿章处理人际关系和与洋人打交道的箴言。李鸿章在上海对曾国藩的命令奉行唯谨,尽量揣摩,依曾的意思去办。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裁湘留淮,就是信任李鸿章的忠诚可以倚重。
当然,随着李鸿章羽翼丰满,在镇压捻军的斗争中主要依靠淮军作战的曾国藩不断受到干扰。这期间因李鸿章的咄咄逼人,双方产生了许多不快。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不快渐渐退去。两人又相为倚柱,和好如初。曾国藩、李鸿章的利益是一脉的,正如李鸿章挽曾国藩时说的:“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两人互相扶持,相继安内抚外,构成了晚清近半个世纪的政治脊骨。
二、成大事要有“黄金搭档”
比尔·盖茨能成功创办微软,成为过去10多年的“世界首富”,离不开他的“黄金搭档”鲍尔默。李嘉诚能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做强做大,使自己成为“超人”,离不开他的“黄金搭档”霍建宁、李泽钜等一干“打工皇帝”。
曾国藩成功地组建湘军,最终战胜强大的太平军,成为文武全才的“晚清中兴名臣”,自然也少不了“黄金搭档”。那么他的“黄金搭档”都有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