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才能如何,都有可能碰上无法施展的时候,这时候千万要记住:就算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也不能表现出来,你越沉不住气,别人越把你看得很轻。那么难道就这样一辈子“怀才不遇”下去?当然不是,你可以尝试按照以下的几点去做,相信事情定会有所改变:
第一,做好自我能力的评估,看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同时,最好听听别人怎么说,以做好客观的结论。
第二,分析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的原因在哪里。是一时间没有恰当的机会还是受大环境的限制?有没有人为的阻碍?如果是机会问题,那只好继续等待。如果是大环境的缘故,那就要考虑改变一下现有的环境,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如果是人为因素,那么可诚恳沟通,并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处,如果是,就要想办法疏通、化解;如果你骨头硬,不肯服软,那当然另当别论。
第三,展示你的专长。让你的专长说话,而不是让你的情绪说话。
第四,营造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要成为别人厌恶的对象。谦虚、客气、广结善缘,这些都将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一定要摒弃“怀才不遇”的心理,因为这会成为你思想上的负担。谨慎地做你该做的事,就算是大材小用,也要平心静气地“低就”,为以后“出头”“高成”做好准备。
三、保留傲骨,放软身段
傲骨,是一种深藏的自信;傲骨,是一种不甘人后的气质;傲骨,是梦想支撑下的劲头;傲骨,是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没有傲骨,一个人很难持之以恒地为梦想奋斗不息,不过,当面临挫折的时候,适当地放软身段,以低姿态去面对困境,刚柔相济,则更能让自己遇坚不惧,迎难而上。
1.学海无涯,断不可恃才傲物
谦虚,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处世原则。春风得意时,不沾沾自喜;高人一筹时,不睥睨他人。让自己有更多的追求余地,有更多的上升空间,这是一种为人的境界,也是求学之道最精髓的部分。
对于求学之道,曾国藩有独到的看法,他曾经说过:“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在给家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如粪土,或好作古诗,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曾国藩反对恃才傲物,认为学海无涯,足以让人高山仰止,任何自以为登堂入室、学贯古今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他曾说过:一个人埋头看书,即使每天不吃不睡不玩,而且坚持看到100岁,在一般人眼里,可能算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了。但是中国的古籍实在是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他所看过的书,与整个史籍比较一下,只能称为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再如,仅就中国而言,地大物博,仅名山名川就有千百之多,从阅历上讲,没有人能踏遍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即使徐霞客复生也不行。所以,曾国藩总结出一句话:“天下无穷进境,多从‘不自足’三字做起。”
诚然,在恢宏博大的学问面前,谦虚、敬畏才是可取的态度,纵观古今中外,浅薄的人总以为地下天上无所不知,而真正学有所成、富有智慧的人则正是以谦虚获得成功的。
让我们都多一些谦虚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识、素养。即使才高八斗,也大可不必恃才傲物,正如韩愈所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或许,在某些方面,我们是巨人,但是在另一些方面,我们很可能是不折不扣的“侏儒”。
2.保留傲骨,放软身段
我们不可以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
傲骨,是一种深藏的自信;傲骨,是一种不甘人后的气质;傲骨,是梦想支撑下的劲头;傲骨,是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没有傲骨,一个人很难持之以恒地为梦想奋斗不息,不过,当面临挫折的时候,适当在放软身段,以低姿态去面对困境,刚柔相济,则更能让自己遇坚不惧,迎难而上。
1834年冬天,曾国藩中举后不久,便离开湖南,赴京参加次年春天的礼部会试。但初次会试,曾国藩名落孙山。这年恰逢皇太后的六十大寿,按惯例要增设恩科一次,所以年后还有一次机会。曾国藩决定在京留住一年,准备参加恩科会试。第二年春天,踌躇满志、傲骨铮铮的曾国藩,写了一首《乙未岁暮杂感》,以表达其澄清天下之志: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
尽管曾国藩怀有非凡的傲骨,但到了恩科,曾国藩又没被录取。一身傲骨的他颇感失望,但想到自己才只有26岁的年纪,将来的机会尚多,这一时的挫折,也就淡然置之了。于是,他放软身段,不断地向别人求教、学习,即使是对一些才力不及自己的人,他也不耻下问,尽一切可能地提高自己。通过这种低姿态的学习,曾国藩的学习突飞猛进,古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书法水平也精进不少。
1838年,曾国藩再次进京会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放榜出来,曾国藩考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接下来,在复试、殿试、朝考中,曾国藩的成绩都很优异,列一等第三名。试卷进呈道光御览之后,道光皇帝将他提为一等第二名,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翰林院。
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傲骨是前行的精神动力,有了这股劲头的支撑,我们可以从容地在人生的旅途上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然而,当遭遇挫折的时候,仅有傲骨还是不够的。过刚易摧,常会让人陷入有志难展、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这个时候,学会放软身段,把傲骨隐藏在内心深处,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困境,不啻为明智的处世法则。
3.不要追求一切都很完美
人生中有着很多的不完美,比如:上帝给了一个人美丽的容貌,却不给他博大的思想;上帝给了一个人高深的智慧,却不给他健康的体魄。为此,不少人经常埋怨自己生活的不美满,际遇的不如意,工作的不舒心。总之,在他们眼里,到处充斥着不完美,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情,破坏了他们的生活。
其实,不完美是生活的一部分,拥有缺憾是人生另一种意义上的丰富和充实。同时,损伤和缺憾往往是我们进入另一种美丽的契机。既然没有办法改变生活中的诸多不完美,我们就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它。比如,每个人都有缺憾,重要的是如何能将这些“缺憾”转化为“优势”,将这些“优势”好好运用、发挥,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很早的时候,曾国藩就意识到自己的长相和性格上都存在缺憾:他三角眼、个子不高、性格内向、不太合群。然而,曾国藩却没有把这些缺憾太放在心上,他认为长相不出众反而可以让自己避开众人的关注,静下心来韬光养晦;性格内向恰恰是沉稳的体现,遇事处变不惊,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曾国藩不仅对缺憾不以为意,甚至还主动求阙。他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并不是他不爱花好月圆,而是他洞悉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规律,不再强求花开不败,月圆不缺。所以,他知道花开月圆是短暂的偶然,而花不开月不圆才是常态。他曾说:“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憾才是真实的。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曾国藩据此认为,既然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着怨愤之心、忌妒之心。若看到身边有人什么都得到的话,便会认为天道不公,怨愤、忌妒便会向他发泄。此人将有可能面临无妄之灾。眼下他家中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两代高堂都健在,此为人间最不易得到的大大的美事;而且兄弟姊妹俱全,他又官运亨通。人世间的好事,他曾家占了太多。如果还一味追求更多的好处,将会因此而损害现有的美满。因此,他反而主动地求阙。
对于生活中的缺憾,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平常心。要知道,完美是一种妄念,在不可知的领域追求完美反而会丧失生命的本真。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一味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离生活越来越远;事事过于追求完美,就变成了一种负担。”相反,利用好缺憾则更能显出大智慧!