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的藏与露
4704300000036

第36章 待时期:韬光养晦,深藏不露(2)

2.要想高成,不妨低就

尼采说过:“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同理,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把心放在高处,把手放在低处——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远大之志,而不是好高骛远,总让自己飘飘然。这是成大事必备的一种素质!

虽然曾国藩几经周折进入了翰林院,但当时很多人均视翰林为清闲之职,所以一到翰林院就放任自流。曾国藩担任了10年京官,几乎都是没有实权的闲职,但他没有放弃。他深知,要想高成,就必须接受眼下的现实,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而不能妄想一步登天,那只会让自己摔得很惨,最终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在翰林院的整整10年,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坚持“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他努力锻炼自己适应官场的能力,并不断地立志自新,默默地攀登着人生旅途的新台阶。

曾国藩懂得自我保护、韬光养晦,以图长远发展的生存之道,这也正是“要想高成,不妨低就”的核心之秘。

后来,曾国藩在籍守制,奉命编练团练,抵抗太平军。一开始朝中君臣谁也没有注意到他。当他在无数个团练中异军突起之时,就连咸丰帝也意想不到。因为之前在咸丰眼里,曾国藩只不过是一个迂腐的儒生罢了。曾国藩之所以能一枝独秀,与他甘于在默默无闻中做大做强密不可分。他从不嫌弃目前的职位太小,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是在其位谋其职,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在他身上,生动地诠释了“要想高成,不妨低就”这一概念。

曾国藩的崛起轨迹也为我们阐明了一个道理:功成名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也许刚开始时,生活并没有馈赠给我们地位、财富和名声,但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而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以乐观的心态接受现实,低就目前的现状,脚踏实地,站稳脚跟,然后一步步登攀,最终定会到达顶峰。一位哲人说过的一句话,可与君共勉:“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3.谦逊可使你在静默中高高站起

谦恭礼让是儒家在人际交往中的处世准则。历代以来,谦逊都是评价一个人时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谦”字的实质是卑己高人,以足为不足,永远不自足,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始终给自己留下追求的空间,永远保持上进之心,不断进取。

曾国藩精习理学,深谙“谦逊”二字的含义。崛起于清朝乱世之中的曾国藩,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守节闲官飞跃至名高位重的封疆大吏。其发迹的原因,不仅仅是时势造英雄,最主要的还是他的智谋和修身之法。究其根源,可以用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谦以自持,严以驭下,则名位悠久矣。”正是谦虚为怀,处处严以律己,他才得以顺利地为自己铺就了一条腾达之路。后来,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每当回顾自己的仕途,他就会不无感慨地说:“人若保持一段谦光,自可进境无穷。”

曾国藩不仅时刻以“谦逊”二字约束自己,还常常以此告诫部下,从而为自己的团队赋予了一种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有一次,在手下大将鲍超因功晋职时,曾国藩告诫说:“阁下当威望极隆之际,沐朝廷稠叠之恩,务当小心谨慎,谦而又谦,方是载福之道。前次曾以‘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相劝,务望牢记在心。”他还经常以“谦逊”二字教导鲍超说:“观古今以来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盖一世。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若径情一往,则所向动成荆棘,何能有济于事?来示所谓尽心竭力,做得一分算一分,此是安心妙法。”又说:“勤而不自言其劳,廉而不觉其介、谦而出之以真朴之气,乃不犯人之忌,亦即保身之道”,“臬署专以刑幕为重,公事繁琐,不如专心论兵。阅历较实,名望亦隆。文移体制,外任与京秩不同,自宜以谦。”

从以上曾国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尽管他的目的不离“名”“位”,但其劝人以谦为本的主题却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提倡谦逊,是因为谦逊可以使我们对于过去的失败有所警惕,对于现在的成功有所感念,避免让成败支配自己。谦逊即宁静,使我们不致受往日失败的拖累,也不致因今日的成功而张狂。谦逊是情绪的调节器,使我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平和的生活姿态。谦逊又标志着一个人的品性,它往往能让人们从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上体会出一个人的伟大与渺小,以及他所具有的能量。谦逊并非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而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自我肯定,相信自己为人的正直与尊严。

只有那些肤浅而又短见的人,才会喜欢在大家面前粉饰、吹嘘自己。伟大的人物往往能从这种浅薄的虚荣中解脱出来。他们懂得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他们总是能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的谦逊。事实证明,这是博取美誉的最好办法,也是让自己在静默中高高站起的不二法门。

4.摒弃“怀才不遇”的想法

在生活中,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很常见,这种人时常批评别人,有时也摆出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和这种人交谈,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他刻薄地批评一顿。

在这些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中,有些的确是怀才不遇的,因为他们无法与客观环境融合,“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还有一些“怀才不遇”的人则本来就是自我膨胀的庸才,他们之所以没有受到重用,是因为他们的平庸、无能,而不是别人的忌妒。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不被欣赏、不被重用,因而到处发牢骚、吐苦水。

不管有才或无才,凡是有“怀才不遇”的“感觉”的人都是人见人怕,因为你只要一听他谈话,他就会骂人,批评同事、主管、老板,然后吹嘘他多有本事、多有能耐。

结果呢?那人必是“怀才不遇”的感觉越强烈,越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子里,无法参与到其他的社交活动中去。每个人都怕惹麻烦而不敢跟这种人打交道,人人视之为“怪物”,敬而远之。不好的评价一旦传播开来,除非遇到爱惜人才、明白事理的上司竭尽所能、大力提拔,否则将永远无法出头。

与自以为“怀才不遇”者不同,曾国藩低调处世、正确看待自己的态度可以成为我们的行为标杆。曾国藩生逢封建社会末世,长在湖南山乡一个普通的农家。在那样的一个历史环境中,像曾国藩这样的农家子弟,如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别无他途,只有走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的路子,参加科举考试。每次考试过后张榜的时候,总有一些落榜的考生心怀不忿,大骂房官、主考或者学院,感叹自己学富五车却怀才不遇。有一次,乡试成绩出来后,几个同学邀请曾国藩一起到茶馆聊天,其中有个学生骂骂咧咧地说,都是些什么考官啊,我的文章写得那么好,怎么会通不过呢,一定是那些庸才考官有眼无珠。情绪激动之余,大有“壮志未酬”之感,这件事在曾国藩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多年以后,曾国藩还常常想起这件事情,有一次在给他四弟的信中,他写道:“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其实,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曾国藩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考试数次,虽然满腹经纶,但是也有考试并不顺利的时候。与众不同的是,他很少心生怨言,感叹怀才不遇,而是深深地自责,认为自己之所以失败主要源于学识不足。为此,他一直鞭策自己不断地丰富学识,完善自己,并最终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